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的始祖是誰葬在何處?張氏無皇帝為何人口那麼多?

2021-02-06 張氏張姓家族

張姓始祖--揮公

像讚:伊誰作弓維我始祖利賴萬世強暴是取

採食於張後裔遷繁以邑為姓敢忘本源

揮公為少昊青陽氏第五子,任主管制造弓矢的長官(弓正),遂賜姓張氏。

這是最早的張之姓氏的來源,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當然張氏大家族的來源不只有這一個。

第二個來源是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元末蒙古將領伯顏帖木兒,英勇善戰,歸明朝後,被明太祖賜張姓。另有女真族人咎卜也被明太祖賜姓張。又要據《三國志·魏志》所載,魏國大將、晉陽侯張遼,本姓顳,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大姓。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的。如三國時烏桓族中張姓是貴姓;十六國時,後趙政權中,也有許多羯族張姓。另外女真族中顏盞氏、赤盞氏等在明朝時也有改張姓的。

第三個來源是: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

以上就是張氏大家族的三個來源了。

張氏始祖墓在何處?

再次回到張氏祖先揮公,揮公是葬在了何處呢?張氏家族的子孫後代們一定很想了解吧!小編這就為大家細說:

揮公墓園位於濮陽老城東南隅,濮陽縣南環路上,烈士陵園向東一公裡左右。揮公墓為圓型,直徑20米,基座高2.6米,土球頂高5米,奠基採用料石砌築,內設8根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兩道圈梁,土球頂栽植了草坪。墓周圍修築寬為8米的環型路,路外圍採用毛石漿砌擋土牆,路面用青石板鋪設,並設花池,栽植樹木花卉。墓南20米為小廣場,面積4000平方米,廣場南端安裝12步青條石臺階,寬8米。

揮公碑南90米處是揮公雕像,像基座高5.15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花崗巖粘飾。揮公像坐落在花崗巖基座上,像高3.3米,採用實心紅花崗巖雕塑而成張揮手持彎弓,身挎利箭,目視前方,威武雄壯,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揮公像基座四面有四組線描圖案,記述了揮公的功績。分別是「始制弓矢,射獵鳥獸,迎戰共工,顓頊賜姓」

每年清明節期間,海內外張姓都要來此舉辦尋根謁祖祭祀活動。

大宋熙寧年間,澶州城進行「城市改造」,城牆周長二十七裡,形狀前方後拱,號稱「臥虎城」。這「臥虎城」看上去更像一個彎弓,光緒年間所修的《開州(今濮陽)志》上繪有圖畫,記者一眼看上去,沒有想它像什麼老虎,感到它分明就是個「彎弓城」呀!

如今的「彎弓城」被淹沒在濮陽縣城新的大樓與街道之間,城牆也幾乎消失殆盡,所存的只是不怎麼連貫的一堆堆的黃土疙瘩。老城東側的馬頰河(現在的名字是濮清南引黃乾渠)是從前的護城河,其形如弓,逶迤於濮陽縣城內,其水潺潺,其色黃黃。

濮清南引黃乾渠的東邊,就是揮公千畝森林公園,揮公墓就坐落其間。「這兒過去叫老虎臺,濮陽的張姓百姓每年都到這兒上墳,據說祭祀的是他們的始祖揮公。濮陽居民中有十分之一姓張,其中有一部分是老住戶,他們的傳說或者說是祭祀傳統,當是可信的。」濮陽縣史志辦主任化建華對記者說,「過去這兒很荒涼,現在好多了。揮公墓冢已整修一新,陵園正在建設中。一些碑刻也立了起來,其中有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哲學家張岱年老先生題寫的『濮陽本顓頊故都,今為中州勝地。張姓源出濮陽,歷代名賢輩出』。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的題詞是:『濮陽為古帝丘,顓頊故居,張氏系青陽之後,世代望族……』另外,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也在陵園中植樹紀念,張姓名人在這兒題詞祭祖的,就更多了。」

「張姓祖根在濮陽,顓頊故都更輝煌。」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著名歷史學家、河南大學教授朱紹侯老先生的碑文更直截了當。

