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徵,最全總結!

2021-02-06 初中歷史網

一、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與發展——先秦、秦。先秦(遠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時期;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對真箇中國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從分封制、宗法制逐漸發展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另一方面,官僚體制逐漸代替了貴族體制,專制皇權逐漸形成,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

2、經濟上: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經濟的典型特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家庭為能為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國古代經濟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在先秦、秦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3、文化上:在學術領域,經歷了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的演變,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基礎;

4、文學上:《詩經》和楚辭分別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5、科學上:形成了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

二、中國古代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繼續發展並逐漸走向成熟的歷史時期。

1、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在魏晉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繼續發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標誌著中國古代證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礎上,宋元中央集權制進一步完善。

2、經濟上:魏晉時期北方的農耕經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隋唐、宋元時期,農耕經濟全面繁榮,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海上和陸路的對外交往空前繁榮。

3、文化上:魏晉南北朝時期,特立獨行的士人群體的形成,推動了書法、繪畫、文學等藝術的發展;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擴大了知識分子隊伍,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進步;宋代,知識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階層隊伍擴大都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三、中國古代文明的繁榮的轉型——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向衰落並逐漸向近代文明轉型的時期。

1、政治上:明朝廢丞相、設內閣,清朝增設軍機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空前加強,嚴重阻礙了新經濟、新思想的出現和發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經濟上:一方面,農耕經濟繼續發展,並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工場,經濟總量仍然處於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發展緩慢,已經開始落後於時代發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傳統文化仍然佔據著統治地位;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文化興起,文學、繪畫、戲劇等領域出項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對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地抨擊。

4、對外上:實行閉關鎖國,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政治總特徵:君主專制空前加強達到頂峰,迅速走向沒落;

經濟總特徵:封建經濟高度發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因受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而發展緩慢。

思想總特徵:理學作為主流學派,極大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使人因循守舊,到明朝後期出現西學東漸,思想文化專制嚴重,陳腐的理學體系仍佔據統治地位  面對現實,人們要求衝破理學束縛,追求個性,傾向於經世致用和反對專制集權的新的思想體系逐步形成。

階級總特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工商業者階層隊伍擴大,要求反對封建束縛,發展商品經濟。

總之: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是對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四、工業文明衝擊下的中國的變革與轉型——兩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鴉片戰爭至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1840~1894年)是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時期,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強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的主權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另一方面,中國軍民不斷反抗外國侵略。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2、經濟上: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大量了近代企業的興起,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中國開始向近代化邁進。

3、生活上:隨著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的生活習俗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傳統禮儀受到衝擊。

4、思想上: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受到衝擊,向西方學習的要求逐漸成為主流思想。

五、近代中國的覺醒與探索——甲午中日戰爭後的中國。從甲午中日戰爭到五四運動(1894~1919年)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峰時期,資產階級先後發動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舞臺上都異常活躍。

1、政治上:資產階級先後提出了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等救國方案,開始探索在中國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經濟上:資產階級在「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下,積極創辦實業,甲午中日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一戰期間形成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

3、思想上: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三民主義、民主和科學精神,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都推動了社會生活向文明化方向發展。

六、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新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及其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勝利。

1、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逐漸走向成熟,領導中國人民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國共兩黨的關係影響了中國的政局。

2、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繼續曲折發展,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遭到了摧殘。

3、思想上:孫中山將三民主義發展到新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形成,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4、生活上: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物質生活、交通通訊事業、影視事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發展遲緩。

七、民國時期中國的時代特徵

民國時期作為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個特殊時期,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社會運行機制(包括社會生活等)都在急劇地發展、變化著,是這段歷史的總態勢和總特點。誠然,由於民國時期中國所處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國社會在其轉型過程中,呈現了如下幾個特徵。

第一、社會的「沉淪」與社會的「進步」共生。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始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中國社會這種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沉淪」與「進步」共生的發展態勢。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君主專制王朝,但並沒有結束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民國成立後的38年中,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在「半殖民地」的泥潭裡越陷越深。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入侵後,中國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國史,實在是一部中國社會的沉淪史。

