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業遺產「活化利用」 文旅融合「打開」城市記憶

2020-12-23 中國常州網

    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蹟,承載了城市的記憶,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日前,國家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本批次工業遺產共計有62處,位於常州經開區丁堰街道的「大明紗廠」作為常州市唯一入選的單位,是江蘇入選的兩家之一。

大明紗廠工業遺存

    「利民」「大明」 工業遺產傳承愛國使命

    大明紗廠是中國現代傑出實業家、著名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劉國鈞家族在常州的紡織工業遺存。據歷史資料記載,大明紗廠的前身為利民紗廠。1921年,由江蘇吳縣實業家張雲博、楊翼之等人創建,是常州最早的機器織布廠之一。利民紗廠建廠初心即「振興國貨、利民為本」。抗戰時期,劉國鈞家族收購該紗廠經營並發展興盛,取名「大明」有「大放光明」之意,反映了近代愛國實業家的強烈使命感。

    抗戰勝利後,劉國鈞於1947年收購通成棉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並增資更名為大明紡織總公司丁堰工廠(後又更名為大明紡織染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劉國鈞代表大明廠籤訂了《公私合營協議書》,工廠更名為公私合營大明紡織廠。1966年,更名為國營常州第四棉紡織廠。

遺存內民國建築保留青磚、灰瓦的風格

    走進「大明廠」,民國建築群依然保留著原有建築青磚、灰瓦的風格。目前,廠區內有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處、民國建築6處,包括20世紀20年代建成的劉國鈞及其女婿、愛國實業家查濟民的辦公區,還有常州僅存的、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火炬形磚築水塔等。如今,圓筒形磚砌水塔上,繁體的「大明廠」字樣雖斑駁但依稀。「非常有特色,所有磚牆都有建造者的名字,會勾起人們對於歷史古蹟的一種思念。」臺灣遊客遊祥禾說。

目前該地仍舊作為紡織基地延續至今

    工業遺存融入企業發展 激活城市記憶

    百年來,這裡一直作為紡織基地延續至今。本世紀初,中國紡織工業龍頭天虹集團繼承大明廠衣缽,對大明廠舊址加以修繕,將此打造成為全球總部。2016年,天虹集團在「大明廠」舊址上設立「天虹1921創意園」,按照「科學規劃、修舊如舊、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對園區現有老舊建築和工業遺存實施修繕,積極打造以紡織服裝研發設計、文創、科普等工業與文旅相結合的紡織特色創意園區。

    「我們正在申報省級工業旅遊,將老的工業遺存活學活用,讓全國更多的人了解劉國鈞實業家的愛國精神。」常州天虹偉業紡織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事務專員戎佔陳說。

遊客在創意園內打卡

    2008年2月26日,大明廠民國建築群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後的「大明廠」已成為京杭古運河畔的工業旅遊打卡點,近3年來累計吸引30000餘人前來參觀,在欣賞民國年代精美建築工藝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紡織科普教育,走出了一條工業遺存活化利用與當前企業發展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文旅+工業」深度融合 打造「常州經驗」

    加強工業、文化、旅遊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讓工業遺產「活」起來的關鍵點。2018年工信部頒布了《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利用國家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具有生產流程體驗、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特色產品推廣等功能的工業旅遊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打造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工業旅遊線路等。常州將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創意經濟相融合,形成了常州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常州經驗」。除大明紗廠工業遺存外,「常州文化新碼頭」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於2019年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常州運河五號創意街區的前身為常州恆源暢廠,作為20世紀80年代常州紡織工業的「輝煌記憶」。依託原有老廠房、老檔案老機器等載體,常州恆源暢廠由「古運河畔老工廠」改造成為「常州文化新碼頭」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走出一條結合文化產業、旅遊景區和創意街區的文旅融合新路徑,累計接待遊客超過400萬人次。

