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文化】移民研究:豐縣「中山堂」徐姓起源探究

2021-02-19 豐沛文化

洪武初年,徐氏載閣、瑞閣、鳳閣兄弟三人來到豐縣。

明萬曆三十年,河決朱旺口,祠、譜盡淹。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古豐徐氏十二世祖興渭公創修族譜;

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四祖敬修公重修族譜;

嘉慶七年(1802年),三修族譜;

現存最早族譜是光緒七年(1886年)四修的族譜。

在光緒老譜發現譜上最早的記述豐縣徐氏家族情況的文字,是乾隆三十九年桃月鳳閣十四世祖、生員敬修撰寫的譜序。歷經滄桑,給後世族人留下許多歷史謎團。

近年來,光明、徐鵬、敦民、吉法、吉廣、吉海、吉峰、徐彬等族人對豐縣徐氏中山堂流源進行不斷地探究。

我們在探究發出疑問的同時,絲毫沒有對前六次修譜先輩們有輕慢之心,反而崇敬之心愈加強烈,因為探究的本身就是對先輩們最好的致敬。現將探究中的想法整理成文,以饗族人。

乾隆三十九年桃月,鳳閣十四世祖生員敬修秉持有志修譜,謹拾豐殘。知,續之;不知,缺之」的原則撰寫重立族譜序,我們以此族譜序作為探究謎團的基石, 現摘抄如下:

蓋聞尊敬宗莫大於廟享,追先啟後莫要於家乘。族姓寒微立廟享之未逮而修譜竊有志焉。

粵自徐姓,承伯益之後,代居平陽,子姓殷繁。有君彭城者,生著循良,沒贈寶劍;有徒句容者,出將入相,世襲公卿;有遷崑山者,同胞頂甲,乾學、元文、秉義其尤顯考也。雖皆平陽一脈相傳而勢阻地遠難通譜系。

惟始祖同胞三人來斯土焉。

瑞閣徐二公入鉅野(註:堤北徐莊乾隆二十七年所立墓碑上為莒父,「鉅野」應是在傳抄譜文中不慎出誤,本文均以古墓碑上所刻「莒父」為準)。

鳳閣徐三公住豐邑朱卜村,後名徐老家。

載閣徐大公擇胡莊迤東陳家莊,遂聚族於斯焉。

當時崑玉著美,華萼生彩。豐鉅雖隔,家譜相通,固累世井然不紊者也。詎意泰否者,時也;盈縮者,數也。太平之極繼離亂。

崇禎末,兵火焚毀,漁(雨)蝕風蠹,存者什一。曾日月之幾何,而豐鉅(莒)不可復通矣。

幸國朝清平之後,有十二代孫諱興渭考史歸家,慨然有志修譜,謹拾豐殘。知,續之;不知,缺之。雖始祖以下肆世名號不得與聞,而德祖至七世棋布星列,燦然昭著者也。獨是善作,尤當善繼為後,正以紹前。

本族又有十三代孫諱名興錫者,喟然嘆曰:興渭創修以已五十八載矣,不及今重修,後何憑乎?諄諄商確於餘。

餘自揣簡陋難堪任,因興錫叔、子廣義府學仁育北老家族侄或分稿或繕寫或校對,遂月餘而告成功焉。

至於立廟頒譜,雖力有未逮,而支分派別一望心解又未始,非興渭之一助。後之孝子慈孫起而光大前烈者,應有感於斯文!

現存的乾隆三十九年重修譜徐氏譜序,並未明確我祖從哪裡來,只寫:「兄弟三人來斯土」,沒有說從哪裡來。「承伯益之後,代居平陽。」「雖皆平陽一脈相傳而勢阻地遠難通譜系」是指整個徐姓的淵源,並非單指我祖的原居地。

從乾隆三十九年重修族譜「兄弟三人來斯土」,到吾祖「籍貫平陽」,到由晉平陽遷古豐,現在2004年我族為鳳閣公墓立碑,也銘刻道:吾祖兄弟三人自晉平陽遷豐。

藉助乾隆三十九年譜序的「粵自徐姓,承伯益之後,代居平陽」,我們中山堂徐氏在歷次修譜的譜序,對祖先祖籍記述中也有一個逐漸演變升級的過程,再牽強附會,族人也能接受。但到最近第六次修譜:「吾祖乃唐朝彥英公之後,由山西平陽遷古豐」則讓人大惑不解。

