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知識:牒記式世系表,最易編輯的譜式,但未必適合所有家譜

2020-12-17 悅華海音

上一篇寫到家譜世系呈現的最基礎樣式,樹狀圖。這篇說說家譜世系呈現的第二個樣式,牒記式世系表。

牒記式世系表,是一種很古老的樣式,不過現在還有些家族族譜在使用。先看看一個例子。這是範公仲淹後人所修的《範氏家乘》的一頁:

《範氏家乘》一頁

一、牒記式世系表的概念與概貌

牒記式世系表,民間又稱「連珠接續」。所謂「牒」是記有文字的薄木條、薄木片。在內容上,它是從第一代開始,用文字的形式將家族中的每一代每一人依一定次序分條表述。

由於是分條表述,在形式上與樹狀圖表的不同處也很明顯,第一,它採用了線性呈現方式,而非樹狀,將世系中的人物自左自向一條條地表述下去;第二,「表格」化不明顯,對人物的信息採用了純文本敘述的方式。

為便於說明,悅華做了一個樹狀圖(左)與牒記式世系圖(右)的樣式對比圖:

3代9人的模擬世系

這是一個3代9人的模擬世系,從圖中可以看到,左邊樹狀圖是分層級的,而右邊的譜牒式是從左向右依條排列的,是線性的,但內容的組織並非胡亂羅列,而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這點下面詳述。

二、牒記式世系表的兩種類型

從內容的組織角度說,牒記式世系表有兩種基本類型:橫向敘述與縱向敘述。這兩種基本類型是根據族譜編修者對家族關係的不同思考而形成的不同樣式。我們分別介紹。

第一種,橫向敘述。即,敘述完初代之後,接著敘述二代(即兄弟輩),之後再敘述三代(即叔伯兄弟輩)。如下圖所示。

3代9人的模擬世系

因為將同一世代一起敘述,所以民間又稱這種橫向敘述的方式稱為「蟬聯式」。下面我們看下實例。首先看下範仲淹次子純仁公的世系圖,這個圖在牒記式世系表前。(此圖為悅華所錄,僅供形式參考)

此圖為悅華所錄,僅供作樣式參考

《範氏家乘》的編修者依據這個樹狀世系圖,對純仁公世系作了如下表述:

橫向牒記世表舉例(僅供參考)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相對於純仁公世系圖,這個表格的內容更詳細,包含人物的生卒年字、職官經歷、妻子信息、子代信息等,儼然就是一個人物小傳,這也是「牒記」式世表的「記」的含義。所以,在形式上,徒有「表」形,實質是以文字為主的。

第二,這個世系表是把純仁公的五子正民、正平、正思、正路、正國諸公放在一起敘述的;當五公信息敘完後,再把他們的子代(也就是從兄弟、叔伯兄弟輩)放在一起敘述,次序按照純仁公五子的長幼次序來排。為了敘述不產生混亂,在名諱下分別附註「某某之長、次、三、四子」等。

這種橫向牒記式世系表的編修者重視的是兄弟關係,符合宗法社會中的「悌」的原則。當然這的缺點也很明顯,悅華將集中說明。

第二種,縱向敘述。即敘述完初代,接著敘述初代長子、長孫,再敘長子次孫等,等長支全部敘完後,再敘初代次子、長孫等直到全完敘完;然後依次類推。用模擬圖來幫助說明:

3代9人的模擬世系

這種先敘完一個支系,再敘另一個支系的方法,在民間還稱為「連珠接續」,十分形象。

下面我們看下實例。這是明萬曆年間創修(清道光年間續修)的山東郭氏家族家譜世系圖的一部分:

山東郭氏家族家譜世系圖節選

根據這一樹狀圖,其世表如下(節錄):

縱向牒記世表舉例

據圖表可知,錫公是詵公次子,在表中先敘錫,再敘其長子倉,再敘倉長子文舉,再敘文舉長子賀,再敘賀之子汝康(汝康公為獨子),再敘汝康之子應選(應選公為獨子),再敘應選長子蘭若,蘭若無子,於是敘應選次子欽若,欽若子未成年因而不落入下一行,再敘應選三子聖若,再敘聖若長子延普……很明顯,這種縱向式的牒記世表是以嫡長子世代傳承為敘述線索的,與橫向的強調「悌」不同,它強調的是「孝」,是宗法社會中的嫡長子繼承制。

