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主線

2020-12-15 澎湃新聞

霍巍,1957年生,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學術兼職有: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吉林大學中國邊疆考古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等。2011年被教育部聘為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年被國家社科規劃辦聘為國家社科基金評委,2015年受聘為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並任考古學召集人之一。

霍巍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考古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業內享有廣泛聲譽。主要研究領域為漢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學與藝術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館學。先後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考古學報》、《歷史研究》、《民族研究》、《考古》、《文物》、《世界宗教研究》、《中國藏學》以及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東方學報》等發表論文近百篇,出版《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西藏西部佛教文明》、《戰國秦漢時期中國西南的對外文化交流》、《西南考古與中華文明》、《考古發現與西藏文明史第一卷:史前時代》、《吐蕃時代:考古新發現及其研究》、《青藏高原考古研究》、《皮央·東嘎遺址考古報告》等多部學術著作。

中國考古學前段和後段的「不對稱性」

霍老師您好!很榮幸有機會採訪您。我們知道,您自從1978年考入四川大學考古系以來,已經在考古學界耕耘了四十餘年,取得了很多成績,尤其是在歷史時期考古的領域,創穫頗豐。而這四十年,中國考古學也發展得十分迅速,重大發現目不暇接,各項研究也都有所突破。那麼在您看來,歷史時期考古研究在這四十年間發展的如何?它目前在中國考古學的體系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霍巍

:謝謝!我想先談談今天我要說的「歷史時期考古」。中國考古學是一個整體,但實際上它可以分成三個大段。第一個階段是史前考古,研究的對象是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時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石器時代考古;第二個階段是原史考古,這個時期已經有了一些文字記載,但數量很少,內容也很模糊。因此這一段歷史的研究,還非常依賴考古材料,考古學本體發揮的價值很大。原史考古在我們中國,就是常說的三代考古。如果把這兩段劃開,中國考古學第三個大段,就是進入戰國秦漢以後的考古學研究。從戰國秦漢開始,我們中國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文獻記載,這與前兩個大段落是很不一樣的。我今天要談的歷史時期考古,主要說的就是這第三個階段。

大家都知道,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而我在1978年有幸考入四川大學,學習中國考古學。在我學習期間及畢業以後,我感覺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考古學,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提升。各個時段的考古新發現都層出不窮,而且不斷有重大發現。但是我始終感覺,我們的歷史時期考古,儘管在資料積累層面比過去要迅猛得多,但是對於中國文明起源、發展以及特徵這些方面所做出的貢獻,還是跟史前考古領域有一定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在史前考古這個時期,隨著一系列重要考古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家們重新拼綴出一幅中國史前時期文明發展的線條、框架與版圖,而這個版圖,是過去僅靠文字記載所不能建構的。因此史前考古的成就與貢獻,確實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而在歷史時期考古,我們每個年度也都有一些能夠反映不同文明階段的重大考古發現,但是非常遺憾,這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並沒有幫助我們從大的框架、體系方面,建立起像史前考古那樣的文明體系。我們基本上還是停留在以文獻史料為基本框架,考古材料僅僅是起到印證、補充作用的一個狀態。我覺得這跟中國考古學整體的發展水平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隨著考古材料的不斷增多,中國考古學的前段和後段,對中國文明研究的貢獻有一種不對稱性,這是我長久以來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1986年與李永憲教授在廣漢三星堆遺址合影

我們想知道,這種「不對稱性」的出現,背後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霍巍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這個現象的背後說明了什麼,那就是我們對歷史時期考古的關注,目前還很不足。表面上看,大家都承認中國考古學有這三大段,但實際上,由於各個段落特點不一樣,大家往往將中國考古學的主要關注點放在前兩段上,所謂「古不考三代以下」的觀念還根深蒂固。甚至有人認為,既然歷史時期有了豐富的文獻記載,那考古學還能發揮什麼作用呢。近年來也是這樣,新技術的運用、新理論的提出,基本上也都是圍繞著前兩段展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起源工程,也都是圍繞著前兩段展開的。

