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

2020-12-09 無用閒譚

江西自宋以來,一直是文風很盛的地區。明清兩代,依然是科舉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清代,江西本籍共產生了1884名進士,位居全國第五位。另外,祖籍江西但在外省中式的還有159人,祖籍非江西而在江西中式的也有27人。相應增減,則江西進士的總人數可達2016人。為保持全國進士計量的不重複,本文未對異地中式者進行處理,而只以歸屬於江西的1884人為研究對象。

在對進士的姓氏處理上,如果確知有改姓並知曉本姓,則恢復為本姓。同時,姓氏分布按清代江西政區定型後的政區進行歸類,未考慮政區的沿革情況。

一、進士姓氏的州縣分布

根據統計,江西1884名進士共分布於79個中州縣,182個姓。為清晰起見,我們以府為單位,將各府進士的姓氏分布狀況列如下表:

說明:

1.各府的姓氏匯總數,是指該府的姓氏分布數,即剔除重複後的餘數之和,非州縣姓氏數之和。

2.姓氏覆蓋率,指各府州縣的進士姓氏數佔182個姓氏總數的百分比。

上表中,姓氏覆蓋率和姓氏進士比均忽略了姓氏的具體情況,取的平均值。其中「姓氏覆蓋率」可以用來觀察各地區進士姓氏分布的覆蓋面,比例越高,意味著覆蓋面越廣,同時也意味著進士的姓氏分布可能越分散。而進士姓氏分布的分散程度,則可以用來對一個地區進士的家族分布狀況進行初步的判斷。不過,由於政區大小不一,進士人數分布也不同,這個數值在反映進士家族分布狀況時容易失真。比如表中的南昌府,這個數值為47.3,在江西各府中佔比最高,但南昌府並非進士姓氏分布最分散的地區。

表中的「進士/姓氏」是指各地各姓氏的進士分布平均值。通過這個數值,可以大致上判斷進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由此可以發現進士的家族分布狀況。比如上表中的南昌府,這個數值為5.2,在江西各府中最高,進士的家族分布傾向更明顯。

綜合上面兩個數據,可以導出四種情形,用來判斷一個地區的進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因而可以觀察到進士的家族分布狀況:

第一種情形:覆蓋率、進士姓氏比均高,說明地區在進士的分布上很強勢,並且有明顯的家族分布現象。

第二種情形:覆蓋率低,進士姓氏比高,說明進士分布明顯朝某些姓氏集中,家族分布特徵顯著。

第三種情形:覆蓋率高,進士姓氏比低,說明地區進士姓氏分布的集中度弱,因而家族分布的情形不明顯。

第四種情形:覆蓋率、進士姓氏比均低,則說明地區在進士分布上處於弱勢,比較可能較少或沒有家族分布現象。

我們將上表中的州縣姓氏覆蓋率計算出平均值為6.3,將進士姓氏比計算出均值2.1。把上述四種情形分別命名為A、B、C、D類,上表中的「分類」就是最後的計算結果。

把四類州縣進行歸類,則A類15個,B類5個,C類12個,D類47個。從這個結果看,江西大部分州縣的進士的姓氏集中度都比較低,但也有1/4的州縣存在比較顯著的姓氏集中度,因而可能存在比較顯著的家族性分布。

我們從州縣較少的B類選一個縣進行觀察。進士姓氏比最高的是袁州府分宜縣,有20名進士,其中歐陽氏6人,嚴氏4人,林、習、楊、鍾氏各2人,易、黃氏各1人。

歐陽氏6人中,歐陽光縉、歐陽星(歐陽光縉曾孫)、歐陽敬(歐陽星孫)為一家人;歐陽欽、歐陽瑾為叔侄關係,而歐陽瑾的曾祖歐陽光緝顯然和歐陽光縉系同族。6人中,歐陽紹祁目前我們未找到明確的親屬關係。

嚴氏4人中,嚴宗喆、嚴秉璉(嚴開祜孫)、嚴思浚(嚴開祜曾孫)均是歲貢嚴開祜的後人,而嚴開昶(康熙三十九年進士)也顯然和嚴開祜為同族。嚴開祜的父親名一桂,嚴開昶的父親名一心,推測兩人可能是堂兄弟。可見,嚴氏的4人其實也是出於一族。

