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清代孫嶐進士第位於今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大坪西花園外,於2012年被列入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進士第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年歷史,是十八世孫嶐於清乾隆丙辰(1736)年高中進士後所建,坐西北朝東南,三進五開間,由圍牆、石埕、門廳、天井、祀廳、後天井和後廳組成。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結構,硬山式屋頂。在大廳中有孫嶐作的一聯對:五十二歲生兩子,七十二歲生兩孫,兩兩皆是意外得;艾有四兮登一科,耆有六合登一第,一一俱從困裡過。現進士第已無人居住,疏於管理,屋蓋破損較嚴重。
進士第前鋪築石埕,6對高約1.5米的青石所築的旗杆石夾板尚存,每對石塊外側都刻著圓形圖案,但不少圖形已模糊不清。大門前有多塊麒麟石刻。
進士第一落及三落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日戰爭時期)曾局部重修,正面木結構大門框及進士第匾額改為石結構。第三落內有兩層小姐樓,保存尚好,2015年6月14日,泉州市文物保護專家黃真真研究員到現場考察後,認為孫嶐進士第內的小姐樓保存很好,國內罕見,建議要擇期組織修繕,並儘快申報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加於保護。
緊鄰進士第東側的三進五開間的古建築,是孫嶐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同樣也是抬梁式木結構,硬山式屋頂。
在孫嶐勤奮向學影響嚴教下,子孫後代學有所成,清代期間高中進士一人:孫蘭陔;舉人四人:孫玉、孫坦、孫墫、孫鏗;貢生五人:孫及、孫藹、孫蓮、孫塽、孫鉎。
附件一:相關資料摘編
孫嶐,崧山大坪人,十八世,孫珩曾祖父,字平山,號蓼村。雍正甲辰(1724年)恩科鄉試第七十三名舉人,乾隆丙辰(1736年)會試中試第二百四十五名進士,殿試三甲第一百九十四名。儘先知縣,改授臺灣府學教授,前借補漳平縣學教諭,敕授文林郎(正七品)。配李氏,勅贈正七品儒人。繼配鄭氏,敕封正七品儒人,生一子及(號厚齋,貢生,孫蘭陔祖父),簉室楊氏,生一子同。公及鄭儒人封塋於文林郎可奕公及廖太儒人合葬本鄉雀子山,穴號猛虎下山,坐乙向辛兼卯酉。——摘錄自族譜。
孫嶐,字平山,號蓼村,清·惠安縣張坂鎮崧山村大坪人(今屬臺商投資區)。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進士,任漳平教諭6年,乾隆七年(1742年)升臺灣府儒學教授,未赴——泉州歷史網。
孫嶐,字平山,號蓼村,惠安人。雍正甲辰舉人,乾隆丙辰進士。任漳平教諭,勵經學,勤課督。邑士經其培植,多所成就。在職六年,升臺灣府教授,未赴,以老告歸。」——清·乾隆《泉州府志》。
大坪孫嶐進士第進士第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坐西北朝東南,三進五開間,由圍牆、石埕、門廳、天井、祀廳、後天井和後廳組成。祀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木結構,硬山式屋頂。大門外石埕存旗杆石夾板兩隊。——《惠安文物史跡》
附件二:相關媒體報導
清代惠安唯一的私家花園 臺投區數百年進士第立山間
來源: 海峽都市報 2012-08-31
進士第門前的旗杆石是以前科舉高中,向鄉親報喜用的
海峽都市報8月31日訊 伴著淅瀝小雨,步入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小村坐落在大坪山頂,村子裡綿延成片的進士第古厝群,紅磚綠瓦高低錯落,恍如青山間,丹霞四散。小雨瀰漫下,百年古厝愈發古典厚重。
