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考古視角中的日本歷史時期簡介

2020-12-10 慢行漫行

日本博物館展板的日文直譯中,有些語言習慣和語言邏輯不太符合漢語的表達形式,在內容中我進行了一些沒有影響原文含義的調整。

1、舊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0年~公元前11000年。

日本列島大約在公元前4萬年有人類開始居住,此後,一直到有人類製作粗陶器的一萬三千年前被稱為「舊石器時代」。這段時期是猛獁、諾氏古稜齒象和大角鹿等大型哺乳動物繁衍生息的寒冷冰河期,這時日本列島還與大陸相連,人們利用石器、骨角器進行採集、狩獵,過著逐獵物作物而居的生活。

通常來說,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只指打制石器,而磨製石器是新石器時代才開始出現,但日本列島舊石器時代的部分有刃石器已經是磨製的了。自北海道至九州島遍布火山,黑曜石多見,所以這片區域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多見黑曜石工具。在火山分布較少的東北地區多用矽質頁巖,而近畿和瀨戶內部地區則多用贊岐狀巖(日本特產的一種黑色玻璃質火山巖)。

2、繩文時代:公元前11000年~公元前5世紀。

距今約13000年,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日本列島形成。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工具、技能逐步完善,人們學會了使用弓箭狩獵,也逐步掌握了使用黏土製作粗陶器的技藝,此時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漸漸轉換為定居。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多以農耕和畜牧為生,但日本列島居民仍以採集、漁獵為主要生活來源。

這段時期日本居民以黏土製坯燒制粗陶器,陶器上用繩結做印紋,故而被稱為繩文陶器,這個時代也由此而被命名。人民用陶土燒制烹煮器具,使得日常可以食用熟食,生存質量和飲食方式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產生了一定的階級和信仰,繩文陶器在禮儀和葬祭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圖巖偶 繩文時代 青森縣南部町小向出土

3、彌生時代:公元前5世紀~公元3世紀。

這段時期日本列島開始與大陸交流,農耕稻作逐漸產生並成熟。大約距今2400年前,中國和朝鮮半島的稻作方式逐漸傳到九州島,隨之而來的還有青銅器、鐵器的冶煉鑄造方式及一批成品。這些生產方式逐漸傳播到四國、本州,人們在有灌溉設備的水田周邊定居,迎來了農耕生活為主的彌生時代。而在未能開始水田稻作的北海道地區則稱為續繩文文化;西南諸島被稱為後貝冢時代文化,開始了獨自文化發展過程。

彌生時代的陶器與繩文時代的陶器雖然同為粗陶,但差別較大。彌生時代中期,快輪拉坯的制陶方式已經開始運用,所製作陶器色澤明亮,胎質輕薄堅硬。伴隨著農耕文明發展,產生了炊煮用壇、儲藏用罐、放置食物的高座食案等按照使用類別來形制的陶器。

此時的許多陶器與中國大陸陶器非常相似,如埋葬兒童的甕棺,與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仰韶文化兒童甕棺形制近乎相同。

上圖兒童甕棺 彌生時代(中期) 佐賀縣出土兒童甕棺

上圖中國陝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博物館

在九州發現的彌生時代早期銅矛、銅戈、銅劍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實用器,不久後日本也開始製作青銅兵器並逐漸本土化,產生了專用於祭si的大型扁平道具。

細形銅戈 彌生時代(中期) 佐賀縣鳥栖市柚比町出土

銅鐸幾乎都發掘於近畿地區,推測其起源於中國的銅鈴及朝鮮半島的小銅鐸,不過其出現之初就比銅鈴和小銅鐸大得多且表面裝飾有紋樣的日本樣式。後世的鐸逐漸越來越大,其功能也從奏樂被演變為祭器,用來祈禱豐收和村落繁榮。

袈裟紋銅鐸 彌生時代後期 大巖山遺蹟滋賀縣野洲市出土

日本天理參考館藏

續繩文時代

因氣候寒冷,北海道地區不適於進行稻作農業生產。在九州、本州、四國等地區陸續進入了彌生時代時仍持續著採集、漁獵為主的生產方式,被稱為續繩文時代。目前所發現的遺址多集中在海岸和河川流域,在遺址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海獸骨骸、牙齒以及少量的蕎麥作物。

續繩文時代的陶器繼承了繩文時代的豐富裝飾風格,出土文物中包含佐渡島出產碧玉雕琢的玉管和南海出產的海貝製品和鐵製品,推測其與本州的彌生文化及經由薩哈林的大陸文化有交流。

4、古墳時代:公元3世紀~7世紀。

彌生時代末期(3世紀前期),從關東到九州各地區出現了造型獨特的大規模墳丘墓葬,村落變成國家,並出現了將其統合的勢力。西晉陳壽著《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有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遣使臣前往魏國的記載。

