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家」義門陳揭秘

2021-01-14 手機鳳凰網

義門陳是「天下第一家」

聚族同居300餘年家族興旺

據《德安縣誌》記載,江州義門的創建者是南北朝時的南朝皇帝陳霸先後人,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有個封為宣王的弟弟陳叔明。朝代滅亡後,陳叔明率眾避難到福建莆田縣。陳叔明的五世孫陳兼,由福建、浙江移居江西廬山,時間已經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陳兼的第七代後裔孫陳旺後來由廬山龍潭窩遷至九江郡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陳旺由此成為江州義門陳的始祖。

陳旺定居義門後,開始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這個家族與當時任何一個家族不同的是,從來不分家,實行聚族合炊,一同勞作,財產共有,儼然一個桃花源式的社會。

德安博物館館長餘慶華告訴記者,陳旺以儒家的忠孝節義為本,聚族合炊的生活模式適合當時農業自然經濟的社會形勢,很快就使整個家族興旺起來。到了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氏建莊合炊已歷時322年,聚居18代,人口發展到3978人,田莊300多處。「18代人同居共飲食,就是歷代受到統治者褒揚的孔子後裔孔氏家族,也無法達到如此規模,實在是世界的一大奇觀。」

一夫一妻制婚姻家族包辦

義門陳聚族同居300多年,在封建制度下,義門陳還出現了男丁不許納妾、只娶一個老婆的現象。義門陳的一夫一妻制是如何出現與維持的?「關鍵還是義門陳的家法。」江西江州義門陳文化研究學者陳述之告訴記者,在唐大順元年(公元890年),義門陳第三任家族負責人陳崇制訂了《義門家法三十三條》,字裡行間處處體現忠恕孝悌的思想。根據33條家法,義門陳男子「皆只一室,不得置畜僕隸及娶妾養俾」,一旦娶妾養俾將視為義門陳家族不肖子孫。

陳述之告訴記者,義門陳的家法連婚姻所用禮物也規定了統一的項目和數量。男婚女嫁由家族操辦,這是家族當權者的義務,也象徵著他們的權力。另外,財產統一管理。青年在經濟上不獨立,就不會有婚姻上的自主。

創立我國最早的私辦大學

「義門陳的家法不僅成就了義門陳穩定的聚居,也成就了江西教育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江西教育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書院史研究會會長李材棟告訴記者,「在義門陳的家法中,第七、第八條明確規定,在東佳山下(即今德安縣愛民鄉)創立東佳書院,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私辦大學,這也說明江西是書院文化的發源地。李材棟告訴記者,根據研究,當時的義門書院規模宏大,圖書有數千卷,還有20頃良田的收入作為教學經費,學生來源於陳氏子弟及四方學子。

奉旨分家族人遍布全國

聚居300多年的輝煌令人感慨,但義門陳氏最終還是走向了「解體」。

據義門陳族譜記載,自唐代以來,一直到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義門陳一直受到統治階級的褒獎。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還賜予義門陳「忠孝世家」匾額。到了公元997年,太宗又御書義門陳「真良家」。

餘慶華告訴記者,義門陳得到一次次褒獎的同時,危機也在一步步靠近。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義門陳的合族同居自然成為統治階級傳播忠孝倫理的典型和樣板。但是到了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義門陳氏全家3700餘口,田莊300多處,成為當時人口最多的一個家族,顯得勢力過於膨脹,朝廷開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統治。宋仁宗當政時,頒旨義門陳分家。在此期間宋仁宗下旨褒獎義門陳氏,把義門陳氏作為封建家庭的樣板,教化全國農民維護封建王朝,還派了江南西路轉運使謝景初率眾官,親自到場監護義門陳氏分家。 分家讓義門陳氏家族成員十分痛苦,但聖旨無法違抗。根據宋仁宗的御賜編號,義門陳家族財產列為291份,人口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等16個省125個縣市。隨後,江州義門就開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

就這樣,義門陳家族徹底瓦解了,其成員在大半個中國居住繁衍開來,「天下陳氏出義門」的說法也由此而來。陳述之告訴記者,義門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奉旨分家的家族。徙居新址後,家家門口都遵照祖訓掛起「義門」燈籠。(據《信息日報》)

