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中的「三公」,究竟是哪三個官員?

2021-02-13 國家人文歷史

經公眾號「歷史D學堂」(ID:lishi1600)授權轉載。

本       文       約   2526  字

閱       讀       需       要

                                                                            

7 min

中國古代的制度中,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名詞:「三省六部」和「三公九卿」。其中「三省六部」許多人都答得上來,但「三公九卿」估計很多人都不一定答得上來。尤其是「三公」——別看只有三個官職,但究竟是哪三個。歷來都有不同的說法。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三公」指的到底是哪三個官員。

「三公」流傳最廣的兩個說法。

一種是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一種是指「司徒」「司空」「太尉」。

尤其是後者,由於三國歷史深入人心,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三公」就是「司徒」「司空」「太尉」。那麼,這兩種說法哪一個是準確的?它們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漢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稱其為「三公」。這就是關於「三公」最早的解釋。

丞相,有時稱「相國」,乃漢朝承秦而置。秩萬石,「金印紫綬」,地位最高,為漢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助理萬機」,幾乎無所不統,權力也最大。根據《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丞相府中有「百官朝會殿」,皇帝與其議論國家大事,還要親臨其殿。除此之外,丞相還執掌全國的行政事務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權。

這種局面一直到了漢武帝才有所變化:武帝初年,外戚田蚡為丞相,他憑藉皇帝舅舅的身份不斷擴大丞相的用人之權,引起漢武帝的不滿。此後,武帝以大司馬、大將軍參議機密大事,分割丞相手中的權力。所以自武帝之後,丞相雖然名義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實際權力已大大削弱。到了漢哀帝時,丞相更名為「大司徒」,地位在大司馬之下,為第二位高官。

太尉亦承秦制,俸祿與丞相相同,「秩萬石,金印紫綬」。但地位次於後者,為第二位的高官。職權為專管武(軍)事,從制度上說,權力也很重。但由於當時丞相無所不統,武事亦在其職權範圍內,因此在丞相權力最大的那段時期,太尉一職並不常設。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在漢武帝之前擔任過太尉一職的,僅有盧綰、周勃、灌嬰、周亞夫、田蚡五人。從漢初設太尉之職,到武帝建元二年廢除,共六十七年,其中這五個人擔任太尉的時間一共才二十二年,約為三分之一。

由此可見,太尉一職在當時並未成為常態。到漢成帝時,因外戚王莽以大司馬之職不斷擴充權力,以至代太尉掌管武事,並被授予銀收官署,自此成為實職。後到哀帝一朝,王莽的權力達到頂峰,其所擔任的大司馬一職也位居大司徒(原丞相)之上,成為第一位的高官。

御史大夫同樣是承秦而來,「秩中兩千石,銀印青綬」,地位稍低,為漢初第三位高官。職權為監察百官,可以說是「副丞相」,權力也較重。但從所享的俸祿及印綬來看,與丞相、太尉並不屬於同一等級。在古代,通常把官員分為公、卿、大夫、士四個等級,其中丞相、太尉屬於「公」級,御史大夫僅屬「上卿」級。

但是,由於太尉並不常設,御史大夫做為丞相副手,在百官序列中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權力也不可謂小。到漢成帝時,御史大夫改名為「大司空」,「金印紫綬,祿比丞相」,其地位才升級為「公」級。但仍位居大司馬及大司徒之下,為第三位高官。

那麼,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究竟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公呢?

所謂「三公」,是指地位完全相等的三個官職。但是,上述三個官職從來沒有完全地相等過,因此,這三個官員不能稱為「三公」,整個西漢也不存在所謂「三公制」。

但是,這並不是說當時就沒有「三公」這種說法。只是依據某種習慣,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稱為「三公」。因為畢竟朝中這三個職位的品秩最高,雖然御史大夫比前二者的品秩要低,但他在百官之中排在第三位,且由於太尉這個職位常常無人擔任。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除了丞相,就屬御史大夫名位最高、權力最大了,可以說他實際上是第二位高官。

其實,西漢雖無正式的「三公」制,但並不是說從來沒有過這方面的動議。比如,漢成帝時,擔任九卿的何武就向皇帝建議建立「三公」的官制,他認為天下政事繁多,僅以丞相一人總領,必定力有未逮,所以應當設立「三公」官職,「分職授政,以考功效」。於是,在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天子授予大司馬印綬官屬,改御史大夫之職為大司空,封列侯,並增加其俸祿與丞相同等。這一切都是在為實行「三公」製做準備。