三世紀後期,以奈良盆地為中心的畿內區域出現了不同於墳丘墓規模和形制的前方後圓形墓葬,隨葬有顯示墓主人身份地位的三角緣神獸鏡等器物,顯示出成熟的政治社會及大和王權誕生,此後遺址到公元7世紀被稱為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的陶器稱為土師器,此時全國陶器風格趨於統一,且墓葬中出現了中國製造的神獸鏡。此時期,中國處於魏蜀吳至西晉的過渡時期,而朝鮮半島則處於三韓時期(馬韓、辰韓、弁韓)。

進入四世紀,日本列島逐漸開始盛行製作銅鏡,紋飾一部分仿製中國銅鏡,一部分則體現本土審美風格。倭王為了體現政治、祭si上的權利而開始製作寶器。鍬形石等寶器和豎穴式石室的古墳以畿內地區為中心,分布於東海及中部地區西側,由此推論寶器是各地豪族與倭王權政治紐帶關係的證明,是為顯示威信而共享的。

此時期中國西晉滅亡,中原大部地區陷入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戰亂時期。

鼉(鱷魚)龍鏡 古墳時代 山口縣柳井市 柳井茶臼山古墳出土

四世紀末,以大阪平原與奈良盆地為中心,各地相繼出現了大型前方後圓墳墓,墳丘上豎立以家形埴輪、器材埴輪為中心的各種形態埴輪,通過此種葬祭方式體現王權,同時陪葬有鐵質兵器盔甲的中小型古墳也不斷增加,體現出地方豪族與王權的結交逐漸趨向於軍事方面,並影響到中小豪族階層。

此時中國南部劉宋興起,北方是北魏時期。據歷史記載,「倭五王」多次向南朝朝貢,以求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在軍事上獲得封號。

五世紀末,從朝鮮半傳來的馬具、鎧甲、金屬裝飾品的鑄造審美逐漸日本本土化,把朝鮮半島慣用的金銀改換為金銅板。六世紀中期,裝飾大刀等獨特的金屬製品發展成熟。

從九州到東北地區,能夠容納家族合葬的橫穴式石室迅速普及,規模較小的古墳聚集成的集群墳增加,使用須惠器等器物的葬祭形式得以完善,墳丘上出現了以人物和動物為主題的埴輪形象。

六世紀末,前方後圓形狀的墓葬逐漸消失,當權者開始營造大型圓形、方形墳丘,七世紀中期產生了八角形墳丘。與此同時,畿內的飛鳥、河內地域出現了橫口式石槨墳(內室極為小型化,前室和墓道極為退化),顯示出傳統葬祭習俗出現了極大變化,這些被稱為末期古墳。

六世紀中期由百濟傳入的佛教以豪族為中心廣泛傳播,奈良飛鳥地區營建了飛鳥寺(法興寺)、法隆寺等寺院。

此時期中國正值隋及唐初時期,日本通過遣隋使、遣唐使大量吸收大陸先進文化。

5、飛鳥·奈良時代:公元6世紀~8世紀。

701年(大寶元年),仿照唐朝律令制定大寶律令,建立以天皇為最高統治者的律令國家。710年(和銅3年),在奈良盆地營建平城京,此後以奈良為國都的七十餘年稱為奈良時代。此時期內,國都、諸侯國國府、官營寺廟、官道的修建紛紛興起。派遣到隋、唐的使節、學生、僧人帶回了現今的制度、思想、宗教、技術、器物等,為政治和文化的革新做出了重要貢獻。

阿倍仲麻呂(698年—770年),又名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國之風」長留大唐,入太學,後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是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在唐期間與李白、王維等交情深厚,在唐54年後返回日本,返程途中遭遇風浪,誤傳其遇難,李白為其做《哭晁卿衡》,傳至日本後阿倍仲麻呂深為所動,答作一詩。

中國西安興慶宮遺址和日本奈良春日大社各有一座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上圖為日本奈良春日大社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佛教的傳入對日本列島影響尤為廣泛,其中之一就是以天皇及權貴為中心推廣火葬,墓葬仿照唐式樣設有隨葬品、墓誌等。

6、平安時代:公元8世紀~12世紀

奈良時代末期至平安時代,各地出現了一些在山林間修行的僧侶,「神是佛的化身」、「神佛本為同一」的思想深深影響著當時的修行者,修行者們登山尋找聖地祭si神靈,這種被稱之為「山嶽信仰」。奈良縣大峰山山鼎遺址和栃木縣日光男體山山頂遺址出土了修行之際供奉的各種物品,均體現了山嶽信仰風俗特點。

