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中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2021-02-14 梁氏文化館

[來源網絡]

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德華 / 文)

       古者,大家著姓,必有譜牒。世家大族,譜牒必為字輩譜。字輩譜者,載有按照宗族字輩擬定的人名(字輩名,俗稱譜名)也。如果譜名和學名、官名不一致,世系圖、世系表採用譜名,其他的地方可用學名或官名。譜名是譜牒最為核心的地方,它是家族的印記,是家族文化的密碼。 


      何為字輩?字輩俗稱:派引、排行、輩分、輩序等,它是通過名字顯示世次關係(血系秩序),從而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系井然而有序分明。字輩起源在商周,秦漢徘徊,魏晉南北朝有所發展。以同一個字表示同一輩人,即兄弟的名字裡有個相同的字,如《左傳 文公十一年》載有橋如、焚如、榮如、簡如四兄弟,相同的字是「如」。這種方式,多半用在雙字名。這個相同的字,或用在前面,或用在後面,這個時期,沒有統一的習俗。以相同的一個偏旁表示同一輩人,即以共用某個偏旁,如東漢黃瓊、黃理兄弟,都是「王」作偏旁。這種相同偏旁的取名,一般用在單字名。

      隋唐時期,名門望族沿襲同字或同偏旁表示同一輩的作法。如唐末時期的金華黃氏八兄弟:黃玘、黃琛、黃璞、黃琬、黃珍、黃瑕、黃珌、黃瑤,都用了「王」旁。雙井二世的黃贍、黃貽、黃賦三兄弟,都用了「貝」字旁。唐朝的字輩有所創新發展,同輩雖然共用同一個偏旁,上下兩輩的偏旁卻發展為五行關係。文獻顯示:唐朝初期的廣州都督畢構,其胞弟畢栩,兄弟倆共用「木」字偏旁。畢構之子為畢炕,火字偏旁;畢炕之子為畢垌、畢增,土字偏旁。三代的五行關係是:木生火,火生土。名字的偏旁構成五行相生關係,即偏旁遵循五行相生規則。雙井黃庭堅的堂弟叔向和叔敖兩兄弟,在南宋時期,為其後裔取名,其名字偏旁形式上就採取了五行相生法:叔向之子為麓,麓之子為嵤,嵤之子為填,填之子為鉦。叔向公後裔四代的名字偏旁構成的五行關係是:木-火-土-金。從表象來看,黃庭堅的後裔短暫地運用了偏旁的五行相剋法:庭堅公之子為黃相,黃相公的六個兒子共用水字旁:黔、然、槱、照、炁、羔。黔公之子為坡,然公之子為塾。從黔公到坡公,偏旁是:水-土,土克水,為五行相剋。也有一說,四點水從火義,故是:火生土,屬於五行相生。黃相的曾孫(銔、鐀、錙、銖、鎔、鈇、鎬、鍹、鉭、欽)名字共用的是「金」字旁,從孫子(比如坡公)到曾孫(鐀公),偏旁是:土-金,土生金,屬於五行相生。塾公之子為鎔,鎔公之子為浩,浩之子為柯,柯之子為熾,熾之子為填。土-金-水-木-火-土,也是五行相生關係,俗稱五世其昌。南宋朱熹也繼承偏旁的五行相生法:朱熹之子為朱墅,朱墅之子為朱鑑,朱鑑之子為朱浚,朱浚之子為朱林,朱林之子為朱炣,朱炣之子為朱堲。朱堲為朱熹的晜孫。朱熹之後的五代子孫名字,其五行關係是:土-金-水-木-火-土。五行偏旁相生無窮盡,意味著代代生生不息,這就是五行相生的取名規則。

 

