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三公九卿制度?

2021-02-13 傳統文化五蘊雜談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漢時期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這一制度確立於秦朝建立之後,後為漢朝所繼承,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為三省六部制度所代替。到唐朝時,三公成為榮譽性官銜,九卿則成為具體事務性官僚機構。

一、三公九卿制度的起源

一般認為,三公九卿制度起源於商朝,形成於周朝。商朝正式出現了三公的稱謂,但是此時的官職是因人而設,即為政治上德高望重的人專門設立此種官職,尚沒有制度化。到了周朝,三公已有明確的職務,其稱謂也有兩種說法,一認為是太師、太傅、太保,二認為是司馬、司徒、司空。至於九卿,則無論商朝還是周朝,雖有相關的職位設置,但三公之下尚無明確的九卿規定。

但是近來的研究認為,三公九卿制度並不是來源於之前由貴族擔任的公、卿、大夫等職位,而是來源於這些職位之下的府、史、胥、徒。所謂府、史、胥、徒,就是在各種公、卿、大夫等職位之下辦理各種雜事的小吏,他們地位低下,沒有固定的編制,按照工作量來按天或按月領取俸祿。這種特徵使得這一階層具有濃厚的官僚行政的色彩,有利於國君集中權力、提高行政效率。

在春秋、戰國之時,隨著各諸侯國中央集權運動的開展,這一由府、史、胥、徒發展而來的"文法吏"階層逐漸興起。

從身份上來說,文法吏來源於底層小吏,而不是分封制之下的貴族,故其升遷置黜皆有賴於國君和上司;從行政事務上來說,文法吏要根據法令來處理各種賦稅、徭役、司法等方面的文書,且要把相關文書上報、留檔;與此同時,針對文法吏的監察、考核制度也建立起來,其升遷罷黜也要根據考核測評;而從待遇上講,文法吏的俸祿也要依據職位領取,而不是像貴族一樣收取封地的租稅,有其職則有一份俸祿,無其職則為一介布衣。

由文法吏充任的公卿之職,只是在名義上延續了貴族時代的稱謂,而實質上已由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由文法吏階層擔任的三公九卿制度被正式確立,故秦漢國家的統治方式也被稱為"以吏治天下"。

二、三公九卿制度的內容和變化

秦朝初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

三公的職責如下:丞相,最高行政長官,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太尉,最高軍事長官,總攬全國軍事,但在日常中並無兵權,兵權實際上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輔佐皇帝處理國政,並負責監察百官,管理國家重要圖書、典籍,起草詔令等。

所以,從理論上講,三公其實分管著行政、軍事、監察三種權力。

九卿分管各項具體政務: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和皇帝侍從;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全國的馬政;廷尉,最高司法機關,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少數民族事務;宗正,掌管皇族、宗室的事務;治粟內史,掌管國家的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使用的山、海、川、澤、森林等自然資源的稅收及官府手工業。

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論是名稱還是權責都處在不斷的調整、變化之中。比如太尉一職,秦漢間廢置無常,武帝時更設置了大司馬作為最高軍事長官。而在漢成帝的時候,亦曾將御史大夫改名為大司空,丞相改名為大司徒。到了東漢光武帝的時候,又改大司馬為太尉,同時將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這樣東漢時期的三公就變成了太尉、司徒、司空。另外東漢時又設置了太傅一職,並規定太傅的地位在三公之上。

九卿的稱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奉常在西漢時變成了太常,郎中令在西漢時變成了光祿勳等等。

而具體的機構數量在西漢時也不限於九個,在《漢書》中記載的九卿的稱謂,統計下來有:太常、光祿勳、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內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個。直到王莽的時候,才將九卿確定為九種官職。

而東漢時的九卿分別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魏晉之後的九卿,從稱謂上看大多與東漢相同,只有廷尉有時被叫做大理。

三、三公九卿職權的衰落及其原因

隨著歷史的發展,三公九卿的職權逐步被剝奪,最終在隋唐時完全被三省六部制度所取代。在秦漢時期,三公九卿作為國家中央政治機構的主體,其權力最先受到皇帝近侍機構的侵奪。這一過程在三公九卿制度設立之初就已開始。

