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瞰華夏》:考古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2021-01-09 光明日報

考古紀錄片在科學考古、歷史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歷史,講述中國歷史,傳播中國歷史知識,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五洲傳播中心和美國國家地理、英國Wild Blue Media聯合製作的三集考古紀錄片《星空瞰華夏》通過國家地理國際頻道、國家地理美國頻道播出,同時在國內愛奇藝和嗶哩嗶哩兩大視頻平臺上線播出,這是考古紀錄片在對外傳播方面為增進世界理解中國、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做出的一次重要探索。

《星空瞰華夏》系列紀錄片不是對中國歷史文獻進行簡單的視覺化再現,而是在科學考古、探索歷史的過程中,引入了衛星遙感成像、數字攝影測量、三維動畫等現代先進技術,去揭示歷史中湮沒難見的內容與圖景。節目藉助衛星遙感成像技術,創造出從太空俯瞰歷史遺蹟的獨特視角;藉助數字攝影測量、三維動畫技術,讓湮沒於時光沙塵中的漢長城重新崛起在沙漠邊陲,讓富有傳奇色彩的元上都再次矗立在大草原之上,讓消亡的石峁古城再現其宏偉的結構。與傳統的考古紀錄片相比,該紀錄片在探索歷史奧秘的同時平添了許多懸念,創造了諸多富有科技含量的視覺奇觀,以精美的畫面、新穎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壯麗的山川地貌和時光流逝中的滄海桑田。逶迤萬裡的長城、阡陌縱橫的大地、穿山裂谷的河流、荒蕪神秘的沙漠,在該系列片中都以全新的形象再現,強烈激發觀眾探索歷史的興趣和了解中國的熱情。

除了科技感十足這一特徵之外,該系列紀錄片還有非常鮮明的文明探源特徵,可以稱得上是考古和歷史地理學方面的一次重要探索。節目邀請考古學家艾倫·馬卡與中國各地專家一同參與節目創作,使全片展現出堅實的學術基礎。三集紀錄片記錄了中國考古學家近年來的一些重要發現,比如紀錄片中介紹的長城「暗門」獨特的軍事防禦作用以及關於石峁城消亡的原因等內容,都是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考古發現。經由該系列紀錄片,我國考古學、歷史學等方面的學術發現得以通過視聽藝術向世界廣泛傳播,不僅有利於世界人民了解我國的歷史與文化,還有利於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和學術自信。

近年來,考古工作備受黨和政府的重視,許多重大的考古工程或正在推進中,或已取得了重大成果。2004年,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經過十多年的辛勤探索,已經取得許多重大發現。該項目以考古資料實證了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經進入文明階段,這一結論使中華文明的信史真正延長至5000多年,極大增強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對於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義重大。《星空瞰華夏》中介紹的陝西石峁遺址,正是該項目的重點考古對象之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諸多重大發現,為考古紀錄片創作提供了一個巨大「寶庫」。利用這個巨大的「寶庫」,當代考古學家、歷史文獻學家以及多學科領域的專家有望藉助考古紀錄片創作者的工作,在中國對外傳播這一領域發揮重大影響。