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並沒有能完全阻止中國社會向現代轉型的步伐。在與帝國主義抗爭的過程中,中國開始走向世界。封閉型的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被打破,中國被迫開始了痛苦的現代化歷程。在中國逐漸融合於世界的過程中,封建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了。民國成立後的38年,中國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封建勢力遭到嚴重的衝擊,中國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資本主義性社會。一部民國史又實在是一部封建勢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資本主義的成長史。

一方面由於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中國社會在一步步沉淪;另一方面,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是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奮力抗爭,中國社會在一步步轉向現代,「沉淪」與「進步」共生,是民國時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大特徵。

第二、「傳統」與「現代」兩種生活方式並存。民國時期,是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期。這一特點反映在社會層面上,則致使中國民眾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出現了「新」「舊」並存的局面。

一方面是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在不斷湧現,另一方面是廣大的農村,依然保持著傳統的風貌。在衣著上,既有西服革履者,也不乏長袍馬褂者。在飲食上,當一些新派人物在品嘗西點西糕時,更多的人仍不懂麵包為何物。在居室上,當西式洋房矗立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時,更多的民居仍是傳統的青磚黛瓦。「傳統」與「現代」兩種生活方式並存,是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另一特徵。

第三、多重統治區域的分立,使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呈現了多形式、多線條的發展姿態。

民國時期,中國政局多變。無論是北洋軍閥統治,還是國民黨統治,中國實際上都未真正統一過。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各軍閥擁兵自重。在其各自所轄範圍內,軍閥們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影響著轄區的發展。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社會發展的態勢更為複雜。由於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中國出現了互相分立的三個區域,即中國國民黨統治區、中國共產黨開闢的革命根據地和日本侵略者佔領區。這是三種完全不同性質的區域:在國統區,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日本佔領區,完全是殖民地社會;在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則具有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由於統治區域性質的差異,各統治區域社會發展也呈現了不同的狀態。在國統區,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壓迫,社會發展極其緩慢;在日本佔領區,由於尖銳的民族矛盾,社會在變態發展;在各革命根據地,由於共產黨實行反帝反封建政策,社會發生了飛速的發展。中國社會在多重統治區域內,呈現了多種發展態勢,這是民國時期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又一特徵。

★ 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年)中國社會的進步與影響。

1、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凱獨裁,反對袁世凱復闢。影響:民主共和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凱復闢帝制的企圖。

2、經濟方面:興辦實業。影響:「實業救國」成為社會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3、文化方面:發起新文化運動。

4、影響: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

八、社會主義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前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前(1949~1978年)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探索時期。有成就,也有教訓。

1、政治上:建國初期,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破壞,人權遭到踐踏。

2、經濟上: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在經濟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3、文化上:與軍事和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較快,文化建設受到政治運動影響較大,教訓巨大。

4、生活上: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交通網,社會生活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大,服裝體現了強烈的時代色彩。

九、改革開放新階段——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1978~至今)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時期,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最突出的時期。

1、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得到恢復和發展,「一國兩制」促進了祖國統一大業的發展。外交領域成就突出,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2、經濟上: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逐漸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外開放從範圍上不斷擴大,從層次上不斷深化,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3、思想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相關焦點

