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浜文化博物館試開放

2020-12-26 浙報融媒體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位於嘉興經開區馬家浜路的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對公眾試開放,「新嘉禾八景 舊時印象展」美術作品在副廳同期展出。

據公開介紹,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馬家浜遺址為依託的考古遺址博物館,也是一座以環太湖地區馬家浜文化為主題的考古學文化博物館。總投資1.2億,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在這裡將對馬家浜文化進行闡釋和還原,同時展出馬家浜遺址出土的各類器物。

馬家浜遺址出土的陶器和墓葬介紹

馬家浜文化以1959年發掘的嘉興馬家浜遺址而命名,距今約7000~6000年,主要分布範圍為環太湖流域地區,是「江南文化之源」。2001年6月,馬家浜遺址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眾在展廳觀看馬家浜文化介紹短片

展廳展出馬家浜遺址出土的獸面形陶器耳複製品,這件作品的圖形最為觀眾熟知

陶豆

玉玦

觀眾在觀看「新嘉禾八景舊時印象展」美術作品展

(原標題《馬家浜文化博物館試開放》,原作者朱駿。編輯黃娜)

相關焦點

  • 馬家浜文化博物館今天起試開放,這些注意事項你得先了解~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市民們期待已久的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對參觀者打敞開了大門。古樸而又悠遠、神秘而又厚重,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像一個時光隧道,讓深埋的歷史重見天日,瞬間把人們帶到了新石器時代。走進博物館,與7000年歷史的馬家浜文化對話,對所有參觀者來說都是嶄新的相遇,對來自北京的於雅澤更是「幸運的遇見」。
  • 公共文化建築設計:嘉興市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案例
    馬家浜文化因發掘於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於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至江蘇常州一帶。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及確立,表明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 領略馬家浜文化
    日前,嘉興市經開區長水街道由拳社區組織轄區「閱讀悅成長」小組成員,前往馬家浜博物館,開展「閱讀悅成長 書香潤家庭」親子閱讀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觀中了解獨特而寶貴的馬家浜文化。(原標題《「閱讀」馬家浜文化》,編輯王雨紅)1598480469000
  • 深度挖掘、活化利用馬家浜文化 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影響力
    為更好地挖掘馬家浜文化的價值、展示研究成果、傳播其豐富的文化遺產,2019年12月27日,嘉興市馬家浜文化博物館落成揭牌,《馬家浜》考古發掘報告發布,考察馬家浜遺址等一系列紀念遺址發現60周年的活動也將相繼開展。在馬家浜文化博物館揭牌現場,1959年馬家浜遺址第一次發掘的參與者和2009年第二次發掘時的考古隊領隊、參與者與專家學者共話馬家浜文化的研究和發展。
  • 走進中國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處於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5月24日拍攝),這組圖片展示了馬家浜遺址文化的還原場景及遺址出土文物等。馬家浜文化處於中國長江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5月24日拍攝),這組圖片展示了馬家浜遺址文化的還原場景及遺址出土文物等。
  • 嘉興馬家浜遺址公園今天開工,明年就能組團去玩耍
    公園規劃面積23公頃,分為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區、遺址發掘現場展示區和文化休閒服務區等功能區,項目總投資1.7億元。 研·文教研學:依託馬家浜文化博物館和馬家浜考古遺址公園,融合區域內保留的原始地貌環境、湖景資源,設置學校教育第二課堂及戶外活動廣場,打造馬家浜文化研學課程
  • 馬家浜遺址,出土戴著風鏡的航天員陶俑,專家說:它的身份待確定
    1959年3月期間,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等6個單位,組成了一支聯合科考隊,對該地進行了保護性發掘。此次發掘面積超過了15000平方米,發現該古代遺址共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灰黑色黏土層,並伴隨有紅燒土層與淤泥層,平均厚度約為50釐米,主要包含獸骨、石器、骨器、以及各種質地的碎陶片。
  • 第十屆中國花博會首個配套項目試開放
    第十屆中國花博會首個配套項目試開放 2020-08-27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嘉興的秀湖公園裡的戶外博物館,秀博苑,講述秀洲文化的起源
    一個戶外博物館-秀博苑秀博苑,她在嘉興的秀湖公園裡面,從秀湖正門進去,穿過這個紅色幾何建築,前面就是秀博苑了。秀博苑裡濃縮著秀洲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和300多個文物歷史資料,想了解嘉興秀洲文化的朋友去看看是個不錯的選擇。館內分為時光隧道,秀洲民俗和名人三大主題。
  •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特展 品文物裡的江南
