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中原移民與中原文化的傳播

2021-02-23 魏晉南北朝文學小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嚴重地動搖了西晉的統治基礎,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乘機進入中原,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移民開始大規模地南渡江左避難。

  在這次北人南遷的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是中原士族,史書記載「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晉書·王導傳》)。河南、山東等地的世家大族和當時在都城洛陽任職的其他地區的官僚幾乎悉數南渡。他們以原籍或宗族為單位,率領所屬部曲、佃戶集體遷徙,有時達到數千人。據《晉書》記載,當時南渡的中原士族主要有:以謝鯤為代表的陳郡陽夏謝氏,以庾亮為代表的潁川鄢陵庾氏,以桓彝為代表的譙國桓氏,以褚裒為代表的潁川陽翟褚氏,以袁瑰為代表的陳郡袁氏,以周顗為代表的汝南周氏,以鍾雅為代表的潁川鍾氏,以應詹為代表的汝南應氏,以範堅、範汪為代表的南陽範氏,以荀崧為代表的穎川荀氏,以殷羨為代表的陳郡長平殷氏,以蔡謨為代表的濟陽考城蔡氏,以阮裕為代表的陳留阮氏,以李充為代表的江夏李氏,以何充為代表的廬江何氏,以郗鑑為代表的高平郗氏,以羊曼為代表的泰山羊氏等,他們主要遷居到以建康為中心的長江中下遊一帶。不僅建康及其附近地區聚集了許多中原士族,就連在當時被認為偏遠的福建地區,也有中原大族林、黃、陳、鄭、詹、丘、何、胡等八族遷入。譚其驤先生推測,截至宋世止,南渡人口約有九十萬,佔當時總人口六分之一。葛劍雄先生在《簡明中國移民史》中推算,至劉宋大明八年,南渡移民總數可能在二百萬左右。如此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見的,對中原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華夏文明的發展歷史上,中原地區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居於主流地位。中原不僅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在五胡交侵、中原淪陷的歷史背景下,中原移民的南渡,帶動了華夏文明的南播。兩晉之際,華夏傳統文化未像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因遭入侵而衰落和毀滅,中原南渡移民功莫大焉。譚其驤先生《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一文充分肯定了中原移民對江南文化發展的貢獻:「中原遺黎南渡,雖為民族一般之趨勢,然其間要以冠冕縉紳之流尤盛。」「考東晉、南朝雖立國江左,然其廟堂卿相,要皆以過江中州人士及其後裔任之。……自是而後,東南人物聲教之盛,遂凌駕北土而上之。」中原移民南渡,使中國的文化中心第一次由黃河流域移向長江流域。中原文化與江南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融合,改變了當時江南地區的文化風貌和歷史進程。據葛洪《抱樸子》記載,江南士人不但浸染洛下玄風,連中原士族的書法、語言、甚至喪葬的哭法和居喪的風俗,都要亦步亦趨加以模仿,由此可見中原移民對江南社會的巨大影響。在此以前,南方文化遠不能與北方相提並論,至此以後,南北方不僅在治學方法和學術思想上因南北對峙而有明顯的差異,而且在文學、書法、美術、音樂等方面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而中原移民對六朝江南文化發展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視。這種作用與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數端:

  其一,復興文化傳統,倡導儒學教育。魏晉以來,玄學盛行,成為玄學家抨擊儒學的武器。東晉以後,中原南渡人士深刻反思,認識到儒學、禮治對穩定江東政權的重要性,提出振興儒學的主張。如太興初年,陳頵上書說:「昔江外初平,中州荒亂,故貢舉不試。宜漸循舊,搜揚隱逸,試以經策。」王導請元帝設置五經博士,興建學校,「擇朝之子弟併入於學,選明博修禮之士而為之師。」與王導同為東晉初年重臣的徵西將軍庾亮鎮守武昌時,針對喪亂以來「《詩》《書》荒廢,頌聲寂寞」的情況,在武昌「開置學官,起立講舍。亮家子弟及參佐大將子弟,悉令入學。」對西晉玄學誤國的沉痛反思,對儒學功能的重新肯定,奠定了東晉統治者以儒學立國的思想基礎。儒學觀念作為凝聚民族的精神力量始終在中原移民中存在著。