緣起何故?這得從我們豐縣中山堂徐氏是一九九七年十月十日通過聯譜加入魯西南徐氏統系的說起。

魯西南徐氏聯譜是由山東鄆城徐氏發起的,緣於一九九二年四月鄆城徐氏族史組到碭山考查徐氏譜牒,接通了自伯益以來的全部世系。

對此事魯鄆五星在《徐氏世系流源考》序中這樣記載:「本人和以任、淑山兩弟毅然於四月初三冒雨登程,出訪碭山。東海堂福貴公的大力協助下,請出該譜(新安老譜)。經過認真查考、論徵、分析、探討查明彼一世祖禮公是於萬曆年間宦遷碭山的。十八世傳至福貴,而福貴公乃我系萬世,共一百三十五代。自伯益立祖虞舜丙戌至申年(一九九二年)共四千二百四十七年。」

其後魯鄆徐屯徐方印宗親,多次到豐縣徐老家聯絡家族聯譜。一九九七年古豐中山堂徐氏族人到鄆城商議聯譜事宜。因我祖於洪武初年來豐,早於彼一世祖禮公萬曆年間來碭近二百年,從而上提一代,將古豐中山堂十九世「光」字輩被定為一百三十五代。

早近二百年只上提一代,二十五年一輩計,理應上提八代左右,古豐中山堂十九世「光」字輩被定為一百三十五代是不合情理的,所以現在我族宗長大多對這次聯譜加入魯西南徐氏統系所定的世代持否定態度。

今年鄆城宗親來聯繫,請我先祖牌位入聯譜徐氏宗廟事宜,也被婉言謝絕。而「吾祖乃唐朝彥英公之後,由山西平陽遷古豐」的依據,恰恰來源於這次鄆城聯譜的源頭——新安老譜。

新安老譜記載:「原傳至明初人丁繁衍於晉省,洪武遷民,其後裔多遷於魯西者,是彥英為山西派之始祖「。

我們古豐中山堂徐氏既然通過聯譜加入魯西南徐氏統系,在2008年第六次修譜撰寫:「吾祖乃唐朝彥英公之後,由山西平陽遷古豐」,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啦。

但如果這樣,歷史迷團會越解越多,使我們身陷其中,越陷越深。明朝移民條律中規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遷一地」。「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曾是中國文化崇尚的精神風骨,這條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不得生活在一起,從而導致家族父子兄弟四散,有幸隱匿身份在一起者,也被迫改姓。

我祖先三兄弟若是移民沒改姓,怎有可能一起遷到豐縣呢?難道大明的移民條律單單對我祖先三兄弟網開一面?這簡直不可思議。

在鳳閣公移民住朱卜村後不長,大戶人家李姓敗落,便買下了李家的舊宅大院。那李家大院很有氣派,亭臺樓閣,規模很大,只可惜於文革破四舊時被毀。

徐三公鳳閣的三個兒子彥才、彥高、彥申俱登闈科,當時有東、中、西三房之稱。可以推測徐三公鳳閣家境之殷實非同一般人。從各方面看,鳳閣公不符合從山西一家只領十兩文銀遷移資,而被押解來的山西移民特徵。

要不在當時的移民初期,正處拓荒之際,怎麼能把三個兒子培養成登闈科之人。他應該是一個有學問、有見識而且能力很強的人。首羨袁家家譜記載:朱卜村是當時的移民集散安置點。

由此推論,鳳閣公極有可能是負責安置移民、管理移民墾荒的官員。

徐二公入莒父,不符合移民特徵又不符合常理。我們可以設想兄弟三人從幾千裡之遙的山西,移民來到豐縣開荒屯田,面對背景離鄉的艱辛生活,兄弟三人逃避明律能遷居在一塊,應相互照應,抱團取暖。而徐二公卻獨入莒父,緣由令人費解。

我們只能對徐二公入莒父進行前提假設性推論:

(一)、莒父能比在豐縣收穫更美好的生活。

(二)、因為他各方面能力很強,有更好機遇和職業在招手。

(三)、他不會是混窮討荒去的,因為當時豐縣正在百廢待興,良田荒蕪。

(四)、不會是兄弟有矛盾負氣出去的。因為家譜上記載在明朝期間「豐鉅(莒)雖隔,家譜相通,固累世不紊者也」。

徐二公瑞閣入莒父可能是在莒父的朋友、同僚、袍澤或上司為他謀到一份美差或有好生意做而一再邀請,或朝廷對他重新啟用,他才作出這樣的抉擇。要不然豐縣莒父相隔六、七百華裡,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家譜能累世相通,沒有豐厚的家業是難以支撐的。 