「這兒到底是不是揮公陵墓呢?我們想進行考古發掘。」濮陽縣政協主席、世界張氏總會副會長張廣恩對記者說,「但北京的學者不主張發掘,說黃帝陵、伏羲陵都沒法兒發掘,這兒最好還是別發掘。」

夏商周三代陵墓「不封不樹」,託古的陵墓即便是時代早的,也只是漢代的。揮公是五帝時代的人物,那時不大可能有什麼陵墓的。

但揮公陵墓得到了世界張氏總會乃至全世界張姓知名人士的認同,且是最近幾年的事,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切都得從中華第一龍說起。」張廣恩對記者說,「第一龍出上後,文獻中記載的濮陽乃顓頊故都的說法,在史學界基本上得到了認同。揮公是顓頊的堂兄弟,是顓頊的弓正。他輔佐顓頊,不可能在遠離顓頊的什麼地方吧!揮公陵墓雖然沒有直接進行考古學意義上的發掘予以證實,但還是有現代考古學的旁證的。中華第一龍的出土地在濮陽老城的西南角,過去這地方叫西湖;揮公陵墓在濮陽老城的東南角,過去這地方叫老虎臺,這名字就讓人聯想到兵、武裝什麼的。東西一虎一龍,更讓人浮想聯翩。」

其實,對於一個4000多年前的陵墓的真實性,能有傳說佐證,已經非常難得了。就是現在被大家普遍認同的濮陽的顓頊、帝嚳陵,即二帝陵,誰又敢說那兒埋葬的,就一定是顓頊、帝嚳呢。

「更多的是文化與血緣上的認同。」張廣恩說,「這種認同很重要,甚至比大家認同一個歷史文物,直說吧——就是陵墓——顯得更加重要!只認陵墓,不認文化與血緣始祖,又有什麼社會意義呢?」

2002年12月12日,世界張氏總會會長、世界中文報業協會會長張曉卿先生在馬來西亞設宴招待濮陽張氏宗親會代表時說:「河南的宗長宗親,不遠千裡而來,除了聯誼之外,我也希望大家能在珍惜和重視中,多加交流與切磋,並深入了解張氏宗親過去精彩的歷史和文化。因為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永遠是一個民族最珍貴的資產。但是,如何從珍貴的文化資產中找到生活、做人和創業的智慧,才是我們擁有文化最重要的價值。所以,認識自己的身份,找出自己的根源,愛護自己的文化,是我們今天每一個人生活中下可或缺的任務。忘記歷史和文化,可能令我們失去一切。」

目前,濮陽市投資1000多萬元正在整修揮公陵墓,為的是不忘記歷史與文化。

長120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揮公大殿正在建設之中,今年年底將完成土建任務,以迎接2005年4月27日在此召開的世界張氏懇親大會。

揮公大殿的造型是一把碩大的弓。

每年清明節期間,海內外張姓都要來此舉辦尋根謁祖祭祀活動。

張氏為什麼人口這麼多?

張姓是我國分布很廣、人口眾多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為中國人口第三大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

身邊的同事、朋友,多為張王李趙劉。這些姓氏人口為何這麼多?

劉、李、趙,是漢唐宋三個強盛王朝的國姓;王姓也算是半個國姓——魏晉時期,王與馬,共天下。歷史上這幾大姓氏人口數量的增加,其政治影響力是重要因素,從而形成人口學上的「馬太效應」。

以李姓為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6個李姓政權,稱帝者多達60多個,僅僅一個唐朝,就統治中國將近300年,家族興旺發達,繁衍出眾多支派。支庶既繁,子孫必眾。

張姓則是個例外。雖然張姓歷史上也出過皇帝,建立過「前涼」(五胡十六國之一),但由於地處西北,疆域狹小,又逢五胡亂華,存活時間很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

張姓人口數量大量膨脹的重要原因應該是:漢朝張姓人才的集中湧現,形成了名門望族、家族體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

秦漢時期,張姓還是一個小姓,但漢朝數百年,張姓卻牛人輩出,對漢朝乃至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比如,政治領域:漢初三傑的張良;外交領域,鑿空西域的張騫;科學領域:天文學家張衡;醫學領域:醫聖張仲景;宗教領域:創立道教的張道陵……當然,漢朝也衰亡在張姓手中,東漢晚期的「黃巾起義」,也是張姓領導的。