  其二,推動了華夏學術的演進和發展。魏晉以來,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學術風尚漸變,玄學新思潮在黃河以南的中下遊地區流行蔓延。永嘉之亂後,玄學並未因京洛傾覆而消失,而是隨著中原士人的南渡風被江左,以建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成為新的玄學傳播中心。不但如此,士人還將玄學與佛學融通,使東漢即傳入我國的佛學開始真正地融入中國文化。據《晉書》《世說新語》《高僧傳》等記載,東晉名士王導、謝安、王羲之、孫綽、許詢等與高僧支遁、竺法深、康僧淵、支愍度、慧遠等交往密切。如《世說新語·文學》載:「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又載謝安、許詢、支遁等人集會,談《莊子·漁父》,支遁「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鹹稱善。」玄佛相參、玄佛合流已成為時代潮流,中古學術思想亦由此發生深刻轉型,而這與中原移民文化無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三,保留華夏文明傳統,為隋唐文化發展作出貢獻。東晉時期,中原士人大批南渡,將中原文化帶到江南,並與南方文化碰撞融合、共同發展。正如雷海宗先生《中國文化的兩周》所指出的:「胡人若真過江,南方脆弱的漢族勢力實有完全消滅的危險。南北兩失,漢族將來能否復興,很成問題。……北族內侵一次,漢族就大規模的渡江向南移殖一次。」中原文化南移,浸潤於這塊新的文化土壤,重獲新生。而遷入中原的鮮卑諸族,經過長時間的民族融合不斷漢化,對南方漢文化充滿認同和仰慕效仿。如高歡評價梁武帝說:「江東復有一吳兒老翁蕭衍者,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北齊書·杜弼傳》)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隋唐之大一統,才能實現華夏文化新的復興。

  其四,家學昌盛,文化傳承通過家族教育得以賡續。陳寅恪先生在《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指出:「東漢以後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於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託。中原經五胡之亂,而學術文化尚能保持不墜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家門化矣。」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士大夫子弟,數歲以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反映了東晉至南朝以來,中原南渡士族對子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不同家族,也往往體現出不同的家學特色。如琅琊王氏王彪之、王珣、王謐等人都繼承了王氏尚儒務實家風,在當政時或重視禮法,或垂意經世致用。入宋以後,官至太保的王弘「造次必存禮法,凡動止施為,及書翰儀體,後人皆依仿之,謂為王太保家法。」(《宋書·王弘傳》)魏晉門閥制度形成後,譜牒盛行。譜牒是中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凝聚宗族力量起著重要作用。

  綜之,永嘉時期中原移民的南渡,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件。它不僅是人口的大遷徙,更是文化的大遷徙。它客觀上推動了中原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改變了中國文化演進的空間格局,同時也開啟了江南開發的序幕,對六朝江南的社會發展影響至深。