林、習、楊、鍾4姓中,林有席(林鳴鵡從子)、林大宏(林鳴鵡從孫)系一族,習家駒、習家騋系兄弟,楊、鐘不詳。

可以看出,利用前述指標是可以初步篩選出進士可能存在家族分布的州縣的。

當然,由於指標數據取的是平均值,而進士姓氏分布本身又不平衡,所以這種指標也可能會掩蓋C、D類州縣存在進士分布朝個別姓氏集中的現象,尤其是數據處於臨界點的州縣。比如D類的浮梁(饒州府),16名進士,汪姓3名,程、吳、鄧、葉各2名,黃、李、朱、鮑、金各1名。汪姓3人中,汪兆熊、汪壎父子佔了2人;鄧氏的2人則為鄧夢琴、鄧傳安父子。可見對一些進士數量比較多的州縣而言,雖然姓氏分布比較分散,但其中仍可能存在一些優勢家族。

表1中各府之間進行比較沒有意義,因為所屬州縣數量有差異,人數的多少也會因此受影響,這裡就不再討論了。

二、強勢家族的中式狀況

進一步深入到具體的姓氏,則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現進士姓氏分布背後的家族狀況。我們析出有10名以上進士的姓氏,正巧50個,將各姓進士的數量分府列表如下:

表 2 清代江西進士前50名姓氏分府分布表

據表可知,有10名以上進士的50個姓(佔姓氏總數的27.5%),總共產出了1446名進士,佔進士總數1884人的76.8%。也就是說,1/4稍強的姓氏佔據了3/4略強的進士人數。

巧合的是,10名也正好是江西姓氏進士數的均值(1884/182=10.4)。以此為標準,把府中進士數超過10人的姓氏析出,則:撫州府有李(24)、黃(20)、陳(10),吉安府劉(26)、王(16)、張(12)、李(11),建昌府黃(24)、劉(19)、魯(17)、李(13)、趙(13)、饒(13)、周(12)、鄧(10)、陳(10)、羅(10),九江府李(12),臨江府楊(11),南昌府徐(26)、熊(19)、胡(19)、陳(18)、萬(16)、劉(15)、塗(13)、李(12)、張(12)、甘(12)、宋(11)、夏(11)、楊(10)、餘(10)、曹(10)、彭(10)、吳(10),瑞州府熊(15),贛州府、廣信府、南安府、南康府、寧都州、饒州府、袁州府無。原則上,我們可以認為這些姓氏有較大可能是各府的強勢家族。

再進一步將姓氏的州縣分布狀況析出,得下表:

表 3 清代江西進士姓氏分縣分布表

上表中,「州縣數」指姓氏分布的州縣數量,「平均值」指州縣平均擁有各姓的進士數,「標準差」是指距離均值的遠近,「最大值」指人數最高值。「總數」指姓氏的進士總人數。

由於標準偏差反映的是數據的離散程度,標準差越大,數據的離散程度越大,意味著數值分布朝某些數集中,因此,標準差在反映姓氏的州縣集中度上比均值更加清晰。比如傅姓,16名進士分布在12個州縣,標準差0.7,顯然屬於低值。而檢驗傅姓的實際數據,的確未呈現出州縣分布集中的情形。

在上表中,還有一種情形,就是一個姓的進士僅僅分布在一個縣,因而不存在均值和標準差。這個時候,只能單純地以數值大小來進行判斷。

根據標準差,我們可以找出一些隱藏在低進士數之縣中的強勢家族。把上表中標準差在3以上的9個姓氏析出,則依序為夏、魯、宋、湯、趙、曹、伍、劉、李。9個姓氏中,除劉、李屬於進士數多的大姓外,其餘幾個姓基本上都是進士人數不是太多的姓氏(參下文大姓進士舉例)。