因此,比較起來,第三個大段的關注度遠不如前兩段那麼高。而且似乎很難把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能夠一以貫之、恰如其分地運用到第三個大段的研究中。類型學、地層學似乎主要在前兩個大段的研究中發揮比較大的作用。那麼在後段,主要的理論和方法應該是什麼呢?又如何正確運用我們類型學、地層學的基本手段呢?這些問題討論得比較少,導致從事歷史時期考古的相當一部分研究者以及他們所指導的學生,缺乏對歷史時期考古在方法、理論層面的思考,只能機械地套用前兩個段落所採用的方法。對一些本來不需要那麼繁瑣的,已經有明確紀年,或者可以通過跟紀年材料相比較而準確斷代的考古材料,還要用類型學的斷代手段。有一些科技考古的技術,運用得也不到位,不知道在歷史時期考古中怎麼樣去發揮科技手段的價值。

正是有這些現象存在,導致我們歷史時期考古,在一些大的問題上沒有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這是我的一個基本觀感。所以如果我們要把中國考古學作為一個整體、一個體系來加以看待,很顯然,歷史時期考古是我們的弱項,應該予以加強。

歷史時期考古的兩大主線

您剛才說,我們的歷史時期考古,這四十年來在一些大的問題上沒有發揮應該發揮的作用。那在歷史時期考古領域,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大問題是我們應該予以重點關注,並發揮考古學自身價值的呢?

霍巍

: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研究對象,是文明發展到高級階段的考古遺存。較之史前時代,要豐富很多。具體而言,一個是物質生活的進步,帶來了人們衣食住行整個物質社會條件的改變;第二個是精神層面的進步,其一表現在國家、社會的形成,各項制度的完備;其二是人們的精神信仰世界更加豐富,產生了不同的宗教,從過去原始的自然崇拜向宗教信仰層面發展,比方道教,那是到了漢代以後才形成的。還有一些來自境外的宗教,是不同的歷史時期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土的,這些都體現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因此,歷史時期考古研究的角度,的確與史前考古不太一樣。如果說史前時期,我們考古學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的初級發展,那到了歷史時期,我們就要關注文明相對高級的階段,人類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進步。剛才我已經談到了幾個方面,這些都應該是歷史時期考古可以施展身手的廣闊空間。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現在談早期社會,似乎材料和話語都很多。但是真正進入到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存在如此豐富的考古遺存和文獻記載,我們的話語反而顯得比較單調,也比較平庸。這是中國考古學目前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

實際上歷史時期考古的前輩學者,已經在兩條主線上努力地做出了貢獻。其中之一是中國古代文明、古代社會在起源之後,是如何發展、興盛的,過程中又有哪些特徵。尤其反映在上層領域,一些制度是怎麼形成的。比如都城、陵墓,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特徵在考古學中的反映。因此以往我們歷史時期考古,聚落研究做得比較少,主要考慮的是帝陵以及各地不同等級的墓葬所反映出的等級制度。

這方面的工作,前輩學者只是開了一個頭,我們沒有一步步地去深化。舉例來說,對於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的發展問題,俞偉超先生提出了三段,即「周制、漢制、晉制」。俞先生只是提出了一個綱要,我們必須去接著思考這個問題,接著思考這樣的階段性變化。這個變化不完全與朝代更迭相對應,而是有自己獨自的脈絡,運用考古材料去構建這樣的時空框架,這樣的工作才剛剛開頭。

除了這條主線以外,還有一條線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國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互動。比如宗教考古,對佛教、景教到基督教這一類宗教考古遺存的關注和梳理,很大程度上都涉及到中外文明的交流。這也是我們如今應該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

在我們的學術史中,以往有過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完全否定中國文明的獨立發展,即「中國文明西來說」。另一個極端,則是完全否認中國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交流,生怕被扣上「西來說」的帽子。這兩種傾向都是不正常的。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已經可以正大光明地探討中國文明與域外文明的交流,以及中西文化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宿白先生就曾經對若干帶有域外文明因素的考古現象入手,討論了從商代就開始有的中西文明交流問題。這個比絲綢之路在時代上更早,早在殷商時期的青銅文化中,就已經有了歐亞草原文明的一些因素。到了漢代,這種中西交流就更加豐富了,既有技術體系上的,也有思想觀念上的。所以我認為在這條線路上,這四十年來,相比起改革開放以前確實有進展。到了今天,那更應該有一大批新的優秀成果湧現。

