孫氏武學與摔跤

2020-12-10 騰訊網

1.什麼是中國式摔跤

古代武術技法包含「打、拿、跌」其中跌就是摔跤。摔跤幾乎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武術。在古代摔跤也稱為角力、角牴、相撲、爭跤等。有關記載中我們國家在遠古黃帝時期就有摔跤活動。而且摔跤自古就與軍事訓練直接相關,可以說摔跤是一種最實戰的武術。例如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就是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由此可見射箭、駕車、角力都是當時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後來漢唐宋摔跤也一直盛行於宮廷與民間。《水滸傳》中燕青智撲擎天柱、在梁山泊試手相撲摔倒高太尉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即使在1980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嶽飛傳》連環畫中也有摔跤的相關描述。

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萬法寶全》一書中,就有古摔跤圖樣。當時把摔跤列為六御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據《明史.江彬傳》中記述,御史喬白巖和應天府丞冠天敘還很注重選材和採用針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矮制長,這些,無疑是對摔跤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獻。公元1638年,明朝末年官員陳元贇,為了復興明朝的天下,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這樣陳元贇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了日本後來的相撲和柔道。

清朝時期是中國式摔跤發展的一個高峰。康熙訓練少年摔跤智擒鰲拜,是歷史事實。清代一直組建有「善撲營」負責皇宮的保衛工作,使得摔跤成為皇家武術。然而清末民國,外敵入侵,戰亂四起,摔跤運動日益衰落,皇家善撲營消散,他們的弟子傳人,開始走向民間。北京的天橋以及天津等地的摔跤都由此而來。當時日本的國力蒸蒸日上,有日本柔道高手特地來北京、天津與當時民間的摔跤高手切磋技藝,並結下了武術交往的情誼。

新中國成立後,將所有傳統摔跤統一合併為一個名字就是「中國式摔跤」。這是一種進步與創新,極大的促進了武術的融合與發展,也使中國式摔跤得到了新生。1953年,中國式摔跤被列入國家體育運動競賽項目,並舉行了全國比賽。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頒布了《中國式摔跤運動員等級制》,1957年頒布了《中國式摔跤規則》。在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中國式摔跤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當時老一輩的摔跤高手,大都在世,他們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中國跤運動員。在歷屆全運會比賽中也湧現了許多高水平的中國式摔跤選手。技法上中國式摔跤更是融合了各家特點,例如山西的撓羊跤,本身不穿跤衣,光膀子摔跤,擅長抱腿摔,之後抱腿摔的技術在現代散打搏擊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直到1988年,因為當時要確保奧運會項目,所以從1994年第七屆全運會開始取消了中國式摔跤比賽。可以說中國式摔跤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真實古代武術的一個縮影。

2.孫氏武學與摔跤

孫祿堂的家鄉河北保定就是著名的摔跤城市。現在的河北定興縣、望都縣、順平縣都屬於保定地區。孫祿堂當時在河北定興傳授武藝時,還有他與當地摔跤高手比武的記載。孫祿堂的八卦掌學自程廷華。程廷華,生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卒於1900年8月14日,河北省深縣程家村人,是八卦掌重要的傳人之一。他自幼入京學徒,藝成後於北京崇文門外花市上四條火神廟旁開一眼鏡鋪,以經營眼鏡為業,江湖人稱「眼鏡程」。他弱冠時善摔跤,二十八歲經舉薦,投身拜師於董海川先生門下,後不僅深得轉掌精髓,且功力深厚。他將從小習得的摔跤等技藝有機地融入八卦掌中,根據自己的實踐和感悟不斷充實完善,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的程派八卦掌,亦稱北京"南城派"八卦掌。因為董海川在北京傳藝八卦掌和我們上文提到的中國式摔跤的發展,北京也就成為了八卦掌與中國式摔跤的故鄉。至今北京也有很多擅長八卦與摔跤的高手。例如我的老師北京市中國式摔跤王同慶老師,是國家培養的專業中國式摔跤運動員和難得的優秀教練員,同時他也是北京八卦掌研究會的副會長。他靜心研究八卦,形意與太極,解釋拳理樸實平和,語言簡練,並親自與學員互相示範。王教練訓練七八歲的小朋友,也親自與之纏鬥,並鼓勵小朋友靈活變化,甚至最後將教練員摔倒。其認真傳道受業之精神,實在是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式摔跤的很多訓練方法和傳統武術非常接近。例如我們孫氏武學中形意的龍形,太極的剪子步,八卦的背步,在中國式摔跤中都是最基本的訓練步法。再比如中國式摔跤的技法「切」或者「腦切子」在形意八卦太極等很多武術裡都類似上切、下絆的技法。

