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甕安開疆較早,殷周時,甕安為且蘭地,自秦漢便有記載,至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土歸流,甕安始建縣。秦朝時,設黔中郡,甕安隸屬黔中郡,屬黔中郡南境。一直到明朝洪武15年(1382年前)均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播州宣慰司。洪武17年(1384年)昇平越衛指揮司為軍民指揮使司,先隸屬四川都指揮司後改為貴州都指揮使司。姚氏族人自江浙湖廣四川等地自明朝大移民後,特別是明末農民起義期間,為躲避戰亂,家族支系分散,不斷朝閉塞地遷徙,由於系單家獨戶的遷徙,筆者探尋甕安縣境內支系較多,通過近兩年的交流、收集,擬對甕安縣境內姚氏支系進行探討,以分享給家族,便於尋宗問祖的探尋。
1、姚清祖支系源流介紹
姚清,字仲節,漳州天寶人,姚朝珪祖五代三孫,及第六代孫(仍孫),行三,約1230年前後,南宋末期。與長房仲翼、二房仲廉自漳州分開後,遷往浙江紹興-江西吉安泰和二十四都姚家村,生子百萬、百乘(一說生百龍、百乘、百虎、百玉四兄弟,本文按照江西姚峰編撰的《姚氏通史》暫按百萬、百乘表述。)孫輩永仁、永義、永禮、永智、永孝、永弟、永忠、永信,前四祖系百萬祖子輩,後四祖系百乘李氏祖子輩,即正安州支系源流所流傳的江浙老八房。永信吳氏祖所生乾、元、亨、利、貞、溫、良、恭、儉、讓十祖,即江西十房祖,永信祖約1290年(元朝初期)弟兄八人同遷江西吉安泰和24都姚家村。讓劉氏祖約1330年元朝中期生子明金、明玉劉氏同遷湖廣黃州府麻城孝感高街薝,明玉劉氏祖生子文福、文祿、文禎、文祥、文禧(一說文善),即湖廣五房。文禧陳氏祖生天龍(襄陽府)、天虎(祁陽府)、天鸞(鄭陽府)、天鳳(常德府)、天鵾(大定府)、天鵬(約1410年常德府)六祖(正安州松亭公手抄譜牒的龍、虎、鵾、鵬等),天鵬陳氏祖生長春、長夏、長秋(夏秋二祖後裔目前未聯繫上)、長冬(字都歷)四祖,目前貴州原正安州支系大部分系長冬祖後裔,安順普定部分系長春祖、長冬祖後裔子孫,桐梓、仁懷、遵義三城區均有長冬金氏祖後裔支系。現在道真、正安、貴陽市、福泉市、甕安縣、湄潭縣、餘慶縣、安龍縣、六盤水市、黔西南州、重慶武隆縣等均有長冬金氏祖後裔支系源流。
長冬金氏祖生岐山、華山(兄弟均居住麻城孝感);華山楊氏祖生子朝聖、朝賢;朝賢劉氏祖生子世聰、世明(字忠璠)、世睿、世智、世發、世強、世剛、世毅同遷內江,即內江前八房。世聰祖系桐梓部分支系的始遷入川始祖,世明祖系正安州大部分支系入川始祖,其餘六房後裔暫未聯繫上。八房約1490年同居住四川內江,同時當年還有江浙八房長房永仁祖後裔居住,由於受戰爭的影響,八房後裔24支四處遷移,即元明之際由楚入蜀24支序。
其中正安綏陽系第六支(按照1898年姚宗唐譜系記載、廟塘謝興寶官姚記1908年戊申姚煥章所抄為正安小裡等版本,廟塘系世聰祖--代金-明童-文爵、文祿、文顕、文耀、文才、文正、文朝、文綱即內江後八房中文綱祖後裔)。
1.1甕安縣境內清祖支系
根據筆者近幾年的收集走訪,甕安縣境內目前系清祖後裔的主要有天文白水支系系正安州小裡七甲姚家灣世發蹇氏祖後裔,約300人左右)、中坪水流坪支系、平定營鎮細沙巖面橋邊等正安州遷移支系及江界河鎮桂花村、珠藏鎮萬物寨、珠藏榮院廟塘天文高山頭等近代搬遷支系。
