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覓籍 正本清源
河北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河北民俗學會副會長秦進才對張氏祖源多有研究。他說,歷史上,張氏祖源郡望存在諸多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清河、張城、太原三地說,都與揮公有著不可分解的淵源。雖然近些年又出現了源於河南濮陽、源於甘肅天水等說法,但大多數張氏族人一般都稱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
作為長期從事張氏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趙傑則告訴記者,為梳理清河張姓祖源這段歷史,從1998年開始,他和多位同事,幾乎訪遍了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史料館和紀念地,尋古覓籍,多方求證。趙傑說,眾多古籍中,除了《張氏統宗世譜》,我們還查閱了卷帙浩繁的圖書資料。如湖南省圖書館收藏的《張氏南軒族譜》,其中記述:「吾族本黃帝後裔,始祖為弓正,封清河,賜姓張,此郡所自治也」。類似的史料記載,在各地不勝枚舉。趙傑欣慰地告訴記者,近年來,清河張氏研究群賢畢至,全面開花。中科院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等近年出版的《張氏源潭》一書,對張氏源流的解讀可謂權威翔實,其中明確表述張氏出清河:「清河是歷代張氏譜牒所共認的得姓郡望」,「數千年來,清河一直作為天下張氏族人們心中的聖地而供奉」。
不僅是官方史料記載,在民間,更珍藏著不計其數的張氏家譜,儘管有的經過歲月侵蝕,斑駁陸離,但也為張氏家族的起源留下剪影。
僅清河華夏張氏祖庭,就收集、保存了數以千計的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張氏家譜譜牒。記者翻閱其中卷宗,看到大多寫有「清河堂」字樣,從中可見,清河張曾遍布南方九省及海外各地,約佔張姓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據介紹,清河堂是張姓歷史上最大的堂號。清河張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張銀豪告訴記者,1997年最早來清河尋根的香港張氏宗親會及馬來西亞分會譜書中就標有「清河堂」字樣。清河之外的海內外張姓人士,其家乘譜書中標有「清河堂」,顯然,一是說明他們的先祖居住在清河;二是說明他們這一支族是從清河遷出的。他說,海內外有這麼多張氏支族由清河遷出,這不僅可以說明張氏的根在清河,而且可以說明清河一度是張姓人口最多的聚集地。這一點,湖南省《張氏宗譜卷首(清河堂)》有很好的說明:「閱先代著籍江西豐城,來自明初,堂號『清河』。因思天下之姓張者,共出清河一脈,而清河堂者為最,而茲何異焉!」
近年來,伴隨尋根熱,諸多專家對張姓起源進行了審慎考證、研究,世界張氏總會尊重諸多張氏譜牒的記載、大多數張氏後裔意願,認同歷史上的清河故郡就是張氏得姓發祥郡望的說法。
起源於清河的張氏族人世代繁衍生息,不斷擴展壯大,遷徙四方,至漢已成巨族大姓,唐代列為十大國柱之一,明代覆蓋全國93%的土地,迄今張姓人口逾億,位居全國三大姓之一。數千年來,張姓族人扛著滲透英武之氣的旗幟,與華夏兒女一道,在五湖四海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創業與奮進的傳奇,留下了一篇篇厚重而又輝煌的華章。
掃一掃,關注張姓更多文化研究
張姓文化傳播微信公眾號:
zhangxing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