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氏義寧光遠堂陳氏源流概述

2021-02-15 陳氏源流與文化

        跋:義寧光遠堂,是中華義門陳的一支,屬汀州莊魁公之後,有三子嵩公之裔,有五子峰公之裔,亦有他支,遷徙複雜。現居住地包括今江西省修水、武寧、銅鼓、高安、奉新、靖安、宜豐、萬載、上高、湖南瀏陽等地。

        人之漂泊,擇地而居。四方尋親,則以族譜為證。籍此託庇於祖宗福蔭之下,更敬宗祖,遙祭先祖。

        舜,是我族之血緣親祖。根據史載,我們還可以追溯到舜的祖先一幕,而我族之受姓始祖一滿公,在周武王克商後,封舜的後裔以奉舜祀,而受封於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裡),建立陳國。後以國為姓,故始姓陳。經春秋戰國,繁衍三十世平公,佐漢屢出奇計,匡漢濟世;四十三世實(寔)公,德盈漢代,文範勳風,成為世代典模;堯叟兄弟,二相一使,倍受尊崇:七十二世伯宣公隱居廬山,潛注史記,得飛杖指徑,基定江州;於七十四世祖旺公,在唐文宗六年(公元832年)定居德安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是為江州義門陳氏開派之始祖。在唐昭宗大順二年(890年)旌詔賜立義門。歷230年,繁19代,聚3700餘口同居共炊。在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按知、守、宗、希、公、汝、オ、思、彥、成、行、繼12派,分為291莊,徙居到江西、湖北、浙江、江蘇、湖南、河南、安徽、廣東、四川福建、陝西、山西、廣西、海南、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125個縣、市,定基繁衍,遍滿中華。84世祖陳魁帶家口九十七人,遷往汀州(今福建省龍巖市),並任汀州太守。生子五:崑、崙、嵩、嶽、峰,人稱「五山」。子孫繼續遷往南中國及百越各地,屬客屬民系。義門陳氏,人オ代興,名家輩出,有學識之淵博者;有品德之高尚者;有政績之卓著者;有事業之佼佼者;輝光麟麟,榮耀史冊。而我義門光遠後裔,均系出自江州,復從閩、粵延遷而至,系嵩公、峰公、恭公、彥公、徽公、叔祥、叔達、肇遷、廷省、德清、漢顯之後。清初,寧州招民,遂有族人遷南昌府義寧州(今江西省修水縣),民國建光遠堂(初創於乾隆辛丑),乃修水懷遠陳氏祠堂。

         染山川之靈秀,受鄉土之孕育,古往今來,世代繁衍,星羅棋布,業績斐然。如長江之水,源遠流長;似幕阜之松,根深葉茂。修水陳氏人才輩出,史有陳球、陳審、希亮、道亨、寶箴、三立、寅恪、衡恪、三畏、封懷、文鳳、用霖等。省立散原中學,為傳播義寧文化,培養棟梁之才,創造了條件。民國期間光遠祠堂的興盛,昭示了族人的向心力。竹塅陳家大屋,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項目。修水縣城五傑廣場,吸引了各階層人士遊覽參觀、吟詩賦對。陳寅恪紀念館,展示著一代國學大師的風採。陳氏修水光遠堂後繼發達,工農士學商各階層,湧現出各種傑出人才,他們為地方事業、為姓氏文化、為光宗耀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值此改革開放年代,弘揚民族文化今天,經各支族老推(提)倡重修宗譜,溯源清流、敬宗收族,存史於冊。承族人鼎力支持,得全體同人(仁)通力合作,局設黃港杯坑鶯源,於癸酉(1993年)之秋始,甲戌(1994)夏告峻,端此奉獻,上慰祖先在天之靈,下酬族老殷切之望,我等實屬敬宗、收族、尊祖、愛鄉,情出於此。

        鑑古知今,讀譜明志,企我光遠義門後裔,緬懷先賢志,不負族老情,在這激烈競爭的改革大潮中,以一往無前之氣魄,勇於探索之精神,不屈不撓之毅力去弘揚先賢美德,提高族人素質,繁榮族人經濟,振興族人家風。不斷進取,奮發圖強,為建設家鄉,振興中華而不懈努力!我光遠義門志士,將以輝煌業績去續寫新的篇章。

