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陳氏源流

2020-12-14 泗陽義門堂

據《泗陽縣誌》(民國版)「氏族」篇記述,泗陽共有八支陳氏,即久在陳、西湖陳、穿心莊陳、張稿陳、下大營陳、陳大莊陳及柴林陳、香莊陳。各支派源流記載如下:

久在陳氏:始遷祖無考。元末其先人為避紅巾之亂,隱於蘆花蕩內得免。世居桃源縣崇河鄉久在莊(今南劉集鄉或張圩鄉境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創修家譜,譜系自十六世陳軒敘起。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

西湖陳氏:明初由安徽泗州板橋遷居桃源縣恩福鄉八圖五甲之陳氏。其後有名為陳璉者世居桃源縣陸城鄉三圖七甲(今中揚鄉境內),是為西湖陳之始。明崇禎七年(1634年)創修家譜,世系自陳璉敘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凡八修。

穿心莊陳氏:明初陳修道徙居安徽泗州板橋,後官任黎明縣令,又由板橋返居蘇州原籍。其孫謙、懿二人由蘇來桃。謙之後居桃源縣治東穿心莊(今李口鄉境內);懿之後居桃源洋河南陳家崗(今屠園鄉境內)。民國八年與張稿陳、柴林陳、香莊陳聯宗合譜。譜系自泗州板橋宗敘起。

張稿陳氏:明初陳彥文與兩兄弟由寶應遷來桃源縣,世居陸城鄉張稿莊(今屠園鄉境內)。後查得陳彥文為長房,其弟二房陳彥通居崇河鄉香子莊(今劉集鄉境內即香莊陳)。其弟三房陳彥達,後移居邳州。

下大營陳氏:明初陳修道孫陳鴛,避亂居安徽廬州府,後徙居桃源縣治東北下大營地方(今來安鄉陳祠堂村)。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由六世祖陳渤創修宗譜,譜系自陳鴛敘起,鹹豐二年(1852年)凡四修。

陳大莊陳氏:明末由山東郯城縣遷居桃源縣。世居桃源縣城西南卜家湖之陳家大莊(今盧集鄉境內)。始遷祖無考,祖墓還在,分支有居三汊(岔)者。清光緒年間創修,譜系自陳隆慶敘起。

「久在陳(今泗陽南劉集鄉)」始遷祖無考「西湖陳(今泗陽城廂街西南)」始祖陳璉(陳彥美四世孫)「穿心莊陳(今泗陽李口)」始遷祖陳修道(陳彥美三世孫)「張稿陳(今宿城區屠園鄉)」始遷祖陳彥文「下大營陳(今泗陽來安陳祠堂)」始遷祖陳鴛(陳彥美六世孫)「陳大莊陳(今泗陽城廂卜湖)」始遷祖無考「香莊陳(今泗陽南劉集鄉)」始遷祖陳彥通「柴林陳(今泗陽林柴場)」始遷祖陳修善(陳彥美三世孫)

陳彥文,陳彥通,陳彥達,陳彥美,陳彥明為親兄弟五人,除「久在陳」,「陳大莊陳」其他六支為同一血脈宗親。

又考泗陽各支陳姓宗譜序,其中對其先祖來桃源流記述如下:

一、清乾隆八年,堯仁公(字元美,系長房彥文公八世孫),在創修宗譜序中敘述「原我陳氏,自周封舜之後胡公滿於陳,因以為氏……東漢陳實為太丘長,號文範先生,族盛於潁川,此陳氏之源流也。而吾宗之。居桃者,自彥文公至誠公以來,素以耕讀為業……。」

二、清鹹豐七年,祥麟公(長房彥文公十二世孫)在三修譜序中敘述「吾宗原籍揚州府寶應縣,自前明洪武朝,始祖彥文公兄弟五人,或渡江南去,或渡淮北來。次彥通公住桃源縣崇河鄉地方;三彥達公轉遷邳邑;四彥美公遷居蘇州;五彥明公未知究竟。惟我始祖彥文公於治西洋河鎮南陳家崗居住,置買莊田,編入桃源籍,復卜居縣城西門外,遂聚族焉。」

