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回顧|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2021-01-13 廣州日報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

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

「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南粵古驛道這一概念於2016年提出,於2017年正式納入全省工作並相應編制了南粵古驛道總體規劃。

南粵古驛道從秦漢至明清發展而來,發展脈絡與特定時期的經濟、軍事發展戰略與國家統一的舉措休戚相關。古驛道不僅反映了嶺南歷史變遷和文脈延續,也是廣東歷史的縮影。

南粵古驛道水陸相接、陸、江、海聯運的特色地理特徵、溝通南北、串聯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特徵、薈萃軍事、民系、海絲、宗教、宦遊等多樣文化景觀的文化特徵是其區別於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大運河等眾多中國古代商貿路徑的重要原因。

為充分挖掘古驛道文化內涵,展示南粵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應該規劃從理論到實踐,構建了完整的南粵古驛道規劃體系。

比如,在路徑載體方面,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如今不單單是古道石板路本體,還有綠道、步道、風景道及水道等多種呈現方式,線路總長約6900公裡,具體包括陸路古驛道、保護修復的古驛道、依託現有公路改造古驛道、依託森林步道新建古驛道和水路古驛道等。

線網布局規劃方面,在空間結構上共梳理出六條主要文化線路。第一條是粵北秦漢古驛道文化線路,以西京古道為代表,是中原開拓南江的發展方向。第二條是北江到珠江河的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唐朝之後廣州北上歷朝歷代首都最重要的交通線路。第三條是東江-韓江古驛道文化線路,具有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海絲商貿文化。第四條即沿海以海防為主的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第五條是西江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廣府文化的發源之路。第六條是肇雷古驛道文化線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段落。

除此之外,規劃建設完整的古驛道標識系統,在空間布局上實現人們從城市到古驛道、村鎮的連接,在空間使用上引導人們採用徒步、自行車、機動車,從城市到古驛道、歷史遺蹟、古村鎮的行進路線清晰化和秩序化的信息設計。

最後,要形成動態、系統的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綜合規劃成果體系。從總體規劃,到相關的配套政策,再到各個縣域層面、市域層面,最後再到每一示範區段的規劃,由淺至深,構建出「總體規劃+政策指引+實施規劃」規劃體系。同時,依託部門協同,政策疊加,構建出粵東西北城鄉互動、實現精準扶貧的經濟之路。

在古驛道保護活化工作中,由於大灣區整體開發程度高,古驛道遺存較弱,因此灣區相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規劃更為薄弱。而實際上,由於高密度的人口、快節奏的生活,灣區對休閒活動、歷史文化的需求程度也是最高的,因此如何將南粵古驛道資源與灣區生活緊密結合將是今後規劃的重點。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

