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德華 / 文)
古者,大家著姓,必有譜牒。世家大族,譜牒必為字輩譜。字輩譜者,載有按照宗族字輩擬定的人名(字輩名,俗稱譜名)也。如果譜名和學名、官名不一致,世系圖、世系表採用譜名,其他的地方可用學名或官名。譜名是譜牒最為核心的地方,它是家族的印記,是家族文化的密碼。
何為字輩?字輩俗稱:派引、排行、輩分、輩序等,它是通過名字顯示世次關係(血系秩序),從而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系井然而有序分明。字輩起源在商周,秦漢徘徊,魏晉南北朝有所發展。以同一個字表示同一輩人,即兄弟的名字裡有個相同的字,如《左傳 文公十一年》載有橋如、焚如、榮如、簡如四兄弟,相同的字是「如」。這種方式,多半用在雙字名。這個相同的字,或用在前面,或用在後面,這個時期,沒有統一的習俗。以相同的一個偏旁表示同一輩人,即以共用某個偏旁,如東漢黃瓊、黃理兄弟,都是「王」作偏旁。這種相同偏旁的取名,一般用在單字名。
隋唐時期,名門望族沿襲同字或同偏旁表示同一輩的作法。如唐末時期的金華黃氏八兄弟:黃玘、黃琛、黃璞、黃琬、黃珍、黃瑕、黃珌、黃瑤,都用了「王」旁。雙井二世的黃贍、黃貽、黃賦三兄弟,都用了「貝」字旁。唐朝的字輩有所創新發展,同輩雖然共用同一個偏旁,上下兩輩的偏旁卻發展為五行關係。文獻顯示:唐朝初期的廣州都督畢構,其胞弟畢栩,兄弟倆共用「木」字偏旁。畢構之子為畢炕,火字偏旁;畢炕之子為畢垌、畢增,土字偏旁。三代的五行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名字的偏旁構成五行相生關係,即偏旁遵循五行相生規則。雙井黃庭堅的堂弟叔向和叔敖兩兄弟,在南宋時期,為其後裔取名,其名字偏旁形式上就採取了五行相生法:叔向之子為麓,麓之子為嵤,嵤之子為填,填之子為鉦。叔向公後裔四代的名字偏旁構成的五行關係是:木-火-土-金。從表象來看,黃庭堅的後裔短暫地運用了偏旁的五行相剋法:庭堅公之子為黃相,黃相公的六個兒子共用水字旁:黔、然、槱、照、炁、羔。黔公之子為坡,然公之子為塾。從黔公到坡公,偏旁是:水-土,土克水,為五行相剋。也有一說,四點水從火義,故是:火生土,屬於五行相生。黃相的曾孫(銔、鐀、錙、銖、鎔、鈇、鎬、鍹、鉭、欽)名字共用的是「金」字旁,從孫子(比如坡公)到曾孫(鐀公),偏旁是:土-金,土生金,屬於五行相生。塾公之子為鎔,鎔公之子為浩,浩之子為柯,柯之子為熾,熾之子為填。土-金-水-木-火-土,也是五行相生關係,俗稱五世其昌。南宋朱熹也繼承偏旁的五行相生法:朱熹之子為朱墅,朱墅之子為朱鑑,朱鑑之子為朱浚,朱浚之子為朱林,朱林之子為朱炣,朱炣之子為朱堲。朱堲為朱熹的晜孫。朱熹之後的五代子孫名字,其五行關係是:土-金-水-木-火-土。五行偏旁相生無窮盡,意味著代代生生不息,這就是五行相生的取名規則。
字輩的正式起源是唐朝,韓愈為其家族撰寫了韓氏字輩。宋太祖趙匡胤創造了對聯式字輩(俗稱字輩對聯),字輩對聯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對聯共14個字,即14世。趙匡義支的字輩對聯是:匡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趙匡美支的字輩對聯是:匡德承克叔公彥,夫時若嗣古登光。整個宋朝,譜名是百花齊放春滿園,字輩的形式也處在百家爭鳴時期。有同一個偏旁的,有偏旁五行相生的,有偏旁五行相剋的,有偏旁無規律的,有對聯式的,有詩句式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俗稱類詩體),也有字輩詩押韻的,也有不押韻的,還有混合形式的。比如:名字中的兩個字,一個完全相同,另一個偏旁相同的。還有的把偏旁的五行相生編成五言詩。如,潁川堂陳氏的五行字輩詩:銓清標隕坤,銘海松煌增。錦添相輝培,欽深桂炳均。隕、輝,不是火字偏旁,只是隕、輝與火有關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字輩詩就是絢麗多姿的詩篇。她也體現了一個家族的精神和家風,她體現了一個家族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以及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了朱氏取名法:字輩詩+五行相生的偏旁字。具體取名規則是:名之第一個字,按字輩詩(同輩有一個字相同,並把它當作名字的第一個字)。比如皇太子朱標支的字輩詩: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支的字輩詩: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這種字輩詩,被廣大中國家庭所接受而流傳至今,是字輩的主流形式。名之第二個字,按偏旁構成的五行相生規則(俗稱五行入名)。如:朱棣(木)→朱高熾(火)→朱瞻基(土)→朱祁鎮、朱祁鈺(金)→朱見深(水)→朱佑樘(木)→朱厚照、朱厚熜(火)→朱載垕(土)→朱翊鈞(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檢(木)。
