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年秦國統一九州,建立了嶄新的中央集權制度,從此中國一直以整體示人,這是中國領先世界一直到近代的關鍵原因。
古中國能維持大一統,政治體系功不可沒。這個體系由秦始皇建立,經劉邦、漢文帝、景帝改進,再由漢武帝完善,直到隋朝「三省六部制」建立才消亡,歷經7、8百年時間,可見組織之合理、結構之穩定。
我們經常聽到的「三公九卿」,就是這個政治體系中央政府的部門長官,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公九卿一詞,最初來源夏商,但含義與後世不同,政治制度上的「三公九卿」正式確立於漢武帝時期,始載於《史記》。
「三公九卿」是一種約定叫法,並不固定。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為「三公九卿」定了調,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
這些名字,很熟悉,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含義。今天講講這些官職的含義和來源,很有意思。
02 三公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政府首腦。分別看一下「三公「的名字由來和職位管轄範圍。
一、 丞相,文官首長,總管行政,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字面意思,」丞」指「副、貳」,「相」也指「副手」。所以,「丞相」就是「副官」。
誰的副官?皇帝。因為皇帝很難管理一切,所以行政事務由丞相代管。
還有一個詞叫宰相,跟丞相有什麼關係?其實丞相跟宰相不是一回事。
封建時代最重祭祀,祭祀往往宰殺牲牛,宰牛的人是祭祀的主持,「宰」就是「管」。
具體來說,在內管家稱「宰」,出外做副官稱「相」,所以宰相是皇帝的管家。
皇帝有兩個家,一是皇室,二是天下。隨著疆域擴大,天下事越來越多,宰相就沒工夫管皇帝的小家了;皇帝也不敢把身家性命交給一個人,所以綜合考慮,將皇室的事分到了御史那邊,於是宰相變為主管天下事。
丞相是正式官職,宰相不是。按照政治傳統,只要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都可以稱宰相:秦漢是丞相、隋唐是尚書令中書令、宋朝是同平章事、明朝是內閣大學士。
二、 太尉,為武官首長,管軍事,相當於軍委主席。「太尉」一詞來自呂氏春秋。「尉」是軍官,後面九卿中還有職位包含這個字,太尉,是「級別最高的軍官」,即軍事首長。
太尉雖與丞相併列,但只管軍事,不管其他政事;中國自古又「以文制武」,所以太尉不如丞相尊貴。
因為皇帝知道軍事力量的重要,所以經常把太尉管轄軍事的權力收歸己有,太尉就逐漸成為一個虛銜或榮譽稱號。
三、御史大夫,掌監察,相當於紀委主席御史這個詞,開始的意思是史官。我們中國人喜歡講「以史明鑑」,所以史官中就有部分人專門提意見,這就是御史,專門監察百官、監督君主。
御史首領即御史大夫,秦漢有不成文的規定,只有當御史大夫,才能升任丞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副丞相。
前面說過,丞相沒法管皇帝的家事,所以皇帝在御史大夫下,專門設「御史中丞」,駐在皇宮幫皇帝管理家事。
在這裡說說「中」的意思,在古代,官職帶有「中」的,都指皇宮之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常聽到「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個「中」就指皇宮中,「外」指皇宮外,「都督中外」,指總管皇宮內外所有的軍事力量。
