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氏千年史話

2021-02-27 義門陳氏家族

約在唐會昌年間(841-846),長房陳兼的六世孫陳伯宣為避亂由閩到廬山隱居,初居廬山聖治峰,再遷廬山太平宮,後遷廬山腳下德化縣甘泉鄉甘水壠(今九江縣獅子鄉牌樓村,因明朝於此建「義門遺址」牌坊,故稱牌樓村)。乾符二年黃巢起義,乾符四年(877年)六月因柳彥璋襲陷江州,大肆剽掠,為避兵亂,陳伯宣再次舉家遷往德安,同陳旺的後人合族同處。時陳伉為自然家長,幾年後,伯宣子陳崇接任陳伉為義門第三任家長,故有「青,顯祖也;伉,二世長;崇,三世長」之說。

此時義門人從陳旺建莊算起,到家庭最小輩成員,已有八代未分家,加之陳伯宣一支併入,人口百餘。經官府申報,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

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由於陳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並「辭著作郎不受」,饒有名氣。而陳崇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舉人」,他父子倆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大順初(890年)義門人口近200,伯宣逝世,享年66歲。是年陳崇遵照父親的貽訓,立家法33條、家範12則、家規16條,以圖家族長治久安。家法的基本精神是「推功任能,懲惡勸善」。其意思是內部管理用人的標準是「唯賢唯能」,對於極少數不守規矩的人,運用家法的手段去懲治、教育,以期改正。這部家法的民主氣味很濃,以「財產共有,平均分配,共同生活」的民生為前提,以孝敬父母長輩、尊老愛幼的人倫為基礎,以期達到「人無間言而守義法」,齊心協力共建家族繁榮的目的。

南唐保大後十年間(947-957),義門老幼700餘口,十世同居,室無私財,廚無異饌,擊鼓傳餐,分批就膳,男女各席,未成人者別為一席,生活和睦,其樂融融。正像義門陳家三進士之母王夫人應詔進宮答皇后問時說的那樣:「堂前架上衣無主,三歲孩兒不識母,丈夫不聽妻間言,耕男不言田中苦」,家族成員一公無私,大家一起勞動,財產共有,平均分配,以忠義孝悌傳家,整個家族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據說義門養犬百餘,同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皇帝聽後不信,就乘著視察災情的時候到義門陳村視察,他命侍從將帶來的100個米粑撒到石槽裡餵狗,當時來了99條狗,每條狗嘴裡銜了一個米粑,其中一條狗銜了兩個米粑,但都沒吃,等到這條狗將其中的一個米粑交給一條遲到的瘸腿狗後,才一起吃起來。皇帝才親眼目睹了這一奇蹟,異類尚能調教如此,何況人乎!故「鄉鄰化德,獄訟稀少」,鄉人和諧相處。當時的官府把義門陳家作為「忠孝敦睦」文化的一塊活樣板,以致世代傳誦,成為千古佳話。宋太宗還御書「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吠突起百吠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一聯於其家百犬牢。《中華姓氏通書》稱「義門陳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也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宋開寶二年(969),義門人口增至千餘,為了解決子弟讀書問題,在家族經濟還不富裕的情況下,曾先後創辦了「書屋」和「書堂」兩級學校。在《家法三十三條》的第七、八條款中即作了明文規定:「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深造,為應舉入仕培養人才。東佳書堂置學田二十頃,作辦學專用經費。「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開始向外姓招生,並還資助他們在東佳書堂完成學業。「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

南唐後期,義門家長是陳崇的孫子陳昉,官至南唐試奉禮郎,為義門第六任家長,主家政35年,家業旺盛。南唐時期,義門子弟有十八朝官,任各州縣官的有二十九人。義門人非常效忠於南唐。如開寶七年(974年),宋伐南唐兵圍江州曹翰,義門子弟奮力守城,「及城破,軍民殺傷殆盡」,而義門子弟一無所傷,皆義之所感也(因宋兵不殺義門人)。待宋朝乾坤一定,宋太宗為推行仁孝治天下,繼續樹立「義門」這塊活樣板,這就是義門忠孝仁義文化為各個朝代所採用的價值所在。

天聖五年(1027年),義門人口2700餘,將近翻了一番。由於義門地狹人多,義門人在各地購田設置的分莊,是按其大小分派房族去管理,統一核算,統一划撥的。各莊「每年收到谷斛至歲晚,須具各莊帳目歸家,以待考課,並出庫司檢點。」但規定父子不能同莊,「遠嫌疑也」。「八百頭牛耕日月,三千燈火讀文章」,正是反映這一時期義門的生產規模及競學向上的風氣。「耕讀傳家」是義門的優良傳統。

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義門陳氏建莊合炊累計歷時332年,聚居15代,一家已達到3978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家庭。