信仰方面,由於此段時期自然災害頻發、社會動蕩,末法思想逐漸流行,貴族中開始信仰未來佛彌勒,同時通過埋納抄寫的經典祈願今生與來世獲得安寧。(這一點和中國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非常相似)

7、鎌倉·室町時代:公元12世紀~16世紀

鎌倉時代以來,權利由公家轉至武家,社會與文化也趨向於反映武家的生活和喜好,各地以城郭為中心形成城市化空間。

鎌倉時期,信佛教興起,其原因就是禪宗為武家所接納。通過禪宗而流行的飲茶稱為武家社交場合的重要內容,以茶具為代表的的道具類成為顯示武家威信之物而流行,特別是被稱為「唐物」的中國產陶瓷器備受喜愛,瀨戶(愛知縣)等地的窯廠大規模仿製中國陶瓷器。這些陶瓷器除了日常生活所用外,也用作葬祭的骨藏器使用。

為給故人祈禱冥福,鎌倉時代中期至室町時代,自北海道至鹿兒島區域內廣泛流行製作板碑,以關東地區最為集中,而關東的板碑中以「武藏型板碑」為多。

上圖為武藏式碑板

8、安土桃山·江戶時代:公元16世紀~19世紀。

公元1603年(慶長8年),德川家康成為徵夷大將軍並在江戶建立幕府,江戶成為政治和文化中心。江戶以江戶城(將軍辦公及居所位置)為中心,其中大名(城池領主)的旗本、御家人(領主家臣職位)及其他武家的宅邸約佔城中七成面積,其他建築由寺廟、神社、町民居住的町屋、驛站等構成。因木造房屋過於密集,每每遭受火災牽連甚廣,災後重建規劃也有了防範火災的意識。

城市居民逐漸增多,填海造陸的政策也開始實施,江戶逐漸發展成為大規模都市。

近年來,通過對東京都的發掘調查,逐漸認識了「江戶」的原貌,特別是大名宅邸遺址的大規模發掘調查判明了建築的構造及形制,並從多種多樣的出土文物中了解到當時大名家的豪華生活。此外,考古發現多種類型錢幣,體現出當地商貿物流交易活動繁盛,由此可窺見當時人經濟生活的情形。