三、清光緒六年,叔張公(二房十五世孫)在長、二房合譜序中敘述「吾陳氏在桃也,原籍揚州寶應人氏,自前明洪武朝,始祖兄弟五人,或渡江(長江)南去,或渡淮(淮河)北來。長曰彥文公、次日彥通公、三曰彥達公、四日彥美公、五日彥明公。長落戶黃河南境,地名陳家崗;次落戶黃河北境,今地名香子莊;三移遷邳州遂業焉為邳人士;四遷居蘇州府;五未詳居址。三、四兩房均相距數百裡,自昔兩不通越,今代遠年湮,雖欲複合,勢有難焉者。長與次同居縣境,宜其不失序矣。然而代復一代,支派愈境而各祖其祖矣!自始祖來桃四百餘年,祖宗一脈之氣終不至於隔閡而無以潛通也……清同治年間,叔張次祖後裔季珍參加縣試,在考場與叔張祖後裔體之連座,兩人相敘,通姓名後方知是一祖系……隨後兩房後裔相商合譜。」

四、民國八年十一月長、二、四房在合譜通序中敘述「吾陳氏始祖本五房,自明洪武朝兄弟散失,老譜殘缺,妄編則違體例,遺漏又妨食血,雖修譜四次,僅誌長、二、三房,而四、五兩房考核未真,始終闕疑,是以族譜之修久未遂完全之願,合族抱憾。歷有年所,茲就考譜所存,與前人所記憶,後人所考核者,縷悉收羅查得:長彥文公居泗陽西鄉之陳家崗;次彥通公居泗陽北鄉之香子莊;三彥達公居邳為邳人;四彥美公由蘇(州)至揚(州)來桃(源)又復回蘇,至三世祖興賢公避亂移居泗州東鄉洪澤湖濱之崗大路。四世祖修道、修善。道公任黎明縣知縣,生子靄儒、靄容,隨父任轉回蘇州,旋又遷居泗陽縣東之穿心莊。儒公生二子,長謙公,明季歲貢;次懿公,遷居縣西洋河鎮之南陳家崗。容公生四子:長純公,移居泗陽縣東恩福鄉;次綱公,移居淮陰漁溝鎮西七孔橋;三紳公,明季進士,任江夏縣知縣,其孫啟明移居縣鎮西;四縉公行蹤未詳。而修善公亦同時遷居泗陽縣城之西柴林湖,生子:長萬鍾,明景泰間任雲南武定府祿勸州知州;次萬洪,三萬清,歷傳數世,至八世祖大本公遷居泗陽南之陳家窪,木主具在,歷歷可考。惟五房彥明公,行蹤失考,未知究竟耳……願我陳氏宗人互相努力,將此通序一則,刊冠各支譜,以明世系,庶不失木本水源之義雲耳。」

五、民國二十年,佑之公(四房彥美公十六世孫),在長、二、四房聯宗合譜六修譜序中敘述「吾族自周封舜後胡公滿於陳,因以國為氏而姓之,自始支派繁衍,盛於潁川,彰於義門。其一支留於揚(州)者,世系雖失考,然而人文蔚起,代有賢達,領袖四民,當為望族,揚州府志記載纂詳。明初國事未定,兵禍頻仍,吾始祖兄弟五人,避亂遷徙桃源(縣),長彥文公卜居治西陳家崗;次彥通公卜居治北香子莊;三彥達公轉徙邳州;四彥美公由揚遷蘇,復遷皖泗,至四世祖靄儒、靄容二公,始轉遷於桃源,卜居於治東南穿心莊。五彥明公流寓他方,行蹤不可考。此吾族遷桃所自始,亦即族譜分支本源也。」

六、據《中華陳氏大族譜》卷六「泗陽陳氏」篇記述「緒昌公系義門分支江蘇寶應莊莊主泰遷公十三世孫。緒昌公有子五人,長彥文公,由寶應遷桃源縣(今泗陽縣)西南陳家崗開基;次彥通公,由寶應遷桃源北鄉香子莊開基;三彥達公,由寶應遷睢寧縣古邳開基;四彥美公,由寶應遷蘇州,後又遷安徽泗州板橋,至四世祖始由板橋遷桃源縣東南穿心莊;五彥明公,行實不詳。現居泗陽陳氏,均為長、二、四房後裔。」

考泗陽陳氏,除江西九江「義門」泰遷公十三世孫緒昌公五個兒子由揚州寶應遷桃(源)外,還有「義門」陳氏分莊時遷來桃源縣的繼定公(八十三世)後裔,分遷到宿遷縣延省公(八十二世)後裔,以及先後由下邳郡,東海郡遷來的陳氏後裔。由於這幾支陳氏譜牒資料匱缺,詳情難以考證。

