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了,你想用繁體字錄家譜,下一步可能就是信心崩盤的開始

2020-12-10 悅華海音

這是悅華《族譜編修指津》的第一篇,有點序言性質。

我們先假設一個場景,你是被家族公推出來的族譜主編,現在正在電腦前準備敲下族譜的第一個字。這時,你想,用繁體字才能配上家族的厚重,於是,你決定用繁體字錄入。

很多個不眠不休的日子過去了,所有文字都已經輸入完畢,進入了校對階段,你組織了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校對班子,集中校對。這時,一個老先生發現,「距縣城十」的「」字不對,應該是「」;「古人」的「」字不對,應該是「」;「字輩」的「」字不對,應該是「」;「金」這個名字的「」不對,應該是「」,這時你立馬冷汗涔涔。

這時你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是全都改成簡體字,還是把只發現的那些字改正過來?如果你選擇了後者,你為每位校對者都配備了繁簡字對照表,讓他們從十幾萬或幾十萬的文字中挑出那些因繁簡轉換造成的錯誤。——最後,終於完成了,你鬆了一口氣。

然後,你想把「繁宋」體,改成更莊重的「繁隸」體——這個很容易——在電腦上一鍵全選,然後選擇「繁隸」體,OK!可是,最終顯示結果會讓你目瞪口呆:在密密匝匝的隸書中會有幾個筆畫細弱的宋體字,甚至本來正常顯示的字現在變成了「□」!你剛剛鬆弛下來的神經,瞬間就又繃緊了!

身為完美主義者的你如果還是堅持你的「審美理想」的話,下面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把「繁隸」字體庫中沒有的所有字都P出來。於是,錄入者就開始了蝸速的「造字」過程:把一個字的偏旁割下來,然後和另一個或幾個字的一部分組成一個新字。當你深刻地感受到什麼叫「曠日持久」、「度日如年」時,這個工作總算完成了。

下一步,你志得意滿地想讓錄入人員改變下字間距,或刪加幾個字,「奇蹟」又發生了——字陣都改變了,只有讓人造的那幾個字,原地不動……

這時候,你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把電腦舉起來,摔掉。

——哈哈,小心了,你想用繁體字錄家譜,下一步可能就是信心崩盤的開始。

這僅僅是族譜編修中的一個「小插曲」,想要完成這一浩大的家族文化工程,有無數個令人崩潰的瞬間在等著你。

比如,如果前期捐資工作做不好,資金鍊隨時有斷裂的可能。——從你接手這個工作起,每時每刻都在「造」錢:一天無數次的電話,最後留給你的是話費帳單;出去做資料收集、家族採訪,最後留給你的是加油費帳單;去列印社改幾個字,經常遇到列印店「罷工」,要求加價;族人從遠鄉來到你這裡送資料,你怎麼忍心讓他餓著肚子回去?一兩個人還好,每天都有人來,你能受得了?

比如,考證工作如果不紮實,可能會讓謬誤流傳下去,貽誤後世。比如,某一家族遷徙史上有一個疑惑,大家都知道祖祖輩輩生活在山東巨野,但某年新續的家譜上明明有一句:(某祖)住「任城保」。任城在今山東濟寧。——怎麼會是從濟寧遷來巨野的呢?後來,查老譜,發現原句是(某祖)住「在城保」。明代巨野的「在城保」是巨野縣城的一個行政區劃。原來是修譜人一時眼花,將手抄舊譜上的「在」字誤識成了「任」字,才出現這樣的錯誤。看似這小小不然的一個錯誤,就將原居住地東移了100多裡。年久日湮,如果後人「反認他鄉是故鄉」,將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比如,有失聯的族人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家族,那麼,怎麼確定他的所屬?在譜系圖上哪裡是他們這一支系的位置?說個實事兒,一族人聯繫到悅華,說自己從曾祖父輩上到了外地,只記得老家是山東巨野張莊(張莊系化稱)。住著族人的「張莊」有三四個,那麼他老家是哪個鄉鎮的哪個張莊?他記不清了。問曾祖的名字,他也記不清了。問為什麼離開老家的,他說,據老輩人講,是和T姓鄰居鬧矛盾。最終是根據這個旁姓最終確定了哪個張莊是他的老家,從而他們這一支系在斷了近百年後才重新入譜。假如不去考證,隨便將他們續入某一絕嗣的人的名下,以後可能會問題不斷。

舉了這麼多例子,是想說明如下問題:

第一,族譜續修是個嚴肅的事情,它是人文「科學」,講求實證、實錄,反對道聽途說,任意誇大。

第二,族譜續修還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要下細工夫,還要有大眼界。

第三,族譜續修是專門學問,僅靠熱情是不行的,得經過專門的訓練,具有「專業」的技能。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家譜中的繁體字,能不能改成簡化?
    家譜排版每一次修家譜,舊譜中的數據搬遷一直是個很大的問題。其中除了很多舊譜數據需要反覆校對外,對一些有爭議的地方更是需要翻找很多資料來給予論證。在這些信息內容確認後,很多人會認為,家譜中的一些繁體字可以簡化,於是就有些宗親把舊譜中的繁體字簡化。或者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有文藝色彩的典藏,應該用繁體,故而把簡體改為繁體。到底家譜中所用的字體,能不能隨意改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其實翻開以前的老譜,繁體字幾乎隨處可見。繁體字普及的原因,除了許多譜印刷的年代,習慣用繁體字外。
  • 名門修譜:修家譜該如何使用字體,沒用好,就鬧笑話了!
    修家譜鬧出的笑話,除了張冠李戴地把一些宗親信息弄錯外,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笑話,就是繁體字、簡體字該如何使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繁簡字體 有些宗親覺得家譜是祖宗流傳下來的精神文化,裡面的漢字不應該簡化,有些簡化的字體也都應該刻意轉化成為繁體字,於是一些詞語就讓人看得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 繁體字何時開始「減肥」的?又是何時「瘦身」成功的?你可能一直錯了!
    毫無疑問,簡化字更便於學習和使用,但從繁體字演化到簡體字,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1932 年,國語統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人了宋元以來的很多習用簡體字。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但因遭到反對,旋即暫緩推行。
  • 繁體字何時開始「減肥」?何時「瘦身」成功的?你可能一直錯了!
    毫無疑問,簡化字更便於學習和使用,但從繁體字演化到簡體字,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1932 年,國語統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人了宋元以來的很多習用簡體字。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但因遭到反對,旋即暫緩推行。
  • 教程來了:家譜表格格式怎麼排,一步一步教您來!電腦菜鳥也行
    這是家譜排版實用教程第一篇,怎麼排家譜裡的表格格式。所用軟體為WPS辦公系統,所用到的操作都是初級操作,只要原來接觸過WPS的,我想,應該都能慢慢操作成功。要做成這樣,需要兩步:第一步,排好家譜的表格;第二步,將文字內容粘貼進來。在這兩步之前,提前做的工作是,把《歐陽氏譜圖序》這篇文章錄入電腦:新建一個WPS文檔,然後錄入。不用排格式,錄進去,校對好,存好備用。
  • 「動物世界」(DW world)崩盤後續:昊天教你如何拿回血汗錢!下一個崩盤的就是「農夫果園」資金盤!
    目前基本上受害者都是王德寶拉的安徽的會員和張小小拉的「v66"假刷單的寶媽虧損的最多,據受害者稱,他們都是張小小的同學,被其拉入了v66假刷單資金盤時張小小已經是平臺大客服了,她老家在安徽,在後期明知道v66是資金盤的情況下還和v66操盤手阿飛狼狽為奸,後來再次開始推廣」動物世界「搶單互助資金盤,公開為資金盤傳銷站臺地推線下推廣,隨後崩盤跑路,資料昊天往期文章有,現在報警你們應該知道找誰了吧
  • 族譜就是家譜?錯!它們的區別和聯繫你知道嗎?
    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
  • 這家譜有你的名字嗎?
    註:用百度APP點擊[關注]右上角【耳機聽筒模式】就可以收聽了問:什麼是家譜?答:「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集。而現今以「姓氏」為代表家譜、族譜、宗譜系統記載等!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要說完整表意,肯定是繁體字更為優秀,甚至象形文字那是頂尖,但是我們要看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而一部分人喜歡繁體字,一些老人的知識結構基於繁體字,這也沒讓人家硬改,至於病態地叫囂著繁體字就是優秀,就是Bigger,那只是借著繁體字的由頭找找存在感,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形式體現,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內容更為重要一些。
  • 校對家譜時一定要認真,否則輕則改譜,重則重修!
    家譜編修是家族的重大事件,是付出很大精力和功夫的。因此在家譜編修完成後,最後的校對是很重要的環節,如果校對的時候不認真,那麼印刷完畢的家譜很可能面臨著改譜,甚至重修的結果。既然家譜校對很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校對什麼內容呢?
  • 曾經代表中華歷史文明的繁體字,真有失傳的危險嗎?不可能