皇室事情歸御史中丞管,而御史中丞又是一名政府官員,所以他還負責皇帝與政府之間的溝通。皇帝有什麼事,交代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報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轉丞相;丞相有什麼事,由御史大夫轉中丞,再轉告皇帝。
因為與皇帝近,所以御史中丞的權力越來越大,反而蓋過了上司,到了東漢初年,御史中丞代替御史大夫而成為執法和監察機構的首領,御使大夫卻變成虛職。
再說個好玩的,「三公」最早來自《尚書》,《尚書》中的三公司徒、司馬、司空,按照文字意思,其實能跟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對上。
「司」,指管理,「徒」指百姓、勞役,所以「司徒」指管理百姓,對應丞相;
「馬」在古代指軍隊,因為軍隊由馬拉戰車組成,「司馬」就管理軍事,對應太尉。
「司空」意思對不上,「司空」實際是「司工」,管理工程、水利、建設,漢成帝時為了對應古文,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因此後世就用「司空」指監察。
03 九卿九卿為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分別看一下含義和職權。
一、 太常秦代叫「奉常」。「常」本為「嘗」,古代祭祀祖先鬼神,依四時奉獻食物,讓祖先鬼神時時嘗新,故稱「奉嘗」,是管祭祀儀式的人。
古代最重祭祀,所以九卿第一卿太常,就管祭祀,職權範圍為皇家宗廟和祭祖;同時太常也兼管文化教育,因為古代學術教學都是在宗廟進行。
相當於現在的「宗教管理局局長+文化教育部長」。
二、 光祿勳「勳」本為「閽」,指門房。「光」是「大」的意思,「光祿」即「大麓」,山坡。
古代風水講背山面水,君主居山而住,房門就設在山麓上。
所以光祿勳,本意為山麓上的門房,引申為為皇帝看大門的人,皇宮裡的侍衛歸他管,負責貼身護衛。
同時,光祿勳也逐漸負責皇帝的顧問參議、傳達招待,相當於「中央辦公廳主任」。
三、 衛尉:光祿勳負責皇帝的貼身保衛,衛尉負責宮城護衛和軍隊,是一個武職,相當於「首都衛戍區司令」。
四、 太僕:『僕』指趕車,《論語》說 「子適衛,冉有僕」,孔子去衛國,冉有是趕車的。太僕呢,就是為皇帝趕車,是皇帝的司機。
司機都是關係非常親密的人擔任,比如深圳某一把手的黃姓司機,就掌握了一把手的很多資源和財富,一把手落馬後,他搖身一變成為「新加坡富商」,還娶了趙小姐。
太僕本來管皇帝的車馬,後來連帶國家的所有交通和畜牧業都歸他管,相當於「交通部長」。
五、 廷尉:唐初經濟學家顏師古說:「廷,平也,治獄貴平。」所以廷尉就是管法的軍官,犯了法,歸他管。
北齊時,改廷尉為「大理寺卿」,我們在電視中經常聽到的三法司會審,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其中刑部管刑法政令,相當於「最高檢+公安部」;都察院管督查,相當於紀委。
大理寺,負責審理覆核,相當於「最高法院」,廷尉就是最高法院院長。
六、 大鴻臚:「臚」的意思是「交接」,古人講禮,大人物都不直接出馬,而是派人向別人傳遞信息,以臚指使節、信使。
「鴻」同「大」,大鴻臚就是指全國負責接待的最高級官員,相當於「外交部部長」。
七、 宗正:管皇帝的家族,包括同姓本家及異姓親戚。
以上七卿,本意都是皇帝的私人管家,後來皇帝家跟天下融為一體,原來管皇帝家務,就到政府管理國家去了。
還有兩個卿,是管錢的。
八、 大司農:司農,顧名思義,管理農業,負責糧食庫藏、物資供應、物價調節、國庫出納、皇帝親耕等事務,漢武帝以前稱「治粟內史」。
古代以農業立國,糧食是全國最重要的稅收來源,所以大司農也管田賦稅收,相當於「農業部長+半個財政部長」
之所以是半個,因為還有一個官職可以收稅。
九、 少府大司農管政府財政,少府則替皇家收錢。
按照古代規定,皇帝無權動用政府資金,大司農的錢他用不了。為了供養皇室,就委任少府替皇室收稅,主要是工商業稅收,比如海鹽、礦產,同時也替皇室運作產業。
部分朝代少府還管鑄錢,所以權力相當於「半個財政部長+央行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