1.1.1天文鎮白水支系簡述
天文鎮白水支系系正安州小裡七甲世發蹇氏祖後裔外遷過來的,世發蹇氏祖石墳尚在現在陽溪鎮境內小地名花生器,系入正安州始祖俸儒-書忠、進忠、棟忠-熙崇、熙曾、熙思、熙孟;熙思-準-朝冕-忠榮-棋奇-循-澤讓-遠崇、遠翠、遠京-世發祖後裔,老字輩:明朝忠奇(其)仁澤永(遠)世洪熙,新字輩:明朝忠奇(其)仁、澤永(遠)世洪熙、時文思正啟、天運慶昌芝、志國榮光道、興邦裕家齊。該支系系姚時書為一世祖,目前該支系主要是思、正、啟三代人居住,居住地除白水外,部分居住甕安縣城。
1.1.2中坪水流坪支系簡述
中坪水流坪系姚政坤李氏祖居四川東道重慶府百裡上二甲茶店姚家壩,生二子姚回田、回儒,其中回田後待考,回儒劉鄭氏祖入黔湄潭縣楊家山鎮肖家巷-德順、德財、德科、德發、德福--德順李氏--本財周氏、本洪鄔氏、本興(待考);本財周氏移居甕安縣中坪鎮高莊村獅子山獅子頭,生子五女二,學成、學乾、學謙、學田、學廷、大娘、么妹,本洪鄔氏移居貴陽市開陽縣龍水鄉新場村修坪細砂八隊河上坡頂,生子三:學大、學軍、佔廷;按照該支系編輯的譜系,其遠祖姚國喜-銀泰-民治-安文、安衝-政魁、政鬥、政坤-回田、回儒-德順李氏-本財周氏-學成、學乾、學謙、學田、學廷--學成子芝福、芝壽、芝康、芝桂-芝桂子永祥、永林、永倫、永光、女:子秀、永芬、永珍--永光子小龍,孫家貴,女:燕、鍅、蓉、敏。該支系老字輩:國泰民安,政回德本學;1980年2月貴州甕安字輩:(發)國家汶運起繼恩拯新恁書珍傑明技忠聘效朝貴;開陽字輩:國家文運啟繼美復興仁書香賢名仕仲舉入朝廷。該支系自1687年前後國喜國應昆仲自湖北麻城縣孝感鄉入川豐都北岸董家堰鎮及墊江縣鶴遊坪古堡,系華山岐山祖系源流。按照該支系姚儼修2017年撰寫《貴州姚氏族譜》記載,個人認為自國喜公與華山、岐山祖之間判斷有斷代,必定在譜書裡也沒有父子關係記載,同時關於姚清祖的代系表述為113代,比桐梓姚正洋主修的《姚氏族譜》107代、江西姚鋒編輯《姚氏通史》中的姚清110代均有差別。同時對朝珪祖與朝璋祖記載不同,甕安譜系記載為朝璋祖後裔,當然也不排除本身就是朝璋祖後裔。
1.1.3平定營細沙支系簡述
該支系系正安州外遷支系,姚紹榮--姚朝貴-姚忠 -姚其昌--,清朝末年搬遷,字輩:明朝忠奇(其)仁澤永世洪熙,目前居住人口較少,主要居住甕安縣縣城、平定營細沙村橋邊組,具體小支系待查。
1.1.4珠藏榮院廟塘外遷支系簡述
榮院姚氏系姚世聰劉氏-代金張氏-明童王氏-文綱金氏-大文、大武、大科、大甲--南川三代未見名諱-光貴吳氏-昌紳舒氏-勝朝龍氏-(七房)秀智氏-正才吳鄒氏)-大順、大春字春田 氏--文鋕李氏-廷芳羅氏-永榮、永華、永富、永書--顯均等,其中永華遷移甕安縣。
另六房秀明-正舉包李氏-大員、大賢、大寊、大貲號春廷、大寳號春芳、大貴號甫田-大賢子-文江餘氏-廷元--永德、永祥、永強-顯坤、顯峰等居住甕安。永華猶氏-顯倫,顯軍,顯中,顯龍,顯奎,-宗仁,宗義,宗禮,宗材,宗駿,宗志,宗豪,宗彪;宗仁子仕傑,駿彤,宗義子仕江一女,宗禮下二女。
字輩:正大文廷永顯忠世恩榮清富貴學智開恆。主要居住在甕安珠藏七甲地名甕水裡小地名花院牆窩凼屋基,新字輩:恩榮清富貴,學致開文衡,玉國昌其善,元芳萬代興,福澤登金榜,申明永吉祥,詩書發科弟,禮樂振家幫。
1.1.5珠藏境內姚氏源流簡述
自遵義市來甕安居住。
字輩:學尚正文玉臣萬國天賜永祥忠朝仕德。具體資料待考。
