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門陳是「天下第一家」
聚族同居300餘年家族興旺
據《德安縣誌》記載,江州義門的創建者是南北朝時的南朝皇帝陳霸先後人,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有個封為宣王的弟弟陳叔明。朝代滅亡後,陳叔明率眾避難到福建莆田縣。陳叔明的五世孫陳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廬山,時間已經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陳兼的第七代後裔孫陳旺後來由廬山龍潭窩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旺由此成為江州義門陳的始祖。
陳旺定居義門後,開始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這個家族與當時任何一個家族不同的是,從來不分家,實行聚族合炊,一同勞作,財產共有,儼然一個桃花源式的社會。
德安博物館館長餘慶華告訴記者,陳旺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適合當時農業自然經濟的社會形勢,很快就使整個家族興旺起來。到了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氏建莊合炊已歷時322年,聚居18代,人口發展到3978人,田莊300多處。「18代人同居共飲食,就是歷代受到統治者褒揚的孔子後裔孔氏家族,也無法達到如此規模,實在是世界的一大奇觀。」
一夫一妻制婚姻家族包辦
義門陳聚族同居300多年,在封建制度下,義門陳還出現了男丁不許納妾、只娶一個老婆的現象。義門陳的一夫一妻制是如何出現與維持的?「關鍵還是義門陳的家法。」江西江州義門陳文化研究學者陳述之告訴記者,在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義門陳第三任家族負責人陳崇制訂了《義門家法三十三條》,字裡行間處處體現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據33條家法,義門陳男子「皆只一室,不得置畜僕隸及娶妾養俾」,一旦娶妾養俾將視為義門陳家族不肖子孫。
陳述之告訴記者,義門陳的家法連婚姻所用禮物也規定了統一的項目和數量。男婚女嫁由家族操辦,這是家族當權者的義務,也象徵著他們的權力。另外,財產統一管理。青年在經濟上不獨立,就不會有婚姻上的自主。
創立我國最早的私辦大學
「義門陳的家法不僅成就了義門陳穩定的聚居,也成就了江西教育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江西教育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書院史研究會會長李材棟告訴記者,「在義門陳的家法中,第七、第八條明確規定,在東佳山下(即今德安縣愛民鄉)創立東佳書院,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私辦大學,這也說明江西是書院文化的發源地。李材棟告訴記者,根據研究,當時的義門書院規模宏大,圖書有數千卷,還有20頃良田的收入作為教學經費,學生來源於陳氏子弟及四方學子。
奉旨分家族人遍布全國
聚居300多年的輝煌令人感慨,但義門陳氏最終還是走向了「解體」。
據義門陳族譜記載,自唐代以來,一直到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義門陳一直受到統治階級的褒獎。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還賜予義門陳「忠孝世家」匾額。到了公元997年,太宗又御書義門陳「真良家」。
餘慶華告訴記者,義門陳得到一次次褒獎的同時,危機也在一步步靠近。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義門陳的合族同居自然成為統治階級傳播忠孝倫理的典型和樣板。但是到了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義門陳氏全家3700餘口,田莊300多處,成為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顯得勢力過於膨脹,朝廷開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統治。宋仁宗當政時,頒旨義門陳分家。在此期間宋仁宗下旨褒獎義門陳氏,把義門陳氏作為封建家庭的樣板,教化全國農民維護封建王朝,還派了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率眾官,親自到場監護義門陳氏分家。 分家讓義門陳氏家族成員十分痛苦,但聖旨無法違抗。根據宋仁宗的御賜編號,義門陳家族財產列為291份,人口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等16個省125個縣市。隨後,江州義門就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
就這樣,義門陳家族徹底瓦解了,其成員在大半個中國居住繁衍開來,「天下陳氏出義門」的說法也由此而來。陳述之告訴記者,義門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奉旨分家的家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遵照祖訓掛起「義門」燈籠。(據《信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