我祖先三兄弟不是移民,又是什麼身份?下面這段文字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民國十三年孟秋,鄆城清優廩生子英在《徐氏世系流源考序》中這樣寫道:「查我族各村舊譜,多系於明之初葉隨天德公由蘇北徙,亦多有身列行伍,建功立業屯田於此者。天德公,諱達,字天德,諡武寧,追封中山王,肖像有明功臣廟。我族眾多,其近支徐姓由蘇而魯,天德公之力居多焉。」

這段文字也為我族內袓先三兄弟行伍出身的傳聞作出了合理詮釋。傳聞我祖先兄弟三人原在徐達手下當官兵,是隨徐達開荒屯田來豐縣的。

試想我們祖先載閣、瑞閣、鳳閣兄弟三人隨徐達浴血徵戰而後安居樂業,仰慕中山王恩德,故而飲水思源,以中山為堂號是最自然不過的人之常情。

中山王徐達身為「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威名天下,古豐徐氏中山堂族人為免遭滿清「文字獄」飛來橫禍,在光緒年間修譜時,將「徐氏中山堂"用印戳小心地蓋在族譜的夾縫中,對設中山堂的來歷更是噤若寒蟬。

中山王,中山堂,在冥冥之中,祖先設中山堂號,給我們留下了解開歷史迷團的鑰匙。那三兄弟遷一處違反明朝移民條律,徐二公瑞閣、徐三公鳳閣不符合移民特徵,中山堂號起源等許多謎團疑惑都可在「中山王"面前迎刃而解,令人有撥雲見日之感。

在豐縣徐氏中山堂流源探究上,我們秉持了先人「有志修譜,謹拾豐殘。知,續之;不知,缺之」的原則,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古豐徐氏中山堂流源與中山王徐達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然鐵的歷史證據早已灰飛煙滅,我們無法溯源,也無從考證我們是不是中山王徐達的直系後裔或旁系後裔,但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堂號有凝聚家族力量、訓誡子弟不忘家族之志的作用。

徐氏中山堂號歷經改朝換代的腥風血雨而不變,在古豐大地已堅強延續了六百餘年之久,早已無言地昭告後世的我們:要高擎「中山王"這面大旗。只有這樣,方可迷途知返,不辜負先人設立中山堂的初衷和冒險暗傳中山堂號的苦心。

 至今,豐縣徐氏中山堂族人仍傳承著中山王徐達強大的精神基因。清末時族人炳南公追隨孫中山驅逐靼虜,恢復中華。其子忠蓄公加入共產黨,抗日救亡。父子代代英烈,光耀古豐徐氏中山堂。今天,古豐徐氏中山堂人才濟濟,共謀民族和家族復興之道。

中山王!中山堂!達祖後裔!中山堂號!

讓人激情澎湃,讓人豪情萬丈,讓人自信滿懷!我們以中山王徐達為典範,為中山堂號而自豪,上慰先人,下正己身,激勵後生。

這正是所我們探究的豐縣徐氏中山堂流源。現撰文以記之。文曰:

古時崇拜祖先,建族祠,設堂號,供奉先人神主牌位,以期後裔知族源,彰祖德。吾祖設徐氏中山堂號,亦概莫能外也。

中山,乃中央之山,為岱嶽眾山之宗。中山居玄武之位,承紫微星垣之氣,合天地正尊,蘊中正之意。中山,藏萬象,定乾坤,乃匡正天下、復興中華之神祉。

徐達,字天德,明太祖撰聯贊曰:「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平虜破蠻功貫古今人第一」,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鐘山之陰,當寓此意。

明之初葉,吾祖載閣、瑞閣、鳳閣兄弟三人隨天德公驅元徵戰,建功立業屯田於於古豐焉。瑞閣徐二公入莒父。

當是時,豐莒雖隔,家譜相通,崑玉著美,華萼生彩,感懷天德公恩德,遂設中山堂號以銘志,聚族於斯焉。

歷經改朝換代、兵燹水禍,族譜失而復立,然則中山堂號傳而未泯。

清末時,中山堂後裔炳南公參加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日寇侵華,其子忠蓄公加入共產黨,抗日圖存,救國救民。父子代代英烈,光耀中山堂。

今中華復興,吾族亦鳳凰涅槃,龍翥鳳翔。先祖在天之靈,定慰然無憾也!