另外,還要補充一點。對於所謂「四裔」,即周邊地區的考古研究,也是歷史時期考古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方面,在文獻中往往充斥著族群的誤解與偏見,考古材料的價值不言自明。比如對吐蕃的研究,無論是靠漢文還是藏文的記載,都很難把許多問題說清楚,正是近些年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建構起了我們對吐蕃時代的歷史認識。

1997年在西藏阿里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右二)

您剛才總結了歷史時期考古的兩大主線,也談到前輩學者在這兩條線上都有貢獻。談第一條主線時,您提到前輩學者已經開了頭,但我們卻沒能繼續深化。那在您看來,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霍巍

:要做出改變,首先應該明白我們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對文獻的利用能力。我們今天新一代,甚至中生代的學者,應該講,跟老一輩學者相比,對古代文獻的利用能力還有一定差距。所以,我們還不能夠非常嫻熟地把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融為一體,很好地去闡釋歷史時期這些考古發現的價值。實際上,要宏觀地去考察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各地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等等這些大的方面,背後都有很多文獻記載可以利用。我們在這些層面,往往不能夠把地下發掘出的材料,跟文獻記載中的宏觀歷史關懷,緊密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

所以我們看到,歷史時期考古的論著,比較常見的還是兩張皮,前面是對考古材料的梳理,但是這種梳理最後卻並不能透物見人,看不到大的制度性變化留下的痕跡。這方面最值得學習的例子,還是剛才提過的俞偉超先生對「周制、漢制、晉制」的總結,他提出了中國古代墓葬制度有所謂階段性的變化,這就是在充分熟悉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很好的宏觀關照。我們非常希望能將考古材料和文獻材料捏合成整體,去看大的制度變化的關鍵點,進而形成考古材料自身構建出的時空框架,為中國文明的歷史提供另一種觀察維度。

此外,如今歷史時期考古開展的工作缺乏系統性,還基本處在個案研究比較多的狀態,將這些個案放到體系下加以考察的工作做得還不夠。所以總的來說,我認為我們缺乏一個宏觀理論的指導,目標不夠明確。很明顯,我們中國考古學在史前考古中,就是要搞清中國文明起源的路徑、主要的樣態以及特徵。但是到了歷史時期考古中,我們就沒有這樣一個大的宏觀目標,來指導我們開展研究。近些年來才有學者注意到,比如關於中國的「中」,就是文化的結晶,「中」、「和」的觀念在考古材料中都有反應,比如宮城,歷代宮城的門道、道路的設置,都是一些制度性以及理念上的反應。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不是說沒做,但是總得來說還沒有形成體系。

中國考古的古典主義傳統

對於您指出的這兩點不足,我們當然應該努力地去彌補自身的差距。但是我們也想知道,可能存在哪些因素限制了自己?

霍巍

影響因素當然有很多,在這裡我只強調一點,那就是學術史上的重要影響。中國的歷史時期考古,應該說本來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因為從秦漢以來,我們實際上就已經有了非西方系統的考古學元素,我們把它叫做「金石學」。我很同意把中國的金石學視為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前身,它當然不是今天現代意義上的史前考古學的前身,但可以稱作歷史時期考古的前身。在那個時代,恰恰和後來「古不考三代以下」的理念相反,金石學家往往是不看史前時期的,而是從三代開始往後看。尤其以「金」和「石」兩個大類為主體,「金」就是我們講的青銅器,「石」就是包括漢魏以後的石刻、造像、碑誌等等。這種古典主義傳統,早在西方考古學傳入中國以前,就已經有方法論上的特點:第一,充分運用文字材料,高度重視那些有紀年、有銘刻的實物資料,進行解讀,而且把它們放置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考察。第二,將實物材料本身和文獻中的記載,緊密地結合起來。