        一、光遠堂源流

        首先說郡號。郡號是反映宗祖血脈來源地的,實際上是表明上祖的發祥地,以此區別不同的支派,以牢記本源。光遠堂一支的郡號是潁川郡。家族宗祠或住屋堂前正中祖牌上寫:潁川郡陳氏歷代宗祖考妣位。也有寫:潁川郡義門陳氏歷代宗祖考妣位。

        潁川郡,秦王贏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葉縣、舞陽以北地。歷代治所屢遷,轄境時有變化,最大時管轄至今駐馬店地區。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許州為潁川郡。潁川郡是大禹的故鄉,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一一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春秋時,陳厲公之子陳完為避難出奔齊國,改稱田氏,其後裔在戰國時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公元前221年,齊國被秦國所滅。齊王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尚未滅亡時便投奔楚國,後當上宰相,被封在潁川,並改回陳姓,成為潁川陳氏始祖。(註:據考衍公後裔陳寔才是潁川陳氏始祖。)此後,潁川陳氏瓜瓞連綿,生齒甚眾,成為潁川名門大族,「潁川「也因此成為陳氏重要都望。

        潁川陳氏以漢末大名土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其中陳寔、陳紀,陳群、陳泰並在《後漢書)、《三國志》中列有專傳。陳寔(104-187),字仲弓,是満公四十三世祖。潁川許(今河南許昌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人,曾作小吏,有志好學,受縣令賞識,讀太學。先後任郡督郵、功曹,德行遠近嘆服。東漢恆帝元嘉元年(151)任為聞喜長,後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水城)長。以德施治,鄰縣有人慾遷其地。陳寔子六,其中陳紀、陳諶最有賢名。時稱「三君」。陳諶,字季方,是滿公四十四世孫。與兄長陳紀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受朝廷徵召。陳寔曾評論倆兄弟「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即兩人難分高下之意。「難兄難弟」的典故也即出於此。陳諶曾任司空掾。子忠,字孝先。孫佐,官至青州刺史。陳準(?-300)佐之子。滿公四十七世孫,早年居鄉,有聲望。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官至中書令。升為太尉,錄尚書事,封廣陵公,諡號為元。陳眕,準之子,滿公四十八世祖。洛陽「二十四友」之一。永興元年(304),任左衛將軍,本奉太子覃守落陽。東晉立國後,元帝、明帝間歷任尚書、鎮東將軍、幽州刺史、都督平二州諸軍事。襲封廣陵公,死後諡凱。

         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陳國滅後的播遷,支系清晰,繁行昌盛者是以陳軫(註:應為陳寔)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裔孫伯眕於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眕孫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裡,陳霸先便是其支傑出代表,他建立陳朝,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遊縣。

        次說義門。義門不是郡號,也不是堂號,是皇帝的封賜。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前面說的諸候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遊縣,其孫陳旺於公元832年,因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為江州義門陳姓開基祖;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此後義門陳多次受到皇族表影,聞名遐邇。

        唐宋時期江州義門陳氏家族,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成為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而名動朝野。後宋仁宗在文彥博等重臣上疏建議下,將義門陳人分遷全國72個州郡144縣,分析大小291莊,另加43官莊,共344莊。出於認親的緣故,此後族人在居住門楣上均書「義門陳氏」。

    二、義寧州光遠堂

再說光遠堂。據本書《聚至堂合修宗譜序》載:義寧本支首修宗譜當為嘉慶甲戍(公元1814年),是本支遷入義寧幾百年的首次在本土修譜。二次修譜為道光初年(公元1822年之後),堂名萃玉堂。隨後峰公中興或二,三支分別修之,有德星、戛玉、星聚之堂名。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續修第三次,堂名聚奎堂,是沿用汀州莊之堂名。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第四屆修譜堂名光耀堂。民國九年歲次庚申(公元1920年)第五次修譜,為光裕堂。第六次修譜民國癸未年(公元1943年),為光義堂。第七次修譜公元1994年,為光遠堂。第八次修譜公元2014年,名光遠堂。這些堂名都是譜中記載,然而本支宗祠自乾降辛丑(公元1781年)籌修起就一直稱為光遠堂,意為「蓋取我先世之於飛佔ト吉協其昌,亦以閩粵及寧而自他有耀也。」(見本書《義寧州陳氏宗祠序》)。光遠祠位於今修水縣城北財神廟西側,老牆磚瓦尚存。「自乾降辛丑以迄嘉慶壬戌,二十年來,合族先後會議,公同捐金建於州城太平社,丹艧既成,禋祀列祖。」(見本書《義寧州陳氏宗祠序》),由紹亭公主持創建的。