當然,圍繞一個人物,也有小傳式的說明,這個同橫向式牒記世表相同,從略。

三、牒記式世系表的優勢與缺陷

牒記式世表最大的優勢就是編輯容易。如果編輯者手頭上有一份樹狀圖「大綱」,那麼無論是橫向,還是縱向,只要一個個把名諱記錄在紙上,然後將其信息填入名下就可以了。

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那就是不像樹狀圖那樣「所見即所得」,閱讀者去檢索時難度非常大。假如一個家族人口較少,只有三五代,那麼檢索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假設把一個2000人的家族就這樣一行一行地排下去,簡直無法卒讀!而且如果編輯者一旦遺露掉一個人名或一個支系,成譜後連插入的地方都沒有,可編輯性太差。

當然牒記式世表不是不可用。

相關焦點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世系圖表是記載家族成員信息的結構圖與表格,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編修(續修)族譜的中心工作。編修者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把辛辛苦苦新修的家譜展現給族人時,族人的第一句話是:辛苦了!第二句話可能就是:我在哪一卷(冊、本)上,怎麼找不到呢?是不是把我落下了?
  • 「歐蘇遺式」:以歐陽修、蘇洵為代表的譜法,是家譜世系編修主流
    以範公仲淹家譜為代表的牒記式世表,其使用歷史久遠,影響至今尚存,但北宋時又出現了新的體式,今稱「歐蘇遺式」。「歐蘇遺式」即北宋歐陽修、蘇洵二公在分別編修自己的家譜時使用的世系表的樣式。與牒記式世表不同,它無限接近樹狀圖,有效地避免了牒記式存在的世代敘述交雜、檢索不便等問題,從而達到了易修、易懂的效果,因此成為後世修編家譜通行的範式。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為了便於各位宗親讀譜,特編撰如下有關家譜的常識問答題,附錄於後,供大家閱讀,以求增進其譜牒知識和宗族歷史的了解。 另外,商周兩代,還有刻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家譜。但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出自周代以後。周代的《世本》,曾對創作《史記》有過參考作用,目前學術界公認它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 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名之先河。這些修譜行為,是家族自發性質的,在全國範圍內並不普及。
  • 關於對禚氏分支創修家譜的建議
    一般有:譜名、譜序、目錄、譜例、恩榮錄(敕誥、光榮榜)、遺像及像讚、姓氏源流、家規家法、祠宇、宗支世系、傳記、譜系本紀、族產、契據文約、墳塋、派語、續後篇、纂修與捐資人名等等。但是並不是說家譜都要包括以上內容,其中主要以譜名、譜序、譜例、姓氏遠流、衍派字輩、家規家法、祖塋、宗支世系主要纂修及捐資人等等幾項為最主要的構成要素。
  • 張文琪:譜牒類書目的源流與分屬演變
    譜牒類書目在目錄學著作中分屬演變的歷程,折射出不同歷史背景下譜牒社會功用的變化。關鍵詞:譜牒;源流;分屬演變;史部目錄譜牒一詞出於《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謂「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3303。從這句話來看,譜牒應是某種記載有帝王世系的載體。
  • 族譜就是家譜?錯!它們的區別和聯繫你知道嗎?
    按「宗」的含義,實還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他們「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這個宗下特定的族眾。
  • 譜牒 | 樅陽錢氏 譜牒千秋(一)
    家譜自古有之,它是記載氏族歷史文化和世系的重要載體。因此,古往今來,無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視。
  • 宗譜、族譜、家譜有何聯繫與區別?你又知道多少?
    按「宗」的含義,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後裔。至於宗譜則應是同祖之完全譜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記其一支,均還不為宗譜,這就是宗譜區別於家譜的地方。什麼叫族譜?古釋:「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旁支別屬。」所謂直系與旁系是相對而言,均可上溯為同祖。其中「共相聯屬」的這個「屬」,就是宗下特定的族眾。族眾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與族,族之於家。
  • 歐陽修創立圖表式家譜範例
    除了教授文化知識,歐母還常常以其父歐陽觀為官處世的故事啟迪兒子。歐陽修在《瀧岡阡表》中回憶起母親的話猶在耳邊:「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她還經常提醒兒子,要做仁愛寬厚之人:「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即奉養父母不一定要豐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雖然不能遍施於所有的人,但重在有一顆仁愛之心。