這個情況,實際上和西方考古學形成的過程是很類似的。西方考古學最初也有自己的古典主義傳統,他們首先關注的就是有銘刻、有文字的材料。像埃及學,亞述學的形成,都是從解讀器物上的古代銘刻開始,而這些銘刻的載體,很多都是考古的資料,這些就是西方考古學的古典主義來源。他們之後才發現,僅僅靠這個是不夠的,這種辦法對於古典文明的研究有用,但是無法解決西方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以及一些文字缺乏的所謂「蠻族」。研究這部分歷史,那只能靠考古材料的質地和樣式變化來進行分期排年,形成了後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的三期說。

所以西方考古學同樣是個整體,傳入中國以後,我們注意得比較多的是其非古典主義傳統的部分,就是我們講的由三期說發展起來的類型學、地層學,而忽略了它也有古典主義的傳統。強調了一部分,忽略了一部分。不過實際上,在西方考古學剛剛傳入中國的時候,也不完全是這種情況。殷墟的發掘與研究,就是一個結合體,當時方興未艾的考古學界,並沒有排斥中國古典主義的傳統,而是與西方傳來的現代考古學相融合。我們可以看到,殷墟考古一方面重視西方的地層學、類型學這樣的田野考古理論,但是也充分關注到出土的甲骨文材料,及其與《史記·殷本紀》記載之間的聯繫,這就是很好的一個結合。

但是越往後,我們反而對中國古典主義的傳統,或者說對金石學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我們不太尊重前輩留下來的遺產。在史前考古的工作中,我們傾注了很多力量。但是在歷史時期考古這部分,關於其前身,關於金石學和歷史時期考古學之間的線索,這條學術上的脈絡在逐漸地被淡化。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其影響非常深遠。直到現在,我們講到科學的考古學科,往往都是以史前時代作為「科學考古學」的典型與樣板。而歷史時期考古學,往往很難上升到這個層面和高度。這就是因為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忽略了中國考古學體系中,古老卻又獨一無二的特徵,或者叫傳統。