我義門陳氏泗陽一脈,自彥文彥通彥美三先祖遷居泗陽以來,繁衍生息枝繁葉茂,後裔數萬。

四房後世部分字輩:

敬懷茂秀,克宗前業,繼述 永久,鴻志乃昌,真理偉暢,仁義顯光,豪英浩傑,壽祥吉剛

長房與二房後世部分字輩:

紹,遠,從,長,昌,永,泰,守,家,思,宏

相關焦點

  • 潁川陳氏源流初探
    陳氏是現中華民族第五大姓,人口九千萬人,廣居華夏與世界各地。陳氏族人崇尚先祖,探究自己的源與流,根據有關史料,試探一下潁川陳氏源流以作引玉之磚,藉此「鉤上」有識之士的高見與啟迪。說到潁川陳氏,脫不了先說陳氏之先祖舜帝,就先從舜帝說起。一、關於舜
  • 義門陳氏義寧光遠堂陳氏源流概述
    一、光遠堂源流        首先說郡號。郡號是反映宗祖血脈來源地的,實際上是表明上祖的發祥地,以此區別不同的支派,以牢記本源。光遠堂一支的郡號是潁川郡。家族宗祠或住屋堂前正中祖牌上寫:潁川郡陳氏歷代宗祖考妣位。也有寫:潁川郡義門陳氏歷代宗祖考妣位。        潁川郡,秦王贏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近年來,安溪各地陳氏紛紛續修族譜,不少已問世。蓬萊鎮美濱村路尾陳氏昭穆為:永久傳家訓,詩書識谷生。  6《雲山堂陳氏族譜》魁鬥鎮大嶺村陳氏族譜,共六冊。白瀨鄉下鎮村日月星陳氏九世起延用珊格陳氏舊字行:  長發洪積時,儒朝卿伯仲,叔季世紹延,孫曾乃孝友,克建奕丕前。  龍涓鄉安美村陳氏十二世起自編字行為:  天子重英元,文章教士全。中和經國本,孝悌紹宗傳。
  • 陳氏源流|看陳家的故事
    其後人陳夷行在唐文宗時任宰相,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始祖。唐開元二十七年,陳朝皇族後裔陳旺徙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始創義門,「義門陳氏」自初創至宋代天聖四年(1028年), 歷19代300春秋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同灶以食,合田而耕,老幼齊心,強弱安處。宋仁宗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世系源流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您姓陳點擊上方<陳氏宗親文化網>藍色字關注與世界各地的宗親交流
  • 中華陳氏世系
    嗣後,有些陳氏族譜相因而襲用之,現代有些研究陳姓的學者,也以此為據編寫陳氏源流。 在一些陳氏源流考和辭書中記載亦相逕庭:一方記載,陳實是齊王建第三子軫公十一世孫,屬齊王田建衍派,為田齊完公世系;一方記載,陳實是戶牖衍公和浚儀全溫公二十七世孫,為陳氏世系。究竟實公是那一支派後人?或者說實公上祖是陳氏世系,還是田氏世系?吾查閱有關陳氏譜牒和研究資料考證如下:
  • 探討汕頭鮀浦陳氏家廟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潮汕陳姓的三支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播遷廣東潮州諸姓氏移民中,陳氏也是比較早的一姓。
  • 河源陳氏源流之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河源陳氏源流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 中華陳氏大祠堂系列展之(5)-福州市臺嶼陳氏宗祠
    「中華陳氏祠堂文化」請各地區宗親會組織把當地祠堂以圖文形式發送到「中華陳氏一家親微平臺」微平臺編輯部,我們每期通過精選把悠久文明的祠堂文化分享給全世界所有宗親,方便互相學習、交流互動,參訪聯誼!,為福州陳氏一支望族的聚居地。
  • 陳氏歷代五大先祖!一個比一個了不起!
    陳氏天下一家親 中華陳氏源流 1、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封地為氏。 2、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 遂川首屆陳氏宗親聯誼會
    天下陳氏一家親,弘揚陳氏文化。促進宗親交流是我們的宗旨。關注我們即可了解我們陳氏的動態。也可以轉給身邊的陳氏宗親們。
  • 臺灣省陳氏家族支脈概況