——————————

本文轉自2014-7-23《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 | 施由明:論中原移民與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產生
    因為從唐中期中原移民大量遷入江西後,中原漢文化在江西得到更廣泛和更深層次的傳播與發展,江西在全國文化排名中越來越靠前,無論是儒學還是釋道,無論是官辦教育還是私人辦學,都越來越突顯出江西區域的重要。到了宋代,江西逐漸成為中國的文化高地。對於為何到宋代江西才成為中國的文化高地,學者們從多個層面進行了研究①。
  • 中原移民南遷入閩與福建人口姓氏的變化
    此後,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人煙稀少,因此被中原漢人視為「蠻荒之地」。漢武帝滅閩越國後一段時間,東冶人口不滿萬戶,不足以立縣,漢廷未派縣令,將其劃歸會稽郡管轄。   據有關家譜資料記載,東漢未有光州固始人黃道隆曾任會稽縣令,後避亂入閩,成為錦田黃氏之祖。魏晉南北朝時期,陸續有固始漢民移居閩地。西晉永嘉年間,有不少中原漢人從光州固始一帶輾轉人閩。
  • ​任見:明代從山西向中原的移民
    -《中原移民史話》節選一 「問我祖先來何處? 三 據《明實錄》載,移民時間自洪武二十一年至永樂元年,實際上自洪武初年就有山西移民進入中原了。整個河南省,幾乎所有縣市都有山西移民的後裔,可見明初移民規模之大,範圍之廣。許多地方史志的記載表明,洪武年間由山西向河南移民數量,甚至超過了土著人口。
  • 施由明:論中原移民與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產生 | 202004-09(總第1264期)
    因為從唐中期中原移民大量遷入江西後,中原漢文化在江西得到更廣泛和更深層次的傳播與發展,江西在全國文化排名中越來越靠前,無論是儒學還是釋道,無論是官辦教育還是私人辦學,都越來越突顯出江西區域的重要。到了宋代,江西逐漸成為中國的文化高地。對於為何到宋代江西才成為中國的文化高地,學者們從多個層面進行了研究①。
  • 秦漢時期中原文化融入南粵
    在封建社會初期,嶺南社會由於地域封閉和生活資源比較貧乏,生產水平提高不快,社會發展顯然滯後於中原。這一時期,嶺南發展的動力很大程度是吸收來自嶺北的先進文化。吸收的主要方式,一方面通過封建政權推行禮制教化;另一方面是通過大規模移民以推動粵地的漢化。
  • 中原油田構建公共文化體系 打造中原文化品牌
    12月16日,中原油田文化體育活動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積極籌備近期的公共文化項目,豐富員工的文化生活,助力油田持續攻堅創效。  今年以來,中原油田發揮文化組織優勢,構建公共文化項目,開展文化走基層活動,打造群眾文化品牌,集結文化力量,助力油田攻堅創效。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前些日子,筆者拜讀了唐曉峰先生的新書《給孩子的歷史地理》,其中有一段提到:「(客家人)他們的講話與周圍人不一樣,一直保留有中原古音。」作為一個普通的方言愛好者,讀後頗有疑惑,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麼?這需要從客家人的歷史說起。自稱古代北方移民後代的傳說並非客家獨有客家話,顧名思義,是客家人的話。
  • 中原集郵愛好者的狂歡!「集郵讓中原更出彩」系列主題文化活動今日...
    啟動儀式上,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經理張光輝介紹,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始終以弘揚中原文化為己任,依託「十一報兩刊三網站」融媒體品牌矩陣,講好河南故事、凝聚出彩力量、傳播中華文化。一直以來,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和郵政部門在文化傳承與傳播、弘揚核心價值等方面擁有很多共同追求,做出了許多有影響、有意義的工作。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等共同策劃出品。
  • 一群中原人移民,神秘失蹤千年,再出現已經變成一個少數民族
    到了秦朝,一統嶺南地區,這裡才開始進入中原視野。到了唐朝,由張九齡擴建大庾嶺,這樣嶺南跟中原的聯繫才變得緊密。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逐步同化的過程,主要是漢人的遷移。在帝國的邊疆,越來越多的人跟中原的文化相近。可是,有一個特別的例子, 就是一些遷移的人到了另一個地方,因為跟中原的隔絕,千年以後再出現在中原面前時,竟然變成了少數民族。這就是發生在雲南的故事。
  •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揭牌成立
