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回族中的張姓,主要源自賜姓。據收藏於揚州普哈丁墓園的《張氏宗支圖》記載,張氏始祖褡木赤於元初進入中國,至三世祖昭勇將軍張忻,為明嘉靖武騎都附,「因善於箭術賜姓張,墳在東關普哈丁墓後,有雙羊牌坊者,載明縣誌。」另據《回族人物誌.明代》載.明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河南夏邑知縣、吏部主事、刑部尚書,歸清後又任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及巡撫天津的回回學者、詩人,其名也叫張忻。其子張瑞,曾任清代《明史》纂修官、《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禮部左侍和擢國史院大學士等職。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年)出使瓦刺功授北京錦衣衛千戶的張阿老丁,其後人也以張為姓。
據纂修於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的瀋陽《六箴堂張氏家譜》記載:
張氏「『居金陵,其先西籍』……始祖鎖壁公張伯溫,以選譫國子監肄業、優貢生、布政司照磨(主管文書及勘察官員政績的官員),其次子張質任太醫院侍詔,次孫張續任太醫院吏目,曾孫張增任醫官院府學正科之職,甚稱祖醫世家。」(《六箴堂張氏家譜.簡介》)現居湖南的張姓回族,據道光《寶慶府志》記載:「指揮張氏,其先曰璞羅德,北平三河人。洪武元年,授寶慶衛指揮」。又據《張氏族譜》稱:「始祖璞羅德『原屬回回名』,後來『賜姓於明初』,才改稱張氏。」(《湖南回族》)。張阿老丁,英宗正統中以出使瓦刺功授北京錦衣衛千戶,後世以張為姓(《明英宗實錄》卷36)。按「阿老丁」系阿拉伯語Alaal—Din的譯音,又譯作「阿老瓦丁」。系回族常用名。張姓回族在中國分布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