強勢家族的中式,也體現在一個姓的多名進士僅分布於一個縣的情形上。如甘姓12名進士,均分布於南昌府奉新縣,其中11人可以確認來自甘顯祖家族,另1人族屬難判斷。同樣,裘姓8人也只分布於南昌府新建縣,則均來自裘君弼家族。

由於這種家族性中式情形的存在,過去習慣上從祖上三代的仕歷和功名來判定科舉帶來的社會流動率的研究方法,就現出了很大的漏洞。尤其把地域性因素考慮進去後,強勢家族的科舉中式很可能意味著這個家族對一個地區有限的文化教育乃至其他社會資源的掠奪。對此的研究不是本文的任務,有興趣者自可利用本文提供的數據進行進一步探討。

三、大姓進士舉例

根據進士姓氏分布的自然人數並參考標準差,我們析出若干姓氏作點分析。

進士人數最多的5個姓是李100、劉98、黃97、陳70、王63人。而按標準差,則值大的姓氏是夏(標準差7.1,總12人)、魯(6.7,19人)、宋(4.9,15人)、湯(4,10人)、趙(4,26人)。

(一)李氏

江西李姓進士,分布38個州縣,標準差為3.1,顯示其分布比較分散。38個州縣中,臨川以17人高居榜首,其下則德化8、吉水7、南昌6、南城6,、金溪5。而臨川17人中,至少有9人來自李紱家族。

李紱(1673—1750), 字巨來,號穆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曾任內閣 學士、廣西巡撫、直隸總督等職。乾隆十五年卒,年78歲。

李紱的祖籍並非江西,而是安徽歙縣。其父李士儀,字日生,年輕時遊歷江淮楚越,後卜居於臨川。李士儀有7子,早殤2人,其餘5子中,李紱、李紘中進士,李繪為舉人,李、李紳為太學生。可見李紱家族的興盛,與其科舉成就密切相關。

但李紱這類移民家庭能如此快的發跡,在歷史上並不常見。更常見的情形是移居數代之後,才逐漸通過進學和科舉發力,而後走上仕途。李紱在其《先考新安府君墓志銘》及《皇淸誥封太夫人先妣行述》兩文中,提及母親系榮溪吳文英公長女,吳氏無子,欲館甥資老,所以李紱之父在榮溪居住了24年。李紱之母吳氏好讀書,舉捲成誦。據此可知,吳氏之家在當地非同尋常。李氏之興起,與這種婚姻的助力很有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撫州府李姓舉人我們共搜羅到55人,其中47人來自臨川。臨川47人中,來自李紱家族的確知有15人。可見臨川李姓在撫州府一支獨大,而李紱家族進士中式率奇高,背後顯然還有需要發掘的信息。

與臨川李姓進士相比,德化的李姓進士並不集中。8人中,我們現在能夠辨析出兩支,即李明壎(道光二十七年進士)一族3人和李鴻賓(嘉慶六年進士)一族2人,其餘3人暫時不能認定。不過,清代德化的李姓舉人僅20人,則2.5人即可中式1名進士,成功率卻非同一般。這種情形究竟該作何解釋,尚有賴於更進一步的研究。

吉水李氏只找到4個人血緣信息,其中李振裕(康熙九年進士)、李景迪(康斯四十二年進士)、李象井(乾隆四十年乙未科)為一族。很顯然,家族的力量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南昌、南城、金溪三縣的李姓進士,未發現明顯的家族中式特徵。其中南昌李湖、李廷棨為父子進士,金溪李希郊、李寶銘為父子進士。

(二)劉氏

江西劉姓共98名進士,分布33個縣中,標準差3.3,較李姓進士分布集中。98人中,南豐縣以16人奪冠,其後則安福9、新昌和廬陵各8、南昌7。

南豐劉氏也是一家獨大,16人中,附生劉吉一族就佔去了12人。不僅如此,清代南豐劉氏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才出進士,但一直延續到鹹豐十年(1860)依然在貢獻進士。前後100餘年間,至少貢獻了12名進士,時間相對集中,且具有較大的持續性。此前100餘年以及此後近50年間卻未見有進士。這種現象,是否和家族的興衰有關,也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