如今,通過《星空瞰華夏》這部紀錄片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國考古紀錄片創作者正以積極姿態投身於探索歷史、傳播歷史的工作,這必將極大拓展中國考古和歷史研究的影響力,使中國考古和歷史研究能夠為助力世界理解中國和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何輝,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歷史語言與戰略傳播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失落的古文明:「中國的龐貝古城」消亡史
    好消息來了,在中宣部對外推廣局的支持下,國家地理、五洲傳播中心聯合出品紀錄片《星空瞰華夏》(Ancient China from Above)震撼來襲,帶你從全新視角了解華夏古文明!國家地理亞洲頻道8月1日首播,並將在美國、拉美和歐洲陸續播出。愛奇藝和嗶哩嗶哩兩大視頻平臺將於8月28日聯手上線播出。
  • 歷史巧合還是歷史使命?夏朝與詩經研究PK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
    劉玉珠說,陝西石峁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等接連取得重要考古新發現,西藏阿里、新疆喀什等邊疆地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強化保護第一、守正創新、固本培元,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程管理,構建以文物資源為載體的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加快完成組建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 「多學科視角下的歷史文化空間研究座談會」在第二地形測量隊召開
    12月14日,「多學科視角下的歷史文化空間研究座談交流會」在自然資源部第二地形測量隊召開,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東南大學、希伯來大學研究中心等數十家高校和科研單位的文物保護、歷史文化、自然地理領域專家學者應邀參加會議。
  • 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時代使命
    因此,我一直主張,考古學是一個整體,考古學的方法論不是排他的,考古學的方法論是以解決問題作為最終目標的,中國歷史時期要解決什麼問題,就決定了歷史時期考古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其中對文字和文獻的高度重視,把對文字與文獻的詮釋,運用到考古材料的解讀當中,就是主要的方法之一。這個方法不能被忽略,而我們常常強調的史前時期的研究方法,未必會適用於歷史時期,這是很明顯的。
  • 到西安遊學,他們說:歷史有意思,考古很好玩,來吧!
    ,《幸會長安|周秦漢唐,華夏崛起之路》秋季遊學團的團友們畢業了。行走與之對應的精選的古蹟和博物館置身文明進程中感受歷史與文化思辨華夏文明的創興歷程我們到鹹陽城體驗考古我們聽原汁原味的秦腔我們模擬鑄造青銅器
  • 訪談︱霍巍:中國歷史時期考古的主線
    那麼在您看來,歷史時期考古研究在這四十年間發展的如何?它目前在中國考古學的體系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霍巍:謝謝!我想先談談今天我要說的「歷史時期考古」。中國考古學是一個整體,但實際上它可以分成三個大段。
  • 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讓文化說話——李尚鴻女士《山西考古那些...
    這些故事,既深挖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背後的故事,展示了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契合了山西當今加快轉型發展的時代要求,為山西打造「太行、黃河、長城」三大旅遊品牌提供了人文學術支撐,更為海內外人士通過走進山西的方式深度華夏文明的直根提供了基礎性的原始文案。書的作者叫李尚鴻。
  • 彭菲|重塑土遺址的生命力:多重視角的水洞溝考古發掘
    2003-200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遺址其餘地點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大量文化遺存,據此建立起該地區距今4-1萬年的文化序列,拓展了我們對當時古人類生存和演化的認識。
  • 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兩處新考古遺址為何邁不進夏王朝的門檻?
    (作者:趙輝)破解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的歷程,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為此國家啟動了「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工程,以促進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夏文化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的概念,還是一個人類學文化的概念,這是需要學者首先明確的問題。
  • 商周的藁城:考古遺址包含七項世界之最,華夏與戎狄間的軍事要地丨林屋公子
    藁城境內除了臺西村外,還在前西關、靳莊、北龍宮、禪房、王家莊等地均發現了商代遺址,其中在前西關商代遺址還出土了「心」「【上幾下寸】」等族青銅器,其中「【上幾下寸】」族的青銅器,在位於河南安陽殷商王陵的侯家莊西北岡1001大墓和武官大墓都曾出現過,表現雙方有著密切的交往聯繫。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文章強調,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二要「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三要「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  近年來,考古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直播,到海昏侯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段也開始排起長龍……公眾考古,正讓人們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
  • 魏堅北方考古文選(史前卷、歷史卷)
    根據出版編輯的建議,我為三卷本的選集分別確定了書名:史前卷為《長河沃野》,寓意對黃河大回折周邊地區以農耕為主的新石器時代及早期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發掘與研究;歷史卷為《大漠朔風》,寓意對陰山南北及蒙古高原古代北方民族不斷興起和南下融合歷史進程的解讀和認知;拾零卷為《穹谷寥星》,寓意在廣義的大文化背景下對不同領域成果綜合採擷的零散收穫。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掛牌成立
    如今,我們又合併成一家,這是一個歷史的圓滿輪迴。」在山西文博事業的版圖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三晉大地上調查並發現了數千處文化遺址,發掘了百餘處重要的古代遺址和萬餘座古代墓葬,先後有15項考古發掘項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0個項目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第五屆北庭學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日前在北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辦。會議以「北庭與絲綢之路」為主題,從古代城市與絲綢之路、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年、北庭歷史與邊疆治理、絲綢之路的考古發現及研究、北庭故城及大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
  • 紀要 |【菊生學術論壇13】考古發現與歷史記憶——秦漢祠畤的再認識 (下)
    近年來在學界的共同努力下,秦漢畤祭考古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2004—2005年在禮縣鸞亭山(西畤)、2016—2018年在鳳翔血池(北畤)、2018年在寶雞吳山遺址(吳陽下畤)等三處遺蹟的勘探和發掘工作。
  • 迎接中國考古百年 專家學者研討聚焦仰韶文化傳播
    孫自法 攝  為迎接2021年仰韶遺址發現百年和中國考古百年誕辰,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以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學者代表,近日在仰韶文化和中國考古學發祥地所在的三門峽市相聚一堂,參觀考察仰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展,研討交流仰韶文化考古發現與傳播。
  • 從廣義視角審視「最初的中國」
    因為「這個史前的圈子形成了歷史期間的中國的地理核心,而且在這圈內所有的區域文化都在秦漢帝國統一的中國歷史文明的形成之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張光直提出這一作用圈可稱之為「最初的中國」,開啟了向多民族統一的秦漢王朝發展的「有力的程序」。韓建業則提出「文化上的早期中國」的概念。
  • 高翔: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今天,我們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氣勢恢宏地推進民族復興偉業,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考古和歷史研究要認清這一大勢,自覺順應時代潮流,服務民族復興。總書記要求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掲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學和文獻學常被看作推動歷史科學發展的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中國大學裡的考古系
    攝影/李永軍正如錢穆先生所說中國近代考古學也是在西方影響下產生的 西方考古學也有古典和近代之分近代考古學形成至今也只有200餘年19世紀上半頁西方考古學家開始大規模田野發掘活動他們的目光沿著亞歐大陸從歐洲和中東一步步擴展至中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
  • 中國考古的濫觴
    因為時間精力能力等原因,我根本就沒有打算寫洛陽九縣六區以外的文字,但隨著了解的深入,我感覺應該把範圍擴大到河洛地區,因為河洛地區的歷史文化美食旅遊等方面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某些深層次的聯繫。河南澠池仰韶文化就不例外。她是中國考古學的開端,河洛文化撇不開仰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