1.1.6桂花姚氏支系源流簡述
字輩:昌盛秀再,福良中天,重華本支百仕碧達,詩書李約玉厚,和順孝友傳家;具體資料待考。
1.1.7天文高山頭姚氏源流簡述
姚鳳章從正安州遷至花山居住,文獻述稱:「我祖父人們稱黑保。」姚鳳章系該支系外遷一世祖,墓葬青槓園,妣周氏,墓葬巖坑腳。該支系主要居住在甕安縣與餘慶交界地。
2、三公後裔支系源流介紹
三公是指良能、良德、良珊(1355-1436)三兄弟,他們後裔子孫,在貴州統稱三公後裔。三公是明永樂14年(公元1416)年由江西南昌豐城爛泥灣入湖廣辰州府。三公四世「龍虎清泰」四公議定「世文思志子,添永必通惟,正大賢明啟,榮華復良忠」字派,唯珊公之後於文獻公時更派「再正通光昌勝秀」,後三公之後合續新派「紹祖本源茂,敦倫景象昌,國朝隆尚選,英秀定聯芳」。為避雷同,各地有所改動,如新晃為:「紹祖本源茂,敦倫瑞應長,彤廷隆選建,英哲定聯芳」,還有一支字輩為:「紹祖本源茂,敦倫瑞應祥,國朝隆選建,英哲定聯芳」。常說的四子十三孫指文獻公(即君贊1440-1512)四子再聘(約1463年生)、再榜、再麟、再行,十三孫指:正文(約1479年生)、正浚、正富、正貴;正遠、正芳、正祖;正榮、正華;正江、正海、正源、正灝。
2.1甕安縣境內三公後裔源流初探
甕安縣境內三公後裔主要系零星分布,原老墳嘴(現在永和鎮)境內有零星分布、玉山境內有零星分布;
2.1.1餘慶龍溪外遷入甕安支系:字輩:在正通光明、勝德主榮昌、朝庭天心玉、成龍萬代秀。
2.1.2老墳嘴支系自湖南到甕安縣甕腳巖居住,後遷移到永和鎮觀塘村清水居住,現在主要居住在甕安縣城、甕水街道辦事處、永和鎮觀塘村。字輩:紹祖本源茂、敦倫瑞英長、彤廷隆顯建、英哲定連芳;其餘不詳。
2.1.3玉山中火散戶系湖南新晃外遷過來支系。
3、丁家寨姚氏源流探析
該支系譜載派衍豫章(江西),至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姚氏正一公(名仕遠,字子買),從江西南昌府新昌縣天德鄉靈源泉鬥門宮(黃陂縣北灄源裡馬鞍山姚家老屋今蔡店鄉,又傳11世至康熙年間,姚氏族人姚締虞(--1688年,湖北黃陂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康熙24年四川巡撫),在任西川巡撫期間,施政安邦有功,康熙帝御賜姚氏24字輩:承虞姚之政緒 立芳名於永世 城為善以必昌 念前修其復志(按照百度對姚締虞介紹修改)。
1912年姚氏字輩四川更改後,第七代孫姚世煥、第八代孫姚德齊、姚德長屬四川樂至縣潼川府普安鄉店子灣姚家溝分支遷徙到貴州省福泉市管轄牛場鎮桂花村獨田茶山安居樂業。
姚通順自明朝末年由湖廣入川成都府下潼川北道潼川府樂至縣買田置業,生五子姚光科、長、發、其、祥。主要居住在甕安縣城、雍陽街道辦事處丁家寨、福泉市高石等。甕安支系始祖姚德長,福泉市支系始祖姚德齊。
字輩:通光昌盛秀碧世德文學自登永洪思魯力國家有道大隆興。
4、其他姚氏源流探析
4.1南京寺姚氏支系
字輩:榮華富伯大守仁秉禮希祖紹忠思德家和萬事興。
4.2猴場姚氏支系:
姚芳佐從四川南充來甕安,其中一支到開陽縣城居住。
字輩:大德安邦遠富貴定榮華勝秀啟連方。
4.3深溪姚氏源流探析
該支系系姚代貴從重慶永川河埂鎮搬遷到甕安縣玉山鎮深溪村,姚代貴父親姚永和,已經與重慶市永川宗支聯繫上,屬於獨立支系,需考證永川姚氏支系。
