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也有個「義門陳」,九代同居,千人共食,歷時一百多年不分家

2021-02-14 陳氏家族總會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陳,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陳氏家族總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陳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陳氏宗親交流。天地一陳、陳氏一家親、陳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陳氏文化,傳播王氏正能量,打造陳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陳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陳氏家族總會宗公眾平臺,陳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微碼識別關注

                     目前已有10萬陳氏宗親關注加入陳氏族人

在四川雅安上裡古鎮,最令人嚮往的怕要算是古鎮的塔和牌坊了。文峰塔、舍利塔;雙節孝牌坊,陳氏九世石牌坊,白馬泉等等,讓遊人永遠望物興嘆。這些保存完好的古蹟彰顯的不僅僅是古鎮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是記載古鎮上千年的人文和諧的佐證。

在清朝前期,上裡古鎮的陳家山曾有一個罕見的,歷時一百多年、人口繁衍上千、連續九代人不分家、同居同食的陳氏大家族。儘管這個「九世同居」的大家族現早已敗落四散百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玲州府志》和1996年出版的《雅安市志》也均未對其作記載。

但是這個具有一百多年歷史,被稱為「九世同居」的石雕牌坊,把這個陳氏大家族生不異居、死當同穴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記錄了下來,為我們今日研究古代宗族的社會形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九世同居石牌坊坐落在雅安上裡古鎮陳家山陳氏家族墓地,石雕牌坊坐西向東,面向長江下遊的陣氏故鄉江州(今江西九江),該石雕牌坊行制不同於一般牌坊的六根柱子,但柱子之間都以石材牆體相連,並無可穿行的通道,猶如壁立的一垛高牆。

整座坊,保存基本完整。著牌坊的前後,依次排列著雅安上裡陳氏歷代先人的墓群。牌坊正面朋間戚額上鐫刻有「蔚秀名山」4個大字,明間的中任上刻有對聯一副,上聯為:「生既不異居死當同穴」;下聯為「祖已擇利地孫只和人。其意是說:我們生前既然住在一起,那死了當然也要埋在處。相宗己經給我們選定了這片風水寶地,子孫後代只需要和和氣氣地在一起生活就行了,不可見異思遷。

牌坊背面明間上、下兩層匾額上,刻有「覃恩啟後,氣德垂後,八個大字,兩根中柱上也刻有一副楹聯,上聯為:『溯本溯源祖遠宗近皆列氣,下聯為「閱人閱世子千孫億盡分明。」在兩根巾柱間的碑石上刻有陳氏家族祖宗的牌位,兩側次間稍間立柱之間的碑石上刻有碑文《陳氏家訓》和《宗支錄》,兩篇碑文記下陳氏家族遷徙繁衍、「九世同居」的歷史。對聯兩邊雕刻有石雕貔貅和石雕大象浮雕圖案。

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陳氏家族自五代遷居上裡,一直延至第九代,第九代之後,這個家庭的人口已超過1000人。他們聚集在一起,在當時被譽為中國漢族最大的一個家庭,曾兩次受到朝廷嘉獎而立家譜、牌坊。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石牌坊,折射出了義門精神的光輝。真是:義門精神傳天下,處處皆有義門陳啊!為義門精神點讚吧!

凡是陳氏宗親們,將這篇文章傳揚出去,

遠播陳氏文化,弘揚陳氏精神,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創陳氏輝煌!

讚賞碼

小編整理不易,

支持陳家,敬請打賞!多少隨心!