秦朝時趙高任車府令,這一官職僅是九卿之中太僕的屬官,但因為親近皇帝,所以趙高竟能策動李斯,發動沙丘政變,將秦二世胡亥推上皇帝的寶座。

西漢中期時,作為皇帝身邊秘書機構的中朝官發展起來,侵奪三公九卿權力,其中的尚書機構尤其明顯。尚書本是皇帝身邊傳送文書的小吏,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屬官,但是從漢武帝末年開始,就開始參與到政務處理之中,到了東漢時成立尚書臺,徹底取代了三公九卿機構,成為國家的政務中心。

兩漢時期三公九卿的權力之所以會逐漸衰落直至被徹底取代,主要是由於皇帝身邊近侍機構的不斷擴張,這之中反映的是皇權與外朝三公九卿權力的矛盾。

三公九卿制度作為正式的政務中心,可以保持日常政務的正常運轉,但是同時對於皇帝的權力也是一種限制,使得皇帝不能隨心所欲地運用權力。通過不斷的發展身邊的秘書班子來取代正規的政務機構,權力進一步轉移到皇帝的手中,這樣皇帝的意志也可以更加順暢的被貫徹下去。

這一轉移權力的範式為後世皇帝強化皇權提供了一個範式,所以漢代以後這一過程被不斷重複。

魏晉南北朝時,尚書機構作為政務中心,而真正的決策中心卻被興起的中書和門下取代。隋唐時,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六部制度徹底建立,成為正規政務中心,但是很快真正的決策中心就轉到了同三品和同平章事。宋代時掌管國政的就變成了政事堂和樞密院。明清時就變成了內閣和軍機處。

中樞權力的不斷轉移,對應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這是中國帝制時代政治制度演進的一個基本規則。而這一過程的開端,就肇始於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度。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相關焦點