      字輩的正式起源是唐朝,韓愈為其家族撰寫了韓氏字輩。宋太祖趙匡胤創造了對聯式字輩(俗稱字輩對聯),字輩對聯是:匡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對聯共14個字,即14世。趙匡義支的字輩對聯是:匡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趙匡美支的字輩對聯是:匡德承克叔公彥,夫時若嗣古登光。整個宋朝,譜名是百花齊放春滿園,字輩的形式也處在百家爭鳴時期。有同一個偏旁的,有偏旁五行相生的,有偏旁五行相剋的,有偏旁無規律的,有對聯式的,有詩句式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俗稱類詩體),也有字輩詩押韻的,也有不押韻的,還有混合形式的。比如:名字中的兩個字,一個完全相同,另一個偏旁相同的。還有的把偏旁的五行相生編成五言詩。如,潁川堂陳氏的五行字輩詩:銓清標隕坤,銘海松煌增。錦添相輝培,欽深桂炳均。隕、輝,不是火字偏旁,只是隕、輝與火有關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字輩詩就是絢麗多姿的詩篇。她也體現了一個家族的精神和家風,她體現了一個家族的價值取向、社會責任以及對子孫後代的殷切期望。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了朱氏取名法:字輩詩+五行相生的偏旁字。具體取名規則是:名之第一個字,按字輩詩(同輩有一個字相同,並把它當作名字的第一個字)。比如皇太子朱標支的字輩詩: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支的字輩詩: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這種字輩詩,被廣大中國家庭所接受而流傳至今,是字輩的主流形式。名之第二個字,按偏旁構成的五行相生規則(俗稱五行入名)。如:朱棣(木)→朱高熾(火)→朱瞻基(土)→朱祁鎮、朱祁鈺(金)→朱見深(水)→朱佑樘(木)→朱厚照、朱厚熜(火)→朱載垕(土)→朱翊鈞(金)→朱常洛(水)→朱由校、朱由檢(木)。

 

       一般而言,字輩詩所選之字是由開基祖(始遷祖)擬定,並寫入家譜,具有宗族的權威性。即使家族分遷,散居各方,或年代久遠,支派浩瀚,世系龐雜,只要按字輩詩取名,就可保證同宗血脈的一氣貫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亂。雙井黃氏翰溪支的字輩詩是:齋馨甫淵聲,定益守仕廷。文章應朝選,勳業待時徵。世德輝宗訓,貽謀煥祖銘。傳家崇孝友,華國建藩屏。緒烈前垂統,詩書代作經。英賢宏繼起,昌顯永鍾靈。我的研究認為,翰溪字輩詩,是信甫公、榮甫公和他們的兒子們共同商議的。壽齋公,出生在元朝,原名是六郎。桂馨公是他的獨子,目前資料,未能得出他是按字輩來取名的。桂馨公有兩個兒子,名字中共用「甫」字。桂馨公有8個孫子,共用「淵」字。其中四個孫子的名字裡有儒家五常中的四個:仁、義、禮、智。因為「信」字已經被信甫公使用。這說明翰溪壽齋公、桂馨公,精通中華傳統文化,不愧是文化望族之後裔(雙井15世的壽齋公是,庭堅山谷公第8世孫)。翰溪三世、四世的名字中,相同的字放在第二個,這是魏晉時期流傳下來的取名方法,即:姓+名+字輩。翰溪五世,共17位,他們共用的一個字是「聲」字,是名字的第一個字,與朱元璋的字輩放在第一的取名規則一致,即姓+字輩+名。我的研究認為,翰溪字輩詩及其取名規則,產生的時間下限是1396年。因為聲遠公最早出生,是1396年出生。在1396年,我們的桂馨公雖然逝世了(1383年),但這個時候,信甫公(1342-1418年)54歲,榮甫公(1345-1421年)51歲。仁淵公(1368-1446)28歲,義淵(1370-1444年)26歲,石淵(1374-1453)22歲,他們均為青壯年。由此可見,翰溪字輩的取名規則,為甫淵兩代共同制定的。 