因此,張姓人口數量的增多,與政治影響力無關,靠的是文化影響力,也就是軟實力。

張之姓氏的名人有哪些呢?謀聖張良、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草聖張旭、縱衡鼻祖張儀、十六國第一謀士張賓、吳國首席謀臣張昭、三國的張飛、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宰相之傑張居正、風度張九齡、復唐第一人張柬之、千古功臣張學良、張之洞、一代梟雄張作霖、試管嬰兒之父張明覺、哥哥張國榮、歌神張學友,暫時小編就想到這麼多,歡迎大家補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張姓不出皇帝,卻出了非常多的道士?姓張的也不全知道
    —阿諾德 提到張姓,也是我國的大姓了,有很多人都姓張,但是在這幾千年的歷史裡面,成為皇帝的張姓人卻非常大少,就算成為了皇帝,那在位時間也是非常的短,那麼為什麼張姓出不了皇帝,但是卻出了非常多的道士,這是為什麼呢?
  • 張姓為什麼不出皇帝,卻出了很多道士呢?這是為什麼呢?
    一、張姓為我國第三大姓張姓是我國的一個大姓,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全國總人口為十三億七千萬,其中除了第一大姓李姓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和佔全國漢族人口7.65%的王姓之外,張姓位列第三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但是,現在如此眾多人口的一個大姓,在歷史上並沒有出現什麼皇帝。
  • 張姓起源,尋根追溯得姓始祖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張的本意是「使弓弦」,把弦繃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
  • 張姓圖騰起源——張氏文化
    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補充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 回族中的張姓——張氏文化
    據收藏於揚州普哈丁墓園的《張氏宗支圖》記載,張氏始祖褡木赤於元初進入中國,至三世祖昭勇將軍張忻,為明嘉靖武騎都附,「因善於箭術賜姓張,墳在東關普哈丁墓後,有雙羊牌坊者,載明縣誌。」另據《回族人物誌.明代》載.明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河南夏邑知縣、吏部主事、刑部尚書,歸清後又任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及巡撫天津的回回學者、詩人,其名也叫張忻。
  • 中國5大姓氏的始祖墓地,有你的姓氏嗎?莫要忘了老祖宗
    中國5大姓氏的始祖墓地,有你的姓氏嗎?莫要忘了老祖宗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個人的姓氏在一出生便已經註定,一般不會更改。在中國古代,姓氏是門第位置的象徵,甚至還會有被皇帝賜姓的榮耀和換姓的侮辱。
  • 張姓皇帝少,獲得生育的機會不多,為何卻能成為歷史上的大姓
    之所以這些大姓中出了不少皇帝,一是從概率來說,某個姓氏的人口越多,出現皇帝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因為某個姓氏曾經出過多個皇帝,因此這個姓氏生育後代的機會就越高,因而這個姓氏的人口就越多。總之,某個姓氏是大姓,與這個姓氏出現更多的皇帝,是相輔相成的。
  • 張姓入閩——張氏文化
    後其子陳元光(人稱開漳聖王)開闢漳州,隨陳政父子開漳的張姓多人,後居 住在漳州地區。雲霄《西林張氏家譜》記載,先祖張凌「同陳元光來鎮漳州」,其子孫分派各地,有的遷居粵東的饒平、潮州,成為客系。張伯紀,河南祥符人,從 唐高宗總章其中有分營將張虎(伯紀)、張龍,醫士張光達,隊正張來(採)、張本儀等隨同。
  • 【研究】張氏清河堂佔張姓總人口的一半左右
    他說,歷史上,張氏祖源郡望存在諸多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清河、張城、太原三地說,都與揮公有著不可分解的淵源。雖然近些年又出現了源於河南濮陽、源於甘肅天水等說法,但大多數張氏族人一般都稱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 作為長期從事張氏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趙傑則告訴記者,為梳理清河張姓祖源這段歷史,從1998年開始,他和多位同事,幾乎訪遍了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史料館和紀念地,尋古覓籍,多方求證。
  • 為什麼「張」姓不出皇帝,卻有那麼多的道士?姓張的未必都知道
