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中原文化融入南粵

2020-12-27 藍粵網

在封建社會初期,嶺南社會由於地域封閉和生活資源比較貧乏,生產水平提高不快,社會發展顯然滯後於中原。這一時期,嶺南發展的動力很大程度是吸收來自嶺北的先進文化。吸收的主要方式,一方面通過封建政權推行禮制教化;另一方面是通過大規模移民以推動粵地的漢化。向來學者較少提及或不提及前一途徑,這是不夠全面的。大規模移民對粵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應予肯定,採用政治手段推行禮制教化在粵地漢化中所起的作用同樣不能低估,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是起主導作用的。對古代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起重大影響的外來人口因素,還包括南來任官與致仕入籍、滴宦等,其中不少人為傳播中原文化、推動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秦平南越以及南越立國,是啟動粵地全面漢化進程的開端。秦朝在嶺南推行郡縣制,分置南海、桂林、象等三郡。南海郡西北抵廣西賀縣,南瀕南海,北連南嶺,東入今福建南境。南海郡屬縣,可以肯定的有番禺、博羅、龍川等縣

●在今粵境的四會縣,時屬桂林郡。

●龍川、博羅縣治設在東江邊,四會縣治設在北江與西江諸支流"四方來會"之處

●番禺縣治同時也是南海郡治,設在江海交匯處。這說明珠江流域的這些地區,在秦軍入粵之前已是相當規模的聚居地,有一定的文明基礎,因而成為秦軍鞏固在嶺南統治的戰略據點,率先接受中原文化的傳播。南海郡不設郡守而由統軍之郡尉主政,而且還賦予其對嶺南三郡的最高指揮權,所謂"東南一尉"。

●這說明秦朝在嶺南的統治主要靠軍事據點駐軍來維持,還說明當時番禺在嶺南的政治中心地位。

秦統一嶺南及在嶺南首置郡縣的政治意義,首先是將嶺南收歸在以中原文化為正統的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之下,為嶺南文化從政治領域與思想領域上接受中原文化的強勢影響創造了先決條件。嶺南郡縣的主要行政、軍事長官是秦朝所派遣的,主持南海郡、龍川縣政務的任囂、趙佗就是南下秦軍的將領。秦朝短祚,但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凌厲勢頭和維護大一統國家所採取的措施上卻是頗有成效的,秦始皇先後採取過許多重要措施,包括置郡縣、頒布通行全國的法律、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修馳道並規定"車同軌"。即使在歸併入秦朝版圖最遲的嶺南也不例外。

以修馳道為例,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統一嶺南,次年即遣罪徒到嶺南筑路,旨在與已修到嶺北的馳道溝通,所修之路,史稱"新道"。秦代所修新道有4條∶ 一是從今江西大餘南逾大庾嶺入今廣東南雄;二是從今湖南郴州越嶺入廣東連縣;三是從今湖南道縣越桂嶺入今廣西賀縣;四是從今湖南零陵入今廣西全州一帶。

●道路之通,對嶺南南北之文化、物質交流帶來方便。史載南越王趙佗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由番禺至長安約2700多公裡,如此遙遠的路途,必須將荔枝及時送到,顯示了粵中、粵北水陸幹道暢通,沿線還設有簡易的驛傳機構。

南越國建立之後,沿襲了秦在嶺南實施的政治制度,還吸收了當時剛建立的漢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接受其文化影響,包括實行郡國並行制、戶籍制、軍事制度、預立太子制度、尊老政策、仿漢實行紀年,以及禮儀葬制的漢化,

●體現了吸收漢文化的主動性和融化能力,起決定作用的重要原因就因為南越王國的最高統治者來自中原以及具有明顯先進性的中原制度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傳播勢能。誠然,這些制度推行的程度在嶺南各地有很大差異,但是,嶺南置於秦王朝及南越國統治下長達一個世紀,這種文化融合所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尤其是處於政治中心的南海郡番禺縣,漢化的程度明顯高於嶺南其他地區。番禺這個地名在秦代和南越國時期寫成"蕃禺",簡寫為"蕃",漢平南越以後才寫成番禺。這個地名在秦漢考古中已出現7次∶廣州秦墓出土漆盒有"蕃禺"烙印;南越王墓出土的銅鼎中,有9件刻寫或漆書"蕃禺"或"蕃"字的;廣西貴縣羅泊灣1號南越墓銅鼎有"蕃"字;廣州南越國宮苑遺址石板上刻有"蕃"字;廣州東漢墓墓磚有"番禺丞"銘文;香港九龍東漢墓發現有"番禺大治歷"、"大吉番禺"銘文磚;番禺鍾村東漢墓,出土刻劃文字磚有4塊刻"番禺"字樣。"在秦漢考古中 '番禺'地名出現頻率之高,覆蓋範圍之廣,在全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實為罕見,這也是它在秦漢的400年中人文鼎盛的一個重要反映"。

