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經歷了長期的演化過程。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再到隸書、楷書,直至當代的很多應用字體,越來越利於實際應用,在交流、傳播、傳承人類文明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始終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和代表。由於漢字形體是漢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們的文字才稱之為「漢字」。傳統的繁體字,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但很多字筆畫偏多,字形複雜,給普通群眾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帶來難度。因此,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提出了如何簡化的問題。
簡化字的含義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主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布的簡體漢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毫無疑問,簡化字更便於學習和使用,但從繁體字演化到簡體字,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前繁體字簡化的歷程
近代的太平天國政權,曾實行漢字簡化,總共使用100多個簡休字,其中80%為後來所採用。新文化運動時期,在倡導白話文的同時,很多學者也大力倡導漢字簡化。錢玄同等學者都先後提出了不少簡化意見和方案。
1932 年,國語統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人了宋元以來的很多習用簡體字。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但因遭到反對,旋即暫緩推行。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和解放區,為了面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使用了既有的或創造的不少簡體字,被稱為「解放字」。
新中國成立後、改革開放前對繁體字簡化做出的努力
1949年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如何改革文字,最初有兩個方向,一是創立 種拼音化新文字以取代漢字, 二是實行漢字簡化。毛主席認為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由此,漢字簡化的方向確立下來。
1952年2月5日,由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組合併其他機構組成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隨即開始著手擬定《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
1953年10月1日,國家設立中央文字問題委員會。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直屬於國務院。
1955年1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等聯合發布《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徵求意見,全國參加討論的人數達20萬。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通過《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2月1日,第一批230個簡體字和30個類推偏旁正式公布。
1956年1月1日,全國報刊實行橫排,已經開始使用簡化字。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三表共2236字,這就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
1975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擬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報請國務院審閱。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公布,稱為「二簡字」,廣泛徵求社會意見。次日,《人民日報》開始試用「二簡字」。但由於意見較多,1978年7月,中宣部發出通知,停止試用「二簡字」。1981年11月,開始對上述方案進行修改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對漢字簡化的工作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出通知,宣布廢止「二簡字」。10月10日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共收2224個簡化字及14個簡化偏旁。同年發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內收通用字7000個。
2000年10月31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2009年8月12日,教育部《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收錄常用字6500個,比《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減少了500個。後作適當修改。2013年6月5日,國務院公布《通用規範漢字表》,含附表《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準。
聯合國的漢字標準與大陸的規範漢字保持一致,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之後,聯合國不再同時發行簡繁兩種漢字文本,只保留簡體文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也使用大陸的普通話與規範漢字作為學習中文的語言文字規範。
顯然,今後漢字簡化工作仍將繼續進行,主要任務是穩定現行漢字的字形,以適應漢字信息化的要求,特別是要使漢字便於編碼輸人計算機,為我國的發展做出提供更效的支持。對此,諸君有何見解呢?歡迎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