相關焦點

  • 帝王后裔,歷15代330餘年不分家,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家」
    ⊙天下第一家義門陳氏以忠孝節義為本,勤儉耕讀傳家;建書堂,立家法,敬友鄰,睦家人;家族人才輩出,義風蔚然,日益昌盛。義門陳氏是世界家族史的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是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名動朝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賜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寫下御詩《贊義門陳氏》: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出鳳闉;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
  • 中華陳氏南朝派宜都王叔明公世家之一:江州義門世家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舉家遷齊集裡(今江西九江縣),為義門陳家族落籍江州之始祖。        義門陳開基祖陳旺,系伯宣之孫,號天相,進士及第。於公元832年率家四代遷居江州府蒲塘場太平鄉常樂裡(今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村),開創了義門陳大規模家族共居、孝義治家的基業。       義門陳顯祖陳崇,是義門陳第三任家長,官至御史大夫,江州長史。
  • 天下第一家族:被皇帝強分為291家,如今繁衍4000萬人,孝義滿天下。
    宋時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進士,當時號稱天下第一家。這個家族繁衍不息,其後代深深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歷史局勢。如,共產黨領導人陳獨秀、陳潭秋、陳毅、陳雲、陳賡、陳昌浩、陳再道、陳錫聯、陳丕顯等;國民政府高官和將領陳果夫、陳立夫、陳誠、陳布雷等,學者陳寅恪。
  • 「永州古村落」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
    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文/陳瑜圖/鄭時仁江永有蘭溪,新田也有蘭溪村,在新田新圩鎮的最南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陳姓,自有「義門陳」之稱。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是發源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江右陳氏的祖先陳旺因為當官而在德安縣太平鄉常樂裡置業,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經是數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筆親贈"義門陳氏"匾額。
  • 義門陳氏千年史話
    經官府申報,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由於陳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並「辭著作郎不受」,饒有名氣。而陳崇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舉人」,他父子倆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大順初(890年)義門人口近200,伯宣逝世,享年66歲。
  • 江西義門陳氏:332年不分家後被皇帝強行拆分,載入世界紀錄
    到了北宋時期,義門陳氏家庭成員規模不斷擴大,當時人口已經達到近4000人,陳氏田產也遍布全國數十個州縣。因其家族全家皆孝,又是義門,宋太宗還對陳家給予了免除徭役的特許。後來宋太宗和宋仁宗都對陳家的族長授予稱號、賞賜匾額,宋太宗還稱義門陳氏這三千口人實為人間第一。
  • 天下第一家族:聚居15代,鼎盛3900多人,如今繁衍4000萬人,傳說他們家的狗都懂孝義
    一個歷史悠久而又人才輩出的家族,唐宋時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進士,403個舉人,當時號稱天下第一家;近現代更是湧現了許多影響歷史的政治人物和學者專家。這個家族就是義門陳氏家族,源出於江西省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因為德安縣在古代屬於江州,所以也稱江州陳氏。
  • 忠孝傳家遠 ---「蒲城義門王氏」的家風
    在二十四史之《元史》裡,其中《本紀》篇曰:「天曆二年春正月……奉元蒲城縣民王顯政五世同居……並旌其門。」《列傳》篇記載:仿照唐宋做法,表彰的累世同居者共十七家,其中包括「蒲城義門王氏」。「蒲城義門王氏」起初在蒲城葦村(今堯山鎮新西葦村)水埝,時稱「水埝王家」,後遷至村東四餘裡,曰:東葦村。長期以來,兩地合稱葦(當地讀yǘ,有人也寫為芋)村。
  • 九江學院副院長陳春生陳小林一行來我縣調研義門陳文化
    當天下午,義門陳文化專家學者研討會在奧中大酒店四樓會議室召開,會議聽取了我縣義門陳文化研究保護與開發工作的基本現狀和工作情況介紹,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更好地把握義門陳文化保護開發的方向和重點,如何進一步挖掘義門陳文化的內涵,更好地提升義門陳文化的品牌和知名度,促進德安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紛紛建言獻策,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建議。
  • 天下第一家——孔子世家