3900多人的大家庭共同生活、同甘共苦,家族能夠集中人力財力搞建設。因此,到了嘉祐年間(1056-1063),經過300多年的艱苦創業,在以「義門堂」為中心的方圓二十多裡內建有街坊、鋪行、御書樓、德星樓、百柱塘水榭、旌表臺、廨宇、接官廳、都蠶院、壽安堂、永清寺、鞦韆院、嬉戲亭、碑亭、刑杖廳、百犬牢、五祖祠、東皋書屋、東佳書院等建築群落,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呈現出一派「亭臺樓閣,聳延四方;廨宇庭院,古樸恢弘「的景觀。這在其它人家是無法辦得到的。

相關焦點

  • 義門陳氏義寧光遠堂陳氏源流概述
    經春秋戰國,繁衍三十世平公,佐漢屢出奇計,匡漢濟世;四十三世實(寔)公,德盈漢代,文範勳風,成為世代典模;堯叟兄弟,二相一使,倍受尊崇:七十二世伯宣公隱居廬山,潛注史記,得飛杖指徑,基定江州;於七十四世祖旺公,在唐文宗六年(公元832年)定居德安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是為江州義門陳氏開派之始祖。在唐昭宗大順二年(890年)旌詔賜立義門。歷230年,繁19代,聚3700餘口同居共炊。
  • 中華陳氏南朝派宜都王叔明公世家之一:江州義門世家
    數千年來,陳姓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義門陳是中國古代社會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的和諧大家族,也是全球首個「烏託邦式大家族」,創造了近4000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飲、和諧相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       義門陳的一世祖陳闊,字伯宣,系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
  • 一道皇帝誥命與江州義門陳氏世系
    更多關於陳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義門陳氏家族。其中,第四十三世太邱公,另設專祭。左右祀著作郎父子。陳檀,蔭襲封贈爾為楚國公,張氏贈為太君。著作郎孫旺,蔭襲封贈爾為晉國公,孫氏贈為太君。又敕青曾祖機,爾為燕國公,王氏為太君。青祖考感,爾為許國公,鄭氏為太君。青父蘭,爾為吳國公,李氏為太君。封陳氏第七十八世顯祖青,系著作郎第六代耳孫,唐舉進士,直雲閣大學士,官朝散大夫,加爾為齊國公。
  • 江西義門陳氏:332年不分家後被皇帝強行拆分,載入世界紀錄
    家風和諧的義門陳氏義門陳氏是江西省德安縣的江右民系家族。唐朝時期,他們的先祖陳旺先是定居在廬山樹木叢生的山腳下,後來由於做官,舉家遷至長江南岸的江西九江德安縣。隨著陳氏家族人丁興旺,不斷繁衍壯大,這樣聚族性的大家族就成為了典型代表,在大江南北也漸漸小有名氣。
  • 潁川郡義門堂義和寨陳氏支祠義興堂升座安龕儀式暨慶典聚會略記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大垌村那黎屯,義門陳氏後裔-定齡公子孫後代為緬懷祖先豐功偉績,慎終追遠,報本思恩,飲水思源,集全族之力興建分支祠堂義興堂,以傳承和弘揚家族優良傳統。義興堂地處少數民族山區,是陳氏參天大樹的一支新芽,全體族人本著對潁川陳門無限崇敬和義門詩書傳家等傳統的推崇心意,節衣縮食,竭盡全力以義門陳氏傳統興建祠堂及舉行升座安龕慶典。那麼,地處邊遠地區的我們對潁川義門傳統的理解或傳承得怎麼樣?儀式儀軌是什麼樣的?和其他地區的宗親有無差別?
  • 「天下第一家」義門陳揭秘
    到了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氏建莊合炊已歷時322年,聚居18代,人口發展到3978人,田莊300多處。「18代人同居共飲食,就是歷代受到統治者褒揚的孔子後裔孔氏家族,也無法達到如此規模,實在是世界的一大奇觀。」一夫一妻制婚姻家族包辦 義門陳聚族同居300多年,在封建制度下,義門陳還出現了男丁不許納妾、只娶一個老婆的現象。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世系源流
    .攜手同行.繁榮陳氏傳播陳氏文化.   傳播陳氏能量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義門陳氏魁公後裔衡公派世系源流(來源網絡僅供參考,如有出入,以衡公族譜記載為準)伯宣公名潤字敬號禎隱,官拜耆作郎,後隱居廬山。伯宣妣洪氏生檀,檀公妣張氏生三子:生旺、曉、眺。
  • 驚現「義門陳」最完整族譜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驚現「義門陳氏」最完整族譜《上杭陳氏梅山公一脈宗譜》民國五年由當時舉人陳煃主編修訂,時任知上杭縣事古蒲楊在春作序。一套33卷共25本。這本完整的族譜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完整記錄與反映了「義門陳」的興衰變遷,如義門碑記,義門家法33條,百犬同槽,當朝皇帝為義門陳下的聖旨。更在於這本族譜裡面,有很多名家所作譜序軼文。在這本族譜裡,記者有幸看到了王陽明所作的《明代嘉靖丁亥重修義門陳氏大成譜系》、朱熹所作的《宋慶元乙丑陳義宗譜系》。這些名家譜序軼文的面世,將對研究朱熹、王陽明、文廷式等名家思想提供新的實證,意義十分重大。
  • 陳氏後裔,代代有「弄潮兒」: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義門陳氏自建莊至分析,跨兩朝,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先後累受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唐朝旌表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