中國式摔跤是中國武術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武術自古就講「打、拿、跌」。摔法在各門武術中都是重要的技法。民國時的國術館大都設有摔跤科。孫祿堂《八卦拳學》中提到八卦掌中內藏七十二暗腿,很多暗腿的用法都可以在中國式摔跤中找到。孫氏八卦掌中坎卦蛇形掌,就是八卦掌中的順勢掌,這也是中國式摔跤練習的基本步法,稱為「腦後摘盔」如下面附圖。形意拳的三體式同時也是中國式摔跤的重要基本式之一,尤其孫氏形意的劈拳等很多步法,如外擺腳錯綜八字前進,在中國式摔跤中都有相同的訓練步法。孫氏太極的三通背就含有摔法(見下圖),另外太極的推手訓練更是和摔法直接相連,因此很多太極高手也擅長摔法,此處不再一一贅述。

左圖為孫氏八卦掌中坎卦蛇形掌,這也是中國式摔跤練習的基本步法稱為「腦後摘盔」。右圖為孫氏太極三通背。

如今在國家體育總局舉摔柔管理中心中國式摔跤推廣委員會的領導下,經過各方人士積極奔走,努力籌備,國內頂級搏擊賽事崑崙決已經開始組織中國式摔跤比賽,同時2021年的全運會也將恢復中國式摔跤比賽。這對武術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在此也祝願孫氏武學發揚光大!