  • 歷史乾貨丨中西方轉型時期的歷史特徵
    總之: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是對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四、工業文明衝擊下的中國的變革與轉型——兩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鴉片戰爭至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1840~1894年)是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時期,中國在屈辱中逐漸向近代化邁進。
  • 人教版:初中歷史最全大事件年表總結!含世界歷史,背熟輕鬆逆襲
    人教版:初中歷史最全大事件年表總結!含世界歷史,背熟輕鬆逆襲跟其他文科學科相比,初中歷史一直有著知識點繁多,且記憶困難的特點,因此很多同學面對初中歷史這門學科都非常的苦惱,不僅花費了時間,可是卻依然沒收到成果。
  • 不同歷史時期的玉人特徵
    從新石器時期至明清時期,古玉中的玉人形象一直處在發展演變之中,而且歷代不衰。玉人的形象雕刻也由簡單至複雜,不同歷史時期的玉人也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徵,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進入古代玉人的世界,品鑑不同時代的玉人形象。
  • 資本市場反映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特徵
    今年是中國資本市場30年歷史中發展最快的年份之一,A股IPO規模全球排名居前。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國經濟的轉型步伐並沒有放緩,而資本市場恰好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特徵。例如,醫藥生物、食品飲料、休閒服務、新能源汽車等大消費板塊的漲幅超越大盤,與中國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相吻合;電子通訊、計算機、網際網路等行業成為好賽道,也與我國經濟正在經歷的新舊動能轉換相關聯。
  • 歷史乾貨丨中國歷史9大階段特徵詳解,背起來容易多了
    總之: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是對一定歷史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四、工業文明衝擊下的中國的變革與轉型兩次鴉片戰爭後的中國。七、民國時期中國的時代特徵民國時期作為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個特殊時期,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社會運行機制(包括社會生活等)都在急劇地發展、變化著,是這段歷史的總態勢和總特點。
  • 【知識整合】【通史系列】全三冊最全最牛歷史階段特徵(收藏)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空前強化;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理學仍佔主流地位;科技文化處於專制社會末期的總結階段,教育、科舉、文化政策都體現了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色彩。專制制度走向腐朽,阻礙了中國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的轉型。政治方面1.明初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強化皇權;明成祖設內閣,實行特務統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加強管轄。
  • 中國歷史最混亂的四個時期
    這段歷史主要從漢獻帝禪讓曹丕開始計算到隋文帝楊堅滅南陳。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根據有關人口數量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人口數量最低峰便是在三國時期,人數為767萬人(可怕,那時候是有多荒涼)。魏晉南北朝它是幾個朝代統稱的複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在這段時間,漢文化差點遭受滅頂之災,在下期文章將會為大家介紹。
  • 《轉型時期社會情緒調適與輿論引導研究》出版發行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臺長、黨委書記孔德明的理論專著《轉型時期社會情緒調適與輿論引導研究》一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立足當下中國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出發,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情緒調適與輿論引導的經驗和不足,分析了轉型時期社會情緒與社會輿論的基本特徵與發展態勢,探討了轉型時期社會情緒調適與輿論引導體系的構建方略,在統籌推進社會情緒調適、社會輿論引導與社會治理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思考。
  • 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時代使命
    文獻與考古材料的整合在之前的訪談中,您提到中國考古學中自身古老而特別的傳統。您可否仔細談談,這種傳統主要的內涵是什麼?我們在歷史時期考古的實際研究中,又應當如何圍繞著這種特徵或傳統來展開研究呢?當然,不同地域的文字,同樣一個字形,是不是表達同樣的意思、讀音還有待甄別,但至少在中國文明起源中,文字在各地的起源,以及最後形成的漢字體系,是這個文明最大的特徵。這個特徵可以說從史前時代一直到歷史時期,一以貫之,幾千年來體系都是穩固的,這是中國文明有別於其他文明最大的特點。所以雖然中國文明有過朝代的更替,統治集團也有變化,但是這個文字和文獻的體系,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非常堅固的一條線索。
