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山村文物古蹟—大坪清代孫嶐進士第

2021-03-02 美麗崧山

   
 
大坪清代孫嶐進士第位於今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大坪西花園外,於2012年被列入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進士第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年歷史,是十八世孫嶐於清乾隆丙辰(1736)年高中進士後所建,坐西北朝東南,三進五開間,由圍牆、石埕、門廳、天井、祀廳、後天井和後廳組成。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結構,硬山式屋頂。在大廳中有孫嶐作的一聯對:五十二歲生兩子,七十二歲生兩孫,兩兩皆是意外得;艾有四兮登一科,耆有六合登一第,一一俱從困裡過。現進士第已無人居住,疏於管理,屋蓋破損較嚴重。

   進士第前鋪築石埕,6對高約1.5米的青石所築的旗杆石夾板尚存,每對石塊外側都刻著圓形圖案,但不少圖形已模糊不清。大門前有多塊麒麟石刻。

   進士第一落及三落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爭時期)曾局部重修,正面木結構大門框及進士第匾額改為石結構。第三落內有兩層小姐樓,保存尚好,2015年6月14日,泉州市文物保護專家黃真真研究員到現場考察後,認為孫嶐進士第內的小姐樓保存很好,國內罕見,建議要擇期組織修繕,並儘快申報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加於保護。

   緊鄰進士第東側的三進五開間的古建築,是孫嶐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同樣也是抬梁式木結構,硬山式屋頂。

   在孫嶐勤奮向學影響嚴教下,子孫後代學有所成,清代期間高中進士一人:孫蘭陔;舉人四人:孫玉、孫坦、孫墫、孫鏗;貢生五人:孫及、孫藹、孫蓮、孫塽、孫鉎。


附件一:相關資料摘編

孫嶐,崧山大坪人,十八世,孫珩曾祖父,字平山,號蓼村。雍正甲辰(1724年)恩科鄉試第七十三名舉人,乾隆丙辰(1736年)會試中試第二百四十五名進士,殿試三甲第一百九十四名。儘先知縣,改授臺灣府學教授,前借補漳平縣學教諭,敕授文林郎(正七品)。配李氏,勅贈正七品儒人。繼配鄭氏,敕封正七品儒人,生一子及(號厚齋,貢生,孫蘭陔祖父),簉室楊氏,生一子同。公及鄭儒人封塋於文林郎可奕公及廖太儒人合葬本鄉雀子山,穴號猛虎下山,坐乙向辛兼卯酉。——摘錄自族譜。

 

孫嶐,字平山,號蓼村,清·惠安縣張坂鎮崧山村大坪人(今屬臺商投資區)。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進士,任漳平教諭6年,乾隆七年(1742年)升臺灣府儒學教授,未赴——泉州歷史網。

   孫嶐,字平山,號蓼村,惠安人。雍正甲辰舉人,乾隆丙辰進士。任漳平教諭,勵經學,勤課督。邑士經其培植,多所成就。在職六年,升臺灣府教授,未赴,以老告歸。」——清·乾隆《泉州府志》。

   大坪孫嶐進士第進士第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坐西北朝東南,三進五開間,由圍牆、石埕、門廳、天井、祀廳、後天井和後廳組成。祀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結構,硬山式屋頂。大門外石埕存旗杆石夾板兩隊。——《惠安文物史跡》

                                   



附件二:相關媒體報導

清代惠安唯一的私家花園 臺投區數百年進士第立山間

來源: 海峽都市報 2012-08-31

進士第門前的旗杆石是以前科舉高中,向鄉親報喜用的

海峽都市報8月31日訊 伴著淅瀝小雨,步入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小村坐落在大坪山頂,村子裡綿延成片的進士第古厝群,紅磚綠瓦高低錯落,恍如青山間,丹霞四散。小雨瀰漫下,百年古厝愈發古典厚重。

