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特徵及制度詳解

2021-02-13 初中歷史

秦漢時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會的統一和初步發展的時期(古代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時期)

【總特徵】

政治:國家統一,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官僚體制逐漸代替貴族體制,奠定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同西域各族發生密切交流;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

經濟:封建經濟初步恢復和發展;中外的經濟交往頻繁;

思想:思想專制,服務政治;儒學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科技文化得到很大發展;

【具體史實】

1、政治上: 秦朝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皇權至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確立皇帝制度與三公九卿制;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頒布《秦律》。漢朝:漢初採用郡國並行制;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中朝"、設刺史、實行"推恩令";實行察舉制選官。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

2、經濟上:

農業:重農抑商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漢代田莊;行"泰半之賦"農學;著作《氾勝之書》;西漢發明犁壁、耬車、耦犁等先進農具和代田法、壟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兒井和東漢王景治黃河;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有休耕和兩年三熟制;

手工業:兩漢出現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煤炭作燃料;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東漢晚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業:秦漢統一了貨幣,但又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運活躍,對"市"管理嚴格,商業區和居住區嚴格分開,全國性商業中心形成:長安和五都,外貿發展:絲綢遠銷歐洲,獲"絲國"稱號;

3、文化上:秦朝"焚書坑儒";漢初"無為而治"。漢武帝時形成以"大一統"、"天人感應"為核心的新儒學,並確立正統地位,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

(1)思想專制,秦朝 "焚書坑儒",漢初"無為而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罷黜百家…,仁政和綱常),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繪畫得到很大發展,奠定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形成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九章算術》、天文學(渾儀是望遠鏡發明前世界上最先講的天文觀測工具,地動儀)、造紙術的發明、《氾勝之書》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科技的巨大貢獻。秦小篆,漢隸、楷書;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的"漢賦"成為主要文學體裁。繪畫門類豐富,壁畫、帛畫;《夫婦宴飲圖》是傑作。太學出現、察舉制。

