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
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
「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南粵古驛道這一概念於2016年提出,於2017年正式納入全省工作並相應編制了南粵古驛道總體規劃。
南粵古驛道從秦漢至明清發展而來,發展脈絡與特定時期的經濟、軍事發展戰略與國家統一的舉措休戚相關。古驛道不僅反映了嶺南歷史變遷和文脈延續,也是廣東歷史的縮影。
南粵古驛道水陸相接、陸、江、海聯運的特色地理特徵、溝通南北、串聯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特徵、薈萃軍事、民系、海絲、宗教、宦遊等多樣文化景觀的文化特徵是其區別於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大運河等眾多中國古代商貿路徑的重要原因。
為充分挖掘古驛道文化內涵,展示南粵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應該規劃從理論到實踐,構建了完整的南粵古驛道規劃體系。
比如,在路徑載體方面,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如今不單單是古道石板路本體,還有綠道、步道、風景道及水道等多種呈現方式,線路總長約6900公裡,具體包括陸路古驛道、保護修復的古驛道、依託現有公路改造古驛道、依託森林步道新建古驛道和水路古驛道等。
線網布局規劃方面,在空間結構上共梳理出六條主要文化線路。第一條是粵北秦漢古驛道文化線路,以西京古道為代表,是中原開拓南江的發展方向。第二條是北江到珠江河的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唐朝之後廣州北上歷朝歷代首都最重要的交通線路。第三條是東江-韓江古驛道文化線路,具有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海絲商貿文化。第四條即沿海以海防為主的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第五條是西江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廣府文化的發源之路。第六條是肇雷古驛道文化線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段落。
除此之外,規劃建設完整的古驛道標識系統,在空間布局上實現人們從城市到古驛道、村鎮的連接,在空間使用上引導人們採用徒步、自行車、機動車,從城市到古驛道、歷史遺蹟、古村鎮的行進路線清晰化和秩序化的信息設計。
最後,要形成動態、系統的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綜合規劃成果體系。從總體規劃,到相關的配套政策,再到各個縣域層面、市域層面,最後再到每一示範區段的規劃,由淺至深,構建出「總體規劃+政策指引+實施規劃」規劃體系。同時,依託部門協同,政策疊加,構建出粵東西北城鄉互動、實現精準扶貧的經濟之路。
在古驛道保護活化工作中,由於大灣區整體開發程度高,古驛道遺存較弱,因此灣區相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規劃更為薄弱。而實際上,由於高密度的人口、快節奏的生活,灣區對休閒活動、歷史文化的需求程度也是最高的,因此如何將南粵古驛道資源與灣區生活緊密結合將是今後規劃的重點。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