昭明兮日月,巍峨兮中山!中山,於天地,為正尊中正;於家國,為匡正復興;於君子,為正德自強。

先祖設中山堂號,乃殷殷之厚望也。吾輩任重而道遠,當謹記且躬行之。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徐吉海,現豐縣公路管理站工作,業餘愛好太極拳、中醫,偶爾效摹古文寫作以自娛自樂。

豐縣習酒豐縣總代理店謝光順總經理將一如既往地踐行崇道、務本、敬商、愛人的核心價值觀,為廣大合作夥伴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好酒一定要讓咱徐州的老百姓喝到!

地址:豐縣南苑路五門印象大酒店西隔壁。

 微信公眾號:豐沛文化

相關焦點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牒」最早是指「古代用來書寫的小而薄的竹簡或木片」[2]470。由此推斷,譜牒應是一種記載帝王或家族世系的竹簡或木片。譜牒作為一類重要的文獻分支,對其起源與在目錄學著作中的分屬演變進行研究,對於考察譜牒類書目的歷史流變與其在不同背景下功用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 徐姓起源,徐姓的來源
    徐姓起源,徐姓的來源,徐姓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淵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黃帝第十世裔孫若木。從古徐國至今,數千年的發展使得徐姓成為中國當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萬人口。也就是說,在漢朝的時候,徐姓已經遷播於北方的廣大地區。徐姓的南遷也比其他的姓氏要早一些。據《東海堂徐氏族譜》的記載,在漢桓帝時,有一世祖徐稚遷居江西南昌; 2、世祖遷居至浙江龍遊;3世祖分居於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舉南遷是從魏晉開始的,隋唐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發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遷至福建的上杭、連城等地。
  • 家譜文化的起源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朝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 從名籍到譜牒,看中國古代皇族檔案發展
    魏晉時期門閥觀念盛行,士人都開始講究家世閥閱,這樣影響到皇室家族,於是,皇族譜牒也向著「士族化」靠攏,主要表現在:第一, 譜牒出現誇耀族姓或攀附舊族的情況。比如晉朝皇族河內司馬氏,晉朝立國後被譽為當朝「第一家族」,但在《晉書·宣帝紀》中,追述司馬氏的姓氏起源時,卻將河內司馬氏的近祖上溯至秦漢之間的殷王司馬卬。
  • 譜牒文化丨族譜姓氏始祖解
    人文始祖又叫人文初祖,指開拓人文文化,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這個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宗族文化中提到這一概念很少,但是在官方及歷史書上會提到,因為牽扯到中華民族公祭以及介紹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頭。
  • +譜牒中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來源網絡]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德華 / 文)       古者,大家著姓,必有譜牒
  • 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家譜自古有之,它是記載氏族歷史文化和世系的重要載體。因此,古往今來,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視。
  • 譜牒文化|安徽六安忠貞堂孫氏八修宗譜序(翁飛))
    中華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各個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同源,同地不一定同宗。據徐俊元等著《華夏姓氏考》研究歸納,姓氏的起源和形成,大致有十二種類別:(一)以姓為氏。姓作為原始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是表示有血緣關係的世系同族符號,如姬、姜、姚、任、伊等姓。(二)以國名為氏。
  • 【名門望族】豐縣九華堂黃氏:家族歷史及族譜詳細介紹
    侍門下,至蒙霜露不去,自譜其族,凡一百六十三,黜其冒姓名者,凡六種,題曰九華壽譜。民國19年(1930)考入豐縣師範,在校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相信中國共產黨能夠救中國。22年(1933)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師範學生運動。23年(1934)豐縣師範畢業,在本村任小學教師。後,棄教考入蘇州警士學校。在警校,曾聯合同學反抗壓迫。警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江蘇省崑山縣實習。
  • 訪譜記(015)常州家譜館