相關焦點

  • 秦漢時期新文化觀的陶瓷生產
    但在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富人的生活收到抑制,那些奢華的器物在生活中也必然得不到提倡。而瓷器有著玉般的質地,即樸素又高貴·溫潤,符合當時的一個審美觀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於製作隨葬冥器,但隨著燒制技術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日常生活,從此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日用器具。成為中國人文化活動以及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種人工造物的產生都不會是純技術的,其中必然還有文化的原因。
  • 千軍萬馬,不及糧草一斛:秦漢時期軍隊後勤補給制度的完善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隨著國家內部的統一,中華民族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一方面,農業和手工業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之下得到了長足發展,使得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國力急速增強;另一方面,隨著冶鐵業的進步,秦漢時期的兵器製造技術也有了長足發展,已經足以應對大規模戰爭的需要。
  • 秦漢時期的人口稅
    秦漢時期的人口稅,包括算賦、口賦和戶賦。以人為計算對象,按人口徵收賦稅,始於三代,即井田制賦。戰國秦國孝公「十四年,初為賦」。《集解》引徐廣的解釋是,「制貢賦之法」。《索引》引譙周的話是「初為軍賦。」即是說,按人口徵收軍賦。這應該說是沿襲三代的作法。雲夢出土的《秦律》上面所記載的「戶賦」、「口賦」,也就是指的這種軍賦。秦統一六國後,是否還徵人頭稅一一口賦呢?
  • 中國漆器鼎盛時期-秦漢漆器
    秦漢時期是我國漆器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漆器的各方面發展較戰國時期有了更大的提高,也可以說是古代漆器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紫色百合香為您介紹秦漢漆器特點,通過知識總結使您更加了解那段炫美華麗的漆器時代。
  • 在秦漢就有「醫政管理局」,並且建立了完善的醫館制度
    從公元221前年秦滅六國,到公元220年曹玉篡漢,在這441年裡我國度過了始皇統一、楚漢相爭、三國鼎立等歷史時期,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革,廢除了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而且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在這樣的背景下,皇帝可以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各項政策都可以很快的在全國推廣。我國醫政也在秦漢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代國璽:休耕制與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
    休耕制與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代國璽摘  要:休閒農作制是戰國秦漢時期我國北方的主要耕作方式
  • 楊勇|簡牘所見戰國秦漢時期的自療傳統
    在中國文明的軸心時期,中國醫學取得突破性進展,中醫知識理論化、體系化,診療經驗的形成和總結,醫療文本的集結都發生在此時期,有學者將這一時期稱為中國醫學的「周秦變革期」。在醫學發展的同時,國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醫療制度。《周禮》中有完備的醫事制度。進入帝國時代,秦漢又在先秦的基礎上,對之加以完善和拓展。
  • 秦漢時期中原文化融入南粵
    這一時期,嶺南發展的動力很大程度是吸收來自嶺北的先進文化。吸收的主要方式,一方面通過封建政權推行禮制教化;另一方面是通過大規模移民以推動粵地的漢化。向來學者較少提及或不提及前一途徑,這是不夠全面的。大規模移民對粵地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應予肯定,採用政治手段推行禮制教化在粵地漢化中所起的作用同樣不能低估,甚至在某些時候還是起主導作用的。
  • 李建雄:秦漢時期的豬文化景觀
    秦漢時期的豬文化景觀*李建雄(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天津津南
  • 秦漢時期|直裾襜褕
    直裾,即襜褕,在秦漢時期取代曲裾,有別於朝服,成為男女流行的常服。《急就篇》:「襜褕,直裾禪衣。」禪衣與同制深衣,衣裳不殊、裾幅通直。因此把直裾與直裾深衣劃等號實際上是錯誤的。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擺部份剪裁為垂直,衣裾在身側或側後方,沒有縫在衣上的系帶,由布質或皮革制的腰帶固定。
  • 秦漢上計制度的考古學新證
    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黃島區博物館,在該區土山屯村東北的嶺地上發掘漢魏時期墓葬125座,於M147號漢墓出土木牘11枚,內容屬於不同類別的計類簿書。《山東青島土山屯墓群四號封土與墓葬的發掘》(《考古學報》2019年第3期)一文公布了《堂邑元壽二年要具簿》(以下簡稱《要具簿》)的釋文。
  • 中國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徵,最全總結!
    先秦(遠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時期;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對真箇中國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 秦漢與隋唐
    歷史總是那麼的相似,秦漢和隋唐,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秦朝和隋朝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結束了之前的分裂狀態。秦王嬴政掃六合,一統天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成為始皇帝。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結束了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同時取消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官員的先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秦亡於秦二世胡亥,隋亡於煬帝楊廣。秦朝和隋朝滅亡都與農民起義有關,根本原因是他們的殘暴統治造成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爆發。
  • 紀要 |【菊生學術論壇13】考古發現與歷史記憶——秦漢祠畤的再認識 (下)
    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帶來了主題為「血池遺址考古發現與秦漢雍郊祭天禮儀程規的復原研究」的報告。雍城是自戰國時期到王莽之前長達700多年的秦漢國家祭祀中心,是唯一由天子親往祭祀之地,也是表達「君權神授」「國強民豐」等政治理念的場所。
  • 歷史乾貨丨中西方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徵
    先秦(遠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時期;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對真箇中國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 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
    12月19日到20日,秦漢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閻良舉辦。這次研討會上透露: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首次完整揭露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秦人的建築文明從櫟陽城開始。「公」字瓦當,這是目前所發現最早的文字瓦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雷愷 攝)負責櫟陽城考古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表示,這是多年來少有的戰國中期列國都城核心建築的最重要的考古清理工作,也是迄今為止第一次較完整對該時期「後宮」區域進行整體揭露。
  • 什麼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漢時期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這一制度確立於秦朝建立之後,後為漢朝所繼承,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為三省六部制度所代替。到唐朝時,三公成為榮譽性官銜,九卿則成為具體事務性官僚機構。一、三公九卿制度的起源一般認為,三公九卿制度起源於商朝,形成於周朝。
  •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和城邦制的較量
    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幾乎同時出現過兩個帝國,這兩個統一的帝國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文明,佔據著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兩個帝國就是東方的秦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這兩個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誕生,是中西方文明史上的重要裡程碑事件。
  • 蔡萬進:《秦漢簡牘戶籍資料研究》讀後
    戶籍如此重要,但史書對秦漢時期的戶籍制度情況記載並不多,使得我們多是通過零星的史料推知其粗略情形。近20年來,大量秦漢簡牘的出土與公布,特別是大量戶籍簡牘的公布,為我們深入研究秦漢時期的戶籍情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袁延勝教授正是抓住這些簡牘新材料,致力於秦漢戶籍和人口問題的研究,《秦漢簡牘戶籍資料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即是其近年研究的總結。
  • 歷史乾貨丨中國歷史9大階段特徵詳解,背起來容易多了
    先秦(遠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時期;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