「常州文化新碼頭」運河五號創意街區

    作為工業明星城市,常州將工業遺產保護作為切入點,打造了一批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閒體驗於一體的「生活秀帶」,為老工業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2017年至今,國家工信部公布的四批162處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江蘇省共有9處,其中常州就有2處。

    「常州現在共有18家工業遺產待開發項目,其中有10家做得比較好。我們現在正在逐步地向省、向國家在推薦,儘快地更多地把我們好的工業遺產項目成功申報到國家級。」常州市工信局生產服務業處處長胥加祥表示。

    作者:徐珊 伍洲

相關焦點

  • 關於工業遺產搶救性保護及活化利用的建議
    工業遺產利用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如何使其在新時代下實現活化賦能,是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要課題,不僅能見證城市發展史徑,對推進城市結構調整與優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轉型復興等有重要意義。
  • 常州又新增一處國家工業遺產!
    常州又新增一處國家工業遺產!▲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擬認定名單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蹟承載了城市的記憶2016年,天虹集團在「大明廠」舊址上建設「天虹1921創意園」,按照「科學規劃、修舊如舊、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對園區現有老舊建築和工業遺存實施修繕,全力打造以紡織服裝研發設計、文創、科普等工業與文旅相結合的紡織特色創意園區。
  • 圍繞四大文旅品牌 常州將加強四大類景點形態建設
    圍繞塑造四大文旅品牌——我市將加強四大類景點形態建設同時提升各自內涵《常州市文旅休閒明星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充分發揮常州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旅遊資源優勢編制實施《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總體規劃》,依託世界遺產大運河常州城區段,推進西起中吳大橋東至朝陽橋的核心區先導段建設,構建「城河一體」文旅發展新格局。
  • 活化傳承嶺南文化遺產的「廣東實踐」
    磨刀山遺址發掘區全景為活化利用嶺南特色文化和文化遺產,廣東省著力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先後出臺了《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廣東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廣東省紅色旅遊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1年)》等,以制度建設引領,不斷擴大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的影響力。
  • 霍州:整合活化旅遊資源 打造全市文旅新地標
    霍州:整合活化旅遊資源 打造全市文旅新地標 2020-12-21 2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石嘴山:打造文旅品牌 擦亮城市名片
    (圖片由石嘴山市文旅局提供)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傳承、傳播、交流的載體和平臺,文旅融合發展將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近年來,石嘴山市通過持續的生態保護和文化挖掘,將「詩」和「遠方」緊緊聯繫為一體,點燃了文旅融合這個強勁助推器,持續賦予這座城市新的內涵和希望,讓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璀璨奪目」。
  • 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鄭州二砂文創園是文化遺產活化的代表之作
    設立於東廣場上的「記憶之環」,記錄了城市工業的驕傲 河南商報記者陳朋衝見習記者李佳蘭通訊員張黎文/圖 首開園區開園,這些地方要先睹為快 亮點1:「記憶之環」,記錄城市工業的驕傲。 設立於東廣場上的「記憶之環」,形態為圓環,直徑達40.2米、高10米,象徵著二砂最為驕傲的工業結晶——砂輪。
  • 古城經緯 埠韻市中 市中區文化旅遊資源挖掘與活化系列活動啟動
    今年以來,市中區聚焦「文旅融合」主線,把「文旅惠民」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堅持鞏固陣地,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在提升效能方面,著力豐富基層群眾精神食糧,有序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優化服務,著力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和文明執法,全力推進了文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 陽建強:城市工業遺產整體性保護與綜合性更新有待加強
    日前,圍繞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中的焦點熱點問題,中國城市報記者對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陽建強進行了專訪。 因此,需要藉助社會多方力量加強對工業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以全新的角度拓展深化後工業化時期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基礎性理論;把握後工業化時期老工業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內在機制及相關規律,基於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科學地進行城市老工業區的功能定位,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融入城市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進程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格局中,拓展老工業區城市更新改造和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創新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政策機制,加強社會組織、