      據我主編的《翰溪黃氏廷元公支譜》記載:翰溪廷元公為其三個兒子取名,名之第一個字「文」,遵循翰溪字輩;名之第二個字,採取魏晉時期的偏旁相同,使用火字偏旁:燦、炳、燁。文燦公有五子(章湘、章洞、章淑、章敖、章老),其中三子使用水字偏旁:湘、洞、淑。這種命名規則,表象看是五行相剋(火-水,即水克火),與黔公-坡公的土克水類似,實際上是根據《周易》的卦名及其卦象來取名的,廷元公根據《周易 》的既濟卦的卦象,先火後水,即上水下火,父親的名字偏旁為火,兒子的名字偏旁為水,父子的名字的第二個字之偏旁卦象,構成既濟卦。寓意父子協同,和睦奮鬥,事業(家業)既濟。既濟者,成功也。朱元璋的偏旁五行取名規則是五行相生,可以無限循環下去。而廷元公,採取了偏旁的卦象和卦名相結合原則,難以連續循環下去。廷元公這種取名方式,源自雙井8世黃相公為兒孫的取名:黃相的五個兒子(黔、然、槱、照、炁、羔)的名字共用四點水偏旁,其孫子(坡、塾、均、壑、墾、童等)的名字共用土字偏旁。從兒子(比如黔公)到孫子(坡公),是從水到土,先水后土,實際上是《周易》的「師」卦的卦象。君子見此卦,容民蓄眾,能以眾正。從黃相公自己到他的兒子(比如黔公),偏旁屬於先木(巽)後水,是《周易》 的「井」的卦象,君子見此卦,以勞民勸相。君子慰勞民眾,相互幫助。君子如井,需要精心修身,方可引泉而養天下,惠澤無窮也。庭堅公寄寓兒孫(相公、黔公父子):自強不息修身,井養天下無窮;守護雙井盛象,遵循衝和懿訓。黃相公寄寓兒孫:讀懂師卦,為國效力,為民從教。站在祖先的肩膀上:讀書為本,做雙井名師,詩書繼世。黃相公三代的名字偏旁構成的卦象,連起來組成詞「井師」。井者,伯益首作也;井師者,井之師也,伯益是也;伯益,我黃氏之直系祖先也。庭堅公寄望子孫:世代守望祖先伯益造福人類之精神。井師者,雙井之師也。寄望黃氏後代:教師世家,福澤學子。

 

       這種根據偏旁的卦象,及其先後偏旁構成的卦名,把卦名作為寓意的取名方法,不容易操作,需要很深厚的《周易》基礎。這種偏旁卦象取名方法,很容易被世人理解為五行相剋。它不如五行相生取名法,容易實施且無歧義。如果名之第二個字採取五行取名字法,主流是採取明太祖的偏旁五行相生規則。

 

      自北宋以來,按字輩詩取名,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儘管近百年來,它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但傳承未斷,本人生於20世紀六十年代,名字「德華」中的「德」,就是翰溪黃氏字輩詩的第22個字。隨著續修或重修族譜的盛行,字輩取名的習俗又獲得了重生,獲得了新的活力。凡是新譜,基本上都給上譜的人丁按字輩取了譜名。因為它是對先祖的尊重,是對世系的延續。因此,當代的中國人,與宋明清時代的古人一樣,有學名和譜名一致的。只是在當代中國,學名和譜名一致的比較少。也有學名和譜名不一致的,不一致時,採取雙名制:雙名並舉,各得其所:學名(今稱身份證名)和譜名,學名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譜名用在宗譜裡。