  • 從名籍到譜牒,看中國古代皇族檔案發展
    其類別主要包括兩種:一是宗室名籍,包括宗室屬籍、「諸王世譜」和外屬圖,分別著錄皇帝「五屬內」宗室、諸侯王子孫和外戚的世系、名諱等信息,由九卿中的宗正掌管。二是帝王諸侯的世譜、年譜,按世次或年代記載帝王諸侯的繼承順序、在位時間等信息,比如《漢書·藝文志》的《帝王諸侯世譜》、《古來帝王年譜》和《隋書·經籍志》的《漢氏帝王譜》。
  • 訪譜記(015)常州家譜館
    8月9日,揚中市民俗文化研究會一行七人,朱懷林會長領隊,並奚彩屏、顧群、周樹新、趙國華、陸尊、徐敏等,前往常州家譜館訪譜,受到了常州家譜館館長朱炳國、常州譜牒文化研究會常務副主席嶽祖瑞先生的熱情接待,此行收穫頗豐,詳見正文。
  • 家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司馬遷在《史記》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較為詳細地記錄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國王室自始祖以下的歷代世系。如果沒有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的家譜,夏商周至秦漢的帝王和貴族的世系就不可能進入司馬遷的史記。但史記中的帝王和貴族的世系證明,家譜最初是王侯貴族的產物,庶民沒有族譜。
  • 中華丘氏大宗譜·總譜·卷一·歷代譜序卷(譜首<五>)
    邱氏譜法採取「文化認祖」和「血緣認祖」既相區別又相結合的方法,將歐氏譜例中的「圖」和蘇氏譜例中的「表」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創新成為「圖」「錄」並存,先「圖」後「錄」的體例。稱其「圖」為世系圖,採用吊線式,圖體直序,每圖十代,以下類推。稱其「表」為世系錄,採用現代行語文體或記述體,從左至右平列橫排,世序從始祖起,往下按其昭穆先後的順序,從上到下排列。
  • 家譜、族譜、宗譜到底有什麼區別?別用錯了!
    家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籍。最早的家譜為古代氏族時期的口述家譜,在當時有著「瞽蒙主誦詩,並誦世系」之說。家譜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親疏,凝聚族群,優化生育。就是所謂的「親親以相及」。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一、家譜的起源關於家譜的起源時間,歷來有殷商起源說、周代起源說、秦漢起源說、宋代起源說等四種觀點。 其各自都能自圓其說,各有其理。然而,司馬遷在《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說:「唯三代上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譜牒,是古代記述氏族世系的書籍。」
  • 李姓家譜——李氏文化
    此後,有人撰寫家譜時,襲用「家乘」之名,意為家族之史。「譜牒」是古代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籍,因魏、晉、南北朝時特別重視門第,有司選舉必稽譜牒,所以古代的譜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門閥的工具;這裡所說的「家乘譜牒」,指記載一姓一族世系和有關事跡的書或圖表,即族譜或家譜、宗譜。
  • 使用電子表格軟體製作家譜初探
    另一方面,由於當今存儲技術的不斷提高,對於譜牒資料的存儲可以說是非常簡單,比如軟盤、硬碟、光碟、U盤等等,這對於修譜技術可以說是一個質的飛躍,也為修譜工作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代修譜技術大有淘汰舊式修譜方式的趨勢。不可否認,新的修譜軟體及技術給修譜工作帶來的是革命性的變化,它極大地提高了譜牒編篡和修改以及家譜資料的整合。
  • +譜牒中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
    [來源網絡]字輩的源流和發展史(德華 / 文)       古者,大家著姓,必有譜牒
  • 家譜文化的起源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朝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更是把家譜與國史、方志相提並論。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 譜牒文化丨族譜姓氏始祖解
    一般是指得姓始祖之前的世系中比較著名的人物。比如馬姓起源於馬服君趙奢,也就是源於趙姓。趙姓得姓始祖為造父,造父為贏姓,贏姓源自於帝舜的女婿伯益(顓頊帝裔孫),伯益即為馬姓的血緣始祖。提到血緣始祖的目的就是為了將本族的起源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以及確定與其他姓氏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