數百年前,這裡的孫氏宗族,4代人裡出了2名進士,恢弘的古厝群就是那時建起的。孫氏一族重學之風傳承至今,現代也出過不少博導、博士、碩士。據1995年出版的《泉州市建築記》記載,這是清代惠安唯一的私家花園。光陰流轉,宗族裡的很多人,逐漸搬離古厝,屋子慢慢老舊,立在青山間,倒也樸質寧靜。

  古厝倒也不寂寞。不時有老人,因記掛著古厝,回到門前石階閒坐。這些年,還有戲團來古厝探訪,採集進士的故事打算搬上舞臺。附近中學的師生隔三岔五來參觀拍照,感受古學氛圍。

進士第門前的麒麟石刻

  百年古厝群 十對旗杆石

綿延成片的古厝群雖在村落之間,卻遠遠可見。

  10對高約1.5米的青石所築的旗杆石,仍整齊完好地立在進士第門前,每對石塊外側都刻著圓形圖,不少圖形已經模糊不清。石塊內側打著圓形石洞,中間縫隙用於插旗杆。「以前科舉高中時,若是貢生以上的,都會在門口插旗,向鄉親們報喜。」64歲的孫細珍是進士的後代,在近旁為我們細細講述古厝故事。

  進士第門前,有多塊麒麟石刻,那些活靈活現的麒麟眼睛,最為傳神。門匾兩側的木刻雕花,牡丹怒放,栩栩如生。「這是三落大厝,最早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幾十年前,又經過一番修繕才保存到至今。」如今保管進士第的孫錦輝老人說。他的老伴孫玉華領我們在古厝裡轉悠,天井下雜草叢生,四周牆壁滿是青苔。孫阿婆說一家,幾十年前搬離這裡,但常回古厝轉轉。望著斑駁的牆體,孫阿婆盼著,有一天,孫輩能來修繕進士第。

  「進士第邊上是西後花園,再走一點點是祠堂,再過去還有東園。」門前打牌子的三個阿婆說,走完整個古厝群,會有更多的驚喜。靠祠堂一側的東園,如今已修建成紅磚洋樓。據說,東園建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這棟紅磚洋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使用東園石材、構建所修建的。

東花園門

  先祖熱心助人 受助者建園報恩

「這個東園,可謂大有來頭。」71歲的孫振輝老人,多年研究宗族文化。他說,崧山村孫氏在清朝年間出過兩名進士。第一個是孫嶐,乾隆年間的進士,進士第就是他手中建起來的。第二個進士叫孫蘭陔,是孫嶐的曾孫,他不僅建了西園,連東園也是因他而建。

  「孫蘭陔自幼天資聰慧,在清朝嘉慶十四年中進士。」孫振輝老人介紹,孫蘭陔被授河南郟縣知縣,後來還當上歸德府知府。「有一次,孫蘭陔外出微訪,在茅草屋前,偶遇一個愁容滿面的老婦,一旁,衣著破舊的年輕人正在埋頭苦讀。他趕緊上前詢問。」說起先祖的事跡,孫振輝老人激動得比手畫腳。「衣著破舊的年輕書生叫徐廣縉,因為家境貧寒,遭富甲賈員外嫌棄悔婚。孫蘭陔看出徐廣縉有真才,知其日後必成大器,又發現徐廣縉與賈小姐相互傾心,力排非議,促成兩人美好姻緣,還饋金幫徐廣縉建家宅。」這些年,還有高甲戲團到村裡採集這段佳話,想要搬上戲臺去。

  後來,徐廣縉高中進士,官達湖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道光二十九年(1849),徐廣縉為報知遇之恩.特饋建東花園。至此,孫氏的進士第、東西花園及祠堂構綿延成7000多平方米的古厝群。

不時有老人回古厝石階閒坐

  宗族重學風 代代才人輩出族

裡出了兩名進士,也從此開了後世子孫重學之風,進士第門前的10對旗杆石就是見證。孫振輝說,孫氏還出過5個舉人、4個貢生。原先進士第門前有11對旗杆石,如今仍完好地保留了10對。