相關焦點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關鍵詞:譜牒;源流;分屬演變;史部目錄譜牒一詞出於《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謂「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3303。從這句話來看,譜牒應是某種記載有帝王世系的載體。「譜」在《史記正義》中的解釋為「布也,列其事也」[1]487。
  • 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為讓人們更多了解樅陽吳越錢氏史上修譜情況,茲將樅陽錢氏千百年來續修家譜先賢及譜牒概況,作簡要介紹。 是譜上溯少典、黃帝,及至王父寬公總八十世。《大宗譜》的問世,開創了錢氏譜牒續修的新篇章。《慶系譜》編修錢惟演(977—1034),武肅王曾孫,忠懿王五子。字希聖,少補牙門將,從父歸朝,為右屯衛將軍,歷右神武軍將軍。博學能文辭,召試學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稱善。大中祥符八年,為翰林學士,尋遷尚書工部侍郎,再為學土、會靈觀副使,累遷工部尚書。卒諡文僖,追封思王。
  • 【修譜說】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族譜3000多年的發展史,也是歷史不斷推進、演化的過程。在先秦時,社會上就流傳有《世本》等譜學通書,主要記載從黃帝到春秋時期的「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也記載帝王的都邑、製作、諡法等。秦漢以後,又出現了《帝王年譜》、《潛夫論·志氏姓》、《風俗通.姓氏篇》等譜學著作。
  • 從名籍到譜牒,看中國古代皇族檔案發展
    其類別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宗室名籍,包括宗室屬籍、「諸王世譜」和外屬圖,分別著錄皇帝「五屬內」宗室、諸侯王子孫和外戚的世系、名諱等信息,由九卿中的宗正掌管。二是帝王諸侯的世譜、年譜,按世次或年代記載帝王諸侯的繼承順序、在位時間等信息,比如《漢書·藝文志》的《帝王諸侯世譜》、《古來帝王年譜》和《隋書·經籍志》的《漢氏帝王譜》。
  • 張氏族譜字輩大全
    張氏家譜修編譜牒加深了豪門大族與庶族寒人之間的鴻溝,使世家大族內部嫡庶尊卑關係得以強化。它用血緣關係的紐帶模糊了階級意識,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維持和鞏固。但是,家乘、譜牒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價值。就張姓的家乘、譜牒而言,它記錄了張姓諸家族的氏族來源、世代系統、人物傳記、遷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孫繁衍和與此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不失為研究家族史、社會史的重要原始資料。在修撰譜牒之風相當興盛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張姓這樣的大姓氏,也應該有家乘、譜牒的修撰,只是因為時間久遠,沒有能夠保留下來。
  • 【梅氏字輩】湖南省梅氏字輩匯總及當地人數排名(繼續收集中...)
    字輩:庭、英;提供者:梅有輝手機:13974810062(微信同號)寧鄉縣和益陽溈西梅氏始祖:勝聰公,字九思。源流:元至正12年(1352)自江西南昌府南昌縣遷湘之寧鄉縣八都柳林。(省內分支:慈利縣、澧縣、臨澧縣、安鄉縣、南縣、華容縣、桃園縣、永順縣)註:第一句指的是石門梅氏系鼎元公攜禮、禧二公自湖北秭歸遷湖南石縣;第二句意為:梅禮公為本支始遷祖;第三句意為字派為「仲」名字的最末一個字全部是帶有「草字頭」的字;第四句意為第三輩的字輩是「添」,第四輩的字輩是「應」,第五輩沒用字輩,都是單名;第五句意為:第六輩的字輩為「大」,第七輩的字輩是「時」字和
  • 蘭陵源流|尋根問祖:重慶蕭氏字輩集錦
    我父親是華字輩,老族譜文革時期被毀,現在無法找到我們這一支的上源。不知道和你們有沒有淵源10、龍武(2839613340) 我們的字派是:緒譜彰仁孝,傳家學業光,敦倫崇愛敬,甲第定聯芳。14開州區蕭大孝公情況介紹本支族蕭氏主要居住宗支分布如下:開州區、溫泉鎮、和謙鎮、郭家鄉、正壩鎮。本宗支開基祖,蕭大孝由湖南邵陽縣臣鋪川石巖,葬衝花橋右邊梁上立碑,娶妻王氏,於順治辛丑年王氏同子大孝,遷入開州溫泉鎮江東山,老譜巳失,據本族長輩講是一菊公九郎後裔,至今繁衍十二代,現有裔孫二千餘人。
  • 貴州省甕安縣境內姚氏支系源流探析
    文禧陳氏祖生天龍(襄陽府)、天虎(祁陽府)、天鸞(鄭陽府)、天鳳(常德府)、天鵾(大定府)、天鵬(約1410年常德府)六祖(正安州松亭公手抄譜牒的龍、虎、鵾、鵬等),天鵬陳氏祖生長春、長夏、長秋(夏秋二祖後裔目前未聯繫上)、長冬(字都歷)四祖,目前貴州原正安州支系大部分系長冬祖後裔,安順普定部分系長春祖、長冬祖後裔子孫,桐梓、仁懷、遵義三城區均有長冬金氏祖後裔支系。
  • 家族的字輩用完了,該如何續字輩?