        通過對零星保存不全的家譜進行整理、匯集、對照,光遠堂宗親所居地,是以義寧州(今修水縣)為中心,包括現在的銅鼓縣、奉新縣、武寧縣、宜豐縣、高安市、湖南省瀏陽市等等。

        光遠堂語收錄支系廣泛。以汀州莊峰公中興後裔為主,包括汀州莊嵩公梅山、梅嵩後裔,有鄱陽莊,河塘莊,泰和莊部分支系,有陳朝譚先孫叔達部分支系,還有部分至今未查明來源面久居義寧

之地的陳姓支系。

       三、各支脈遷徙分布情況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遷入以古義寧為中心之地,最早的當為陳朝譚先裔孫叔達支系後裔,民國癸未年(公元1943年)光義堂譜載:叔達公舜舉維藩萬華房:「八四世:世仁,諱毅,行三十、官至平事,遷高鄉移坑(今江西省修水縣上杭鄉棋坪村)而家焉。八五世:彥輝,諱天逸,行一,研究春秋,學習賦詞,紹興丙子(公元1156年)與二弟(德駿)同薦於鄉,淳熙丁未(公元1187年)特奏迪功,即除臨江軍清江縣(今江西省樟樹市)時,寧宗(公元1195年)登極恩轉修職郎贛縣。」世仁為彥輝之父,世仁遷修當在紹興丙子(公元1156年)之前,距今860年左右。

        屬於汀州莊一支的,嵩公、峰公後裔,遷入以古義寧為中心之地的,基本上在清順治至乾降年間,前後跨度約150年,距今370至220年左右。有明確記載的如:

1、嵩公梅嵩萬三郎福發、福興房,二十二世:書忠,原派尚忠,清雍正辛亥(公元1731年)遷江西寧州崇鄉四十九都泉坑筐竹源(今江西省修水縣渣津鎮泉坑),為遷寧一世祖,本書有《尚忠公夫婦合傳》。二四世:文裕,清雍正年間,遷居江西省義寧州崇鄉四十九都苦菜堝(今江西省修水縣渣津鎮泉坑),為遷寧始祖,本書有《文裕公夫婦合傳)。

2、嵩公梅梅萬三郎陽明世豪房,二十一世:世豪,字遜仁,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由羅子坑遷修水。

3、嵩公梅嵩萬三郎文通智福房,二十七世:元英,字可盛,上祖由福建大陽壩,遷廣東南雄府始興縣(廣東省始興縣)頓光墟盤古大王祠側居住,清康年間遷廣(西)桂東縣零隣鄉十餘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遷江西義寧州下武鄉三十三都(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橋鎮)內石陂墈下莊,立宅居住。

4、嵩公梅嵩萬三郎達榮應福房,二十六世:一銑,字潤生、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756年)同弟一鏗攜子侄由贛州雩都(於都)縣花石下甲舍腦遷義寧州武鄉二十六都大塅安樂洞(江西省銅鼓縣大塅鎮沙塅安樂洞)盤形創業而居。

5、峰公中旺曰麟維欽昌富房,二十八世:維欽,公元1705年由粵遷江西義寧州下武鄉二十七都,復近安鄉十二都,滿孫盛琳又復遷十一都青草洞立業而居。

6、峰公中興三郎義生素抱房,二十九世:天元,清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1721年)、自廣東和平縣,遷江西南昌府奉新縣奉化鄉(今江西省奉新縣上富鎮)三十五都石溪園小溪爛柴坑創居立業。

