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建篇

2021-02-18 生活在洞市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前言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道篇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寨篇

《茶馬古道洞市人》第二輯古蹟尋蹤之古村篇

一,賀氏宗祠

賀氏宗祠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洞市村,前有小湖為照,後以觀音峭石為靠,左立紅巖峻岭,右傍城巖夕照,按風水學的說法: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是一處難得的風水寶地。據賀氏族譜記載,賀氏宗祠始建於是清乾隆三年(1739年),距今約兩百八十多年歷史,道光十三年(1833年)擴建為現有規模,佔地約1000平方米。

賀氏宗祠建築端莊軒敞,典雅大方,山環水抱,圍牆灰磚青瓦,牆沿白底彩繪,側牆由兩兩對應的品字形高高碼頭牆組成,高低錯落有序,穩重端莊。整座建築從造型和顏色、繪畫設計,匠心獨具,渾然一體,與古梅山洞市自然環境十分和諧,是古梅山地區境內保存最完整而又獨具文物和美學價值的徽派建築。

賀氏宗祠正門石雕,門梁二龍戲珠,龍紋清晰精美,龍形栩栩如生。門前兩側石墩上精雕石刻石獅子(已毀於文革)。門聯為:「梅嶺雲開諸峰挺秀,鏡湖月朗萬泒長流。」由賀氏先祖所題,十六字將寫景、寓意、抒情巧妙結合,給人以詩情畫意的感覺。主體由兩正兩側及前後天井組成,裡間正屋供奉有祖宗牌位和木雕神像,是祭祖、議事、嘉獎賢人、整肅族規的地方。宗祠其牆內建築,工整巧妙,以兩個長方形天井布局,由兩進兩院相連組成。所有木構屋柱,高大挺直,充滿霸氣。墊柱石墩都刻有精美圖文石雕,有生肖、有花草、有祥雲藤蔓、有牌樓神像,工藝堪稱一絕。樓上憑欄皆為紋飾雕欄,上下呼應。天井天石方正平直,宗祠所有石料均用洞市本地六馬溪等石料。顯示出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建築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

走進內廳,最顯眼的是祖宗畫像和牌位。而「儒宗先緒」四個鎦金大字更是點睛之筆,突顯了宗祠的職能和權威。賀氏宗祠是洞市及周邊賀氏朝拜祖宗,家族議事等重大事件的神聖之地。

賀氏宗祠是湖南省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築之一,2007年已列為安化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列入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陶澍尚書第

陶澍尚書第位於江南鎮茅坪村,原名「陶氏宗祠」,建於道光十六年,由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捐資修建。當時,陶澍在江西閱兵後回到家鄉省親,告假一月,修築祖墳,曾居住於此。陶澍尚書第歷經了一個半世紀的風雨,在歷史上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整體架構保存完好。2009年,縣政府和江南鎮政府耗資數十萬元,秉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此進行了修復。

陶澍尚書第大廳的正中懸掛有一塊「綏疆錫祜」的匾,這塊匾是陶澍六十誕辰時道光皇帝親自書寫御賜。綏是安撫的意思,疆即疆土,錫通賜,有賞賜、賜予的意思,祜即福氣。意為陶澍鎮守一方,給老百姓帶來福氣。

在大廳的左邊懸掛有一幅陶澍的畫像,為「陶澍拈花微笑圖」。是由清代著名的工筆畫家張臬所作。畫像的正上方有陶澍的一首自題詩:「平生未見先生笑,今日拈花喜欲盈。池館香催桃汛穩,似聞河水已澄清」。根據這首自題詩來看,此畫應該作於兩江地區汛期過後,洪水得到治理,人們安居樂業,陶澍心情大好之時。在畫的右上角還加蓋有六枚印章,分別是「江南江西總督關防」、「安徽巡撫兼提督御關防」、提督江蘇學政關防」、「 江蘇巡撫關防」、「巡視兩淮鹽課票御史之印」等。這幅畫現藏於安化縣文物管理所。