    天下第一家「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城市,一個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是曲阜,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 驚現「義門陳」最完整族譜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驚現「義門陳氏」最完整族譜《上杭陳氏梅山公一脈宗譜》民國五年由當時舉人陳煃主編修訂,時任知上杭縣事古蒲楊在春作序。一套33卷共25本。這本完整的族譜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完整記錄與反映了「義門陳」的興衰變遷,如義門碑記,義門家法33條,百犬同槽,當朝皇帝為義門陳下的聖旨。更在於這本族譜裡面,有很多名家所作譜序軼文。在這本族譜裡,記者有幸看到了王陽明所作的《明代嘉靖丁亥重修義門陳氏大成譜系》、朱熹所作的《宋慶元乙丑陳義宗譜系》。這些名家譜序軼文的面世,將對研究朱熹、王陽明、文廷式等名家思想提供新的實證,意義十分重大。
  • 易中天談「詐捐門」 暗指餘秋雨「天下第一傻」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1月14日報導 去年餘秋雨「詐捐門」爆發之時,易中天站出來發了多篇文章質疑餘秋雨的捐款,更指出餘秋雨的問題不在於捐沒有捐,在於撒沒撒謊。不過由於餘秋雨的不直接回應使得該事件不了了之。近日,易中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談到了「詐捐門」,暗指餘秋雨將公眾當成傻子,其實就是「天下第一傻」。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陳氏200人,而家法行,300人而義門立,床開寶末,計7餘人,鹹平13年,增到1778餘囗,至青公為顯祖也。則為義門第一任家長也。葬住宅側十裡潭先封坪(即現磨溪鄉石崖村境內),乾山巽向,面對太原塘,娶趙氏,次鄭氏,三劉氏,卒贈太君,鄭氏、劉氏合葬卓壁峰卜葬下坤山向(即德安縣磨溪鄉尖山路口蔡家坂),遷湖北黃梅蔡山(墓碑尚存),生子有六:伉、侍、仲、、偉、伸。
  • 中國最了不起的家族: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
    但是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到「義門陳氏」,這是歷史上最曾接近不分家家族的一個家族,而且還曾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當然,義門陳氏最後還是被迫分家了,但這也不妨礙它成為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現在我們來一起看看這個義門陳氏這一偉大家族的偉大歷史。
  • 潁川郡義門堂義和寨陳氏支祠義興堂升座安龕儀式暨慶典聚會略記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大垌村那黎屯,義門陳氏後裔-定齡公子孫後代為緬懷祖先豐功偉績,慎終追遠,報本思恩,飲水思源,集全族之力興建分支祠堂義興堂,以傳承和弘揚家族優良傳統。金獅在宅門土地門神位前獻禮。門聯:義和情淵渟嶽峙門與第玉映珠聯
  • 義門陳氏義寧光遠堂陳氏源流概述
    經春秋戰國,繁衍三十世平公,佐漢屢出奇計,匡漢濟世;四十三世實(寔)公,德盈漢代,文範勳風,成為世代典模;堯叟兄弟,二相一使,倍受尊崇:七十二世伯宣公隱居廬山,潛注史記,得飛杖指徑,基定江州;於七十四世祖旺公,在唐文宗六年(公元832年)定居德安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是為江州義門陳氏開派之始祖。在唐昭宗大順二年(890年)旌詔賜立義門。歷230年,繁19代,聚3700餘口同居共炊。
  • 陳氏後裔,代代有「弄潮兒」: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唐昭宗李曄於大順元年(公元890年)御筆親題「旌表義門陳氏」,由此即定名為「義門陳」。今外地仍稱車橋鎮義門村為義門陳。南唐王李升【逸田齋注】:應為「李昪」,下同。於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賜匾一塊,上書「義門」二字,標揭門閭。
  • 義門陳開基祖陳旺不是伯宣孫的論述
    「伯宣孫旺」,是錯誤的,錯誤的源頭在義門碑文。幾百年來既有外姓人更有義門陳人尋證找據,多方求證,力求找到正確答案。在求證「伯宣孫旺」錯誤說法的過程中,又出現了爭議。爭議的焦點:一部分認為「伯宣孫旺」是錯誤的,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是正確的。在爭議之中,提出我的個人見解,供族人參考。首先肯定「伯宣孫旺」是假的,是錯誤的。
  • 尋找義門莊,你們在哪裡?義門陳後裔請來報導!
    義門陳氏自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陳旺遷居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開創基業,至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七百四十餘人,到宋真宗鹹平三年至此,同居了數百年的義門一家,分為了二百九十餘家,他們遷往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的125個縣市開始了新的繁衍,經世流年,一千年的時光過去,曾經的族人,你現在在哪?我們正在尋找你,尋找那失落在茫茫歷史中的義門莊......
  • 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三支之中,營陵王氏知名最早,劇縣王氏影響最大,密縣王氏家富於財。世人所說的北海王氏,一般指北海劇縣王氏。獻帝初年,營陵王氏開基祖王修初顯於仁途,任高密令。王修有二子忠、儀,忠仕魏,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儀魏末任司馬昭安樂府司馬,因事得罪了司馬氏,終身不事晉,以教授為業,門徒多達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