  • 文旅深度融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煥發新活力
    在蘇東坡故裡四川眉山,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重新定位文旅融合發展,依託豐富的文化資源打造東坡文化核心IP,設有三蘇文化研究院中國蘇軾研究學會蘇軾研究中心、東坡書院構建「兩院一會一中心」研究矩陣,打東坡牌、唱東坡戲、品東坡味……做強產業,做大品牌,讓東坡文化傳下來、活起來、火起來。
  • 淺議新時代背景下的紅色遺產保護活化及紅色文化傳播新趨勢
    保護和利用好紅色遺產,無疑是傳承紅色基因、延續國家記憶、凝聚民族力量、鞏固我黨執政基礎的重要手段;同時在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逐步增強,而「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依然複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的背景下,充分發揮紅色遺產的價值與功能,能夠在塑造國家形象、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傳播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專家學者獻策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金雲峰副教授,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馬向明總工程師,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唐曦文常務副院長,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勁所長作了主題演講,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彭長歆教授、廣州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朱雪梅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馮江教授、劉暉副教授作為點評與討論嘉賓參與了本次研討。
  • 成都已認定314處歷史建築,這些老建築該如何活化利用? 有機更新,讓...
    禾創藥業倉庫「變身」完美文創公園,打造出了「文創公園+產業高地+創新社區+工業遺產」多元共生的產城生態體系。  完美文創公園供圖《成都市第十八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日前出爐。歷史建築,是一座城市發展中的歷史與文化肌理,尤其在成都,循著這些建築的軌跡,人們能找到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理由。今年,《成都城市有機更新實施辦法》出臺,明確要求對歷史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提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中融入現代城市發展理念,推動歷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商業等行業融合發展,鼓勵、支持對保護保留建築進行活化利用」。
  • 特色旅遊助力西安經開文旅融合,打造工業戰場的詩與遠方
    以文促旅、以旅興文。回顧2020,是經開區文旅融合發展工作邁出步子的一年,也是文旅產業發展創新突破的一年。作為十項重點工作之一,經開區文化衛生局高度重視文旅融合綜合發展,圍繞衛生、文化、旅遊等方面做好各項工作。
  • 著力深化文旅融合 彰顯「運河之都」文化特色
    近日,區委書記於勝濤調研全區文化和旅遊工作,他要求,要科學制定全區文化和旅遊事業「十四五」規劃,著力深化文旅融合,推動文旅項目建設,彰顯「運河之都」文化特色。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湘華參加調研活動。
  • 深挖海絲豐富內涵 展示僑鄉文化魅力 文旅融合讓海絲「說話」
    海絲保護、活化利用現狀如何?還存在哪些短板?近日,本報記者借第二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我市舉辦之機,進行了調查採訪。市文廣旅體局相關科室負責人也介紹說,接下來我市將繼續推進海絲申遺工作,不斷加強海絲史跡點保護,推進海絲遺產區文物保護工程;加強海絲史跡點監測數據採集和遺產點的實時監測,加強海絲史跡檢查巡查及執法力度等。活化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每一處史跡都是海絲故事的講述者。
  • 以文促旅 以旅彰文 全面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為深入貫徹《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遊強省的意見》(川委發〔2019〕11號)文件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全會決策部署和市委四屆三次、四次、五次全會工作安排,大力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遊強市。結合實際,我市提出《關於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文化強市旅遊強市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觀點回顧 | 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 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   「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觀點回顧|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數」立信心|汪一洋:化「危」為「機」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化「危」為「機」推動文旅融合 助力脫貧攻堅在國內旅遊「信心恢復」,而國際遊「考驗」還將持續的態勢下,廣東文旅行業如何化「危」為「機」謀求高質量發展?汪一洋認為,廣東大力推動文旅融合,加強省內遊徑規劃,建好全域旅遊的「四梁八柱」,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文化遊、鄉村遊的需求和熱情。他說:「廣東去年打造了64條文化旅遊主題的線路路徑,把旅遊點串起來,形成一系列歷史文化主題線路。此外還打造了百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