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挖掘、活化利用馬家浜文化 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響力

2020-12-26 金投網

◆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遺址的發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史。

◆馬家浜遺址於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7年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後需要重新認識馬家浜文化,對其開展深度挖掘、闡釋、研究和活化利用。

1959年3月,浙江嘉興馬家浜村村民在積肥過程中發現了史前遺蹟,經考古發掘確認為馬家浜遺址。60多年來,對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從未停止。近年來,考古界對馬家浜遺址進行了專題調查,截至目前,嘉興市發現並確認馬家浜遺址或者有堆積的遺址16處。

為更好地挖掘馬家浜文化的價值、展示研究成果、傳播其豐富的文化遺產,2019年12月27日,嘉興市馬家浜文化博物館落成揭牌,《馬家浜》考古發掘報告發布,考察馬家浜遺址等一系列紀念遺址發現60周年的活動也將相繼開展。在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揭牌現場,1959年馬家浜遺址第一次發掘的參與者和2009年第二次發掘時的考古隊領隊、參與者與專家學者共話馬家浜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據介紹,1959年初春,馬家浜村村民在挖坑漚肥時發現了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隨後,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考古人員對馬家浜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1975年,學者吳汝祚發表文章,在考古界率先提出「馬家浜文化」的概念。1977年,考古學家夏鼐正式提出「馬家浜文化」命名,逐步確立其地位。因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論證和遺址公園建設需要,2009年11月,馬家浜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並取得新進展,出土了一批玉器、陶器殘片、人類遺骨等有價值的遺存。

此後,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持續進行。2019年,嘉興市文物部門配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嘉興地區近20處馬家浜文化遺址進行了專項調查,調查成果突出,對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家浜人的生活聚落、生產活動、生活習性等方面提供了實物資料。比如,譚家灣遺址雖範圍不大,但西北區發現了馬家浜文化墓葬,學界對譚家灣遺址文化內涵有了新認識;通過對馬家浜文化的研究可以發現,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已經開始創造燦爛的文明歷史。

「馬家浜遺址於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7年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嘉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處處長汪紅星說,馬家浜文化是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地區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分支,環太湖流域地區是其主要的分布範圍,包括江蘇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浙江北部的杭州、嘉興、湖州以及上海等地。馬家浜文化與後續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自成發展系列,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被稱為「江南文化之源」。

60年多來,在浙江、江蘇、上海等地區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一批重要的馬家浜文化遺址陸續被發現,馬家浜文化面貌日益清晰,學術研究日益深入。在對馬家浜文化的類型分析研究、馬家浜文化器物研究,以及馬家浜文化與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崧澤文化等考古學文化的關係研究,馬家浜文化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員張敏認為,雖然馬家浜文化的歷史意義不一般,但馬家浜文化研究在深度、廣度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今後,還需要動態地對馬家浜文化開展進一步研究工作。從時間上看,馬家浜文化到崧澤文化的過渡期研究還不明確,可以作為馬家浜文化接下來的研究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朱乃誠認為,馬家浜文化的發現、命名在考古史上有重要意義,從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太湖流域地區文化體系自成序列。良渚古城申遺成功後需要重新認識馬家浜文化,對其開展深度挖掘、闡釋、研究和活化利用。

為更好地弘揚和展示馬家浜文化,從2009年開始,嘉興市委、市政府規劃建設馬家浜考古遺址公園,至2018年,嘉興市政府批准同意遺址公園總體規劃方案。遺址公園規劃面積為23公頃,其中遺址分布範圍約3公頃,保護範圍7.7公頃。遺址公園分為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區、遺址發掘現場展示區、文化休閒服務區等三大功能區。汪紅星說:「馬家浜考古遺址公園方案已經國家文物局評審通過,目前已開始建設,總投資1.7億元,預計2021年建成開放。」

此外,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於2017年5月動工興建,總投資1.2億元,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館內除了「江南文化之源——馬家浜」基本陳列外,還從杭州餘杭博物館引進「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良渚文化」展覽,全面展現太湖地區綿延不斷的史前文化。