    館址為清代第一個狀元呂宮故居,除作為常州市家譜檔案館外,還掛著常州市譜牒與祠堂文化研究會、常州大學鄉賢文化研究所、九三學社常州書畫文化研究院、常州市無文化研究會、《譜牒文化》編輯部、《中吳雜誌》編輯部等牌子,可謂方寸之地,自有乾坤。廊下風清,常州家譜館朱炳國、嶽祖瑞兩位先生與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一行,圍坐在桌前,友好會談。
  • 【研究】張氏清河堂佔張姓總人口的一半左右
    他說,歷史上,張氏祖源郡望存在諸多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清河、張城、太原三地說,都與揮公有著不可分解的淵源。雖然近些年又出現了源於河南濮陽、源於甘肅天水等說法,但大多數張氏族人一般都稱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 作為長期從事張氏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趙傑則告訴記者,為梳理清河張姓祖源這段歷史,從1998年開始,他和多位同事,幾乎訪遍了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史料館和紀念地,尋古覓籍,多方求證。
  • 永嘉中原移民與中原文化的傳播
    葛劍雄先生在《簡明中國移民史》中推算,至劉宋大明八年,南渡移民總數可能在二百萬左右。如此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見的,對中原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五胡交侵、中原淪陷的歷史背景下,中原移民的南渡,帶動了華夏文明的南播。兩晉之際,華夏傳統文化未像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因遭入侵而衰落和毀滅,中原南渡移民功莫大焉。譚其驤先生《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一文充分肯定了中原移民對江南文化發展的貢獻:「中原遺黎南渡,雖為民族一般之趨勢,然其間要以冠冕縉紳之流尤盛。」「考東晉、南朝雖立國江左,然其廟堂卿相,要皆以過江中州人士及其後裔任之。
  • 徐姓簡介,徐家人頂起!
    中文名:徐姓外文名:Xu,서得姓始祖:徐若木郡望堂號:東海郡、濮陽郡分  布:中國 東南亞 歐美有關徐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歸結為徐姓起源有三:1、伯益之子若木封於徐國說。2、據《中華姓氏大全》所載,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傳說中的徐姓源起。3、他姓改徐姓而來。 據《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後代亦以徐為姓。
  • 這個才是大槐樹移民的真相!!
    目前可見的最早提及大槐樹、老鸛窩的家譜是修於公元1586年(萬曆十四年)的江蘇豐縣劉家營劉氏族譜。「大槐樹」最早是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劉子林、賀柏壽等三人籌款創修的。洪洞移民規模在明初的移民潮中遠比傳說中小的多。洪洞大槐樹的「真相」洪洞大槐樹,因一句「諺語」,成為全體華人的根,甚至是中華文化符號。華夏民族葉落歸根的傳統意識形態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壹】「大槐樹」何時進入譜牒?
  • 數典不忘祖——赤峰的家譜文化
    赤峰孫氏族譜志乘譜牒,乃一方一地一族一家之史。記得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大使柴澤民上任後的一件大事,便是接受了一冊美國國家圖書館饋贈的山西聞喜(柴澤民故鄉)柴氏家譜,這令柴大使在且驚且喜之餘,由不得感嘆洋人搜羅之廣泛,用心之良苦,對異邦文化研究之孜孜矻矻。
  • 張良材: 修譜建祠 彰顯復興
    續譜——中國族譜起源。「思」、「先」,十幾代人,亦未入譜,亦未見過存過譜牒。續譜——大型活動紀實。值得長期研究。良材認為,要傳承千年家族文化,惟有收藏譜牒,讓後人常讀,了解始祖,敬畏先賢。譜牒,又稱宗譜、族譜、家譜、祖譜等,是家族繁衍的世系圖;譜牒,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後人模仿的典範;譜牒,凝聚了歷代先賢智慧及家風、家訓等觀點和思想的文庫。譜牒之財富,乃家中之藏寶,舉世之罕見。
  • 黃坭岙的中山堂和石馬
    在蒼南金鄉,還有一處千年古剎不為人知,這就是西門外黃坭岙村的中山堂。民國《平陽縣誌》神教志卷記載:「中山堂在黃衙奧(即現在黃坭岙)明時建清光緒間修。」史志上這個記載指的是中山堂改建時間,在中山堂門口一塊字跡模糊的石碑上清楚地記載著中山堂原建於唐宋年間。此石碑立於明萬曆歲次戊申(1608),距今剛好410周年。碑文由當時金鄉城名士陳憲邦撰寫,內容翔實而簡練。
  • 黃坭岙的中山堂和石馬
    在金鄉,還有一處千年古剎不為人知,這就是西門外黃坭岙村的中山堂。民國《平陽縣誌》神教志卷記載:「中山堂  在黃衙奧(即現在黃坭岙)明時建清光緒間修。」史志上這個記載指的是中山堂改建時間,在中山堂門口一塊字跡模糊的石碑上清楚地記載著中山堂原建於唐宋年間。
  • 常氏家祠:豐縣「黃患」留下的鐵證
    特別是兩部老譜,就開本來講,24.2ⅹ29.2版本在北方十分罕見,這種接近大正形的家譜,在富庶的江南也不常見。每部八冊,全為功夫小楷十分俊秀方正,其字可與書法家比美,可見當年常家是一個重家教有文風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