安福9人中,目前只找到6人的資料,除劉驪、劉孟弘系父子進士外,其餘關係不清晰。

新昌7人中,劉大成(乾隆四十六年進士)、劉朝升(同治元年進士)、劉寶森(光緒十五年進士)應系一族。

廬陵、南昌不詳。

(三)黃氏

黃姓97名進士,則以新城13、宜黃10、都昌7、南昌和金溪各5人分攬前5名。

新城13人中,黃祐和黃漣為父子,黃壽齡、黃嵩齡為兄弟,餘不詳。

宜黃10人中,則黃捷山、黃錫禐(捷山子)、黃錫祦、黃爵滋為一族。

都昌的7人中,則黃有華、黃慎修為兄弟,黃文魁、黃文璧為兄弟。

南昌、金溪不詳。

(四)陳氏

陳氏進士70人,分布於38個州縣,標準差1.5,分布相當分散。人數最多的新城縣,也僅7人,不過這7人全部來自陳世爵一族。陳世爵為監生,候選州同。其子陳道,乾隆十三年進士。陳道3子3孫再成進士,囊括了新城陳氏全部的進士。

陳世爵家族也屬於移民。《同治新城縣誌》卷一〇《隱逸》有其父陳以汧傳,稱陳以汧之父陳一翰,以俠行著,明末隱大溪山中。陳以汧則為諸生二十餘年,後以教徒自給。由此推斷,陳世爵家族應該是明末才移居於新城。上圖陳國士的履歷中,直接把陳世爵作為始遷一世祖,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陳道為陳世爵之子,中間也僅一代就發跡了,這一點和上文的臨川李紱家族頗為相近。就李、陳此兩例看,明末遷往江西的移民史中,可能還有一些問題未被發掘出來。

(五)王氏

江西王氏63名進士分布於25個縣,標準差2.2,較陳氏集中。其中安福9,金溪7,南城6,廬陵5,人數都比較少。

安福王姓之間的血緣關係不清。

金溪則王有年之曾祖系明隆慶五年進士,仕至左布政。其餘人信息不詳。

南城不詳。

廬陵則王大年、王用儀為父子進士。餘不詳。

(六)夏氏

夏姓進士12人,總人數列江西第40名;標準差7.1,為最高。檢夏姓進士,12人中,南昌府新建縣就中了11人。11人中,來自舉人夏時化家族3人,夏學儼家族7人,餘1人族屬不詳。

(七)魯氏

魯姓進士19人,總人數列第25名;標準差6.7,僅次於夏氏。檢魯姓進士,19人分布於南豐(3人)、新城(14人)、新建(2人)。南豐3人出自太學生魯邦材一族,原籍新城,可與新城14人合併。新城本籍14人中,出自魯訓家族者8人,出自魯時化家族者2人,餘4人不詳。新建2人則為魯秉禮及其曾孫魯藩。

(八)宋氏

宋姓進士15人,列34名;標準差4.9,居第三。15人中,奉新11人,雩都2人,彭澤、新昌各1人。奉新11人中,來自宋五仁家族的有6人,來自宋守誠家族的有2人,其餘3人不詳。

(九)湯氏

湯姓進士10人,分布於3縣;標準差4,居第四。3縣中,南豐8人,臨川、萬載各1人。不過南豐8人中,僅查實湯藩與湯雲林、湯雲松為父子進士,餘血緣關係不詳。

(十)趙氏

趙姓進士26人,總排名第16位;標準差4,居第四。26人分布在7個縣,其中南豐12,奉新5,安福4,新建2,南昌、贛縣、新城各1。其實南豐12人,均來自趙師琦家族。

以上列舉了10個姓氏的進士中式信息,其餘姓氏因相對分散,不再列舉。從上述10個姓氏也可以看出,家族優勢的建立依賴於家族成員的科舉成功,而科舉成功又反過來促進家族的壯大。由於科舉直接牽涉權力資源的分配,所以大族對科舉成果的支配乃至壟斷,也就同時意味著對其他弱勢家庭或家族的資源掠奪。從這一點來說,科舉家族的盛行,並不一定是件值得稱道的事情。