在大廳的右邊則是道光皇帝的畫像。道光皇帝是陶澍的伯樂,陶澍是在道光皇帝的賞識下得到重用,在仕途上平步青雲。從一個翰林院的閒職到封疆大吏。而根據民間的野史傳說,道光皇帝與陶澍的私交也非常好,好到連皇帝的家務事有時都請陶澍幫忙處理。

 

三,陶氏宗祠

陶氏宗祠位於洞市竹林溪,是陶氏仕端公嗣孫竹林公支祠,建於民國初年,佔地約400平方米。祠堂雖小但建構相當緊湊精製,特別是它的外牆屋簷下的泥塑十分精美,動物花木栩栩如生,門牆上塑造兩尊神像神彩奕奕十分端莊。這些泥塑為洞市老街泥塑大師肖新兵製作,充分顯示了他高超的泥塑技藝。

大門上對聯「春禴秋嘗勿忘祖德;山輝川媚亦愛吾廬」,是兩江總督陶澍在鷂子尖茶亭「鄉賢公陶萸江老太封君」牌位前書寫,後修建陶氏宗祠時,由陶氏後人將這副對聯刻在祠堂門上保存至今。

竹嶺公祠堂記

禮曰: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誠以敬宗尊祖出於良知,時無古今,其揆一也。我八世伯祖竹嶺公,生子三,族姓繁衍,世居一都之牛田,星羅棋布,遂成村落。惟祠宇未建,裔孫常以為憾。歲在丁巳,嘗祀既畢,其父老宣言於眾曰:公祠不建,何以奠祖靈而隆孝享?及今公款充裕,盍早建置,迪惟前人光?眾皆曰善,遂集捐貲。於是相陰陽觀流泉,鳩工庀材,為寢堂一,前建大門,旁列廊舍倉廚,維備繚以墉垣,約費紙(楮)幣萬餘緡。經始於是年七月之吉,越己未歲子月穀旦落成。美哉!皇皇乎厥功偉矣。祠成,將泐捐名於貞石,垂示奕冀(䙫)。走一介乞記,誼不敢辭。方今世俗澆漓,利心日競,耰鋤德色,施於所生,矧在遠祖?故於祖宗之蒸嘗祀事,有漠不關心者,此三代下治功所由遠不古若,無怪治日少而亂日多也。況當南北構兵,邑遭蹂躪,風聲鶴唳,民莫適歸,而公之後昆獨能眾志成城,毅然興作,不以世亂生畏志,不以費鉅生阻心,不三載而大功告竣,固由我伯祖遺澤孔長,而其裔孫之堅貞強毅,誠有迥異庸流者。觀於此而仁孝之心可以油然生矣。彼數典忘祖者能無愧歟?鈞故樂為之記,爰拜手稽首而作頌曰:新廟奕奕,孝孫孔作。肯構肯堂,是雕是斫。左挹崇山,右擁幽壑。偉哉堂宇,雄奇卓犖。靈爽式憑,祖考嘉樂。子孫繩繩,祀事孔明。於籩於豆,必敬必誠。既祭而餕,燕毛序齒。肅肅雍雍,慎爾容止。率乃修行,孝弟力田。喬野胥化,寶此遺編。入廟思敬,克繼前賢。丕基允固,於萬斯年。

民國辛酉冬月穀旦 琳公房侄孫歲進士鈞謹撰。

 

【注釋與說明】

1、該祠在竹林溪村。明永樂年初,資江陶氏四世祖賀(複姓陶)民端從阿丘遷居於此。原有公屋(兼祠堂功能),在祠堂上約30米處。

2、宗祠門聯上「山輝川媚」為清嘉慶壬戍年兩江總督陶澍參加會試的考題;「愛吾廬」為陶澍父親陶必銓書室名。

四,萬壽宮

「萬壽宮」位於洞市老街,始建於乾隆年,復建於道光年。據碑文記載:乾隆年間,贛商茶行義聚店、洪盛店在洞市做茶葉生意時,萬壽宮由他們共同集資修建。建築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正殿設有觀音、財神等 70 多尊大小神像,左側有廚房、齋房、房舍及客廳 10 餘間,佔地面積約 500 平方米,內部設計精巧獨特,雕琢玲瓏剔透。