感謝您的讚賞!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進行打賞

相關焦點

  • 四川也有個「義門陳故址」,九代同居,千人共食不分家
    在清朝前期,上裡古鎮的陳家山曾有一個罕見的,歷時一百多年、人口繁衍上千、連續九代人不分家、同居同食的陳氏大家族。儘管這個「九世同居」的大家族現早已敗落四散百年,清道光十八年(1838)的《玲州府志》和1996年出版的《雅安市志》也均未對其作記載。
  • 「天下第一家」義門陳揭秘
    義門陳是「天下第一家」聚族同居300餘年家族興旺 據《德安縣誌》記載,江州義門的創建者是南北朝時的南朝皇帝陳霸先後人,南朝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有個封為宣王的弟弟陳叔明。到了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江州義門陳氏建莊合炊已歷時322年,聚居18代,人口發展到3978人,田莊300多處。「18代人同居共飲食,就是歷代受到統治者褒揚的孔子後裔孔氏家族,也無法達到如此規模,實在是世界的一大奇觀。」一夫一妻制婚姻家族包辦 義門陳聚族同居300多年,在封建制度下,義門陳還出現了男丁不許納妾、只娶一個老婆的現象。
  • 中國最了不起的家族: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
    人一多,難免就會產生磕磕絆絆的矛盾,這時候家族的長者就會提出分家。這樣一來,家族的支脈就會各自發展……但是歷史上有沒有過不曾分家的家族嗎?事實上是沒有。但是說起這個話題,就不得不提到「義門陳氏」,這是歷史上最曾接近不分家家族的一個家族,而且還曾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
  • 中華陳氏南朝派宜都王叔明公世家之一:江州義門世家
    義門陳是中國古代社會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的和諧大家族,也是全球首個「烏託邦式大家族」,創造了近4000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飲、和諧相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       義門陳的一世祖陳闊,字伯宣,系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因安史之亂,避難福建莆田仙遊縣,後遷廬山,於聖治峰注《史記》聞名於世,官拜著作佐郎。
  • 義門陳氏千年史話
    此時義門人從陳旺建莊算起,到家庭最小輩成員,已有八代未分家,加之陳伯宣一支併入,人口百餘。經官府申報,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從此,陳氏即把原常樂裡永清村改為「義門」。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由於陳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馬遷《史記》行於世,並「辭著作郎不受」,饒有名氣。
  • 「永州古村落」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
    新田蘭溪村:媯水流光的「義門陳」文/陳瑜圖/鄭時仁江永有蘭溪,新田也有蘭溪村,在新田新圩鎮的最南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有《陳文肅奏議》,生有兒子四個:陳輝祖、陳繩祖、陳嚴祖、陳及祖。該匾是為同宗之誼建祠誌喜所贈匾額,該匾已有200餘年歷史。「媯水」非指河流,《說文》中注「姓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媯姓源於有虞氏,出自上古有虞氏後裔舜帝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媯姓為上古時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因舜帝出生於姚墟所以以姚為姓。
  • 江西義門陳氏:332年不分家後被皇帝強行拆分,載入世界紀錄
    其中,在江右民系中出現了一個大家族,他們保持了332年不分家的歷史,還被載入了金氏世界紀錄。家風和諧的義門陳氏義門陳氏是江西省德安縣的江右民系家族。唐朝時期,他們的先祖陳旺先是定居在廬山樹木叢生的山腳下,後來由於做官,舉家遷至長江南岸的江西九江德安縣。
  • 陳氏後裔,代代有「弄潮兒」:解析潁川陳和義門陳的關係
    義門陳氏自建莊至分析,跨兩朝,歷時三百三十二年,先後累受唐宋兩朝數位帝王的親筆敕賜旌表和諸多將相名流詩賦讚譽。唐朝旌表唐僖宗李儇於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並賜一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
  • 難怪王氏是第一大姓,原來也有陳氏的分支!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其中,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京兆王氏、東海王氏、等均是源於姬姓;北海王氏、元城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則來源於虞舜後裔陳胡公,由陳、田改姓為王氏。 中國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後代胡公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齊國王族以王為姓。因所居地望不同,以縣分為三支。
  • 帝王后裔,歷15代330餘年不分家,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家」
