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泗陽縣誌》(民國版)「氏族」篇記述,泗陽共有八支陳氏,即久在陳、西湖陳、穿心莊陳、張稿陳、下大營陳、陳大莊陳及柴林陳、香莊陳。各支派源流記載如下:
久在陳氏:始遷祖無考。元末其先人為避紅巾之亂,隱於蘆花蕩內得免。世居桃源縣崇河鄉久在莊(今南劉集鄉或張圩鄉境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創修家譜,譜系自十六世陳軒敘起。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
西湖陳氏:明初由安徽泗州板橋遷居桃源縣恩福鄉八圖五甲之陳氏。其後有名為陳璉者世居桃源縣陸城鄉三圖七甲(今中揚鄉境內),是為西湖陳之始。明崇禎七年(1634年)創修家譜,世系自陳璉敘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凡八修。
穿心莊陳氏:明初陳修道徙居安徽泗州板橋,後官任黎明縣令,又由板橋返居蘇州原籍。其孫謙、懿二人由蘇來桃。謙之後居桃源縣治東穿心莊(今李口鄉境內);懿之後居桃源洋河南陳家崗(今屠園鄉境內)。民國八年與張稿陳、柴林陳、香莊陳聯宗合譜。譜系自泗州板橋宗敘起。
張稿陳氏:明初陳彥文與兩兄弟由寶應遷來桃源縣,世居陸城鄉張稿莊(今屠園鄉境內)。後查得陳彥文為長房,其弟二房陳彥通居崇河鄉香子莊(今劉集鄉境內即香莊陳)。其弟三房陳彥達,後移居邳州。
下大營陳氏:明初陳修道孫陳鴛,避亂居安徽廬州府,後徙居桃源縣治東北下大營地方(今來安鄉陳祠堂村)。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六世祖陳渤創修宗譜,譜系自陳鴛敘起,鹹豐二年(1852年)凡四修。
陳大莊陳氏:明末由山東郯城縣遷居桃源縣。世居桃源縣城西南卜家湖之陳家大莊(今盧集鄉境內)。始遷祖無考,祖墓還在,分支有居三汊(岔)者。清光緒年間創修,譜系自陳隆慶敘起。
「久在陳(今泗陽南劉集鄉)」始遷祖無考「西湖陳(今泗陽城廂街西南)」始祖陳璉(陳彥美四世孫)「穿心莊陳(今泗陽李口)」始遷祖陳修道(陳彥美三世孫)「張稿陳(今宿城區屠園鄉)」始遷祖陳彥文「下大營陳(今泗陽來安陳祠堂)」始遷祖陳鴛(陳彥美六世孫)「陳大莊陳(今泗陽城廂卜湖)」始遷祖無考「香莊陳(今泗陽南劉集鄉)」始遷祖陳彥通「柴林陳(今泗陽林柴場)」始遷祖陳修善(陳彥美三世孫)
陳彥文,陳彥通,陳彥達,陳彥美,陳彥明為親兄弟五人,除「久在陳」,「陳大莊陳」其他六支為同一血脈宗親。
又考泗陽各支陳姓宗譜序,其中對其先祖來桃源流記述如下:
一、清乾隆八年,堯仁公(字元美,系長房彥文公八世孫),在創修宗譜序中敘述「原我陳氏,自周封舜之後胡公滿於陳,因以為氏……東漢陳實為太丘長,號文範先生,族盛於潁川,此陳氏之源流也。而吾宗之。居桃者,自彥文公至誠公以來,素以耕讀為業……。」
二、清鹹豐七年,祥麟公(長房彥文公十二世孫)在三修譜序中敘述「吾宗原籍揚州府寶應縣,自前明洪武朝,始祖彥文公兄弟五人,或渡江南去,或渡淮北來。次彥通公住桃源縣崇河鄉地方;三彥達公轉遷邳邑;四彥美公遷居蘇州;五彥明公未知究竟。惟我始祖彥文公於治西洋河鎮南陳家崗居住,置買莊田,編入桃源籍,復卜居縣城西門外,遂聚族焉。」