7、峰公中興五郎子恭房,二十九世:仕輝,字瑝生,清康熙四十年辛已(公元1701年)徙居義寧州安鄉(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橋鎮),時年4歲。

8、峰公中興九郎士昭(顯鵬)房,二十五世:元榛,字若慈,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由贛州會昌縣遷寧州安鄉十四都旛竿塅烏石源月形建造祖堂一所。

9、峰公中興十郎萬金懷濂日葵房,二十七世:叔璘,馬氏,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生,孺人以粵省多故,時年已六一(公元1784年),挈子由平遠歷秦之洵陽,遷寧州安鄉(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橋鎮老鴉山新莊裡),事詳本書《陳母馬大君紀》。

10、峰公中興十郎萬玉子瓊房,二十九世:良傑,字恆新,號健巖,正四年丙年(公元1726年),自吉安府泰和縣隨父遷義寧州塘子裡,清乾隆十六年辛未遷雙溪陽嶺,遂為來寧始祖,見本書《健巖先生傳》。

11、峰公中興十郎萬玉子球房,二十六世:壯行。用行。兆行,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758年)冬,移帶公夫婦骸骨義寧州安鄉十一都南龍塹背堝。

12、峰公中十郎萬寶昌瑛房,二十三世:德興,字國祥、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移南府義寧州上武鄉居住。

13、峰公中興十郎萬錢寬公少吾房,二十六世:月生,字昌齡,號華耀,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遊奉地(今江西省奉新縣)。庚子(公元1720年)秋來歸奉化鄉九仙湯(今江西省奉新縣操溪鄉)。

14、峰公中興十郎萬貫丁楠房,二十九世:丙爵,由粵東遷江西義寧州泰鄉五都枇琶樹下(今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石坵村),清康照三十七年戊寅(公元1698年)生,乾隆二十六年辛已(公元1761年)。三十世:丁楠,字楠柏,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生,嘉慶二年丁巳(公元1797年)歿、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由廣東潮州府嘉應州平遠縣,遷義寧州泰鄉五都(今江西省修水四都鎮石坵村)琵杷樹下開基立業,至乾降五十二年丁未(公元1787年)創造屋字,是為遷寧始祖。

15、峰公中興十郎萬寶貴鑑貴亮房,二十八世:峰玉,據本書《峰玉公傳》:「甫踰弱冠即孑身來寧,剚山於安鄉長坑。峰玉於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公元1707年)生,當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前後來寧。

16、峰公中興十一郎於庭文光房,三十世: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騰遠(字公元,號鯤池)兄弟(公遠、公升)三人攜家帶口,從閩西上杭縣中都來蘇裡,米到了當時的義寧州(含銅鼓、武寧)之泰鄉七都(今江西省修水縣寧州鎮桃裡竹塅村)護仙源。

17,峰公中興十二郎淑登永彰房,二十二世:有榮,字孟山,近江西省南昌府義寧州泰鄉五都東宅(今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五都村東宅)。見本書《東宅屋圖附記》。有崇,遷義寧州武鄉二十六都泰塅(今江西省銅鼓縣大塅鎮)。二十三世:淑登,字餘萬,順治十七年庚子(公元1660年)生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歿,由廣東平遠石正遷江西義寧州泰鄉五都東宅(今江西省修水縣四都鎮五都村東宅)。淑佩,遷義寧州安鄉上十四都清涼陳家坑(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港鎮金盆村)住。淑斌,遷義寧州沙堝裡陳家坑(今江兩省修水縣黃沙港鎮金盆村)。淑昆,號開洪,自粵東遷江西袁州萬載十四都白水(今江西省方載縣白水鄉)老山下居住。元相,修職郎,由粵東與父(有仁)遷豫章康樂白水(今江西省宜豐縣)後數十年徙瑞州府上高縣(今江西省上高市)千春北鄉廣安團下湖田石坡上松樹下新屋場。