    因此,傳自唐朝初年的陳元光,直接從河南地區播遷過來的「開障聖王」派;和出身南北朝時期陳朝的皇室,來自長江流域江蘇地區的「南朝」派;可以說是構成今天台灣陳氏家族的兩大支柱。        其實,臺灣的陳氏家族,在「潁川」的共同家族標幟下,還由於大陸祖籍及傳世之祖的不同,分支為好幾十個支派。
  • 泗陽多家洗浴會所被查!
    泗水古國:泗陽有2239年建縣史(公元前221年建凌縣),公元前113年西漢王朝在泗陽設立泗水國,封劉商(漢武帝劉徹之侄)為泗水王,留存五代123年,公元26年又封劉歙為王,在泗陽兩度封泗水王,與徐州的楚國、揚州的廣陵國,並列為江蘇境內的三大諸侯國。
  • 樊小鳳解說泗陽:舌尖上的古韻與豪情
    泗陽,處於古泗水之陽而得名,由於有「夭桃千頃、翠柳萬行」之美景,元明清時稱桃源縣。民國三年因與國民黨元老宋教仁老家的湖南桃源縣同名而復改稱泗陽。泗陽地處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的節點,氣候四季分明,南北農作物大部分可以生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泗陽人的性格不僅有北方的豪爽大氣,也有南方的細膩溫情。飲食文化上屬於淮揚菜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很多來此的人都對泗陽的美食流連忘返,在饕餮美味的同時,能夠品享舌尖上的古韻,沐浴泗陽人的溫潤與豪情。作為泗陽第一菜,膘雞當仁不讓。
  • 全國人民都蜂擁前往泗陽,這是為什麼呢?
    關注·泗陽花園口◆ 每天為您收集泗陽各種新鮮好料◆ 泗陽本土最接地氣、最聚人氣的微信平臺元芳:回大人,您想:98年洪水,泗陽沒事 ,03年非典,泗陽沒事 , 06年禽流感,泗陽沒事 ,07年雪災,泗陽沒事 ,08年大地震 ,泗陽沒事 ,09
  • 聆聽泗陽,品鑑舌尖上的古韻與豪情......
    泗陽,處於古泗水之陽而得名,由於有「夭桃千頃、翠柳萬行」之美景,元明清時稱桃源縣。民國三年因與國民黨元老宋教仁老家的湖南桃源縣同名而復改稱泗陽。泗陽地處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的節點,氣候四季分明,南北農作物大部分可以生長。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泗陽人的性格不僅有北方的豪爽大氣,也有南方的細膩溫情。飲食文化上屬於淮揚菜系,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很多來此的人都對泗陽的美食流連忘返,在饕餮美味的同時,能夠品享舌尖上的古韻,沐浴泗陽人的溫潤與豪情。作為泗陽第一菜,膘雞當仁不讓。
  • 泗陽城市公交線路優化調整
    近期,通過「泗陽政務」、「多彩泗陽」網絡問卷以及現場調查等方式,廣泛徵集廣大市民的建議和意見,結合實際,本次優化調整城市公交線路8條,新增線路3條,增加站點47個,加密班次線路10條,新投放純電動公交車136輛。現將公交線路優化調整情況予以公示。
  • 泗陽全力應對企業復工「大考」
    泗陽縣委書記徐勤忠在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會議上多次強調,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恢復生產。如何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順利實現經濟平穩發展?對於泗陽縣委、縣政府來說,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場「大考」,也是一次「大戰」。
  • 泗陽高鐵站公交線路運行時刻表來啦!
    12月20日起 泗陽高鐵公交專線發車時間有了新調整 為了與南京上海蘇錫常高鐵班次進行 全程對接 泗陽高鐵公交班次也將根據
  • 泗陽:企業開足馬力全面掀起生產熱潮
    工業經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連日來,泗陽各工業企業都在搶抓時間,加大馬力生產,多方面提質增效,全力衝刺年度目標任務。初冬時節,雖然室外的天氣比較寒冷,但記者走進位於意楊產業科技園的江蘇金迪木業股份有限公司泗陽生產基地的2號車間內看到,這裡卻是一派火熱的生產景象,智能化生產線全部啟動,開料機、滾輪機、組框機等設備正高速運轉,各條線的工人也都各司其職,趕製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