直播學習:孫氏太極拳

快手直播,快手號:xuexitaiji

周一至周日:晚上8點,孫氏太極拳教學

如果你想學習孫氏太極拳

相關焦點

  • 武術、武學、武道——要普及
    但他深知武學必須不斷創新、不斷融合的重要,他自己也必須每日研究《易經》、黃老、奇門遁甲等國學,探究學理,玩味神化不測的功用。 先祖父孫祿堂品德高尚,天賦資質,思路超前,好善樂施,淡泊名利。從武五、六十年,武功冠絕,技擊獨步,有天下第一手之稱譽。他在武學領域做出的開拓性成就,至今仍為世人稱頌。
  • 孫氏太極拳行拳要義簡介
    」也就是說當時聽講者中一百個人裡也沒有一兩個人能理解孫祿堂的武學,所以孫祿堂擔心他的武學將要絕傳了。例2,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當時國家體委武術科準備出一冊陳、楊、武、吳、孫五式太極拳合成本,有關五式太極拳的總論寫出後,孫劍雲老師看了,不同意!
  • 孫氏太極拳及其風格特點
    孫氏太極拳是中國近代著名武術家、一代宗師孫祿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極之大成,冶三家於一爐,所創立的優秀拳種之一。 孫氏太極拳是優秀傳統太極拳,也是半個世紀以來影響最為廣泛的太極拳流派之一。孫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主要是: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動作敏捷、圓活緊湊,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
  • 孫氏太極拳十三式 居家太極、辦公太極優選
    孫氏太極拳由一代武學宗師孫祿堂先生所創。    孫祿堂( 1860年12月-1933年12月),諱福全,晚號涵齋,河北省完縣(今屬望都縣)東任家疃村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曾拜李奎元為師,實從郭雲深(李之師)習形意拳,後從程廷華習八卦拳。孫祿堂年復一年,潛心研修,使拳合於道,而創孫氏太極拳。
  • 「名拳名家」孫淑榮孫婉容孫氏太極拳傳統98式全套演練
    84年被聘為「北京孫氏太極拳研究會」顧問。88年,孫叔容女士受聘為河南大學「特約拳師」。同年於河南大學體育系武術班教授孫氏太極拳、形意拳。其間,孫叔容女士不但親自教授,與眾弟子操練,不差分毫,尚自安徽請師妹祖雅宜赴開封指點、調教眾弟子,坦誠傳藝之心可見一斑。90年11月創立「開封市孫氏拳研究會」並任會長。
  • 孫祿堂武學拳訣「圓球彈簧」辨析
    「繩捆索綁,偏剛偏柔二五陰陽,圓球彈簧和光同塵,劍氣內藏」     孫氏此訣,是孫氏武學進階的總括歌訣,「繩捆索綁,偏剛偏柔」是初階;「二五陰陽,圓球彈簧」是中階;「和光同塵,劍氣內藏」是後階,所謂「初中後善」,是指孫氏武學的修為總則「中和」的實現道路。
  • 孫氏溯源:山東省孫氏部分支派遷徙彙編
    和昌邑道昭、飲馬、坡立、南店孫氏是一宗,共同的開基始祖——孫思恭(名克良),思恭乃其字號也,是兵聖孫武孫臏之苗裔。 12、杏林孫氏 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
  • 孫氏聚集地:萊陽
    今天聊一下山東的萊陽孫氏的各區域分布情況,為尋根問祖之路做鋪墊,萊陽分布著多個孫氏支脈。北門裡孫氏,大體包括現在的河洛、穴坊鎮西富山、柏林莊鎮臺子等村落,被敬為「山神老把頭」的孫良和孫墨佛之子、北派山水畫家、國畫大師孫天牧也是富山孫氏這支系。
  • 孫氏太極拳
    第八,由於孫氏太極拳的以靜制動,而且是以動制靜,以動制動靜的特點,孫氏太極拳基本是在運動中連綿不斷,這個特點其他太極拳也有,但是孫家拳不僅僅是上肢動作的連綿不斷而且是步法和身法的連綿不斷。有造勢問招問勁的明顯特點。是引進落空,化打結合,脫身換影,處處主動的明顯優勢。       第九,孫氏太極拳的兩手一扇門,全靠腿打人,我們因為孫家三拳特別優秀就特別喜歡。
  • 姓氏源流:杏林孫氏
    杏林孫氏始祖:孫山 遷徙:威海杏林孫氏是膠東較大一支孫氏,系三國孫權大帝後裔,同為福山孫氏八兄弟後代,屬樂安孫氏的分支。修於元代的杏林孫氏族譜序中有這樣記載:「不夜黃溝諸孫氏原系統宗」(譜藏文登圖書館)。八兄弟族譜記載:公元1402年孫廣遷居不夜村。
  • 民國武術大師孫祿堂,自創孫氏太極拳,70歲孤身擊敗5名日本武士
    早年喪父的孫祿堂在武學方面頗有天賦,在幼時就曾拜過江湖拳師,學得少林拳術,十三歲時,孫祿堂又拜在河北名師李魁元門下,學習形意拳,在名師指導下,孫祿堂的進步十分顯著,刻苦訓練加上過人天賦,使得他很快就習得形意拳的精髓。
  • 孫氏聚集地:豫北封丘縣