相關焦點

  • 觀點回顧 | 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 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   「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專家學者獻策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
    研討會現場(活動方供圖)2016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推進古驛道的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工作並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做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工作。經過五年的實踐,如何充分挖掘多元功能,推動活化利用,實現品質空間和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綜合提升,成為當前南粵古驛道建設和研究的重要議題。
  • 關於工業遺產搶救性保護及活化利用的建議
    工業遺產在十四五時期中如何妥善利用,國家發改委於2019年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帶來了政策東風。十四五新時期,我市需要從過去「外延式」的拆舊建新,向「內涵式」的更新發展模式轉變。過去往往忽視品味審美,而強調速度、數量。新時期需沉下心,重新思考一下城市的文化、品質,以及如何可持續發展復興。
  • 淺議新時代背景下的紅色遺產保護活化及紅色文化傳播新趨勢
    3新時代背景下紅色遺產保護發展的重大利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多次,考察革命舊址、革命博物館紀念館30多次,提出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為加強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 活化傳承嶺南文化遺產的「廣東實踐」
    近年來,廣東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對保護傳承嶺南文化、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對傳承嶺南特色文化、加強考古研究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量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 舊居修繕活化、文物「三級聯保」……廣州15個文物保護利用典型...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鄧勃6月9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發布了15個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以及市屬各文博單位和相關文化單位設計製作的15個優秀文創產品。
  • 林寶金:把握承辦世界遺產大會重要契機 推動船政文化保護利用邁上...
    林寶金赴馬尾區調研時強調把握承辦世界遺產大會重要契機推動船政文化保護利用邁上新臺階福州新聞網12月30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覃作權/文 張人峰/攝)30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林寶金赴馬尾區調研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
  • 常州:工業遺產「活化利用」 文旅融合「打開」城市記憶
    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蹟,承載了城市的記憶,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日前,國家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本批次工業遺產共計有62處,位於常州經開區丁堰街道的「大明紗廠」作為常州市唯一入選的單位,是江蘇入選的兩家之一。
  • 保護的目的是利用 青島啤酒博物館成工業遺產保護典範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馬夢瑤 濟南報導青島市市北區,一座設立在百年前老廠房、老設備內的博物館,有著「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典範」之稱,濃縮了中國啤酒工業和青島啤酒的發展歷史,它是青島啤酒博物館。據悉,目前市北區有187處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處,青島啤酒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6月15日,「活化文物傳承 聆聽歷史回聲」2020膠東半島文化遺產保護媒體行走進青島啤酒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是一種與優秀歷史文化的對話,亦是一座城市十分重要的根脈。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在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具有國家戰略地位。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我國遵循世界遺產保護發展的理念精神與工作框架,在遺產保護制度建設、遺產傳承發展與創新利用、文化空間與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等方面探索出多樣化路徑,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適合中國語境的遺產保護道路,為全球遺產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經驗與重要借鑑。
  • 《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明年元旦起施行
    市人大常委會22日召開《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頒布實施新聞發布會,該法規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省設區市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對於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法規明確,我市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制度,並就非遺項目活化利用、分類保護、培養傳承人等作出規定。
  • 60名專家學者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 做深做透理論研究 生動講好...
    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成為世界記憶遺產以來,廣東、福建兩省僑批檔案主管部門、收藏單位和高校研究機構在保護、研究、活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建章立制,多種形式開展活動,成效顯著。在銀信的活化利用方面,江門進行了不少探索。
  • 深度挖掘、活化利用馬家浜文化 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響力
    ◆馬家浜遺址於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7年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後需要重新認識馬家浜文化,對其開展深度挖掘、闡釋、研究和活化利用。
  •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鄭州二砂文創園是文化遺產活化的代表之作
    亮點2:大師工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開園區的主樓,入駐了胡兆雄、徐朝興、姚建萍、仵應汶、陳小甫五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帶來龍泉青瓷、蘇繡、水晶雕刻、青田石雕等非物質文化手藝。 亮點3:草坪劇場、藝術草坪,將舉辦多種文藝活動。
  • 孟丹:利用空間信息技術助力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建設
    中國網8月10日訊 (記者 宋柏霖)8月6日,在北京召開的第17期中國網議庫系列沙龍活動暨「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研討會上,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副教授、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大運河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孟丹就空間信息技術助力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承,打造智能化全方位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發表觀點。
  •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
    福州全力推進全國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構建全市域、全體系、全要素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範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進一步從城區延伸到鄉村,從歷史文化街區延伸到傳統老街巷,文化遺產更多融入水系、公園、商圈等城市日常,形成獨特的城市肌理。時至今日,福州市形成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廣泛共識和全面保護、系統保護的思維與機制,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迸發出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的蓬勃生機。
  • 古城經緯 埠韻市中 市中區文化旅遊資源挖掘與活化系列活動啟動
    在提升效能方面,著力豐富基層群眾精神食糧,有序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優化服務,著力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和文明執法,全力推進了文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本次論壇由市中區教育和體育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山東建築大學齊魯建築文化研究中心、大觀園街道辦事處協辦,濟南市老建築文化旅遊促進會、濟南市旅遊聯合會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活化利用分會、山東老建築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 保護利用河姆渡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考古工作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深遠現實意義,全面部署了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工作的重點任務,為我們開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市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增強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感緊迫感,讓寧波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更有魅力,讓寧波人民接受豐厚的歷史文化滋養。
  • "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結果出爐
    11月12日下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主辦方介紹,本次評選共收到54個申報項目。其中,文物古蹟類型涵蓋線性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張蕊 ‖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 聚焦制度建設,健全法律體系,加強逐層落實,完善監管機制,重視平衡發展,豐富利用形式,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籤署協議,啟動並推進國家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