中原文化諸因素的融入中,對於嶺南文化的發展變化影響尤其明顯的,一是語言文字,二是教化禮儀。古越語與古漢語原來並不相通,秦統一嶺南後必然推行書同文。郡縣設置以後的公文來往、頒行法令以及大批中原人進入粵地,使推行漢語言文字更具緊迫性。趙佗立國之後,"以詩書化國俗,以仁義團結人心",

●使嶺南"華風日興,學校漸弘"。

●秦漢時期的文獻主要是簡書,近幾十年來,在湖南、湖北等地發現了不少秦漢簡書,而在嶺南卻難尋其蹤,其原因是嶺南的氣候和地理等自然條件不利於竹簡的保存。南越王墓理應出土簡書,但由於墓中經過多次的乾濕更替,漆、木、竹、絲、皮革等有機物隨葬器物幾乎朽壞殆盡。該墓出土帶有文字的隨葬器仍有93件,一類是璽印、封泥、陶瓷戳印文字,另一類是在銅、銀等金屬器物上的銘文和陶器上的墨書。唯存一件竹籤,出自西耳室銅提壺內,上有墨書"金縢—□"。縢袋作盛裝圖書的囊袋解。金縢,可以理解為盛裝圖書的囊袋的封口。

●倖存的這一竹籤,很可能是掛在盛裝簡書的滕袋上的竹籤。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南越國宮苑遺址的一口水井內,出土了100多枚南越國木簡,已經確證是趙佗執政前期的遺物,全部出土的木簡文字總數逾千,且比《史記》撰成年代還要早80餘年。這些材料,對於研究南越國史有重大歷史價值。