相關焦點

  • 日本旅遊攻略: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
    東京國立博物館介紹東京國立博物館(日語:東京國立博物館、Tōkyō Kokuritsu Hakubutsukan,英語:Tokyo National Museum)是日本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頂級國家博物館,包括京都國立博物館(Kyoto National Museum)、奈良國立博物館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這場日本近代的第一屆博覽會成為長期公開展覽活動的開端,而設立於湯島聖堂內的博物館也正式開館,這就是日本最早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從明治時期發展至今,東京國立博物館的藏品數量已達十一萬餘件,其中外國藏品一萬七千件,約半數來自中國。這些外國藏品中被認定為日本國寶的有十四件,其中八件是中國文物。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中國文物都構成了東京國立博物館外國藏品的主要部分。東京國立博物館一百四十餘年的歷史,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個時代,走過了明治草創期、帝國博物館時代、戰後的國立博物館時代。
  • 日本東京有哪些值得去的博物館和美術館?
    1.日本東京:明治2年3月28日,日本的都(みやこ)從京都遷移到東京。①德川幕府時代開始成為日本主要都市之一,明治維新時期改名為東京後。②發展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樞紐中心。①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其中國寶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託保管的文物。②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由象徵日本歷史的建築物構成,歷來被稱之為"美術館建築與博物館建築的博物館"。主館中分類展出了日本美術品、出土文物、工藝品。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100副宋畫
    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寬平六年(唐乾寧元年、公元894年)中止了遣唐使,日本同中國政府間的交流也一度停止,而傳到日本的這一部分的唐代文化卻慢慢融入了日本文化中
  • 東京國立博物館攻略(門票+開放時間)
    東京國立博物館概述   東京國立博物館始於明治5年(1872)在湯島聖堂大成殿舉辦的博覽會,是日本歷史最為悠久的博物館。本館事業包括對日本以及東方的美術和考古等各種文化遺產實施收集、保管、修復、管理、展覽、調查研究和教育普及等。
  • 【博物館系列】之 東京國立博物館 日本金工
    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一起欣賞一下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幾件金工精品
  • 日本國立博物館,在歷史的海洋裡遨遊吧!
    你知道日本的國家級博物館有多老嗎?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於1872年開館的日本最早的國立博物館,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1908年的表慶館。東京國立博物館被稱為亞洲文物博物館,說白了也就是日本在發動亞洲各國戰爭期間掠奪的各國文物珍品,整個博物館大約有十萬件藏品,其中中國的最少一萬多件。
  • 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日本美術史上的「名作誕生」
    日本美術史上有許多被譽為「名作」的作品,有的是因為其作者具有時代意義,有的是從日本國外引進,有的完成了繼往開來的時代創新,緣由各異,但無不具有精彩的誕生故事,世代相傳。4月13日至5月27日,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名作誕生——緊密相連的日本美術》為觀眾呈現了約120件「名作」誕生背後的精彩故事。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九篇,我們推出的是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
  • 每周評論丨觀展記:東京國立博物館
    地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網站「博物館」一詞,正是日本人的發明:明治時期,日本向西方看齊,出訪西歐的觀察家福澤諭吉,在《西洋的事情》一書中,首次使用了這個詞,將這種為了傳播知識而陳列物質文化、古代器物和稀有寶物的地方稱為「博物館」。而日本最古老的博物館正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它緣起於1872年的博覽會,當時的目的以博覽會展品介紹和國家文化宣傳為主。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日本鎧甲藝術欣賞下篇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日本鎧甲藝術欣賞下篇日本武士廝殺時用來保護身體的防護衣飾,有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日本鎧甲分為四個階段:上古時期~平安時代前期,平安中期~鎌倉時代,日本南北朝~室町時代,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類型分為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掛甲等。 在日本的甲冑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甲冑類型要算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這幾種鎧甲也是日本甲冑中的典型代表。
  • 東京國立博物館等今起開放,特別展覽尚需等待
    隨著日本全面解除緊急狀態,日本全國的美術館博物館也逐漸恢復開放。澎湃新聞獲悉,6月2日,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均將以預約制逐步開放,疫情閉館期間,部分特展最終無緣與觀眾見面,而新的特別展將在7月左右推出。
  • 京都國立博物館「曬寶」 中國「老寶貝」日本藏千年
    此次,借著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之機,京都國立博物館系統梳理了館內的寄託文物,並從其中請出139件文物來舉辦大展,讓人們一窺京都文物之美。   北朝經書唐代傳入日本   京都國立博物館成立於1897年,是日本關西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博物館。自公元794年到1868年,京都當了一千多年日本首都,市內古蹟寺廟眾多。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裡的中國頂級畫作
    京都國立博物館位於日本京都府,在這裡珍藏著流傳至今的國寶,是世界公認的「寶物殿」。佔地面積102,623平方米,是日本明治中葉時期建造的法式文藝復興風格的博物館。於1897年建成開放,主要陳列場地有舊館和新館。
  • 東京博物館奇妙夜
    影片講述了大英博物館一到晚上裡面所有的展品都會活過來之後發生的故事。作為亞洲文化的中心城市,東京也有很多博物館值得一去,大家除了前往日本血拼購物遊之外,也可以來一場遊覽博物館的文化苦旅,感受一下文化藝術的氣息,放下都市煩躁的心情,充分的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
  • 走進東京國立博物館「出雲與大和」特別展:看用古漢語寫成的日本...
    展故:今年是東京奧運會舉辦的年份,日本將舉辦一系列文化特展,向人們介紹日本的傳統文化。開年的第一個特展是紀念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成書1300年的特別展「出雲與大和」,地點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平成館,展出時間為1月15日到3月8日。特展介紹了日本早期的國家形成過程,而且展出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物。
  • 隨筆:關東軍遺址上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十周年之際,經濟還在困難疲弊之時,在首都北京的中央——天安門廣場一側,建立當時被稱為「十大建築」之一的宏偉的歷史博物館(今天的國家歷史博物館)。日本,首都東京的中央位置有彰顯日本軍事曲折歷史的屬於「宗教法人」的靖國神社和「遊就館」,而中央政府掏腰包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則是在1966年才決定興建的。
  • 七寶臺時刻——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但之後因種種原因,這批造像陸續流失,現多件藏於海外:日本計有21件,其中15件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另外,中國存7件,4件流散在美國。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創建於明治四年(1871),目前展館完工於1938年;由一幢日本民族式雙層樓房和左側的東洋館、右側的表慶館以及大門旁的法隆寺寶物館構成,共有43個展廳。東洋館一層,陳列著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品,其中就有「七寶臺石刻」。
  • 春季主題傑作將在日本皇居旁的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進行展示
    東京2018年2月7日電 /美通社/ -- 位於日本皇居旁的北丸公園的日本首個國立藝術博物館 --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將在2018年度春展中展示多種多樣的春季主題傑作。 將要進行展示的作品包括川合玉堂 (KAWAI Gyokudo) 描繪櫻花美景的《晚春》(Parting Spring)。
  • 東京國立博物館將重開,法隆寺壁畫與百濟觀音最終無緣展出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金堂壁畫和百濟觀音」展覽海報1400年前,日本開始將佛教納入自己的文化之中,其中位於奈良的法隆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創建者是日本皇族中最早皈依佛教的聖德太子(574—622)。法隆寺還是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1993年成為日本第一處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