  「孫氏的每一代人,都很重學。」孫振輝說,孫蘭陔告老還鄉後,拿出多年積蓄建了西花園,供宗親子弟讀書。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500多人的宗親裡,出了1個博導、2個博士、4個碩士,還有10多個重點大學的學生。

「村民重視讀書,很多鄉賢紛紛捐資設立獎學金,獎勵考上本一的宗親學子。」孫振輝說,村裡出去的學子事業有成後,也會積極捐資鼓勵其他學子。附近還有很多中學的師生,經常來古厝群參觀,感悟孫氏重學之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林繼學 田米)

           

附件三:進士第相關相片  











                     

                             
                                     

 


 

 

 

相關焦點

  • 進士第(二級古蹟)
    進士第(二級古蹟)第十站:進士第、鄭氏家廟(二級古蹟、三級古蹟)進士第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驚訝的。臺灣第一個赴京考中進士,有「開臺進士」之稱的鄭用錫宅第,被內政部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但出現在我眼前的這棟宅第卻是屋簷破敗,牆垣舊壞,大門甚至被換成了鐵門。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 清代江西進士的姓氏分布
    在清代,江西本籍共產生了1884名進士,位居全國第五位。另外,祖籍江西但在外省中式的還有159人,祖籍非江西而在江西中式的也有27人。相應增減,則江西進士的總人數可達2016人。為保持全國進士計量的不重複,本文未對異地中式者進行處理,而只以歸屬於江西的1884人為研究對象。在對進士的姓氏處理上,如果確知有改姓並知曉本姓,則恢復為本姓。
  • 日軍轟炸荊州城及毀損荊州文物古蹟
    城內經歷代營建,留下諸多著名文物和古建築,可謂「三步一寺,五步一廟」,如侍奉關帝的古關廟、建於東晉的「荊南第一禪林」承天寺、明宰相張居正故宅、清代駐防荊州的將軍府署,這些千年古剎和數百年宅府,均被日本侵略軍毀於一旦,損失之巨不可估量。
  • 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廣東省湛江狀元故裡,吳陽古鎮
    狀元故裡,吳陽古鎮,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轄鎮,乃歷代縣城所在地,文物古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狀元故裡,2005年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榮獲"中華詩詞之鄉" 稱號。系廣東省中心鎮之一。"吳陽自古多騷客,醉賞流連不欲還",吳陽乃仙境勝地,有"名勝古蹟冠吳川"之稱。
  •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建篇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前言《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道篇《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寨篇《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村篇一,賀氏宗祠賀氏宗祠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洞市村,前有小湖為照,後以觀音峭石為靠,左立紅巖峻岭,右傍城巖夕照,按風水學的說法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清代做官最講究的是出身,這個「出身」對於滿漢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情況下而言,主要是指科舉出身,即舉人、進士,以及各類貢生入仕,這些人被稱為「正途」出身。不過,即便是正途出身也要分高低等次,進士出身者授官的面更廣,以後的晉升的機會也更多;而非進士出身者不僅在授官上受到種種限制,而且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 "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結果出爐
    11月12日下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發布會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行。  主辦方介紹,本次評選共收到54個申報項目。其中,文物古蹟類型涵蓋線性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築、古遺址和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多類。
  • 這些古蹟一定得去看看!黃巖的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盤點
    黃巖自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始設永寧縣以來,已有1300多年的建縣歷史,因此也留下了眾多歷史古蹟,現存的有古塔、古樓、古井、古巷、古橋、古街、古民居等。也許你某一次的驀然回首間,看到一塊斑斑駁駁的石碑,碑上有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或黃巖區(縣)文物保護單位字樣,那所立之處很有可能就是經歷了百年乃至千年滄海桑田的古蹟。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8期
