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貓耳山窯址群:南方窯業濫觴之地
原標題:南方窯業濫觴之地貓耳山商周窯址群是我國首次發現的不同類型窯爐集中分布、保存完整且存在早晚疊壓關係的窯群遺址。同時也證實了南方先秦窯爐多種多樣,已有自身獨立的窯業系統,可獨立發展出燒成溫度更高、容量更大、技術更先進的龍窯,為探究中國窯業技術發展提供重要依據。龍窯的起源和原始瓷的產地,是國內考古學界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龍窯具有窯床長、裝燒面積大、產量高、火焰流通均勻、冷卻快的特點,適應燒造瓷器。
-
城市發展之濫觴
4300年前的古城寨古城、4100年前的王城崗夏代都城、3900年前的新砦夏代都城、3700年前的大師姑夏代城池、3600年前的二裡崗商代都城、3400年前的小雙橋商代都城、3000年前的娘娘寨西周古城、2700年前的鄭韓都城、2200年前的秦代漢霸二王城、2000年前的漢代滎陽故城等,這些城池開創了中國城市建設和規劃布局的先河,演繹了中國早期城市發展變化的完整歷程。
-
《樂之濫觴》系列講座第二講:《一起認識豐富的中國打擊樂》
而樂之濫觴,乃國之濫觴,觀樂即觀國,樂之尚風,亦是國之尚風。對中華民族深邃的音樂文化逐本求源,無疑會提升大眾的音樂素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國鼓歷史悠久,它伴隨著古老的華夏文明一直走到今天,逐步形成為一個龐大的樂器家族,在這個樂器家族中,我們能見到各式各樣的鼓。
-
中國水下考古的「十三五」足跡
「南海Ⅰ號」考古現場 李韻攝/光明圖片「南海Ⅰ號」船上的貨物。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瞬間。第一屆水下考古培訓班學員合影。塞林港聯合考古隊在水下工作。中國第一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國考古01」。【考古中國】編者按2021年是我國「十四五」的開局之年。
-
中國大學裡的考古系
考古系作為大學最冷門的專業之一最近突然火「出圈」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鍾芳蓉一起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熱搜 作為一門大學專業考古系在中國誕生不足百年與其誕生和發展相生相伴中國近代考古學也走過了百年滄桑▲考古研究者在研究長白山神廟遺址出土的獸頭脊飾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中國考古告訴我們什麼
考古取得的成就與貢獻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作出了有別於文獻史學的特殊貢獻通過大量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及分析,實證了中國超百萬年的人類史、1萬多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及其發展演變歷程,掌握了中國人類起源、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研究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
『洞穴考古』第六屆「中國公共考古·貴州論壇」洞穴考古專題研討
9月26下午,第六屆「中國公共考古·貴州論壇」進行了洞穴考古專題研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傅憲國研究員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6位與會者分別做了洞穴遺址發掘和保護利用報告。
-
品讀|大眾化解讀的《中國考古大發現》,讓考古走出學術「象牙塔」
1928年城子崖遺址的考古發掘,首次使用了考古地層學原理,首次繪製了考古地層圖,首次出版了田野考古專刊《城子崖》;這些「首次」為中國考古學特別是史前考古學的發展鋪墊了重要基石。歷史考古學領域,也就是中國古代社會(商朝到明朝末期),《中國考古大發現》選入了在田野考古領域比較具有代表性,同時在社會公眾中影響較大的遺址類、墓葬類文章25篇。
-
考古現在進行時 中華龍融合了哪些動物?
考古現在進行時【 中華龍融合了哪些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為傲,認為自己是人文意義上龍的傳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已滲入中華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脈絡,貫穿中華文明發展的湯湯長河。作為神話性的動物,龍並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那麼龍的原形是什麼?
-
中國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
本報訊 中國石窟寺考古處於什麼階段?它的過去是怎樣的?未來應該如何發展?日前,「中國石窟寺考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考古學會宗教考古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市大足區舉行。
-
遊春圖|丹青故紙,山水濫觴
因此,這幅孤獨的《遊春圖》也就成了中國山水畫有真跡可循的最早一幅畫作。《遊春圖》畫的是桃杏初發的春日,而它本身也可以代表中國山水畫的萌芽時期。展子虔以青綠勾填法直接描繪了大自然的山川和人物,在對樹枝的處理上直接用粉去點染;通過俯視的角度描繪,使畫作具有不錯的透視空間和縱深表現,事物比例也趨於合理。
-
中國考古,更加「外向」(走出去 怎麼走)
原標題:中國考古,更加「外向」(走出去 怎麼走)本報記者 楊雪梅《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24日 12 版)5月23日,為期3天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閉幕。這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會議,參會人數達到空前的700多人,是自1979年中國考古學會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會議。
-
喬姓的濫觴
喬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喬姓的濫觴,可追溯到伏羲氏與女媧氏時代。那時候有一個顯貴的母系氏族部落叫有蟜氏,後來少典氏入贅於有蟜氏部落,「娶於有蟜氏之女安登,有身孕遊於華陽九龍山,感而生子,育姜水之上,遂以姜為姓,以火德王天下,故曰炎帝。」他就是三皇之一的神農氏,這裡所說的有蟜氏又作有嬌氏、有媧氏。
-
史前遺址挖出「龜殼」,內含宇宙之謎,考古家:至今無人參透
事實並非如此,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對宇宙萬物的思考,即便沒有文字的記載,但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專家還是有了很多的發現。我國雖然又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說法,但這只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在很多國家,這一說法還是有著很大的爭議。這與西方國家對文明的判定有關,他們認為,只有文字的出現,以及青銅器能夠代表文明,其餘的都不能算。
-
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主線
學術兼職有: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吉林大學中國邊疆考古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等。2011年被教育部聘為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年被國家社科規劃辦聘為國家社科基金評委,2015年受聘為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並任考古學召集人之一。
-
川大考古60年|川大考古系創辦者徐中舒的學術貢獻
在長期的考古教學、科研與實踐過程中,為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的考古文博事業培養了大量中堅力量,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風格與學術特色,在中國西南考古(包括西藏考古)、歷史時期考古(尤其是宗教考古、美術考古和歷史時期考古方法論)等領域具有深厚的傳統和強勁的實力,近年來也致力發展科技考古、實驗室考古等新興領域。
-
《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五洲傳播中心和美國國家地理、英國Wild Blue Media聯合製作的三集考古紀錄片《星空瞰華夏》通過國家地理國際頻道、國家地理美國頻道播出,同時在國內愛奇藝和嗶哩嗶哩兩大視頻平臺上線播出,這是考古紀錄片在對外傳播方面為增進世界理解中國、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做出的一次重要探索。
-
2019年的中國10大考古發現公布:中國古文明考古有了重大突破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等10項新發現入圍。在這些發現中,我最關注的是疥疙洞遺址、小南山遺址、石峁遺址皇城臺、平糧臺城址,因為四個遺址對於研究中國文明的起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史前考古重大突破!國家文物局發布「考古中國」5項重大項目成果
【新民晚報·新民網】今天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通報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成果。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從聚落組織、信仰習俗、動植物遺存、出土遺物、宮城建築、古城遺址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填補了史前考古中國的多項空白,多維度揭示了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