三、清光緒六年,叔張公(二房十五世孫)在長、二房合譜序中敘述「吾陳氏在桃也,原籍揚州寶應人氏,自前明洪武朝,始祖兄弟五人,或渡江(長江)南去,或渡淮(淮河)北來。長曰彥文公、次日彥通公、三曰彥達公、四日彥美公、五日彥明公。長落戶黃河南境,地名陳家崗;次落戶黃河北境,今地名香子莊;三移遷邳州遂業焉為邳人士;四遷居蘇州府;五未詳居址。三、四兩房均相距數百裡,自昔兩不通越,今代遠年湮,雖欲複合,勢有難焉者。長與次同居縣境,宜其不失序矣。然而代復一代,支派愈境而各祖其祖矣!自始祖來桃四百餘年,祖宗一脈之氣終不至於隔閡而無以潛通也……清同治年間,叔張次祖後裔季珍參加縣試,在考場與叔張祖後裔體之連座,兩人相敘,通姓名後方知是一祖系……隨後兩房後裔相商合譜。」
四、民國八年十一月長、二、四房在合譜通序中敘述「吾陳氏始祖本五房,自明洪武朝兄弟散失,老譜殘缺,妄編則違體例,遺漏又妨食血,雖修譜四次,僅誌長、二、三房,而四、五兩房考核未真,始終闕疑,是以族譜之修久未遂完全之願,合族抱憾。歷有年所,茲就考譜所存,與前人所記憶,後人所考核者,縷悉收羅查得:長彥文公居泗陽西鄉之陳家崗;次彥通公居泗陽北鄉之香子莊;三彥達公居邳為邳人;四彥美公由蘇(州)至揚(州)來桃(源)又復回蘇,至三世祖興賢公避亂移居泗州東鄉洪澤湖濱之崗大路。四世祖修道、修善。道公任黎明縣知縣,生子靄儒、靄容,隨父任轉回蘇州,旋又遷居泗陽縣東之穿心莊。儒公生二子,長謙公,明季歲貢;次懿公,遷居縣西洋河鎮之南陳家崗。容公生四子:長純公,移居泗陽縣東恩福鄉;次綱公,移居淮陰漁溝鎮西七孔橋;三紳公,明季進士,任江夏縣知縣,其孫啟明移居縣鎮西;四縉公行蹤未詳。而修善公亦同時遷居泗陽縣城之西柴林湖,生子:長萬鍾,明景泰間任雲南武定府祿勸州知州;次萬洪,三萬清,歷傳數世,至八世祖大本公遷居泗陽南之陳家窪,木主具在,歷歷可考。惟五房彥明公,行蹤失考,未知究竟耳……願我陳氏宗人互相努力,將此通序一則,刊冠各支譜,以明世系,庶不失木本水源之義雲耳。」
五、民國二十年,佑之公(四房彥美公十六世孫),在長、二、四房聯宗合譜六修譜序中敘述「吾族自周封舜後胡公滿於陳,因以國為氏而姓之,自始支派繁衍,盛於潁川,彰於義門。其一支留於揚(州)者,世系雖失考,然而人文蔚起,代有賢達,領袖四民,當為望族,揚州府志記載纂詳。明初國事未定,兵禍頻仍,吾始祖兄弟五人,避亂遷徙桃源(縣),長彥文公卜居治西陳家崗;次彥通公卜居治北香子莊;三彥達公轉徙邳州;四彥美公由揚遷蘇,復遷皖泗,至四世祖靄儒、靄容二公,始轉遷於桃源,卜居於治東南穿心莊。五彥明公流寓他方,行蹤不可考。此吾族遷桃所自始,亦即族譜分支本源也。」
六、據《中華陳氏大族譜》卷六「泗陽陳氏」篇記述「緒昌公系義門分支江蘇寶應莊莊主泰遷公十三世孫。緒昌公有子五人,長彥文公,由寶應遷桃源縣(今泗陽縣)西南陳家崗開基;次彥通公,由寶應遷桃源北鄉香子莊開基;三彥達公,由寶應遷睢寧縣古邳開基;四彥美公,由寶應遷蘇州,後又遷安徽泗州板橋,至四世祖始由板橋遷桃源縣東南穿心莊;五彥明公,行實不詳。現居泗陽陳氏,均為長、二、四房後裔。」
考泗陽陳氏,除江西九江「義門」泰遷公十三世孫緒昌公五個兒子由揚州寶應遷桃(源)外,還有「義門」陳氏分莊時遷來桃源縣的繼定公(八十三世)後裔,分遷到宿遷縣延省公(八十二世)後裔,以及先後由下邳郡,東海郡遷來的陳氏後裔。由於這幾支陳氏譜牒資料匱缺,詳情難以考證。
我義門陳氏泗陽一脈,自彥文彥通彥美三先祖遷居泗陽以來,繁衍生息枝繁葉茂,後裔數萬。
四房後世部分字輩:
敬懷茂秀,克宗前業,繼述 永久,鴻志乃昌,真理偉暢,仁義顯光,豪英浩傑,壽祥吉剛
長房與二房後世部分字輩:
紹,遠,從,長,昌,永,泰,守,家,思,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