    其祖先是南北朝時期的皇帝,後來王朝覆滅,子孫以德傳家,歷15代330餘年不分家,受到唐宋兩朝數位皇帝的褒獎。這個氏族就是義門陳氏。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人口達3900餘人。義門陳氏是世界家族史的奇觀;是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長、團結最緊的和諧大家族;是古代社會的家族典範,名動朝野。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御筆親題「義門世家」,(《逸田齋注》:或雲「義門陳氏」)。賜聯「九重天上旌書貴,千古人間義字香」以示讚譽。
  • 驚現「義門陳」最完整族譜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在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驚現「義門陳氏」最完整族譜《上杭陳氏梅山公一脈宗譜》民國五年由當時舉人陳煃主編修訂,時任知上杭縣事古蒲楊在春作序。一套33卷共25本。這本完整的族譜最有價值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完整記錄與反映了「義門陳」的興衰變遷,如義門碑記,義門家法33條,百犬同槽,當朝皇帝為義門陳下的聖旨。更在於這本族譜裡面,有很多名家所作譜序軼文。在這本族譜裡,記者有幸看到了王陽明所作的《明代嘉靖丁亥重修義門陳氏大成譜系》、朱熹所作的《宋慶元乙丑陳義宗譜系》。這些名家譜序軼文的面世,將對研究朱熹、王陽明、文廷式等名家思想提供新的實證,意義十分重大。
  • 「義門陳」「七月半兒」燒包袱祭祖習俗
    清明不忘祖輩墳,中元不忘祖輩名。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民間俗稱「七月半兒」,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稱謂。
  • 忠孝傳家遠 ---「蒲城義門王氏」的家風
    義門,是指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一些家族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成為踐行累世同居、忠孝傳家、和諧相處的典範,將其樹為穩定社會的楷模,受到朝庭表彰。據歷史記載,我們這支王氏世居關中之蒲城,曾為西漢景帝時因鳳凰雲集而得名的西周故疆祋羽縣所管制。由於唐末五代已五世同居,後又七世同居,所以被元代皇帝兩次敕封義門,故稱「蒲城義門王氏」,又稱「蒲城孝義裡王氏」。
  • 江州 義門陳總世系
    娶許氏,生子:兼陳蘊玉字達羲,娶灌氏,生子然。 五世祖 六十六世祖:陳兼字時達,蘊圭子。秉性敦敏,能詩善文。唐高宗上元進士,為右補闕,韓林學士,贈秘書少監,娶金氏、駱氏,生子五:當、萇、京、齊、歸。陳然蘊玉子,生子:袞。
  •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走進德安義門陳,充分展示德安脫貧攻堅取得...
    央視《走村直播看脫貧》走進德安義門陳,充分展示德安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此外,我縣還著力培育文化旅遊產業,百億級的義門陳文化產業園已籤約落戶,正在設計規劃中,這個項目的實施將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分莊廣場上,畲族竹竿舞、山歌對唱等節目精彩紛呈,歡笑聲此起彼伏。菌菇宴上,大廚通過與鏡頭互動,向觀眾們介紹了菌菇的烹飪和食用技巧。
  • 義門陳氏義寧光遠堂陳氏源流概述
    後以國為姓,故始姓陳。經春秋戰國,繁衍三十世平公,佐漢屢出奇計,匡漢濟世;四十三世實(寔)公,德盈漢代,文範勳風,成為世代典模;堯叟兄弟,二相一使,倍受尊崇:七十二世伯宣公隱居廬山,潛注史記,得飛杖指徑,基定江州;於七十四世祖旺公,在唐文宗六年(公元832年)定居德安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是為江州義門陳氏開派之始祖。在唐昭宗大順二年(890年)旌詔賜立義門。
  • 尋找義門莊,你們在哪裡?義門陳後裔請來報導!
    義門陳氏自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陳旺遷居江西江州郡潯陽縣太平鄉常樂裡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轎鎮義門陳村)開創基業,至宋初開寶年間,義門陳氏已發展到七百四十餘人,到宋真宗鹹平三年至此,同居了數百年的義門一家,分為了二百九十餘家,他們遷往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安徽、海南、四川、山東、山西、陝西、福建、湖南、廣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市的125個縣市開始了新的繁衍,經世流年,一千年的時光過去,曾經的族人,你現在在哪?我們正在尋找你,尋找那失落在茫茫歷史中的義門莊......
  • 在清朝 打傷驚嚇自己孩子的洋人寵物 重則一百大板
    自打洋人堅船利炮打破清朝的國門,清政府被迫與鬼子們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到底怎麼個不平等法呢?我們在正規歷史教科書上學到的,都是這些不平等條約給清政府、給中華民族整體帶來了哪些直接的影響。如果說這些不平等條約給當時百姓帶來哪些直接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樣帶有侮辱性的例子。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惹不起躲得起」。你不是不讓入內嗎?老子還不想去呢。但是,處在當時的環境下,有時真是人在家中坐,洋禍天上來,躲都躲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