數百年前,這裡的孫氏宗族,4代人裡出了2名進士,恢弘的古厝群就是那時建起的。孫氏一族重學之風傳承至今,現代也出過不少博導、博士、碩士。據1995年出版的《泉州市建築記》記載,這是清代惠安唯一的私家花園。光陰流轉,宗族裡的很多人,逐漸搬離古厝,屋子慢慢老舊,立在青山間,倒也樸質寧靜。
古厝倒也不寂寞。不時有老人,因記掛著古厝,回到門前石階閒坐。這些年,還有戲團來古厝探訪,採集進士的故事打算搬上舞臺。附近中學的師生隔三岔五來參觀拍照,感受古學氛圍。
進士第門前的麒麟石刻
百年古厝群 十對旗杆石
綿延成片的古厝群雖在村落之間,卻遠遠可見。
10對高約1.5米的青石所築的旗杆石,仍整齊完好地立在進士第門前,每對石塊外側都刻著圓形圖,不少圖形已經模糊不清。石塊內側打著圓形石洞,中間縫隙用於插旗杆。「以前科舉高中時,若是貢生以上的,都會在門口插旗,向鄉親們報喜。」64歲的孫細珍是進士的後代,在近旁為我們細細講述古厝故事。
進士第門前,有多塊麒麟石刻,那些活靈活現的麒麟眼睛,最為傳神。門匾兩側的木刻雕花,牡丹怒放,栩栩如生。「這是三落大厝,最早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幾十年前,又經過一番修繕才保存到至今。」如今保管進士第的孫錦輝老人說。他的老伴孫玉華領我們在古厝裡轉悠,天井下雜草叢生,四周牆壁滿是青苔。孫阿婆說一家,幾十年前搬離這裡,但常回古厝轉轉。望著斑駁的牆體,孫阿婆盼著,有一天,孫輩能來修繕進士第。
「進士第邊上是西後花園,再走一點點是祠堂,再過去還有東園。」門前打牌子的三個阿婆說,走完整個古厝群,會有更多的驚喜。靠祠堂一側的東園,如今已修建成紅磚洋樓。據說,東園建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這棟紅磚洋樓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使用東園石材、構建所修建的。
東花園門
先祖熱心助人 受助者建園報恩
「這個東園,可謂大有來頭。」71歲的孫振輝老人,多年研究宗族文化。他說,崧山村孫氏在清朝年間出過兩名進士。第一個是孫嶐,乾隆年間的進士,進士第就是他手中建起來的。第二個進士叫孫蘭陔,是孫嶐的曾孫,他不僅建了西園,連東園也是因他而建。
「孫蘭陔自幼天資聰慧,在清朝嘉慶十四年中進士。」孫振輝老人介紹,孫蘭陔被授河南郟縣知縣,後來還當上歸德府知府。「有一次,孫蘭陔外出微訪,在茅草屋前,偶遇一個愁容滿面的老婦,一旁,衣著破舊的年輕人正在埋頭苦讀。他趕緊上前詢問。」說起先祖的事跡,孫振輝老人激動得比手畫腳。「衣著破舊的年輕書生叫徐廣縉,因為家境貧寒,遭富甲賈員外嫌棄悔婚。孫蘭陔看出徐廣縉有真才,知其日後必成大器,又發現徐廣縉與賈小姐相互傾心,力排非議,促成兩人美好姻緣,還饋金幫徐廣縉建家宅。」這些年,還有高甲戲團到村裡採集這段佳話,想要搬上戲臺去。
後來,徐廣縉高中進士,官達湖廣總督兼通商大臣。道光二十九年(1849),徐廣縉為報知遇之恩.特饋建東花園。至此,孫氏的進士第、東西花園及祠堂構綿延成7000多平方米的古厝群。
不時有老人回古厝石階閒坐
宗族重學風 代代才人輩出族
裡出了兩名進士,也從此開了後世子孫重學之風,進士第門前的10對旗杆石就是見證。孫振輝說,孫氏還出過5個舉人、4個貢生。原先進士第門前有11對旗杆石,如今仍完好地保留了10對。
「孫氏的每一代人,都很重學。」孫振輝說,孫蘭陔告老還鄉後,拿出多年積蓄建了西花園,供宗親子弟讀書。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500多人的宗親裡,出了1個博導、2個博士、4個碩士,還有10多個重點大學的學生。
「村民重視讀書,很多鄉賢紛紛捐資設立獎學金,獎勵考上本一的宗親學子。」孫振輝說,村裡出去的學子事業有成後,也會積極捐資鼓勵其他學子。附近還有很多中學的師生,經常來古厝群參觀,感悟孫氏重學之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林繼學 田米)
附件三:進士第相關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