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悅華《族譜編修指津》的第一篇,有點序言性質。
我們先假設一個場景,你是被家族公推出來的族譜主編,現在正在電腦前準備敲下族譜的第一個字。這時,你想,用繁體字才能配上家族的厚重,於是,你決定用繁體字錄入。
很多個不眠不休的日子過去了,所有文字都已經輸入完畢,進入了校對階段,你組織了一個文化水平很高的校對班子,集中校對。這時,一個老先生發現,「距縣城十裏」的「裏」字不對,應該是「裡」;「古人雲」的「雲」字不對,應該是「雲」;「鐘字輩」的「鐘」字不對,應該是「鍾」;「金髪」這個名字的「髪」不對,應該是「發」,這時你立馬冷汗涔涔。
這時你必須做出一個選擇:是全都改成簡體字,還是把只發現的那些字改正過來?如果你選擇了後者,你為每位校對者都配備了繁簡字對照表,讓他們從十幾萬或幾十萬的文字中挑出那些因繁簡轉換造成的錯誤。——最後,終於完成了,你鬆了一口氣。
然後,你想把「繁宋」體,改成更莊重的「繁隸」體——這個很容易——在電腦上一鍵全選,然後選擇「繁隸」體,OK!可是,最終顯示結果會讓你目瞪口呆:在密密匝匝的隸書中會有幾個筆畫細弱的宋體字,甚至本來正常顯示的字現在變成了「□」!你剛剛鬆弛下來的神經,瞬間就又繃緊了!
身為完美主義者的你如果還是堅持你的「審美理想」的話,下面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把「繁隸」字體庫中沒有的所有字都P出來。於是,錄入者就開始了蝸速的「造字」過程:把一個字的偏旁割下來,然後和另一個或幾個字的一部分組成一個新字。當你深刻地感受到什麼叫「曠日持久」、「度日如年」時,這個工作總算完成了。
下一步,你志得意滿地想讓錄入人員改變下字間距,或刪加幾個字,「奇蹟」又發生了——字陣都改變了,只有讓人造的那幾個字,原地不動……
這時候,你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把電腦舉起來,摔掉。
——哈哈,小心了,你想用繁體字錄家譜,下一步可能就是信心崩盤的開始。
這僅僅是族譜編修中的一個「小插曲」,想要完成這一浩大的家族文化工程,有無數個令人崩潰的瞬間在等著你。
比如,如果前期捐資工作做不好,資金鍊隨時有斷裂的可能。——從你接手這個工作起,每時每刻都在「造」錢:一天無數次的電話,最後留給你的是話費帳單;出去做資料收集、家族採訪,最後留給你的是加油費帳單;去列印社改幾個字,經常遇到列印店「罷工」,要求加價;族人從遠鄉來到你這裡送資料,你怎麼忍心讓他餓著肚子回去?一兩個人還好,每天都有人來,你能受得了?
比如,考證工作如果不紮實,可能會讓謬誤流傳下去,貽誤後世。比如,某一家族遷徙史上有一個疑惑,大家都知道祖祖輩輩生活在山東巨野,但某年新續的家譜上明明有一句:(某祖)住「任城保」。任城在今山東濟寧。——怎麼會是從濟寧遷來巨野的呢?後來,查老譜,發現原句是(某祖)住「在城保」。明代巨野的「在城保」是巨野縣城的一個行政區劃。原來是修譜人一時眼花,將手抄舊譜上的「在」字誤識成了「任」字,才出現這樣的錯誤。看似這小小不然的一個錯誤,就將原居住地東移了100多裡。年久日湮,如果後人「反認他鄉是故鄉」,將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比如,有失聯的族人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家族,那麼,怎麼確定他的所屬?在譜系圖上哪裡是他們這一支系的位置?說個實事兒,一族人聯繫到悅華,說自己從曾祖父輩上到了外地,只記得老家是山東巨野張莊(張莊系化稱)。住著族人的「張莊」有三四個,那麼他老家是哪個鄉鎮的哪個張莊?他記不清了。問曾祖的名字,他也記不清了。問為什麼離開老家的,他說,據老輩人講,是和T姓鄰居鬧矛盾。最終是根據這個旁姓最終確定了哪個張莊是他的老家,從而他們這一支系在斷了近百年後才重新入譜。假如不去考證,隨便將他們續入某一絕嗣的人的名下,以後可能會問題不斷。
舉了這麼多例子,是想說明如下問題:
第一,族譜續修是個嚴肅的事情,它是人文「科學」,講求實證、實錄,反對道聽途說,任意誇大。
第二,族譜續修還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要下細工夫,還要有大眼界。
第三,族譜續修是專門學問,僅靠熱情是不行的,得經過專門的訓練,具有「專業」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