嘉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張碩表示,以馬家浜文化保護傳承為契機,嘉興將圍繞「紅船魂、國際範、江南韻、運河情」特色風貌,打造國際化品質的江南水鄉文化名城,進一步確立嘉興「江南文化之源」的地位,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響力。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者獻策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研討會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王世福教授與趙渺希教授主持,廣州市社科聯譚曉紅副主席,華南理工大學陶韶菁副書記代表主辦方致辭。研討會現場(活動方供圖)2016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推進古驛道的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工作並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做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工作。經過五年的實踐,如何充分挖掘多元功能,推動活化利用,實現品質空間和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綜合提升,成為當前南粵古驛道建設和研究的重要議題。
  • 古城經緯 埠韻市中 市中區文化旅遊資源挖掘與活化系列活動啟動
    在提升效能方面,著力豐富基層群眾精神食糧,有序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堅持優化服務,著力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和文明執法,全力推進了文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本次論壇由市中區教育和體育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城市文化研究院、山東建築大學齊魯建築文化研究中心、大觀園街道辦事處協辦,濟南市老建築文化旅遊促進會、濟南市旅遊聯合會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活化利用分會、山東老建築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承辦。
  • 觀點回顧 | 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 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   「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觀點回顧|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城市更新白皮書: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
    今日頭條,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與第一太平戴維斯在第三屆進博會上聯合發布《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如需下載,請在後臺回復「歷史文化街區」)白皮書,開啟雙方在城市更新領域的深入研究。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及文化的承載實體,更新街區即是將空間、功能、活動以及人進行有機聯動,並落實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深度共構。在推進城市更新的實踐中,既要強化「保護」理念,也要做好歷史空間的活化利用,以保護為前提,以活化為支撐,通過兩者結合,激發歷史文化街區的內生動力,讓歷史文脈得以真正存續。
  • 嘉興馬家浜遺址公園今天開工,明年就能組團去玩耍
    遊客可在現場實景學習考古流程、維護檢測方法及欣賞現場陳列展示,還可以用手機掃描遺址坑,利用AR技術觀看了解挖掘過程、出土文物、喪葬習俗等影音資料。 這裡還設置開放式休閒草坪、部落休憩驛站,並以馬家浜文化主題石器、部落草亭作為休憩載體,以構建式裝置展陳、主題石繪沿展等創新技術,活化再現馬家浜文化的繁榮與稻文化起源。遊客可通過遊覽步道、生態棧橋、遺址展示標牌等方式系統感受馬家浜遺址恢弘的整體風貌。
  • 馬家浜文化博物館試開放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位於嘉興經開區馬家浜路的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對公眾試開放,「新嘉禾八景 舊時印象展」美術作品在副廳同期展出。據公開介紹,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馬家浜遺址為依託的考古遺址博物館,也是一座以環太湖地區馬家浜文化為主題的考古學文化博物館。總投資1.2億,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在這裡將對馬家浜文化進行闡釋和還原,同時展出馬家浜遺址出土的各類器物。
  • 活化傳承嶺南文化遺產的「廣東實踐」
    近年來,廣東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對保護傳承嶺南文化、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對傳承嶺南特色文化、加強考古研究和文物活化利用,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量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
  • 領略馬家浜文化
    日前,嘉興市經開區長水街道由拳社區組織轄區「閱讀悅成長」小組成員,前往馬家浜博物館,開展「閱讀悅成長 書香潤家庭」親子閱讀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觀中了解獨特而寶貴的馬家浜文化。(原標題《「閱讀」馬家浜文化》,編輯王雨紅)1598480469000
  • 公共文化建築設計:嘉興市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案例