18、峰公中興十三學賢懋信房,二十七世:學賢,派所貴,號偉人,乾降十一年(1746年),遷居江西南昌府奉新縣新安鄉清白圍黃沙坑,後遷碓嶺圍白花灣老虎堝置宅入籍。

19、峰公中興十四郎斐然惟禮裔南碧、南德房。二十七世南德,字元甫,順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生,由粵之興寧石馬遷南昌府義寧州安鄉長茅村(今江省修水縣黃沙橋鎮湯橋長界村)二十餘載,又徒四川重慶府榮昌縣盤龍廠(今重慶市榮昌縣盤龍鎮)暫居而歿,其妣劉氏與子(祚玉、祚貴、祚器、祚鳴)攜金骸做轉義寧州安鄉十二都長茅(今江西者修水縣黃沙橋鎮湯橋長茅村)下茅山蔣家莊立業而居焉,為義寧州之始祖。

20、峰公中興十六郎憲功顯道顯德房,二十八世:奇冕,字仕冠,於清康照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遷江西義寧州安鄉十四都(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港鎮)尖下與任明達公裔共宅,其屋內外前後逢堂直出,各住一邊,任左陳右,有關帖契據。

21、峰公中興十七郎仕信日興應財應寶房,二八世:應榮,字久勝,號華圃,兄弟(應標、應財、應寶)於康五十二年癸巳(公元1713年),由廣東遷江西義寧州武鄉廿八都(今江西省銅鼓縣帶溪鄉)吳家祠陳家莊建名立籍三都一圖一甲承富興戶。

22、峰公中興十七郎仕信自尊房,二十八世:運癢,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隨母自瑞金遷至奉新縣奉化鄉三十四都黃沙坪(今江西省奉新縣上富鎮黃沙坪村)居住。

23、峰公贄公子文其立房,三十ー世:其立,字元信,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廣東潮州府嘉應州長樂縣(今廣東省五華縣),遷江西南昌府義寧州高鄉三十五都,土名柴坑口,又移居泰鄉七都草藤(土敗)立業。

24、峰公贄公子文仁吉房,二十八世:仁吉,字永倍,自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正月初九日,遷江西省南昌府義寧州安鄉置產立業。

25、峰公贄公子武永昌顯鄰房,二十五世:顯遴,由贛州府興國縣三十六都二度,於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公元1713年),父子遷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奉化鄉董房居住。

26、峰公中臣彝叟應元房,二十七世:文琴,字撥先,清康照戊寅年(公元1698年)生,清乾隆己巳年(公元1749年)歿,康熙年間,由贛州遷居寧州泰鄉八都大路(今江西省修水縣廟嶺鄉大路村)幹坑。

        屬於叔達公支、鄱陽莊,河塘莊、泰和莊的遷移情況如:

1、叔達公舜舉維翰房,一百世:文青,字蘭德,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生,嘉慶辛未年(公元1811年)歿,由定南瑤前(今江西省定南縣歷市鎮寨上村瑤前組)遷於義寧州安鄉十一都茅竹山梅子坑(今江西省修水縣毛竹山林場金坑工區)居焉。文錫,字錫福,乾隆十七年壬申(公元1752年),由定南瑤前(今江西省定南縣歷市鎮寨上村瑤前組)遷義寧州安鄉十三都大灣山(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橋鎮彭橋村)居焉。文交,字交泰,號集熙,由定南瑤前(今江西省定南縣歷市鎮寨上村瑤前組)遷於義寧州安鄉十三都護仙坑居焉。一百零一世:昌泰、字全隆。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由定南瑤前(今江西省定南縣歷市鎮寨上村瑤前組)遷於義寧州安鄉十三都大灣山(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橋鎮彭橋村)居焉。昌層,字連貴,由定南瑤前(今江西省定南縣歷市鎮寨上村瑤前組)遷於義寧州安鄉十四都範家塅居焉。昌財,與兄(昌層)同來寧州。昌碩,字達山,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由安鄉十三都大灣山(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橋鎮彭橋村)遷十二都長茅湯(今江西省修水縣黃沙橋鎮湯橋)中灣上窯蓬背溫源。

2、(鄱陽莊)繼鏜::公七一房,一百一六世:宏秋,字桂芳,年十六歲(據民國癸未修水光遠義門陳氏親宗譜》卷廿三36頁其生年為乾降十七年壬申、推其十六歲當為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即公元1767年),隨母舅(廖姓)由廣昌遷義寧州泰鄉八都箕堝而ト居焉,創置屋宇業產。