    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孫氏分布:封丘縣荊隆宮鄉南孫莊村孫氏,孫府重續家譜六十五輩:國泰民安興,修身治家本。崑崙衡嶽山,湘淮海河江。廣輝燦煥明,長發繼紹深。永遠承盛茂,丸如崗嶺峰。德恩照春景,仁義普乾坤。溫和慶善美,儉廉賀正真。方丙吉祥中。
  • 孫氏聚集地:博山
    博山顏山孫氏族譜序文:按萬姑統譜,孫氏乃周文王第八子康叔(之後)。(康叔)被封(為)衛(國)惠武公,(其孫孫曾耳為衛(國)上卿,因以為氏。粵自秦漢唐宋元墜緒茫茫矣。考前明洪武三年由北直正定府棗強縣上林村思貢、克讓兩祖奉命遷發。思貢始遷青州府樂安縣,繼遷萊州府昌邑縣城西北五裡許道照莊,生恕。恕生禎、祥、裕、禧,分四支。
  • 孫氏聚集地:新野縣
    新野縣部分孫氏分布如下:新野王集孫廟孫氏,始祖原名孫紹坦,從明朝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移於河南新野,與新野磙子埠口孫氏同屬宗脈,家族中流傳「天賜福祿壽,喜樂道德言;仁義禮智信,全家保平安!」新野孫氏一支,洪武二年〔1369年〕從山西洪桐大槐樹遷至河南新野,始祖至八代失考,九代祖孫詩,由十七世祖重修族譜,依次為詩,思、燦,志、夢、殿、文、清、悅、應…我爺為汝子輩,父為業子輩,我為炳子輩。
  • 孫氏聚集地:榆林
    點擊上面「宗親尋根」加入孫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孫;請點擊上面「宗親尋根」關注,擁抱中華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孫氏文化,共建繁榮孫氏,傳播孫氏正能量,這裡是免費「代發尋根信息」
  • 沛縣孫氏迎風破浪修家譜
    點擊上面「宗譜尋根」加入孫氏大家庭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孫;請點擊上面「宗譜尋根」關注,擁抱中華孫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孫氏文化,共建繁榮孫氏,傳播孫氏正能量,共築和諧繁榮孫氏。然而,自明洪武以來的600多年中,雖然經常有編撰家譜的願望,甚至有編撰全縣統一的孫氏家譜的呼聲,也有不少熱心的孫氏族人奔走操持,但由於條件的不足,至今只是編修了幾部分支的家譜,而全縣統一的家譜還遠遠沒有形成。那麼,沛縣孫氏家譜的基本概況和編撰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筆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大致敘述如下。孫氏族譜的第一次撰修。
  • 丁崗孫氏祠堂尋訪記
    在鎮江新區丁崗鎮文化廣場東邊,我們在丁崗觀音街988號尋到了孫氏祠堂。孫氏宗祠也稱永思堂,孫氏宗祠系孫權後裔南宋時期南遷至此落戶生根,開枝散葉,繁衍子孫,至今已經30餘代人了。在孫氏宗祠入口處,首先看到的是清中後期建築的極為精緻的雕花門樓,這也是鎮江地區宗祠中體量較大、工藝精湛、保存基本完整的一座,彌足珍貴。
  • 中華孫氏輩分一覽表(最新版)
    山東濟寧孫氏(映雪堂)(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山東臨沭縣孫氏佰朝開寶克(成)希堯舜禹山東鄒城望雲孫氏人生祖為史,乘德羽善計,興玉寶克勇,光大先世業山東惠民孫氏(裕後堂)崇克希家有,應允永可守,所以維由道,遵之方長久
  • 孫氏歷史上興盛的大家族
    《晉書》及南北朝諸史中已有「樂安」孫氏的出現。唐《元和姓篡》卷四也記載「樂安,孫武之後」,並記有自漢至唐代的一些樂安孫氏家族名人。《舊唐書·孫伏伽傳》記載,唐太宗即位,賜大理少卿、河北清河孫伏伽「樂安縣男」爵位。自此,孫氏得封「樂安子」、「樂安孝男」「樂安郡侯」者屢見不鮮,到五代、宋時,孫氏還有人得「樂安郡望」、「樂安郡公」諸封號。
  • 他是中國的武學大師,年近 70歲,3秒放倒5個格鬥士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出現了無數的武學大師,在武術方面成就斐然。孫祿堂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民國時期,是一位有名的武學大師,他對中國的武術研究頗深,採用「拳與道合」相結合,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武學體系。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把太極、形意、和八卦結合起來,同人戰鬥的時候得心應手,年僅26歲,就已經打敗了十一個省的武學人士,可見他的武學水平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