    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簡體字的普及,繁體字越來越少見,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只有臺灣地區還在使用繁體字。那麼,我們這項重要文化會不會失傳呢?鑑於這個現象,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恢復繁體字,提案中主要出發點就是覺得繁體字有失傳的危險。2015年連著名導演馮小剛也極力呼籲恢復繁體字。
  •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到底經歷了什麼?
    隨著硬筆書寫工具的普及,用毛筆寫繁體字的書寫方式顯然不能適應新的生活節奏。魯迅的《孔乙己》中便有這樣的描寫: 「讀過書,……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便回過臉去,不再理會。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
  • 繁體字比簡體字高貴……嗎?
    老師上課要板書,繁體字能寫多少個?一節課,小學生能學多少內容?所以,這簡體字大大方便了普及文化教育,也就是掃盲,絕對是利國利民的天大好事。但是呢,一幫遺老遺少生怕人民群眾識字容易了,失去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壟斷地位,便出來阻撓,一致反對簡體字。如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先生告訴蔣中正,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
  • 家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曹魏建立後,在選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將各地人物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備朝廷選拔官員之用。由於評定人物等級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擔任,結果原本應該以德、才為考核標準的評定變成了以門第高下為評定標準,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加速了門閥士族勢力的形成。
  • vivo手機字體變成繁體字,啥都不認識了,怎麼變回簡體字呢?
    不管是上學黨還是上班族,人們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明星愛豆,很多小夥伴都會喜歡臺灣或香港的明星,而在喜歡愛豆的同時,他們用繁體字發文,而我們日常用的是簡體字,看繁體字時少的還能看得懂,多了可能就看不懂了,加上自己也沒學習了解過,只覺得看繁體字就覺得有些難辨識。
  • 繁體字,其實就在你身邊
    有網友說即便我們把「親」改為「親」把「愛」改回「愛」,「親愛」的該不見的還是不見,該空心的還是空心,不會受到文字「見」「心」的影響。那麼繁體字和簡體字是歷史由來是什麼呢?繁體字,指中國漢字簡化後被簡化字(又稱簡體字)所代替的原來筆畫較多的漢字。那些未被簡化的字,則稱為傳承字。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沒了自己沒了美觀,於是呢就終止的那批漢字,實行了我們現在所用到的簡化字吶,在臺灣呢由於在大陸時期呢,他們就有簡化漢字的計劃,於是到了臺灣之後呢,由於國共的對立,他們終止了這個計劃,因為他們認為啊,他們的繁體字更能代表中國文化,於是呢產生了這種文化的競爭,直到現在在臺灣依然用著繁體字,那麼香港和澳門為什麼也用繁體字呢,因為啊,新中國在成立之初,實行的這種簡化字的標準
  • 排家譜,並不是專業出版軟體的長項,不起眼的辦公軟體才更專業!
    上一講我們具體講了家譜的成書規格、式樣及基本版式,這一講重點就講為什麼選用常用辦公軟體進行家譜排版,下幾講將講講如何用辦公軟體排家譜。為什麼選用辦公軟體排家譜呢?當然,如果從來沒用WPS、Excel、Potoshop等等排過家譜,您會走很多彎路,但悅華已經是「過來人」,用上述軟體排了10幾部家譜,即使是彎路也走直了,所以才寫這個專欄告訴您竅門。下面從技術與家譜的適用性角度再談一點,那就是,對家譜排版而言,常用辦公軟體已經足夠用了。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漢字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果不是從小就學起的人,要想學會漢字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即便是從小就學習漢字的很多中國人也不會寫繁體字,畢竟我國大陸幾乎都以簡體字為主,就連新加坡和馬蘭西亞也都是用簡體字,只有港澳臺依然堅持在使用著繁體字,但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都知道,漢字文化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才最終呈現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家譜
    丁肇中帶著手抄出來的家譜回到臺灣,丁觀海欣喜無比。因為距離上次大修,恰好過去了60年。他感到續修家譜已迫在眉睫。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曰:「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三世將及百年。到了明清時期,孝子賢孫們不再滿足「三世一修」,進而發展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傳統。日照丁氏的家譜就是幾乎30年一修的,從康熙初年開始,到1925年,共修了七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