3、(河塘莊)彥成肇遷幼徵房,八四世:彥成,字昇,原名永爵(一名先仕),號冕,宋御封彥成郎,任婺州金華太守,遷武寧蒿溪河塘莊(今江西省武寧縣中口鄉洪泉村蒿港),葬蒿溪港西上園,妣劉氏、袁氏、葬與夫同塋,子二:樸、聳。一百一十五世:學忠,字烈成,清乾隆年間,由峽邑(今江西省峽江縣)遷南昌府義寧州高城源(今江西省修水縣竹坪鄉)。一百一十六世:鳴瑞,諱雁,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公元1783年)由高鄉三十六都(今江西省修水縣竹坪鄉)遷奉鄉十六都石坪(今江西省修水縣何市鎮上田浦村)。

4、(泰和莊)存道德忠宗斌房,三一世:本欣,字皆悅。丙戌(公元1706年)春移義寧州武鄉瀧形壩。

5、(泰和莊)存道德昌房,二十九世:其訒,字紹千,康照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攜眷自安遠遷萬載十洞,遷義寧州上武鄉西向。三十世:一府,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由萬載姜坑遷義寧州上武鄉二十五都西向六甲,後諸子成立耕讀,後來移居九甲尾上源創立基業。

        由於前人修譜重視歿葬,許多記錄墓葬情況較譯,甚至比遷人記錄更早。遷入地包括:福建武平、上杭、永定、建寧、長汀、長泰。廣東翁源、始興、程鄉、雲浮、興寧、鎮平、肇慶、青縣、長樂、平遠、長寧、高要、南雄、龍川、清遠、和平、連平、湛江、普寧。江西龍南、安遠、瑞金、廣昌、永豐、興國、東鄉、遂川、上猶、宜黃、奉新、於都、會昌

吉水、定南、信豐、尋烏、古安、泰和、峽江、袁州、武寧。湖南道縣、瀏陽。廣西桂東、陸川。陝西陝北。浙江金華。等地。遷出地包括:福建武平、建寧、建歐、長汀、松溪、浦城、安溪、崇安。湖北崇陽。浙江。江西於都、永豐、鄱陽、安義、興國、上高、宜豐、萬載、鉛山。湖南炎陵、平江。廣東青縣、清遠、增城、番禺。四川。廣西永福。陝西陝北、洵陽、漢陰、山陽、長安新安州、鎮安。重慶榮昌。等地。

                      修水陳門五傑廣場

                        修水陳氏鳳竹堂

                      陳門五傑家風家訓

(整理人:陳汀州,資料來源於2016版《義門陳氏光遠堂譜牒輯注》,九言輯注,義門陳氏寧州光遠堂宗親聯誼會。)