    隨著疫情的相對緩和,全國各地博物館也開始重新開放。作為今年國內文化展覽的重頭戲,上海博物館的年度特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展期為5月26日至8月23日)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眾多文博愛好者的目光。縱觀歷史,江南一帶以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而聞名,因此,這次的江南文化特展,精彩紛呈,展覽以「江南文化」為主題,遴選十六家博物館和文物單位的近兩百件作品展出,包括石器、青銅器、書畫、刻本藏書、漆器以及印章、竹刻等諸多種類,其中不少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 良渚文化中有虎紋,良渚文化前的崧澤文化就應該存在虎紋
    良渚文化是崧澤文化的後續,良渚的黑皮陶、鼎、豆、罐、壺等陶器的基本形制,良渚的斧、鉞、錛、鑿等的典型石器,幾乎都能從崧澤文化中發現它們的蹤影。作為前源的崧澤文化,按一般規律推測,它很可能有相對原始、樸拙的虎紋出現。福泉山大陶闢上的獸面形捺點紋崧澤文化中有虎紋?
  • 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特展:近兩百件作品展出,帶你走進夢中江南
    隨著疫情的相對緩和,全國各地博物館也開始重新開放。作為今年國內文化展覽的重頭戲,上海博物館的年度特展「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展期為5月26日至8月23日)一經亮相,便吸引了眾多文博愛好者的目光。作者:謝 田王陽明像縱觀歷史,江南一帶以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而聞名,因此,這次的江南文化特展,精彩紛呈,展覽以「江南文化」為主題,遴選十六家博物館和文物單位的近兩百件作品展出,包括石器、青銅器、書畫、刻本藏書、漆器以及印章、竹刻等諸多種類,其中不少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 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將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 講述萬年故事
    以下文章來源於浙江省博物館 ,作者浙江省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提供活動信息,展示藏品內容-展覽時間-2021年1月15日——3月14日-展覽地點-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發現20年田野發掘的故事這個距我們11000年的故事,其實也才現世
  • 全國唯一的粽子博物館在嘉興,這裡有粽子故事,還有最好吃的粽子
    我問女兒,你知道端午要做什麼,她馬上回答我三個字「吃粽子」,是的,黃口小兒的最深刻記憶就是吃,也是靠這兒時的最初印象把我們的粽子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走,我們一起去看看中國的,嘉興的粽子文化是怎麼傳承的,這裡有中國唯一的粽子文化博物館,她坐落在美麗的月河。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除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還有多個考古之最
    我國的專題類博物館也有很多,像關於傘的,關於陶瓷的,還有關於茶葉的等等,它們也同樣因為與眾不同而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不過就一般而言,博物館作為城市的公共建築,其外觀大都中規中矩,很少有與其展陳主題高度一致的造型。可是在浙江省就有這樣一座博物館,不但鎮館之寶是獨木舟,就連整個場館的造型都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舟」。它就是跨湖橋遺址博物館。
  • 陌上花繁——上海博物館「江南文化藝術展」面面觀
    「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並受到較多關注。本文作者系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全文從宏觀出發,對江南文化藝術展的定位、策展思路和展品選擇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讀,可了解整場展覽之概貌。
  • 我國唯一舟形博物館,創造多個考古之最,還有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
    我們國家有許多專門性的博物館,比如關於雨傘,關於陶器,關於茶具等等,它們也同樣因其獨特而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從總體上看,博物館作為城市的公共建築,其外觀大多是中規中矩的,很少有與其展示主題高度吻合的造型。但在浙江省卻有這樣一座博物館,不但鎮館之寶是獨木舟,甚至整個場館的造型都像浮在水面的「舟」。
  • 紅山文化博物館
    □本報記者  徐躍  紅山文化博物館位於赤峰市紅山公園東南角,與紅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 打造博物館行業「齊魯文化共同體」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9月11日電 (趙曉)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9月11日在濟南舉行。該聯盟將探尋博物館在保護、傳承、弘揚齊魯文化中的角色和使命,共同打造博物館行業的「齊魯文化共同體」。
  • 祥雲縣歷史文化博物館揭牌
    1月22日上午9時,祥雲縣歷史文化博物館揭牌儀式在祥城鎮北后街荷花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孝達烈士故居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