一般而言,字輩詩所選之字是由開基祖(始遷祖)擬定,並寫入家譜,具有宗族的權威性。即使家族分遷,散居各方,或年代久遠,支派浩瀚,世系龐雜,只要按字輩詩取名,就可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亂。雙井黃氏翰溪支的字輩詩是:齋馨甫淵聲,定益守仕廷。文章應朝選,勳業待時徵。世德輝宗訓,貽謀煥祖銘。傳家崇孝友,華國建藩屏。緒烈前垂統,詩書代作經。英賢宏繼起,昌顯永鍾靈。我的研究認為,翰溪字輩詩,是信甫公、榮甫公和他們的兒子們共同商議的。壽齋公,出生在元朝,原名是六郎。桂馨公是他的獨子,目前資料,未能得出他是按字輩來取名的。桂馨公有兩個兒子,名字中共用「甫」字。桂馨公有8個孫子,共用「淵」字。其中四個孫子的名字裡有儒家五常中的四個:仁、義、禮、智。因為「信」字已經被信甫公使用。這說明翰溪壽齋公、桂馨公,精通中華傳統文化,不愧是文化望族之後裔(雙井15世的壽齋公是,庭堅山谷公第8世孫)。翰溪三世、四世的名字中,相同的字放在第二個,這是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取名方法,即:姓+名+字輩。翰溪五世,共17位,他們共用的一個字是「聲」字,是名字的第一個字,與朱元璋的字輩放在第一的取名規則一致,即姓+字輩+名。我的研究認為,翰溪字輩詩及其取名規則,產生的時間下限是1396年。因為聲遠公最早出生,是1396年出生。在1396年,我們的桂馨公雖然逝世了(1383年),但這個時候,信甫公(1342-1418年)54歲,榮甫公(1345-1421年)51歲。仁淵公(1368-1446)28歲,義淵(1370-1444年)26歲,石淵(1374-1453)22歲,他們均為青壯年。由此可見,翰溪字輩的取名規則,為甫淵兩代共同制定的。
據我主編的《翰溪黃氏廷元公支譜》記載:翰溪廷元公為其三個兒子取名,名之第一個字「文」,遵循翰溪字輩;名之第二個字,採取魏晉時期的偏旁相同,使用火字偏旁:燦、炳、燁。文燦公有五子(章湘、章洞、章淑、章敖、章老),其中三子使用水字偏旁:湘、洞、淑。這種命名規則,表象看是五行相剋(火-水,即水克火),與黔公-坡公的土克水類似,實際上是根據《周易》的卦名及其卦象來取名的,廷元公根據《周易 》的既濟卦的卦象,先火後水,即上水下火,父親的名字偏旁為火,兒子的名字偏旁為水,父子的名字的第二個字之偏旁卦象,構成既濟卦。寓意父子協同,和睦奮鬥,事業(家業)既濟。既濟者,成功也。朱元璋的偏旁五行取名規則是五行相生,可以無限循環下去。而廷元公,採取了偏旁的卦象和卦名相結合原則,難以連續循環下去。廷元公這種取名方式,源自雙井8世黃相公為兒孫的取名:黃相的五個兒子(黔、然、槱、照、炁、羔)的名字共用四點水偏旁,其孫子(坡、塾、均、壑、墾、童等)的名字共用土字偏旁。從兒子(比如黔公)到孫子(坡公),是從水到土,先水后土,實際上是《周易》的「師」卦的卦象。君子見此卦,容民蓄眾,能以眾正。從黃相公自己到他的兒子(比如黔公),偏旁屬於先木(巽)後水,是《周易》 的「井」的卦象,君子見此卦,以勞民勸相。君子慰勞民眾,相互幫助。君子如井,需要精心修身,方可引泉而養天下,惠澤無窮也。庭堅公寄寓兒孫(相公、黔公父子):自強不息修身,井養天下無窮;守護雙井盛象,遵循衝和懿訓。黃相公寄寓兒孫:讀懂師卦,為國效力,為民從教。站在祖先的肩膀上:讀書為本,做雙井名師,詩書繼世。黃相公三代的名字偏旁構成的卦象,連起來組成詞「井師」。井者,伯益首作也;井師者,井之師也,伯益是也;伯益,我黃氏之直系祖先也。庭堅公寄望子孫:世代守望祖先伯益造福人類之精神。井師者,雙井之師也。寄望黃氏後代:教師世家,福澤學子。
這種根據偏旁的卦象,及其先後偏旁構成的卦名,把卦名作為寓意的取名方法,不容易操作,需要很深厚的《周易》基礎。這種偏旁卦象取名方法,很容易被世人理解為五行相剋。它不如五行相生取名法,容易實施且無歧義。如果名之第二個字採取五行取名字法,主流是採取明太祖的偏旁五行相生規則。
自北宋以來,按字輩詩取名,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儘管近百年來,它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但傳承未斷,本人生於20世紀六十年代,名字「德華」中的「德」,就是翰溪黃氏字輩詩的第22個字。隨著續修或重修族譜的盛行,字輩取名的習俗又獲得了重生,獲得了新的活力。凡是新譜,基本上都給上譜的人丁按字輩取了譜名。因為它是對先祖的尊重,是對世系的延續。因此,當代的中國人,與宋明清時代的古人一樣,有學名和譜名一致的。只是在當代中國,學名和譜名一致的比較少。也有學名和譜名不一致的,不一致時,採取雙名制:雙名並舉,各得其所:學名(今稱身份證名)和譜名,學名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譜名用在宗譜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