但是,僅僅過了三年,即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事情又有了變化。時任大司空的朱博上書反對建立「三公」制;而漢哀帝又聽從了他的意見,並把「大司空」一職又改回了御史大夫,「哀帝從之,更拜博為御史大夫」,同時免除了大司馬的印綬官屬。

至此,「三公」制徹底瓦解。

這裡,朱博的上書之所以能被採納,有一個重要的歷史背景,就是王莽的去職。做為著名的「復古」派,王莽的政治傾向一直是儒家的那一套,即推崇古制;而古代是有「三公」之說的。因此,王莽十分想要恢復「三公」的制度。到了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王莽從封國回到長安,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大司馬又被創新授予印綬官屬,丞相又改為大司徒,御史大夫也變回了大司空。哀帝臨死前,以董賢擔任大司馬,孔光為大司徒,彭宣為大司空。哀帝死後不久,董賢被外戚王氏(太皇太后)逼迫自殺,而王莽做為王氏一族的代表擔任大司馬一職。

到這裡,似乎「三公」制已經建立起來。但是,這三個官職的地位並不平等: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大司馬排第一,大司徒第二,大司空第三;而且由於王莽專權,使得後兩者似乎也成了大司馬的下屬,「大司馬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於莽」。因此,這時的「三公」只是名義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三公」。

「三公」制的正式形成,是在東漢時期。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並把大司徒、大司空裡的「大」省去,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的新名號。同時,對三者的職責分工也做了明確說明:

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課」,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三者各司其職,地位相等,無輕重之分。更重要的是,對於國家祭祀、皇帝喪事以及重大工程等國家大事,三者都有參與的權力,或分工處理,或聯合論爭,不允許任何一方具有特殊的權力。

