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 劉齊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強調,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二要「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三要「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
近年來,考古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直播,到海昏侯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段也開始排起長龍……公眾考古,正讓人們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欣賞歷史文化遺產、走進歷史文化遺產、感知歷史文化遺產,更成為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各地不時發生的破壞、偷盜文物的案件也在警示著,要樹立正確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手段、專業的方法,開展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知識普及,並依法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更好探尋中華文明之源。伴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我們確認了中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作為人類起源地和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很多器物和技術都最早在中國出現和使用。越是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就越有責任和意識,將我們的文化來源搞清楚、講明白。
為此,我國先後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項目等,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來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目前都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隨著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五帝三皇神聖事」也終會被揭示。這些將更加清晰地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更好展現中華文明之脈。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漫長,峰巒疊出,代有高峰。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漫長跋涉中,更經歷了無數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湧現出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還留下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蹟。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考古遺存等歷史文化遺產是注釋歷史最好的「活字典」。它們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樣,是中國人民性靈智慧和才情氣概的結晶,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積累幾千年的豐富知識和寶貴經驗,從而更深刻地認識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更好凝鑄中華文明之情。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深深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文明延續千年,不曾中斷,但也飽經風雨,歷經磨難。特別是近代以來,內憂外患不絕,久遭兵燹,天災人禍不斷,創痍未瘳。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時刻,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今天,當我們看到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當我們駐足上海市望志路106號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再次扣動我們的心弦,讓我們回憶起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火」,更要「活」,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歷史文化遺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它不僅僅在玻璃展櫃中,在古物古蹟中,還在我們生活的小街小巷老城區裡,在出門望山見水記鄉愁裡,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根、命、魂。
只有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才能講好中國歷史故事,給自己聽,給子孫後代聽,給世界人民聽。也只有這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才能奮發蹈厲,彰顯出歷久彌新,更加絢麗多姿、興旺發達的風採。(劉齊)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