  • 四川也有個「義門陳故址」,九代同居,千人共食不分家
    文峰塔、舍利塔;雙節孝牌坊,陳氏九世石牌坊,白馬泉等等,讓遊人永遠望物興嘆。這些保存完好的古蹟彰顯的不僅僅是古鎮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記載古鎮上千年的人文和諧的佐證。在清朝前期,上裡古鎮的陳家山曾有一個罕見的,歷時一百多年、人口繁衍上千、連續九代人不分家、同居同食的陳氏大家族。
  • 清朝也有個「義門陳」,九代同居,千人共食,歷時一百多年不分家
    天地一陳、陳氏一家親、陳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打造陳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陳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10萬陳氏宗親關注加入陳氏族人文峰塔、舍利塔;雙節孝牌坊,陳氏九世石牌坊,白馬泉等等,讓遊人永遠望物興嘆。這些保存完好的古蹟彰顯的不僅僅是古鎮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記載古鎮上千年的人文和諧的佐證。
  • 河源陳氏源流之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河源陳氏源流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為江州義門陳開派始祖。    宋仁宗天聖四年(1027年)追贈旺公為唐德安令晉國公敕封義門,故義門派。其後人口繁衍同居十餘世,歷時三百多年,眾聚三千七百餘口中,散居三十六莊。旺生機、生棋。機公字師孟,宋封唐中書令燕國公,夫人王氏,生感,字伯通。宋封唐迪郎許國公,感公妣鄭氏生蘭公字元發,宋封唐處士吳國公。
  • 陳氏潁川堂的來歷
    陳寔有六子,曰:紀、洽、諶、夔、休、光,皆有名,而紀、諶最著,兄弟齊德同行,並稱「二難」,與父寔並號「三君」。紀子群,天資穎異,寔曾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後群官至司空)。陳寔令德令望,徽猷載錄史冊。後人有詩讚曰「宣城書法今猶在,千古爭傳陳仲弓」。 陳寔後裔名重漢晉,光昭隋唐,代傳佳話。其後裔陳旺一支於唐時徙居江西德安太平鄉常樂裡,開江州義門一派,江州陳氏族人敦行孝友,訂立家法,創辦書堂,家族日益興旺,唐昭宗大順二年敕賜「義門陳氏」。到南唐時歷五代不分家,宗族七百餘口同居共飲,每飯時設置長席,一堂聚食,時有「陳氏廣席」之稱。
  • 難怪王氏是第一大姓,原來也有陳氏的分支!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據最新公布的人口數據,此前第一大姓的李姓已經退居第二,王姓已為當前中國第一大姓。王姓的源流眾多,主要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京兆王氏、元城王氏、東海王氏、晉陽王氏、開閩王氏、三槐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等。
  • 「永州古村落」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
    正廳供族人聚會、看戲、宴請用,正廳後又設一菱形門,門內別有洞天,為寢廟,供奉祖先牌位之所,正書「潁川堂一脈先祖」。潁川堂是陳姓的著名堂號之一,是從潁川遷徙而來的陳姓的後裔。堂號是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族屬、支派的標記。陳氏潁川堂的門聯為「柳溪世德,循鐸家聲」。我老家平江的祖壇上也是潁川堂,應該是一個祖先。
  • 探討汕頭鮀浦陳氏家廟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潮汕陳姓的三支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播遷廣東潮州諸姓氏移民中,陳氏也是比較早的一姓。
  •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江州義門陳氏魁公後裔河源衡公源流世系 伯宣公名潤字敬號禎隱,官拜耆作郎,後隱居廬山。為江州義門陳開派始祖。宋仁宗天聖四年(1027年)追贈旺公為唐德安令晉國公敕封義門,故義門派。其後人口繁衍同居十餘世,歷時三百多年,眾聚三千七百餘口中,散居三十六莊。旺生機、生棋。機公字師孟,宋封唐中書令燕國公,夫人王氏,生感,字伯通。
  • 義門陳開基祖陳旺不是伯宣孫的論述
    僖宗時嘗詔旌其門,南唐又為立義門,免其徭役。崇子袞,江州司戶。袞子昉,試奉禮郎。」以從子褒為嗣,褒至鹽官令。小結:陳京嗣子陳褒,為父子關係,陳褒比陳京後出生。第四代,陳褒之子陳灌《江州陳氏義門碑》、《江西通志.陳氏書堂記.徐鍇》、《宋史.列傳第二百一十五孝義》都記載為「褒生灌」,褒之子灌。義門陳族譜同樣都記載為褒之子灌。小結:陳褒之子陳灌,比陳褒後出生,後去世。父子關係無法交換。
  •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這家法院把主題黨日活動開到了義門陳家大屋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這家法院把主題黨日活動開到了義門陳家大屋 2020-05-24 0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遂川首屆陳氏宗親聯誼會
    天下陳氏一家親,弘揚陳氏文化。促進宗親交流是我們的宗旨。關注我們即可了解我們陳氏的動態。也可以轉給身邊的陳氏宗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