    家譜中的行輩字派,行輩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人名並區分輩分、排行的一些字。行輩字派在進入家譜前發展了很長時間。作用是鞏固宗族氏範疇內的姓。行輩字派,系一姓家族繁衍的倫理規範和文化密碼,也是華夏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宗法制度,是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宋以來,編纂族譜最重要的是確定字派,並規定族人為兒孫起名,均應與族譜中先祖定下的字派相對,應不可越雷池。
  • 張良材: 修譜建祠 彰顯復興
    ·公自序」,敘錄姓氏源流和世系,也是樣板;之後,《漢書·孔光傳》,詳述孔子世系,也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統的家譜之家;宋代以朱熹、歐陽修、蘇軾等政治、文化名流為代表,亦親自為人修譜、作序,創立「五層譜」體系做法,沿至今天;清以前,歷朝歷代皇家均安排有官吏管理皇家族譜;清末,聖人、名相、湘軍統帥曾國藩耗巨資,用幾十年修成全國曾氏統譜;中國芷江張氏金城公後裔續譜:首次,世正公取得進士功名回芷沅,於康熙庚子年間主修
  • 姓氏譜牒:苦水王氏源流
    王桂後商尊祖嚴訓,倡導鄰裡,興修水利,開渠灌田,所開渠道有王家溝、上灘溝、下新溝三條水渠,澆灌所屬農田,為苦水川水利建設方面立下了永恆的功勳和豐碑。苦水長龍山王姓後裔尊王桂為苦水王氏始祖。王桂娶妻竇氏,生一子王謙,謙妻把氏、陳氏所生五子:日水、忠、秀、林、源。
  • 什麼是郡望、衍派、傳芳、堂號和字輩?
    二、衍派傳芳衍派是姓氏的發源或淵源,支脈,與傳芳是姓氏中的兩個方面。傳芳,叫「丁號」,代表該姓氏其中的一個支脈。傳芳指姓氏中某個典型人物的德操、風範,或其足以垂範於後世的行為準則及赫赫聲望。三、堂號「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
  • 【譜牒文化】移民研究:豐縣「中山堂」徐姓起源探究
    我們在探究發出疑問的同時,絲毫沒有對前六次修譜先輩們有輕慢之心,反而崇敬之心愈加強烈,因為探究的本身就是對先輩們最好的致敬。現將探究中的想法整理成文,以饗族人。乾隆三十九年桃月,鳳閣十四世祖生員敬修秉持有志修譜,謹拾豐殘。知,續之;不知,缺之」的原則撰寫重立族譜序,我們以此族譜序作為探究謎團的基石, 現摘抄如下:
  • 由魯入黔的烏撒衛康舉宗支播遷及源流考證
    考察《猴場譜》,其序文也是世吉祖所撰的譜序。其也還有不同的文字載述,且記載了「承」字輩四人,「有」字輩十二人,這是魯甸譜沒有載入的。可推測在威寧原是有老譜的,只是早已佚失。猴場族譜在抄錄時可能有人見過老譜,故在抄寫時加進了一些內容,不然猴場族譜怎麼會比魯甸族譜記述詳盡?可想而知,當時世吉祖撰寫族譜是在「族譜放失,宗支莫辯」的情形下而為的,無法將「承」「有」字輩的其人其事載入譜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 尋根問祖:貴州省蕭氏字輩集錦
    ;字輩為:耳桂永成紹繼忠應榮世鵬(以後不知道),其實從忠子輩之後的字輩都不敢肯定是正確的,我們譜書已毀,後世迷茫,急於尋根,望各位宗親相助,同時,一世祖蕭耳文傳下的後代很多,但是很多不知道去向,望看到我提供的線索前來一同尋根,聯繫人:肖鵬權,聯繫電話:15186075198,QQ:472054264,通信地址:貴州省織金縣實興鄉大地村木廠組,郵編:552101.
  • 泗陽陳氏源流
    三、清光緒六年,叔張公(二房十五世孫)在長、二房合譜序中敘述「吾陳氏在桃也,原籍揚州寶應人氏,自前明洪武朝,始祖兄弟五人,或渡江(長江)南去,或渡淮(淮河)北來。長曰彥文公、次日彥通公、三曰彥達公、四日彥美公、五日彥明公。長落戶黃河南境,地名陳家崗;次落戶黃河北境,今地名香子莊;三移遷邳州遂業焉為邳人士;四遷居蘇州府;五未詳居址。
  • 【彭氏家譜】全國彭氏字輩-福建省
    邁公十數傳〔作邑彭氏譜中此處有錯頁之誤:邁公於公元269年出仕,遷公606年出生,間隔337年,約十多世,譜載為63世。而遷公之後卻缺不少世次,應予補正。〕至遷公。這是繼漢代宣公後裔南遷之後,彭姓又一次較大的南遷。世居曹墩的平川彭氏,按其族譜源流圖所示,系遷公長子溟公的曾孫瑭公起分立的天房後裔。
  • 【單氏】我的家族發展史
    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單氏;也有以先祖諡號為姓氏者,稱靖氏。源流六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弟子鄡單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鄡單,字子家,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後世稱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有記載,不過,在《孔子家語》中沒有記載。唐朝開元年間,鄡單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為聊城侯。
  • 忠孝名家世譜源流序 註解
    忠孝名家世譜源流序(注①)  申族派衍自炎帝神農氏,名召年。母曰安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農而生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