四、結語

以上簡要探討了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從中可以看到,大姓在進士的姓氏分布上舉足輕重。因此,發現進士的家族分布就是研究進士家族問題時需要優先考慮的一件事情。本文試圖用進士的自然分布數量和州縣進士分布標準差來析出進士家族,算是對此的一種方法論探討。有關家族對進士中式的其他影響,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任務,只能留待未來了。

2020年5月12日於了不了齋

【附記:本文原以同名文章於2019年3月15日刊於我的頭條號上,隨即被人竊去。今重新歸併了統計數據,並對原文進行了大幅修改,再發於此。】

相關焦點

  • 清代出了171名進士!牛!
    點擊下面連結按鈕,輸入自己的姓氏★姓氏起源查詢   |    ★尋找家族宗親★家族字輩查詢   |   ★家族活動查詢宋士琇:江西奉新縣人,中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三甲第159名進士。宋慶遠:江南華亭縣(今上海市金山區)人,中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三甲第65名進士。
  • 貴州綏陽縣姓氏統計及姓氏來歷與分布
    據人口普查的戶主姓名底冊和行政管轄原則(,不包括駐3409、3531、3532、3533、3535廠、寬闊水茶廠和公安局所屬武警中隊人數以及在押人數人員),以戶為單位,對全縣435,360人的姓氏進行了統計。結果為全縣共有288個姓氏,其中單字姓286個,複姓兩個。
  • 全國姓氏分布地圖大全
    當代,黃姓人口主要分布於廣東、四川、湖南、廣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蘇等地。第8名   趙姓2702萬  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2.03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
  • 解讀中華百家姓氏中世界至德十二姓之龔姓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江蘇、江西、湖南、福建、河北,這六省龔姓大約佔全國龔姓總人口的81%。其次分布於廣東、山東、浙江、河南等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皖蘇、北面河北、南方贛湘閩為中心的三大塊龔姓聚集區。
  • 源於孔孟之鄉的姓氏(15)——金姓
    宋明時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蘇一帶發展外,還分布於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遼寧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點。從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閩、粵金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此後,有的在遷海外,僑居於新加坡等國家。夜郎家族(金氏家族)自漢始祖夜郎王至今,完整的族譜還保存著。除前幾年住鎮寧的金氏家族為寫延續的族譜取去一本外,現廣順還有金氏族譜。
  • 中國姓氏分布圖:看你的本家哪裡最多?
    《中國姓氏大辭典》中一共收錄了23813個姓氏。
  • 中國姓氏分布地圖曝光, 來找找你的「根「據地(收藏)
    中國的常用姓氏少得可憐。據估計,87%的中國人口使用約100個常用姓氏,而且有五分之一的中國人要么姓李,要么姓王,要么姓張:這三個姓氏的人口總數達2.75億人。(與之相比,90%的美國人口擁有15萬個不同的姓氏。)
  • 姓氏文化:藍姓
    舊百家姓排名:131【姓氏源流】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 中國姓氏分布地圖,認祖歸宗,你在哪兒
    中國姓氏分布地圖,認祖歸宗,你在哪兒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 [1-2] 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 [3-4] 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 清代首次科舉考試,登州和萊州二府共考取了多少進士?
    按照幹支紀年,當年為丙戌年,此次考中的士子,也一般稱之為順治丙戌科進士。 與承平之時的科考不同,當時清廷入關不久,南明政權尚存於閩浙粵桂,參與丙戌科考試的省份範圍有限,以北方居多。因此,丙戌科在後世的評價不一,持非議者不在少數。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明倫堂是清代臺灣最高學府,有多位進士出自於此。(中評社 趙家麟攝)  人民網9月16日電 據中評社報導,兩岸首次舉辦「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即將於18日在臺南揭幕,來自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複製碑帖16日在臺南孔廟明倫堂率先亮相,見證中國科舉制度在臺灣的歷史。
  • 中國姓氏趣集 金木水火,土氣雷風,這些五行元素,竟然都是姓氏