    如何更好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內涵?如何多角度講好「黃河故事」?  12月22日,「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在省圖書館揭牌成立,這意味著我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又增添了一個新的陣地,中原文獻典藏和研究又創建了一個新的載體。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是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合作在省圖書館創立,進行宣傳推介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閱讀服務平臺。
  • 福建風情丨同是中原移民,為什麼閩南人和客家人的區別這麼大?
    然而,追根溯源,他們的祖先都是來自古代中原地區。那麼,同為中原移民,為什麼閩南人與客家人有著如此涇渭分明的區別呢?中原漢民入閩從晉魏開始,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那麼我們就從兩者的入閩時間、入閩官話、以及文化融合來尋找原因。入閩時間閩南地區在東漢孫吳時期就有中原漢民遷入,不過人數較少。
  • 行走中原|覓蹤中原楚文化
    ,中原楚文化則是楚人在中原地區進行政治、軍事、文化活動的產物。楚文化是長江流域的文化,中原文化是黃河流域的文化,二者如雙峰對峙,卻又聯繫緊密。楚國的發祥地在中原,楚文化也濫觴於中原地區,楚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匯融合,殊途同歸,都是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原是楚國的發祥地楚國人的先民原是黃帝的苗裔。
  • 「中原」僅僅是指的河南嗎?事實上,古代中原範圍很廣
    在中國古代的史料和典籍中,把今天的河南一帶稱作是「中原」。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難道古代的中原就僅僅是指河南嗎? 其實,據史料記載,中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平原、原野,相對於邊疆地區的對應區域的稱呼即中土、中州;狹義上指河南一帶。
  • 「集郵讓中原更出彩」系列主題文化活動啟動
    12月11日上午,「集郵讓中原更出彩」系列主題文化活動啟動儀式暨紀念中國生肖郵票發行40周年珍郵巡展在省人民會堂舉行。活動將圍繞「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老家河南」「我和我的家鄉」「黃河」等主題,開展郵票首發、集郵巡展、文創大賽等系列活動,同時還將充分利用郵政在渠道網點、寄遞服務等方面優勢,打造傳播中原文化的方寸名片,講述更加生動的中原故事,傳承優秀厚重的中原精神。
  • 【中原快訊】黃玉璽‖ 丹青墨香歌盛世 中原文化著華章
    丹青墨香歌盛世中原文化著華章由江西省委宣傳部井岡山幹部培訓中心,《中原文化縱覽》等單位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周年華誕呂玉全毛體書法展"大型活動於10月1日在井岡山幹部培訓中心隆重開幕!現將展覽的作品及中原代表團活動花絮匯集成篇,欣饗讀者。一,展覽作品集錦
  • 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點擊上面中間藍色字「隨性理智熱愛生活的天秤座」即可關注我的公眾號中原文化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北方;楚文化的起源則在長江流域
  • 古代中原這麼大,為何只有光州固始縣移民到福建的人最多
    直到西晉末年,中原大亂、衣冠南渡,此時才有了大規模漢人移民來到福建的記錄,不過當時這裡的自然條件遠比江南惡劣,開發困難,真正的士族很少踏足這麼偏遠莽荒的地方,落後的面貌沒有得到多大改善。直到隋唐大一統帝國建立之後,中原王朝的勢力才真正深入這裡,並且隨著唐朝時的幾次大規模移民,徹底改變了福建遠遠落後於南方各地的狀態。
  • 【中原移民信心推薦】美國EB-5投資移民項目首選
    提示:點擊上方中原匯賢海外投資一鍵關注 ❤ 中原移民信心推薦
  • 走在希望的中原|豫記
    更重要的是,由豫記主辦的河南形象全球化「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鄭州市委宣傳部和鄭州市委網信辦的助力指導,全省主流媒體協同豫記共同完成這一重大傳播任務。會議期間,豫記成員們踴躍行動,不僅僅是把酒言歡,更多的是建言獻策,積極行動。
  • 河南工程學院舉辦「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學術報告會
    會議邀請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河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夏林博士作題為「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學術報告。文科院部科研院長、科研辦主任、南水北調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科研骨幹以及師生代表等100餘人聆聽了報告會,會議由副校長賀金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