  • 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主線
    但是我始終感覺,我們的歷史時期考古,儘管在資料積累層面比過去要迅猛得多,但是對於中國文明起源、發展以及特徵這些方面所做出的貢獻,還是跟史前考古領域有一定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在史前考古這個時期,隨著一系列重要考古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家們重新拼綴出一幅中國史前時期文明發展的線條、框架與版圖,而這個版圖,是過去僅靠文字記載所不能建構的。因此史前考古的成就與貢獻,確實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 歷史提分乾貨,學習方法全總結,強烈建議收藏
    目錄是全冊教科書的綱,閱讀目錄有利於掌握全冊教科書內容的系統性和各課間的聯繫。課文題目亦是如此,課文的題目是本課的中心,小標題則是課文的骨架,閱讀時要把這些標題整體讀。這些標題有的是體現一種歷史的並列的「橫向」關係。
  • 「揚棄」式演進:中國慈善的兩次歷史轉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發展慈善的國家之一。從遠古時代人群互助之舉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慈善事業,慈善已在中華歷史長河流淌千年。期間,存在著傳統慈善、近代慈善、當代慈善三種類型,經歷了兩次歷史轉型:第一次是晚清民國時期傳統慈善的近代轉型,此次轉型已經完成,並伴隨歷史的遠去而積澱成為慈善文化並形成傳統;第二次是進入21世紀慈善事業的當代轉型,這次轉型尚在進行之中,且存在諸多變數。縱覽兩次歷史轉型,中國慈善的外在形態與內在理念方面均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並未完全摒棄傳統,而是聚合成一種「揚棄」式的演進狀態 。
  • 高中歷史,(古近現代史)階段特徵總結,附獨家歷史記憶口訣
    高中歷史是比較難學的科目,很多同學在高三時,進入了「學習高原期」後導致學習成績徘徊不前。明明知識點都會,但就是考試答不對。平時做題遇到的困惑似乎都解決了,高三刷的歷史習題能堆成小山,用盡了解題的十八般武藝,但面對變幻莫化的試題情境和靈活的設問往往不能得到理想的分數!
  • 趙現海明代中國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視野——2015年明史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而中央集權主義的政治機構與運作模式,則直接構成了古代中國的基本框架。相應地,政治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佔據著核心位置,政治史自然也是包括明史在內的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首要內容。明代在中樞政治設計、政治群體互動、地方管理體制方面,都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徵。本年度的研究便反映了這一特徵。
  • 高中超全歷史階段特徵總結,古/近/現代史,附歷史記憶口訣
    高中歷史是童鞋們比較難啃的一塊骨頭,古代、近代、現代史的歷史背景、歷史特徵、歷史意義及發生的大事件都是零散且容易記混的地方,可能你考場上一個恍惚就讓你錯失一個五分選擇題。一分可以幹掉千人可不是虛張聲勢,所以我們一分也馬虎不得!學習最忌諱的就是看起來很努力。
  • 【他山之石】寇健文、夏璐: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臺灣「中國研究」領域中的角色:歷史進程與變化特徵
    第一部分集中回顧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臺灣中國研究的總體特徵;第二部分側重於描述國關中心在同一時期作為政府智庫的崛起進程;第三部分專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臺灣的政治變遷及中國研究領域學者的代際轉換;第四部分討論由同一時期政治環境和教育背景的變遷引起的代際及政治矛盾;第五部分總結1990年代中期至今臺灣中國研究領域的新特點以及國關中心所面臨的挑戰;第六部分為結論。
  • 從「胡教」到「國教」——北魏時期佛教的中國化轉型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高度發展,百家爭鳴的歷史現象使中國的思想文化達到了頂峰。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智慧相繼湧現,最終,漢朝統一中國,儒家文化成為主流官方文化。但由於世家大族的原因,儒家文化被貴族壟斷,窮苦百姓只能繼續尋求其他思想文化的寄託。
  • 陳揚勇談「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這一重要論斷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高度強調了黨的領導的極端重要性,使我們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今天,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總結歷史經驗,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理解和認識這一論斷,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 中國美術史知識點總結(全)
    巖畫:內蒙陰山巖畫、廣西花山巖畫、連雲港將軍崖等(三)原始雕塑1、史前陶塑藝術品的造型種類新石器時代雕塑有實用性和象徵性兩大特徵,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玉器和陶塑。陶塑造型有動物和人物兩大種類。代表作品有:歷代帝王圖、步輦圖、職貢圖等2、吳道子的作品、風格特徵、藝術成就送子天王圖、地域變相圖、伏生授經、鬼伯圖用筆遒勁神速,白描,以宗教人物畫成就最著3、尉遲乙僧的繪畫特點佛教畫為主,西域特徵。
  • 足壇巨星的十大類型及特徵總結
    巨星球員的十大類型及特徵總結   一,實力超群型     「他比任何人都強出一大塊」,這是英格蘭著名後衛布徹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