    下面,編者把這八個姓氏的郡望、人物、人口、民族、起源與分布,向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金1.金jīn 彭城郡 清代畫家金農金姓為常見姓氏,人口大約有467萬人,排名第62位。水3.水shuǐ 吳興郡 明代景泰進士水桓水姓為較常見姓氏,人口大約有17萬人,排名第344位。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清代做官最講究的是出身,這個「出身」對於滿漢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情況下而言,主要是指科舉出身,即舉人、進士,以及各類貢生入仕,這些人被稱為「正途」出身。不過,即便是正途出身也要分高低等次,進士出身者授官的面更廣,以後的晉升的機會也更多;而非進士出身者不僅在授官上受到種種限制,而且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 【轉】賴姓氏起源,以及遷徙分布詳解
    唐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江西雩都(今寧都賴村)出了一位著名的學者賴斐。賴斐從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以七歲能文,弱冠通九經百氏而遠近知名。唐乾元年間,賴斐中進士,被任命為崇義館校書郎。但賴斐無意於宦途,悄然引退,回到家鄉,以詩書安享餘年。賴斐的崇高的胸懷得到許多人的敬重。
  • 姓氏文化:梅姓
    聚集地(遷徙分布)   梅姓發祥於今湖北黃梅一帶,後不知什麼原因,大批遷衍於河南汝南。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早期的梅姓,主要是活躍在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先秦之後,才漸有梅姓人散見於史冊。可見在隋唐以前,梅姓已分布於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廣大地區。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四起,加之楊廣窮兵黷武,中原一帶十室九空,汝南梅姓也在劫難逃,避居南方勢在必行,其中有一支遷居四川。  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又加唐朝所請的援兵回鶻燒殺擄掠,黃巢起義又緊隨而來,社會激劇動蕩,梅姓在南方分布更廣,今廣東一帶也有了梅姓人定居。
  • 崧山村文物古蹟—大坪清代孫嶐進士第
    大坪清代孫嶐進士第位於今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大坪西花園外,於2012年被列入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
  • 【廣東姓氏】蕉嶺縣主要姓氏及人口分布
    宋元祐三年(1088),藍坊有藍奎進士及第,說明早已有藍氏在此開居。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命福建人謝翱羽、丘文興屯軍於今文福鎮。宋帝昺祥興二年(1279),丘文興遂於文福定居,是為在蕉嶺縣開基較早的丘姓。元代遷來的還有王、鄧、古、許、張、徐、鍾、賴、黃等姓。元以後,地廣人稀之梅州,成為客家再次轉徙目的地,據《嘉應州志》載:「地為之虛,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為最多。」
  • 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 看你的家族哪裡人口最多?
    中國87%的人口共用100個姓氏,超過1/5的中國人姓李、王或張。中國四大姓:李、王、張、劉分布各有特點,李姓中原密集分布,張姓東部較多,王姓興盛於北方,劉姓均勻分布。陸姓當今分布極為廣泛,以江蘇、廣西、廣東、浙江、上海較多。陸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98位。陸姓在2006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總人口大約近420萬。
  • 【五店市姓氏源流探秘】姓蔡、王、張、趙的朋友看過來!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而姓氏正是中國人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承符號。  據說,鄉賢祠的選賢標準是:「論德不論官,以賢不以族」的原則。後來,當地老百姓也用「三李三莊一夏一蔡一吳」來形容這九賢。  鄉賢祠建於明代,換個角度講,除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蔡氏、莊氏兩大姓氏外,明代時,青陽還有著夏、李、吳等姓氏。  對於曾經有多少姓氏在青陽生活過,晉江地方文史專家粘良圖也下工夫進行了一番考證。
  • 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看你的本家哪裡最多?
    中國姓氏分布圖曝光:看你的本家哪裡最多? 中國87%的人口共用100個姓氏,超過1/5的中國人(約275萬人)姓李、王或張。 中國四大姓:李、王、張、劉分布各有特點,李姓中原密集分布,張姓東部較多,王姓興盛於北方,劉姓均勻分布。接下來,陳姓廣東稱王,林姓福建稱霸,楊姓雄踞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