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蹟,承載了城市的記憶,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日前,國家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本批次工業遺產共計有62處,位於常州經開區丁堰街道的「大明紗廠」作為常州市唯一入選的單位,是江蘇入選的兩家之一。
大明紗廠工業遺存
「利民」「大明」 工業遺產傳承愛國使命
大明紗廠是中國現代傑出實業家、著名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劉國鈞家族在常州的紡織工業遺存。據歷史資料記載,大明紗廠的前身為利民紗廠。1921年,由江蘇吳縣實業家張雲博、楊翼之等人創建,是常州最早的機器織布廠之一。利民紗廠建廠初心即「振興國貨、利民為本」。抗戰時期,劉國鈞家族收購該紗廠經營並發展興盛,取名「大明」有「大放光明」之意,反映了近代愛國實業家的強烈使命感。
抗戰勝利後,劉國鈞於1947年收購通成棉毛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並增資更名為大明紡織總公司丁堰工廠(後又更名為大明紡織染股份有限公司)。1954年,劉國鈞代表大明廠籤訂了《公私合營協議書》,工廠更名為公私合營大明紡織廠。1966年,更名為國營常州第四棉紡織廠。
遺存內民國建築保留青磚、灰瓦的風格
走進「大明廠」,民國建築群依然保留著原有建築青磚、灰瓦的風格。目前,廠區內有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處、民國建築6處,包括20世紀20年代建成的劉國鈞及其女婿、愛國實業家查濟民的辦公區,還有常州僅存的、保存完好的民國時期火炬形磚築水塔等。如今,圓筒形磚砌水塔上,繁體的「大明廠」字樣雖斑駁但依稀。「非常有特色,所有磚牆都有建造者的名字,會勾起人們對於歷史古蹟的一種思念。」臺灣遊客遊祥禾說。
目前該地仍舊作為紡織基地延續至今
工業遺存融入企業發展 激活城市記憶
百年來,這裡一直作為紡織基地延續至今。本世紀初,中國紡織工業龍頭天虹集團繼承大明廠衣缽,對大明廠舊址加以修繕,將此打造成為全球總部。2016年,天虹集團在「大明廠」舊址上設立「天虹1921創意園」,按照「科學規劃、修舊如舊、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的原則,對園區現有老舊建築和工業遺存實施修繕,積極打造以紡織服裝研發設計、文創、科普等工業與文旅相結合的紡織特色創意園區。
「我們正在申報省級工業旅遊,將老的工業遺存活學活用,讓全國更多的人了解劉國鈞實業家的愛國精神。」常州天虹偉業紡織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事務專員戎佔陳說。
遊客在創意園內打卡
2008年2月26日,大明廠民國建築群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後的「大明廠」已成為京杭古運河畔的工業旅遊打卡點,近3年來累計吸引30000餘人前來參觀,在欣賞民國年代精美建築工藝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紡織科普教育,走出了一條工業遺存活化利用與當前企業發展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文旅+工業」深度融合 打造「常州經驗」
加強工業、文化、旅遊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是讓工業遺產「活」起來的關鍵點。2018年工信部頒布了《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和企業利用國家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具有生產流程體驗、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特色產品推廣等功能的工業旅遊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打造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工業旅遊線路等。常州將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創意經濟相融合,形成了常州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常州經驗」。除大明紗廠工業遺存外,「常州文化新碼頭」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於2019年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常州運河五號創意街區的前身為常州恆源暢廠,作為20世紀80年代常州紡織工業的「輝煌記憶」。依託原有老廠房、老檔案老機器等載體,常州恆源暢廠由「古運河畔老工廠」改造成為「常州文化新碼頭」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走出一條結合文化產業、旅遊景區和創意街區的文旅融合新路徑,累計接待遊客超過400萬人次。
「常州文化新碼頭」運河五號創意街區
作為工業明星城市,常州將工業遺產保護作為切入點,打造了一批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閒體驗於一體的「生活秀帶」,為老工業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2017年至今,國家工信部公布的四批162處國家工業遺產名單中,江蘇省共有9處,其中常州就有2處。
「常州現在共有18家工業遺產待開發項目,其中有10家做得比較好。我們現在正在逐步地向省、向國家在推薦,儘快地更多地把我們好的工業遺產項目成功申報到國家級。」常州市工信局生產服務業處處長胥加祥表示。
作者:徐珊 伍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