    然而現實是幾千年下來,張姓始終沒有出過皇帝,反而出過很多有名的道士。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呢?其實這裡面背後的原因連很多張姓的人都不知道,下面我就來為大家詳細講解一二。一、張姓是我國的大姓據資料顯示,張姓的人口數量在我國排行第三,僅次於王和李這兩個大姓。據統計,張姓人口佔到全國總人口的7%,總人口接近於1億。
  • 各地張氏族譜關於「始祖清河」的記載
    俯察地理,崑崙為華夏之鎮,而五嶽八表逶迤顧盼,猶祖之親,而無敢不本焉。此君親一理,忠厚一道,忘之者謂之逆,遺之者謂之棄,慢之者謂之褻。無將之戒莫大於不忠,五刑之戒莫大於不孝。為人臣所當鞠躬盡瘁,為人子所當慎終追遠,而不可一毫或忽也。我張氏譜牒上溯青陽之始,下逮繼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禮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形象以尚思也,紀序傳以述德也。非大忠大孝者其誰能之乎?噫!
  • 中國人口最多的4大姓氏中,姓張的沒出1個皇帝,此姓出了92位皇帝!
    中國人口最多的4大姓氏中,姓張的沒出1個皇帝,此姓出了92位皇帝! 李姓。李姓人口數量將近1億,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姓。李姓最早起源於嬴姓,血緣先祖是皋陶,皋陶曾被舜任命為大理,掌管刑法,所以,後人就稱理氏,「理」「李」古字相通,遂又稱為「李氏」。
  • 張氏起源
    一、張姓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張姓始祖-張揮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 中華姓氏譜·張姓卷(摘)四——張氏文化
    相傳為孔子選編,輯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篇。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小雅六月》關於「侯誰在矣?張仲孝友」的記載,是張氏開宗立姓以後,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張氏先民。左傳亦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舊傳春秋時左丘明所撰,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上起魯隱公元年(公元前年),下迄悼公十四年(公元前年),記載了春秋時期多年的歷史。
  • 全國第三大姓氏,人口接近一億,5000年歷史,為什麼沒出一個皇帝
    比如孔姓,人人皆知的孔子聖人導致歷代皇帝對孔姓都更為尊重。再比如唐朝的李姓和明朝的朱姓,都是非常受尊崇的。在整個歷史中,李姓稱王稱帝的人數高達60多人,還不僅僅如此,在現在的中國,李姓仍然是中國第二大姓氏,約佔全國人口的7.4%,人數接近一個億。
  • 張姓幾個重要堂號清河堂、報本堂、百忍堂、蓴鱸堂的由來——張氏文化
    清河堂張姓得姓始祖張揮,字玉爵,號天祿,為黃帝之子或孫,「觀弧制矢,賜姓張氏」,或「始制弓矢,官為弓正
  • 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歷史來龍去脈
    一、張姓:中國第三大姓 2020年初,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公布「2019年百家姓」,其中張姓位列第3名,排在王、李之後,劉、陳之前。目前,大陸張姓人口約0.84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07%左右,不過在海外仍有2000萬張姓人口。
  • 南陽張氏宗親總會代表團參加2018中華張姓拜祖大典紀實
    代表團由張金立、張永久、張成林、張白龍、張榮先、張宗敏六位宗親組成,代表全市100餘萬張姓宗親向始祖揮公塑像敬拜上香,表達南陽百萬家人對始祖揮公的仰慕和崇敬之情。        南陽代表團此次參會,雖是首次參會,且人員較少,但收益匪淺,成效明顯。        一是與世張總會實現對接,使世張總會了解了南陽,確立了南陽在張氏宗親組織框架中的顯著地位和作用。
  • 張姓不適合的筆畫與姓名搭配
    點上面"張氏在線"加入張氏家族!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張氏在線」,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和世界各地張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張氏文化,共建文明家族!
  • 這就是張姓!
    點上面「張姓張氏」加入張氏家族!,據統計,是全國的第三大姓,人口9540萬,具體多少咱不說,老話云:「張、王、李、趙、遍地劉」,看來我們老張家在歷史上排名得過第一呢!張揮張氏得姓始祖張氏字輩排序湖南常德張姓字輩:忠孝廣佳傳陝西張姓字輩:文明三洪玉,國友益堂春,俊傑懷忠義,英賢丙大錫,熊朝欽美彥,治世尚良臣,毓秀騰岐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