在「大唐天竺使出銘」碑前留影

本文原載於《南方文物》2020年第1期,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限於篇幅,分為上下篇,此為上篇。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時代使命
    文獻與考古材料的整合在之前的訪談中,您提到中國考古學中自身古老而特別的傳統。您可否仔細談談,這種傳統主要的內涵是什麼?我們在歷史時期考古的實際研究中,又應當如何圍繞著這種特徵或傳統來展開研究呢?因此,我一直主張,考古學是一個整體,考古學的方法論不是排他的,考古學的方法論是以解決問題作為最終目標的,中國歷史時期要解決什麼問題,就決定了歷史時期考古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其中對文字和文獻的高度重視,把對文字與文獻的詮釋,運用到考古材料的解讀當中,就是主要的方法之一。這個方法不能被忽略,而我們常常強調的史前時期的研究方法,未必會適用於歷史時期,這是很明顯的。
  • 歷史巧合還是歷史使命?夏朝與詩經研究PK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
    根據相關報導,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21日在相關座談會上表示,我國持續實施「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其中,「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項目(2020—2024)已啟動,由國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協作,系統開展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工作。
  • 先秦時期的鄭州什麼樣?《發現鄭州·先秦篇》7月13日晚河南衛視播出
    中華文明起源問題是近年國際學術界的研究熱點,鄭州的考古發現分布於中華早期文明階段的各個歷史時期,以先秦時期為主,形成了完整的早期中華文明發展的鏈條。鄭州地區的這些考古發現,其時代之早,內容之卓、文化之燦爛,成為認識中國先秦歷史文明肇始、形成、發展的關鍵,為人們了解、認識和重構中國上古歷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新材料、新認識、新標準。
  •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星空瞰華夏》系列紀錄片不是對中國歷史文獻進行簡單的視覺化再現,而是在科學考古、探索歷史的過程中,引入了衛星遙感成像、數字攝影測量、三維動畫等現代先進技術,去揭示歷史中湮沒難見的內容與圖景。
  • 中國考古的濫觴
    因為時間精力能力等原因,我根本就沒有打算寫洛陽九縣六區以外的文字,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感覺應該把範圍擴大到河洛地區,因為河洛地區的歷史文化美食旅遊等方面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某些深層次的聯繫。河南澠池仰韶文化就不例外。她是中國考古學的開端,河洛文化撇不開仰韶文化。
  • 中國水下考古的「十三五」足跡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發展十分重要。總結回顧「十三五」所取得的成就與經驗,以期更好謀劃「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就成為一項重要工作。本刊特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撰文,梳理中國水下考古走過的三十年曆程,特別是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態勢和取得的成就。
  • 中國大學裡的考古系
    圖源/大英博物館隨著東風西漸越來越多的外國考古學知識傳入中國甲骨文、敦煌文書等重大發現震驚世界也促進了中國學術界對地下實物的重視 五四運動時期在中國文化西來說和疑古思潮的背景下為解決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就必須依靠地下出土文物因緣際會,1921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宋新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提出,主要以考古和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為主要手段,重點組織實施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考古項目,全面、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促進文明比較研究,以考古學實證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凝聚民族共識,堅定文化自信
  • 考古發現|西安發現戰國時期秦國「皇家浴室」
    文獻記載,秦獻公二年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漢高祖劉邦也曾以櫟陽為都城,整頓隊伍、向東挺進,逐漸完成統一全國大業。
  • ...主線•競賽訪談丨林甸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總工會主席衣德利
    「當好主人翁 建功新大慶」主線•競賽訪談丨林甸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總工會主席衣德利 2020-10-21 14: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了解中國歷史中的上古時期
    不知道大家對上古時期有沒有什麼了解,不過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不是很清楚這個時期的中國歷史的,因為這個歷史時期實在是沒有什麼史書記載,基本上可以說是無據可考,但是也是有那麼幾個零星的比較正規的歷史文書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下這一時期,畢竟也算是中國一開始的歷史源頭了。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文章強調,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二要「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三要「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  近年來,考古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直播,到海昏侯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段也開始排起長龍……公眾考古,正讓人們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
  • 中國考古告訴我們什麼
    以西漢長安城、唐長安城、遼上京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為代表的都城考古,以秦始皇陵和漢唐帝陵為代表的帝陵考古及漢、唐、宋、元、明、清墓葬研究,以瓷器、金銀器為代表的手工業遺存研究,使得中華古代帝國時期的物質文化面貌逐漸清晰。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研究院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昌吉州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新疆昌吉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吉木薩爾縣人民政府承辦。
  • 中國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石窟寺考古處於什麼階段?它的過去是怎樣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日前,「中國石窟寺考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
  • 魏堅北方考古文選(史前卷、歷史卷)
    本選集的編輯出版,緣起於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大力支持和同仁們的勸勉,也得益於十六年來在創建中國人民大學考古學科過程中,教學相長、師生共勉所獲成果的積累。承蒙科學出版社閆向東先生厚意,對選集的出版給予支持。
  • ...研究課題「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 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
    紅網時刻永州12月7日訊(通訊員 子疑)12月2日,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張京華教授主持的「五帝傳說時期的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獲批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學術項目。「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遠古文明能夠綿延不絕傳下來的國家,五帝時期是夏以前中國古史的最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具有歷史的科學性,需要依據歷史而加以闡明,需要重新估價真實可信的古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實事求是地論證出來。「五千年文明」「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命題是有歷史根據的。五帝時期的古史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遺蹟之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階段。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考古視角中的日本歷史時期簡介
    古墳時代的陶器稱為土師器,此時全國陶器風格趨於統一,且墓葬中出現了中國製造的神獸鏡。此時期,中國處於魏蜀吳至西晉的過渡時期,而朝鮮半島則處於三韓時期(馬韓、辰韓、弁韓)。進入四世紀,日本列島逐漸開始盛行製作銅鏡,紋飾一部分仿製中國銅鏡,一部分則體現本土審美風格。倭王為了體現政治、祭si上的權利而開始製作寶器。
  • 你了解緬甸考古和緬甸歷史嗎?來讀一下
    稍後,才陸續制定計劃,在全國重點地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五十年間,史前史的研究項目都很少得到政府資助。另一個問題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起,緬甸的考古機構只注重於對地面文物的保護和研究,尤其是屬於歷史時期,特別是蒲甘(Pagan) 和先蒲甘時期的文物。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