這就在制度上確保了「三公」地位相等、權力平衡,而這也是「三公」制的重要內涵。


相關焦點

  • 三公九卿是什麼意思?三公九卿具體工作是什麼
    三公九卿是什麼意思?據史記記載「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採。」
  • 什麼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是秦漢時期中央官僚制度的核心,這一制度確立於秦朝建立之後,後為漢朝所繼承,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為三省六部制度所代替。到唐朝時,三公成為榮譽性官銜,九卿則成為具體事務性官僚機構。一、三公九卿制度的起源一般認為,三公九卿制度起源於商朝,形成於周朝。
  • 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具體職責是什麼?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據史料記載,三公九卿制最早用於夏朝,《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
  • 「三公九卿」的含義和來源是什麼?
    這個體系由秦始皇建立,經劉邦、漢文帝、景帝改進,再由漢武帝完善,直到隋朝「三省六部制」建立才消亡,歷經7、8百年時間,可見組織之合理、結構之穩定。我們經常聽到的「三公九卿」,就是這個政治體系中央政府的部門長官,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公九卿一詞,最初來源夏商,但含義與後世不同,政治制度上的「三公九卿」正式確立於漢武帝時期,始載於《史記》。
  • 三槐王氏和三公九卿
    秦制三公九卿        在王姓的家譜或者祠堂牌匾上,經常看到三槐堂、三槐王氏字樣,很多人就問是怎麼回事,下面編者就此做簡要介紹
  • 曾經位高權重的三公九卿,到清朝時演變成什麼職務?
    從夏朝開始,三公九卿就成為一個國家地位最高、權勢最重的官職。《禮記》中記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顯而易見,在夏朝的文武百官裡,三公屬於頂尖級的官員,九卿緊隨其後。在他們之後,才是大夫和元士。
  •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當中,權力體系是相對比較穩定的,那便是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下轄數個主要的官員,由上至下人員逐漸增多,從而實現中央控制地方。在隋唐三省六部制出現前,這套權力體系當中居於次要地位的大多數時候都是著名的"三公九卿",一般而言,三公的地位是除皇帝外最尊貴的,而他們的正式官名則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 「周朝三公」和「漢朝三公」有什麼不同?同為三公,卻是天差地別
    相信喜歡中國歷史的朋友們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有兩套行政制度,一套是「三公九卿制」,另一套則是「三省六部制」。而「三公九卿制」大部分人或許聽到過,畢竟中國歷史耳燻目染,可是真實卻不一定知道他是什麼樣的,而且這套制度自從「三省六部制」上臺之後逐漸被廢除了,故而很多人也不一定能夠說得上所以然來。
  • 東漢末年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樣一種家世背景
    與地方的郡縣制改革同時進行的是對中央官制的改革:秦朝中央官制的核心內容就是三公九卿制度。所謂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顯要職位。丞相設左右二員,作為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作為丞相的副手,掌監察百官。
  • 袁紹為什麼被稱為「四世三公」?
    《三國》裡的袁紹在很多東漢末年的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袁紹被人稱讚為 "四世三公",那麼這「四世三公」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三國》孫堅贊袁紹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中的「四世」不難理解,指的是袁紹往上四代人,即袁紹的父親、祖父、曾祖、高祖。
  • 袁紹「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誰可以詳細解答一下?
    袁紹說的「四世三公」,主要是指他的家庭背景,在東漢時期,國家是施行察舉制舉薦官員,強調家世背景並不是無能的表現,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資本,寒門幾乎沒有機會入仕,而袁紹「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卻能在仕途上給袁紹提供巨大的幫助,這和個人能力關係不大,那個年代主要看的還是背景。
  • 三公、三師和丞相,都是什麼樣官職?
    不過,後世把擔任宰相級別的官員,也敬稱為相國。 周朝時就有三公這個職位,而這時的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東漢應邵雲:「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
  • 袁紹「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
    所以袁紹口中的「四世」,指的是他的父親、爺爺、曾祖、高祖四代人。「三公」是官職稱謂。在秦朝和西漢,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務都相當於宰相。到了東漢,三公的稱呼和權力有所變化,變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權力也遠不如秦朝和西漢大。不過當時三公的政治地位仍然很高,還是名義上的宰相。「四世三公」連起來解釋的意思就是:某家族連著四輩都有人當到了三公級別的高官。
  • 袁紹和袁術最大的政治資本「四世三公」究竟是怎麼來的?
    「四世三公」是指袁紹和袁術出身的汝南袁氏四代都有人位居三公,即司徒袁安(一世)、司空袁敞(二世、袁安之子)、太尉袁湯(三世、袁敞之侄)、司空袁逢(四世、袁湯之子、袁紹和袁術之父)。那麼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 這對三公制度有何啟發?加強皇權
    諸如丞相、御史大夫這些人,全部都是外朝官員。這幫人在朝中是以高官自居,過去也是大權在握,可是有了內朝以後,這幫人的權力則大打折扣。中朝官員負責朝中大小事務的決策,而外朝官員負責將這些決策頒發到地方,由此可見,決策權已經落在了中朝官員的手裡。
  • 淺談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前生今世,為何袁氏的號召力如此之大
    袁氏家族一直是東漢中後期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在歷史上叫做汝南袁氏,所謂「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代代有人擔任三公之位。袁氏家族的四代人擔任三公究竟有多麼厲害呢?這就要談到東漢的三公制度。東漢的三公制度和袁氏四代擔任三公的影響三公指的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
  • 袁紹家族的「四世三公」有多厲害?竟然讓董卓都十分忌憚
    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想必「權傾天下」四個字已經說明了一切。袁紹家族乃是「四世三公」出身,那麼這個「四世三公」究竟有多厲害,連董卓都要妥協?四世三公「四世」跟官沒關係,指的是輩分。所以袁紹口中的「四世」,指的是他的父親、爺爺、曾祖、高祖四代人。「三公」才是官職稱謂。在秦朝和西漢,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務都相當於宰相。到了東漢,三公的稱呼和權力有所變化,變成了太尉、司徒和司空。權力也遠不如秦朝和西漢大。不過當時三公的政治地位仍然很高,還是名義上的宰相。
  • 成語故事:一國三公
    一 國 三 公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
  • 成語故事 | 一國三公
    一個國家有三個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不知道聽誰的話好。【出處】《左傳·僖公五年》:退而賦曰:「狐裘龍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従?」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釋義】退出去賦詩說:「狐皮袍子蓬蓬鬆鬆,一個國家有了三個主人翁,究竟是誰我該一心跟從?」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這些古代的官職究竟都是負責什麼事務的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這些官職的稱呼,這些官職究竟有多大,他們各自的分工又是怎樣的?這些官職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設立的職位,他們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官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為了加強皇權的統治,並在之前的管理體制上做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