相關焦點

  • 泗陽陳氏源流
    據《泗陽縣誌》(民國版)「氏族」篇記述,泗陽共有八支陳氏,即久在陳、西湖陳、穿心莊陳、張稿陳、下大營陳、陳大莊陳及柴林陳、香莊陳。各支派源流記載如下:久在陳氏:始遷祖無考。元末其先人為避紅巾之亂,隱於蘆花蕩內得免。世居桃源縣崇河鄉久在莊(今南劉集鄉或張圩鄉境內)。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世系源流
    .攜手同行.繁榮陳氏傳播陳氏文化.   傳播陳氏能量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義門陳氏魁公後裔衡公派世系源流(來源網絡僅供參考,如有出入,以衡公族譜記載為準)伯宣公名潤字敬號禎隱,官拜耆作郎,後隱居廬山。伯宣妣洪氏生檀,檀公妣張氏生三子:生旺、曉、眺。
  • 義門陳氏千年史話
    經官府申報,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由於陳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並「辭著作郎不受」,饒有名氣。而陳崇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舉人」,他父子倆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大順初(890年)義門人口近200,伯宣逝世,享年66歲。
  • 中華陳氏南朝派宜都王叔明公世家之一:江州義門世家
    「天下陳氏來自義門」的由來       北宋中葉以來,全國許多陳氏的門首高懸「義門世家」的匾額,流傳「天下陳氏來自義門」的傳說。「義門陳氏」從公元731年建莊至1063年分析,歷時332年,歷代朝廷屢以義門旌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首旌其門,南唐昇元元年(937)詔立「義門」,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多次「詔旌其門」。        從陳氏源流考察,陳氏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武王克商求舜後,得到胡公(名滿),以元女太姬配之,封於陳(按:古國名,建都宛丘,即今河南淮陽),以備三恪。
  • 河源陳氏源流之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河源陳氏源流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為江州義門陳開派始祖。    宋仁宗天聖四年(1027年)追贈旺公為唐德安令晉國公敕封義門,故義門派。其後人口繁衍同居十餘世,歷時三百多年,眾聚三千七百餘口中,散居三十六莊。旺生機、生棋。機公字師孟,宋封唐中書令燕國公,夫人王氏,生感,字伯通。宋封唐迪郎許國公,感公妣鄭氏生蘭公字元發,宋封唐處士吳國公。
  • 陳氏源流|看陳家的故事
    其後人陳夷行在唐文宗時任宰相,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始祖。唐開元二十七年,陳朝皇族後裔陳旺徙居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裡永清村,始創義門,「義門陳氏」自初創至宋代天聖四年(1028年), 歷19代300春秋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同灶以食,合田而耕,老幼齊心,強弱安處。宋仁宗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 一道皇帝誥命與江州義門陳氏世系
    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義門陳氏家族。其中,第四十三世太邱公,另設專祭。左右祀著作郎父子。陳檀,蔭襲封贈爾為楚國公,張氏贈為太君。著作郎孫旺,蔭襲封贈爾為晉國公,孫氏贈為太君。又敕青曾祖機,爾為燕國公,王氏為太君。青祖考感,爾為許國公,鄭氏為太君。青父蘭,爾為吳國公,李氏為太君。封陳氏第七十八世顯祖青,系著作郎第六代耳孫,唐舉進士,直雲閣大學士,官朝散大夫,加爾為齊國公。
  • 探討汕頭鮀浦陳氏家廟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潮汕陳姓的三支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播遷廣東潮州諸姓氏移民中,陳氏也是比較早的一姓。
  • 江西義門陳氏:332年不分家後被皇帝強行拆分,載入世界紀錄
    家風和諧的義門陳氏義門陳氏是江西省德安縣的江右民系家族。唐朝時期,他們的先祖陳旺先是定居在廬山樹木叢生的山腳下,後來由於做官,舉家遷至長江南岸的江西九江德安縣。隨著陳氏家族人丁興旺,不斷繁衍壯大,這樣聚族性的大家族就成為了典型代表,在大江南北也漸漸小有名氣。
  • 中華陳氏世系
    對陳氏族人而言,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有張楚王陳勝公、有漢丞相陳平公、有潁川開基祖陳實公、有南朝陳國武帝陳霸先、有義門開基祖陳伯宣陳旺祖孫,有入閩「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父子。 嗣後,有些陳氏族譜相因而襲用之,現代有些研究陳姓的學者,也以此為據編寫陳氏源流。
