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2020-12-23 光明時評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 劉齊

  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強調,一要「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二要「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三要「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

  近年來,考古發掘、歷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關注。從「江口沉銀」直播,到海昏侯墓刷屏,從《國寶檔案》《國家寶藏》熱播,到一些博物館在非「黃金周」時段也開始排起長龍……公眾考古,正讓人們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欣賞歷史文化遺產、走進歷史文化遺產、感知歷史文化遺產,更成為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各地不時發生的破壞、偷盜文物的案件也在警示著,要樹立正確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手段、專業的方法,開展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知識普及,並依法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更好探尋中華文明之源。伴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我們確認了中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作為人類起源地和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很多器物和技術都最早在中國出現和使用。越是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就越有責任和意識,將我們的文化來源搞清楚、講明白。

  為此,我國先後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項目等,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採取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式,來揭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目前都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隨著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五帝三皇神聖事」也終會被揭示。這些將更加清晰地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更好展現中華文明之脈。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漫長,峰巒疊出,代有高峰。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漫長跋涉中,更經歷了無數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湧現出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還留下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蹟。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考古遺存等歷史文化遺產是注釋歷史最好的「活字典」。它們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樣,是中國人民性靈智慧和才情氣概的結晶,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財富。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才能更好地學習和繼承中華民族積累幾千年的豐富知識和寶貴經驗,從而更深刻地認識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更好凝鑄中華文明之情。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深深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文明延續千年,不曾中斷,但也飽經風雨,歷經磨難。特別是近代以來,內憂外患不絕,久遭兵燹,天災人禍不斷,創痍未瘳。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時刻,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奏響了氣吞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今天,當我們看到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的回歸,當我們駐足上海市望志路106號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再次扣動我們的心弦,讓我們回憶起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不僅要「火」,更要「活」,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歷史文化遺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貼近民眾、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它不僅僅在玻璃展櫃中,在古物古蹟中,還在我們生活的小街小巷老城區裡,在出門望山見水記鄉愁裡,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根、命、魂。

  只有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才能講好中國歷史故事,給自己聽,給子孫後代聽,給世界人民聽。也只有這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才能奮發蹈厲,彰顯出歷久彌新,更加絢麗多姿、興旺發達的風採。(劉齊)

[ 責編:王營 ]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張 蕊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 高翔: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9·28」重要講話精神,在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上發力,在加強考古人才隊伍建設上著力。三、以優秀的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增強中華文明的吸引力感染力堅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認同我們的歷史文化。
  • 習近平: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我國很早就有了考古學研究。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即將走過百年曆程。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要堅定文化自信,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每一種文明都具有獨特性,這是文化自信之源。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相處過程中,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生產條件等因素,以及觀察和思考世界方式的差異性,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明,表現出各民族適應大自然與社會發展的獨特方式。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望海樓: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望海樓)
    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人民日報: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座風貌獨特的城市,具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研究好澳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彰顯澳門文化特色,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澳門回歸祖國之後,特區政府高度重視並不斷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力支持文物考古事業發展。
  •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時也看了不少當地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走好大國復興之路,需要我們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讓深埋於地下的文物遺蹟「浮上來」,讓記載於史籍文獻的文化「走出來」。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要堅持保護優先。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無比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對於揭示我國文明起源及其演進序列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 長江日報問,如何講好黃陂魯臺的文化和歷史故事呢?
    魯臺山郭元咀遺址,與此前的盤龍城又勾勒出一幅武漢商代城邑發育圖、青銅冶煉產業圖、商周時代諸侯疆域地理圖,給我們講好「武漢故事」又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與考古材料。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一些人認為武漢沒有像北京長城、故宮、天壇那樣的文物。然而,通過考古發現,武漢其實家底相當厚實,現在已進入武漢城區範圍的漢口北盤龍城,就把武漢建城史推展到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
  • 每日金句(收藏)——習近平論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
    >2021年成公協議課程 || 2021魯考(山東公務員考試)筆試課程2021年國家公務員筆試輔導課程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交流群:776378697(點擊加入)每日金句(收藏)——習近平論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
  • 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需增強各方合力
    用足用好現有法律依據記者: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未明確將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列為公益訴訟法定領域,實踐中,檢察機關是如何依據現有法律規定辦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的?胡衛列:雖然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沒有作為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公益訴訟專門領域,但各地檢察機關積極用好現有政策和法律依據加大保護力度,對部分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涉及法定領域的,探索開展公益訴訟加大保護力度。
  •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激活「沉睡」在地下的文化遺產
    11月17日下午,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接受記者採訪,圍繞「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方輝表示,「十三五」時期,山東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在傳統文化價值闡發和挖掘領域形成了特色和品牌。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講好文物故事 讓文物「活起來」
    1月12日至13日,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冰一行先後深入新疆庫車市、拜城縣、新和縣,開展文化潤疆專題調研。12日,調研組一行到拜城縣克孜爾石窟考察調研。所到之處,調研組在聽取匯報的同時詳細詢問石窟保護研究情況,了解克孜爾石窟考古發掘、環境整治、遺產地保護、遺產信息資料保存、保護規劃、環境監測等內容,對近年來文物保護利用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成績給予肯定。13日,調研組先後來到庫車市蘇巴什佛寺遺址、新和博物館、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庫木吐喇千佛洞等,詳細了解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文物保護研究等情況。
  • 保護歷史遺珍,賡續千秋文脈——湘潭市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綜述
    攝影/方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湘潭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將保護成果惠及民眾作為文物工作的宗旨,文物保護、考古調查、文物搶救修復與合理利用等工作全方位開展,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
  • 侯紅調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時強調 講好「開封故事」 講好...
    侯紅調研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工作時強調 講好「開封故事」 講好「黃河故事」 高質量推進鄭汴洛沿黃… 2020-12-14 1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讓文化說話——李尚鴻女士《山西考古那些...
    這些故事,既深挖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背後的故事,展示了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契合了山西當今加快轉型發展的時代要求,為山西打造「太行、黃河、長城」三大旅遊品牌提供了人文學術支撐,更為海內外人士通過走進山西的方式深度華夏文明的直根提供了基礎性的原始文案。書的作者叫李尚鴻。
  • 廬山天下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組到九江廬山實地考察
    同時,學者專家為九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獻計支招,要進一步加強考古發掘與研究保護,以實物證歷史,以文物獲感知,以更寬廣視野、更鮮活實例講好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發生在九江的生動故事。我們將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和文物保護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抓住消化吸收這次實地評估考察的成果,抓緊推進相關工作,堅決打贏打好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場硬仗。一是一定全面抓整改。對專家組反饋的一些問題,我們系統研究、全面整改,實施清單化管理、掛圖作戰,對照銷號,以問題整改作為重要抓手,全面提升九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水平。二是一定全力抓衝刺。
  • 孫春蘭在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加強新時代考古...
    原標題:孫春蘭在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 加強新時代考古工作 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新華社鄭州11月13日電 全國石窟寺保護與考古工作座談會13日在河南省洛陽市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會議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