    想要考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需要經歷什麼樣的過程?7月9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城清代考院。隨著我們的鏡頭,有75萬網友一起參觀了這個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童生考試場所。蒲城清代考院大門口考院官廳考試時是閱卷處,平時是上級官員巡查蒲城的行轅蒲城清代考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七(1891)年,佔地6200平方米,現存主體建築七十餘間。現在是一座集研究科舉制度、展示科舉文物、宣傳傳統文化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2019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松崗有座進士第,200年風雨今猶在
    【本期內容】寶安區松崗街道的沙浦二村,有一間200多年歷史的「進士第」。歷史久遠又樸素無華,是深圳罕見的一座現存進士第的古䢖築。這座進士第,紀念的是哪一位進士呢?請聽今天的地名故事。松崗沙浦圍之「進士第」◎ 廖虹雷寶安區松崗街道沙浦二村,有間200多年歷史的「進士第」。乙未年初,筆者根據新安縣舊志的記載慕名前去釆風,蔡村長熱情帶著我們參觀了進士第屋和功名石。從蔡村長介紹的話語之中,無不帶有一股村人對先祖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然而,又透露出對此處文物保育的幾分隱憂。
  • 隆林有很多古蹟、文物,其中德峨鎮最多,看看你們村有沒有?
    隆林有很多的古蹟、文物,但有些已經嚴重破壞,看看你家鄉有沒有呢?    那來洞遺址  位於祥播村,是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洞口向西,相對高程約50米、高7米、寬8米、進深130米。洞分前、中、後3洞室,主要文化層面積約50平方米。
  • 清代首次科舉考試,登州和萊州二府共考取了多少進士?
    在這次特殊的科考中,聊城人傅以漸考中狀元,其他山東籍的進士也有九十多人,佔到了該科進士總數的四分之一左右。 清初沿用明制,膠東半島仍是登州和萊州二府的區劃,在順治丙戌科當中,有不少登萊籍的進士,其中一些在後世也頗有名氣,下面就簡要列舉當科的登萊籍進士名單(排序參考清代《山東通志》)。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為「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佔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所謂「學而優則仕」,清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通過科技考試進入仕途,於官場施展政治抱負,贏得青史留名。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諸如秀才、舉人、進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現概率極高,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
  • 陳雲田 || 定襄古蹟篇
    19、九芝齋外花擔駢闐(pián tián):九芝齋在青石村,為「兄弟三進士」的孫九鼎宅第。駢闐指聚集在一起。         孫九鼎,字國鎮,生於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卒於1165年,壽八十餘歲。祖籍山西省定襄縣青石北街西寨上。金天會六年(有說是七年),與弟孫九疇,孫九億,三人同中己酉科進士,即狀元,榜眼,探花。孫九鼎被欽點為進士第一,即狀元。
  • 這些文物古蹟,是響噹噹的「赤峰之最」!
    在這片土地上,出土的文物穿越時空,向人們述說著過去的故事;一處處古蹟飽經風霜,等待人們去不斷探索其中隱藏的古老秘密。在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中,有的成為了「赤峰之最」甚至「中國之最」,備受矚目。1996年11月20日,興隆窪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營山進士文化 每年待客68萬人次
    從宋至清,中進士57名、舉人200名、貢生360名,在川位居前列,留下了豐富的進士文化遺產。進士文化旅遊景區位於縣城東部新城,佔地面積1600畝,由遊客中心、白塔景區、雲鳳書院、于式枚故居四大片區組成。新建了遊客中心、奧體中心、翰林苑等地標性建築,修繕了回龍塔、雲鳳書院、于式枚故居等文物古蹟,開發了國學傳承、光影造景、文體活動等體驗產品。
  • 「我在玉皇山保護文物」:一位文物保護隊隊員的20年義務保護史
    濟南市長清區大崮山村,村裡有座玉皇山。玉皇山上有座玉皇廟,廟內有碑刻等文物。相關資料記載,大崮山村是歷史上皇帝封禪泰山的必經古驛道。時代變遷,村內至今還留存著不少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大多始建於唐代。村民說,有的文物遭到破壞。為了保護這些文物,村民自發組織了義務文物保護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