相關焦點

  • 觀點回顧 | 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 南粵古驛道這一概念於2016年提出,於2017年正式納入全省工作並相應編制了南粵古驛道總體規劃。 南粵古驛道從秦漢至明清發展而來,發展脈絡與特定時期的經濟、軍事發展戰略與國家統一的舉措休戚相關。古驛道不僅反映了嶺南歷史變遷和文脈延續,也是廣東歷史的縮影。
  • 觀點回顧|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春秋時期中原核心文化區的重構與鄭國的興衰
    中原人文地理意義的主要體現是華夏族團的基本形成與穩定,即:核心地域的相對固定、族團人群的特徵顯現、文化風俗的積澱與傳承、政治的表面或鬆散或一統。  與中原的正式形成相應,成熟的中原概念見之於秦漢時期的文獻。例如,大約成書於秦漢之際的《禮記・王制》篇曰:「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 秦漢時期新文化觀的陶瓷生產
    但在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富人的生活收到抑制,那些奢華的器物在生活中也必然得不到提倡。而瓷器有著玉般的質地,即樸素又高貴·溫潤,符合當時的一個審美觀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於製作隨葬冥器,但隨著燒制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日常生活,從此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日用器具。成為中國人文化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種人工造物的產生都不會是純技術的,其中必然還有文化的原因。
  • 秦漢時期南越國的精神文化
    一、事死如生的社會宗教意識與信仰      南越國是一個「在南越族分布地區、以南越人為基礎,由中原漢族人割據中央而又臣服中央建立起來的封建王國」。③ 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南越國的宗教信仰,既與中原相似,又有嶺南地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自身特色。
  • 專家學者獻策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
    籍此契機,本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以「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為主題,回顧南粵古驛道規劃建設5周年的經驗成就,為保護利用線性歷史文化遺產,構建人文灣區提供學術理論及發展思路的助力。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金雲峰教授指出,南粵古驛道在當代保護利用與提升中需要挖掘、植入和融入現代社會需要的日常功能。
  • 中國漆器鼎盛時期-秦漢漆器
    秦漢時期是我國漆器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漆器的各方面發展較戰國時期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可以說是古代漆器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秦漢漆器特點,通過知識總結使您更加了解那段炫美華麗的漆器時代。
  • 秦漢的器樂與樂器
    一、鼓吹樂的兩種起源說秦漢時,鼓吹樂興起,究其起源,有如下兩種起源一說:鼓吹樂源於秦漢之際北方遊牧民族的
  • 秦漢時期的特徵及制度詳解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會的統一和初步發展的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 「雕蟲小技」指一種書法,源於秦漢時期
    蟲書起源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即有「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的記載。到了王莽統治時期,則將「秦八體」變成了「漢六體」,《漢書·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說明當時蟲書還是大行其道的。
  • 永嘉中原移民與中原文化的傳播
    在華夏文明的發展歷史上,中原地區以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居於主流地位。中原不僅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華夏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
  • 為何秦漢時我們能夠壓著遊牧民族打,宋朝時卻屢屢被虐?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科技並沒有質的突破,反而是遊牧民族在不斷吸收中原文化中將這種科技的差距越拉越小。在古代,軍事科技的體現最為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金屬冶煉技術」和「武器製造能力」,而中原華夏文明早在商朝就擁有了非常成熟的青銅器冶煉技術,到了春秋時期更是將青銅器冶煉技術發展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又比如流傳已久幹將莫邪的故事。
  • 探尋中國古代普通話:唐朝說西安話,而粵語竟然是秦漢時期的語言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的中華文明造就了今天的華夏兒女,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化。
  • 秦漢時期的人口稅
    從三代按井田(夫)出軍賦,按人服徭役,到戰國秦漢有口賦、戶賦的徵收。秦漢時期的人口稅,包括算賦、口賦和戶賦。以人為計算對象,按人口徵收賦稅,始於三代,即井田制賦。戰國秦國孝公「十四年,初為賦」。《集解》引徐廣的解釋是,「制貢賦之法」。《索引》引譙周的話是「初為軍賦。」即是說,按人口徵收軍賦。這應該說是沿襲三代的作法。雲夢出土的《秦律》上面所記載的「戶賦」、「口賦」,也就是指的這種軍賦。秦統一六國後,是否還徵人頭稅一一口賦呢?
  • 李建雄:秦漢時期的豬文化景觀
    300350)[摘要]秦漢時期官民養豬現象極為普遍,官方場域包括京師宮苑、郡縣鄉亭到邊關烽燧等。這是《倉律》條目秦漢相沿制度使然,滿足了各級官府祭祀、食用、娛樂和手工業之需等用途。因此之故,秦漢時人每見以豬為名者,又在時俗禁忌、符瑞厭勝等方面創造出許多獨特的文化景觀。《漢書·王莽傳》所載「洿其宮而豬焉」事件,即是王莽比照《禮記》邾婁定公故事,聽取建議參照秦漢豬圈格局蕩平、汙塗劉崇宮室,這一方案既滿足尊經需要,又滿足報復洩憤快感,因此成為漢唐之間處理重大反叛的經典參照。
  • 深圳乃至南粵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鶴湖新居
    鶴湖羅氏開基祖瑞鳳公,延續先祖從中原入江西、再至粵東一路南遷的足跡,於清乾隆年間從興寧墩上經惠州至龍崗,並在此地立足生根,開枝散葉。代人,已有200多年,歷經廣客之爭、客客之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改革開放……從創業的艱辛,到守業的不易;從挑擔趕城,到開辦商號:從經商致富,到廣置良田、後人食租;從居於陋室,到興建樓宇;從以農為本,到創辦實業;從鄉間繡紳,到革命志士;從屢遭兵贊,到安居樂業……羅家人憑藉勤儉堅忍的品質,懷抱熱忱愛國的忠心,本著崇文重教的精神,發展文武雙全的才能,在龍崗蓬勃發展,成為龍崗客家乃至南粵客家的典型代表
  • 河南嵩山,中原歷史文化名山:武則天曾封嵩山為神嶽
    中原大地一馬平川、河南古稱中原,黃河流域都是平原,然而你如果沒有去過河南你以為都是平原,但是河南確實大部分是平原,然而在中原大地上聳立著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就是嵩山,嵩山是三山五嶽之一的一座名山,因為地處中原腹地、近代人都叫中嶽嵩山。
  • 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二度跑進清遠陽山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皮澤紅報導 9月5-6日,由中國無線電和定向運動協會、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第三站在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舉行。著名跳水國家級教練胡恩勇,以及跳水世界冠軍餘卓成等嘉賓參與賽事。廣東省體育局副局長楊海為大賽鳴鑼開賽。
  • 千軍萬馬,不及糧草一斛:秦漢時期軍隊後勤補給制度的完善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隨著國家內部的統一,中華民族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方面,農業和手工業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之下得到了長足發展,使得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國力急速增強;另一方面,隨著冶鐵業的進步,秦漢時期的兵器製造技術也有了長足發展,已經足以應對大規模戰爭的需要。
  • 廣東,用文化滋養你
    廣東嶺南文化悠長厚實,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採中原之精粹,納四海之新風,融匯升華,自成宗系,以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等特點獨樹一幟,涵蓋內容非常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