字輩:元遠留千古、榮華廷仕之、登朝龍主武、世年永代興、天子昌文運、名儒正有為、開先宗澤俗、光大紹前基。
4.4 建中果水姚氏源流
該支系自姚奮維王氏搬遷至果水居住,經姚國明李氏、姚天權李氏、金權嚴氏--姚大文、大倫、大明--姚吉書-姚祖軍等五代人。初步探悉應該與中坪水流坪、開陽姚本洪支系存在源流關係。
字輩:永世壹京應萬年明良積惠科謙全大吉祖衣傅悠玖詩書永昌立聖賢。
4.5廣西姚支系
系姚文興從廣西陸川在解放後到甕安監獄工作居住,僅他後裔兩子三女。
4.6山西姚支系
姚書員關氏、姚書田高氏先祖自河南因逃荒到山西居住,到姚書田子姚長管輩系第八代,由於時代原因,無文化無字輩。現山西襄汾縣大鄧鄉前河村全村就一姚書員關氏所生姚 三女二子居住(系姚長管侄輩),均在老家務農。
姚長管(1931-2009)出生於山西省襄汾縣(原龍王廟公社)現大鄧鄉前河村人,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了太原、臨汾戰役,1949年參加渡江戰役,南下到貴州,因剿匪受傷留在貴州,先在省軍區、榕江縣武裝部工作。1957年轉業到都勻公安局勞改處,參加麻江縣翁牛鐵廠建沒,翁牛鐵廠和福泉鋼鐵廠(福泉砱肥廠前身)調福泉鋼鐵廠工作。1966年福泉磷肥廠合併甕安新華磷肥廠後調新華工作。1991年離休,與結婚榕江周文瑞(--1957)結婚生四子:長子姚晉松,甕安監獄工作,2011年退休,現居貴陽花溪;次子姚晉黔,甕安北鬥山監獄工作,2012年病故。三子姚晉榮,原新華磷肥廠工作,現退休居北京市房山區。四子姚晉忠,貴州省石油公司龍裡麻芝鋪油庫工作,現退休居龍裡縣城。支系待查。
4.7天柱姚支系
系北鬥山監獄系統工作的姚仁峰,屬於兆大公後裔支系。
4.8珠藏木引姚氏源流
姚國富-姚良中(1840年出生),1848年外遷惠水-開陽-甕安,姚良中到甕安居住後有四子,大、二房在甕安,甕安縣境內居住後裔人?三房乏嗣,四房後姚開志、開強居住貴定,姚開英外嫁安順。由於外遷求生活年輕,僅記得羅斛定番州,其餘不詳,雖與羅甸姚氏支系對接,無果。 4.9甕水雍陽散戶支系簡述
伴隨社會發展及人口遷徙,甕安縣城兩街道辦主要有清公後裔支系熙崇祖、熙曾祖、熙思祖分支系及中坪分支系、三公後裔支系(姚卓航支系)、姚締虞後裔支系(丁家寨支系)、兆大公後裔支系(姚仁峰支系)、遵義地區外遷支系(姚西明支系)、廣西支系(姚貴蘭支系)、山西支系(姚晉松支系)及部分散戶待查支系等零星居住生活工作在甕安縣兩街道辦事處內。
5、結束語
通過筆者多年收集廣泛聯繫,就甕安縣境內居住姚氏主要系清朝時期從四川、貴州北部、湖南、貴州黔東等地由於生活所迫遷入甕安境內安居樂業,整體情況主要就是清公源流居住在甕安縣珠藏鎮、江界河鎮、天文鎮、中坪鎮境內相對集中居住,其他後裔零星分布在甕安縣城兩個街道辦事處等;三公後裔主要集中在玉山鎮及縣城境內;締虞公後裔主要居住在縣城附近丁家寨;猴場兩支系及零星支系主要均居住在縣城兩街道辦事處。同時也說明甕安縣人口遷徙主要受巴蜀文化影響所形成的獨特文化環境及生活習慣,進一步印證姚氏先祖為生存不停的遷徙壯大。
僅僅供相關支系參考!
姚思波所屬支系字輩:明朝忠奇仁澤永世熙時文思正啟天運慶昌芝治國榮光道興邦裕家齊;老字輩:明朝忠奇仁澤永世熙10字輪轉。
希望有相同字輩或與本區域有淵源關係的宗親聯繫我,qq:6422887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