    馬家浜文化因發掘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至江蘇常州一帶。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及確立,表明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 走進中國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處於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5月24日拍攝),這組圖片展示了馬家浜遺址文化的還原場景及遺址出土文物等。馬家浜文化處於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5月24日拍攝),這組圖片展示了馬家浜遺址文化的還原場景及遺址出土文物等。
  • 淺議新時代背景下的紅色遺產保護活化及紅色文化傳播新趨勢
    對於紅色遺產所在地而言,保護和利用好紅色遺產,不僅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文化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更是爭取中央及各級政策資金支持的有效途徑、推動地方優質文旅經濟快速發展的潛力爆點,以及助力脫貧攻堅、實現文化惠民的強力引擎,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地方構建品牌形象、提升文化知名度。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黃河是河南的根脈,發展文化旅遊,河南省最有競爭力、號召力和吸引力的就是黃河文化。
  • 文化強市 |「記得住鄉愁、振興得起老城」,荔灣建設嶺南文化中心...
    荔灣區住建局副局長黃志忠介紹,截至目前,荔灣北片14片歷史文化街區已全部開展了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其中沙面等6片已完成並經市批覆實施。恩寧路、泮塘五約、沙面、西堤等片區在逐步改造提升的同時,正積極探索活化利用的新路徑。 南岸,依託珠江岸線,串聯近現代嶺南文化資源。
  • 第一太平戴維斯發布《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城市更新白皮書
    中證網訊(記者 高改芳)12月30日,第一太平戴維斯聯合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共同發布《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城市更新白皮書。白皮書基於歷史文化街區更新領域,從「政策及市場背景」「規劃及設計、運營、金融三大活化策略」「未來城市更新發展趨勢」等板塊,為歷史文化街區更新領域提供全新視野與可行性方案。
  • 文旅深度融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煥發新活力
    這是我市近年活化利用歷史文化街區的縮影。作為千年文化古城,惠州歷史文化街區眾多,它們承載著「老惠州」的記憶,如何保護和活化利用,成為市委市政府和廣大惠州市民非常關注的熱點。惠城區橋西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坤民介紹,金帶街將規劃打造成集商業、文化、旅遊休閒、生活於一體的文化展示街,同時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惠州西湖5A級景區品牌效應,挖掘和傳承「嶺東雄郡」的文化底蘊以及千年府治的歷史基因。 沒有文化的聚合,就沒有文旅的融合。歷史文化資源若沒有聚合產生聚變效應,最終也無法成為可利用的文旅資源。
  • 傳承弘揚王屋山歷史文化 打造更具影響力吸引力的文旅品牌
    他強調,要傳承弘揚王屋山歷史文化,打造更具影響力吸引力的文旅品牌,推動濟源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陪同下,張戰偉先後來到道境廣場、愚公移山廣場、老子手植銀杏樹、天壇頂等處,查看文物保護和旅遊設施建設情況,了解王屋山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對王屋山文旅工作發展進行系統指導。  張戰偉指出,王屋山文化底蘊深厚、文物遺存眾多,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
  • 河北紮實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北是長城文化資源大省,匯聚了眾多長城精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長城文化保護傳承和長城文化旅遊發展。近年來,以舉辦省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為契機,大力挖掘長城文化內涵,強化長城資源保護,打造提升長城景區,完善旅遊交通等基礎設施,大力實施片區綜合開發,長城文化旅遊呈現出全新面貌。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啟動和推進,河北段長城的保護修繕、文化挖掘、活化傳承等工作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廣州市荔灣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永慶坊重要指示精神,推進城市建設提質升級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利用,推動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順利通過國家4A級旅遊景區驗收,並在此設置全市首個非遺街區,運用「4A景區+非遺街區」雙驅動雙促進,帶動文旅資源集聚融合,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推動老城市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 河北長城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利用工作上新臺階!
    優化環境配套工程,建設提升風景道、導覽導遊、形象標識等公共服務設施,實施生態涵養和景觀風貌保護修復,讓長城沿線環境風貌靚起來。深化文旅融合工程,謀劃實施融合示範區建設提升、產品培育、品牌塑造等系列項目,讓長城文化因子迸發產業活力。創新數字再現工程,推進長城「網際網路+」建設,提升數位化展示水平,激髮長城文化傳播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