  • 三公九卿是什麼意思?三公九卿具體工作是什麼
    三公九卿是什麼意思?據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採。」
  • 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具體職責是什麼?
    秦王朝在確立皇帝尊號的同時,還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 「三公九卿」的含義和來源是什麼?
    01 介紹公元前207年秦國統一九州,建立了嶄新的中央集權制度,從此中國一直以整體示人,這是中國領先世界一直到近代的關鍵原因
  •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究竟是哪三個官員?
    本       文       約   2526  字閱       讀       需       要                                                                            7 min中國古代的制度中,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名詞:「三省六部」和「三公九卿」
  • 三槐王氏和三公九卿
    秦制三公九卿        在王姓的家譜或者祠堂牌匾上,經常看到三槐堂、三槐王氏字樣,很多人就問是怎麼回事,下面編者就此做簡要介紹
  • 曾經位高權重的三公九卿,到清朝時演變成什麼職務?
    從夏朝開始,三公九卿就成為一個國家地位最高、權勢最重的官職。《禮記》中記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顯而易見,在夏朝的文武百官裡,三公屬於頂尖級的官員,九卿緊隨其後。在他們之後,才是大夫和元士。
  • 「周朝三公」和「漢朝三公」有什麼不同?同為三公,卻是天差地別
    相信喜歡中國歷史的朋友們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有兩套行政制度,一套是「三公九卿制」,另一套則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雖然現在已經消亡了,可是實際上我們現在有些部門還是類似於「三省六部制」,同時我們隔壁的鄰國也有保存了這一套行政制度,所以大部分人對於這套制度還是比較熟悉的。
  • 漢武帝為何設立中朝外朝制度?這對三公制度有何啟發?加強皇權
    這是中朝、外朝制度出現的一個大前提,利用這次改革,漢朝皇帝的皇權,得到了空前提升,相權則被削弱了。什麼是中朝、外朝?設立原因是什麼?1、中朝又被稱為內朝。三公制度的確立和三公並重的實現。1、歷代三公的各種形式,其實並不相同。三公在周王朝時期,指的是太師、太傅和太保。
  •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在隋唐三省六部制出現前,這套權力體系當中居於次要地位的大多數時候都是著名的"三公九卿",一般而言,三公的地位是除皇帝外最尊貴的,而他們的正式官名則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這三人當中,丞相主要負責掌管行政權,太尉主要處理軍政事務,御史大夫則負責對官員進行監管,從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制衡。
  • 袁紹「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誰可以詳細解答一下?
    袁紹的家族為何稱為「四世三公」,三公是什麼官?袁紹的家族的確是「四世三公」,袁紹的高祖父袁安在漢章帝劉炟時期擔任司徒,曾祖父袁敞在漢安帝劉祜時期擔任司空,祖父袁湯在漢桓帝劉志時期擔任太尉,袁紹的父親袁逢在漢獻帝時期擔任司空,叔父袁隗擔任司徒,是從袁紹的高祖父到父親這四代,都出現了擔任三公職務的人,袁紹的家族在當時是非常顯赫的。
  • 袁紹為什麼被稱為「四世三公」?
    《三國》裡的袁紹在很多東漢末年的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袁紹被人稱讚為 "四世三公",那麼這「四世三公」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三國》孫堅贊袁紹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中的「四世」不難理解,指的是袁紹往上四代人,即袁紹的父親、祖父、曾祖、高祖。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這些古代的官職究竟都是負責什麼事務的
    #歷史#除了利用郡縣制治理國家外,秦始皇還設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再厲害。 他也不是全能的,如果什麼都要秦始皇親自去操作的話,那還不得把秦始皇給累死啊。從秦朝開始設立的三公九卿具體都是履行哪些職責呢?
  • 東漢末年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樣一種家世背景
    他廢除了古老的分封制度,代之以高度集權化的郡縣制。郡縣制使皇帝的命令得以直接滲透到地方基層,從而使中央集權得到大大強化。與地方的郡縣制改革同時進行的是對中央官制的改革:秦朝中央官制的核心內容就是三公九卿制度。所謂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顯要職位。丞相設左右二員,作為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作為丞相的副手,掌監察百官。
  • 中國古代皇帝後宮嬪妃的封號有什麼意義?她們收入有多高?
    中國古代皇帝一般擁有眾多配偶,在民間中傳言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後宮佳麗三千」等說法,這些後宮之人在宮中有著不同的封號,如昭儀、婕妤、美人、八子等等,這些封號到底代表什麼意思?秦朝後宮皇后待遇等同皇帝,二等的夫人待遇等同公爵,三等的美人秩2000石,和九卿待遇相同,五等的八子秩有千石,比一個大縣的主官收入還高。
  • 淺談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前生今世,為何袁氏的號召力如此之大
    袁氏家族一直是東漢中後期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在歷史上叫做汝南袁氏,所謂「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代代有人擔任三公之位。袁氏家族的四代人擔任三公究竟有多麼厲害呢?這就要談到東漢的三公制度。東漢的三公制度和袁氏四代擔任三公的影響三公指的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及監察、諫議制度發展演變總結,快收藏!
    繼承制度:禪讓制轉為王位世襲制等級制度:宗法制、禮樂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內外朝(西漢)地方制度:郡縣制(秦)、郡國並行制(西漢初)選官制度:軍功爵制(秦)、察舉制(漢)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制度
  • 安義縣喬樂財政所加強「三公經費」管理
    為進一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堅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今年以來喬樂嚴把「三公經費」管理關。  夯實基礎工作,加強源頭管理。在「三公經費」管理工作上嚴把經費預算關,按照厲行節約的要求,大力壓縮「三公經費」預算,做到三公經費只減不增。  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支出管理。
  • 淮北市「十三五」 時期「三公」經費降幅近半
    「十三五」時期,淮北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國務院「約法三章」和省委三十條、市委二十條等相關要求,堅持厲行節約,完善公務支出制度體系,強化預算約束和過程管控,多措並舉,確保了全市「三公」經費連續多年實現只減不增。
  • 三公、三師和丞相,都是什麼樣官職?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出身:四世三公,門多故吏。 那麼,到底什麼是四世三公? 根據《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描述:袁安在漢章帝劉烜時為司徒,兒子袁敞為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稱「四世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