  • 安溪陳氏族譜源流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淵源陳姓緣自黃帝時期古老的陳豐氏部落,他們是高輪車的製造者。大約在5000年前,陳豐氏部落定 居於陳蒼山下的山坡上,後來人們稱陳坂,即今陝西省寶雞縣地,三國前稱陳倉。
  • 潁川陳氏源流初探
    陳氏是現中華民族第五大姓,人口九千萬人,廣居華夏與世界各地。陳氏族人崇尚先祖,探究自己的源與流,根據有關史料,試探一下潁川陳氏源流以作引玉之磚,藉此「鉤上」有識之士的高見與啟迪。說到潁川陳氏,脫不了先說陳氏之先祖舜帝,就先從舜帝說起。一、關於舜
  • 遂川首屆陳氏宗親聯誼會
    遂川陳氏源流考夫水有源而後分流遠、樹高萬丈而自有其根、人心有祖而子孫繁衍。家有家譜、府有府志、國有國史。三代不修譜、必忘其祖、人慾溯其源、究其祖、必先修其譜、而知親疏遠近、長幼有序、涇渭分明也。 人本乎祖、樹本乎根、尊祖敬宗、和親睦族、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明美德。
  • 中華陳氏家族脈派概述
    兄弟倆住在窮鄉陋巷,以破席為門,然而陳平好學多友,「門外多有長者車轍」。鄉中舉辦社祭時,常以陳平為社宰(主持人),他每次分配祭肉都非常恰當公平,頗受鄉人稱讚,陳平說:「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此時的陳平,已經有志於天下了。 秦末陳勝起義,在陳地稱王,天下群雄並起,正是英雄縱橫的時候。陳平辭別其兄,先從魏王咎,再從楚霸王項羽,後奔漢王劉邦。在劉邦帳下,陳平頗得賞識,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
  • 陳氏後裔,代代有「弄潮兒」: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義門陳氏自建莊至分析,跨兩朝,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先後累受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唐朝旌表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
  • 難怪王氏是第一大姓,原來也有陳氏的分支!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據最新公布的人口數據,此前第一大姓的李姓已經退居第二,王姓已為當前中國第一大姓。王姓的源流眾多,主要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京兆王氏、元城王氏、東海王氏、晉陽王氏、開閩王氏、三槐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等。
  • 陳氏潁川堂的來歷
    陳寔有六子,曰:紀、洽、諶、夔、休、光,皆有名,而紀、諶最著,兄弟齊德同行,並稱「二難」,與父寔並號「三君」。紀子群,天資穎異,寔曾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後群官至司空)。陳寔令德令望,徽猷載錄史冊。後人有詩讚曰「宣城書法今猶在,千古爭傳陳仲弓」。 陳寔後裔名重漢晉,光昭隋唐,代傳佳話。其後裔陳旺一支於唐時徙居江西德安太平鄉常樂裡,開江州義門一派,江州陳氏族人敦行孝友,訂立家法,創辦書堂,家族日益興旺,唐昭宗大順二年敕賜「義門陳氏」。到南唐時歷五代不分家,宗族七百餘口同居共飲,每飯時設置長席,一堂聚食,時有「陳氏廣席」之稱。
  • 淵源追溯丨福建惠安陳氏概述 ○ 陳成春
    崇武所口有一支軍戶草街陳屬江州義門,其先祖明建崇武城後來守城,在所口建一祖祠,嘉靖間倭寇陷城,其祖祠被燒毀,後就地重建也有400年歷史,現只保留一角,三座祖厝。  黃塘下茂溪東陳氏丁號銀江,據查《大埔陳氏溯源》:魁,元第七子,江州義門第12即最後一任旭之胞侄,字參琉。宋時科中進士,攜眷屬97人入福建汀州莊,任汀州太守。
  • 潁川郡義門堂義和寨陳氏支祠義興堂升座安龕儀式暨慶典聚會略記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大垌村那黎屯,義門陳氏後裔-定齡公子孫後代為緬懷祖先豐功偉績,慎終追遠,報本思恩,飲水思源,集全族之力興建分支祠堂義興堂,以傳承和弘揚家族優良傳統。義興堂地處少數民族山區,是陳氏參天大樹的一支新芽,全體族人本著對潁川陳門無限崇敬和義門詩書傳家等傳統的推崇心意,節衣縮食,竭盡全力以義門陳氏傳統興建祠堂及舉行升座安龕慶典。那麼,地處邊遠地區的我們對潁川義門傳統的理解或傳承得怎麼樣?儀式儀軌是什麼樣的?和其他地區的宗親有無差別?
  • 臺灣省陳氏家族支脈概況
    因此,傳自唐朝初年的陳元光,直接從河南地區播遷過來的「開障聖王」派;和出身南北朝時期陳朝的皇室,來自長江流域江蘇地區的「南朝」派;可以說是構成今天台灣陳氏家族的兩大支柱。        其實,臺灣的陳氏家族,在「潁川」的共同家族標幟下,還由於大陸祖籍及傳世之祖的不同,分支為好幾十個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