1950 年實行土改政策時,「萬壽宮」分配給洞市的農戶居住。至 1968 年「文革」時全部被毀壞,2015年洞市「萬壽宮」僅存殘址,2016年洞市「萬壽宮」在現有遺址上拆除後重建。

洞市「萬壽宮」作為湖南省安化縣萬裡茶道申遺的重要遺存點,受到阮國新教授,省文物局劉松華所長與湖南大學陳暉教授的充分重視與肯定。

五,大坪裡歇夥鋪

江南鎮黃花溪村大坪裡歇夥鋪,位於緣奇橋與鷂子尖之間山坳南北要道上。大坪裡的地名來歷是曾因新化安化二縣發生邊界糾紛,都到這地方進行大評道理而得名。從這裡東進金家衝走朝陽庵達梅城;西走宋家衝可連石牛山古道。正因為該處是四方通道,大坪裡至今保存著原汁原味的古歇夥鋪,臨溪的山邊上有一排安化傳統木結構店鋪民居,廊道相連,小橋流水,古樹相掩。其主要特徵為小青瓦屋面,上下二層,前廊後庭,雙層前簷,前廊跨度3至5米不等,留足2至3米寬人行道,外闢1米左右寬長廊全部鋪設歇涼板(俗稱懶板凳),後庭臨廊道間為商鋪,一般設在正廳旁,商鋪後為主人家臥室,樓上房間大都設為歇夥鋪;古道從民居前廊下通過,來往行旅商賈在翻過一座大山後,均在這裡作短暫休息,安化人稱「打尖」,遇夜會在此住宿一晚;一般有錢人都會住在歇夥鋪內,挑夫們則在前廊座位上將就一晚。從歇夥鋪前塌陷的青石臺階及一塊乾隆五十年的復修路碑可看出當年這條古道十分繁忙。

清道光年到民國年的本地茶商茶店有 「賓主來」、「百源隆」和「裕源隆」等。據本地《羅氏六修族譜·都傳公開來父子傳》記載,清鹹豐至光緒年間羅開來父子倆開在江南坪的「賓主來」茶號很有名氣。

六,德明書屋

德明書屋是老三衝賀氏八世祖賀守曉所建,中奉佛像,並募佛祖會歲權其息以為香燈之需,嗣孫會淇佛祖會序雲:噫嘻此非寺也,蘭若也,佛胡為乎來哉,蓋由我二十四世祖諱守曉字海宇、號德明者,性嗜佛,嘗迎鄰寺佛於室,晨夕事之無少懈,易賽時屬其子若孫曰:佛我所迎事者也,我死佛存,若輩事之,當如我後之人為結廬於村南溪岸,曰德明書屋,乃安佛於中籠,旁置公木,主自茲以來,佛所以久居於此也,雖然公與佛兩相依附,固得其所。而歲時伏臘一切祭祀之需,尚屬烏有,其何以永孝思於不匱耶,幸也會需、會林諸昆弟迭館其間,恐祖武之莫繩撾,繼述之蓄念為之,酌抽公歎廣募私貲獲錢若干緡,田數畝,並杉山二。顏曰:佛祖會歲以其利瑪供奉之資,僱一住持司之,今而後庶無喬我祖以事佛屬子孫之意耳,倘繼起者秉公籌度協力經營,使斯會日新而富有,將見遵公之命,以事佛而事佛即不啻事公於以世世相承而弗替焉。則尤幸甚。德明書屋前一棵椆樹,據傳由老三衝開基先祖賀廷爵親手栽植,故名「爵公椆」,現已列入安化古樹名錄,由林業部重點保護。

 

七,陳五芝花屋

陳五芝花屋是舊時洞市老街最大的木構民居建築群,始建於清代光緒五年(1879年)。在1988年還保存大致的模樣,厚生堂、仲華堂、聚星堂三棟四合院,鱗次櫛比呈梯狀排列在陳隆灣溪溝邊,房屋的木構精巧,高牆深院、古樸厚重、翹角飛簷、氣勢磅礴。因房屋建造精美,雕梁畫棟,人們習慣稱之為花屋。天井的排水系統均用方形條石累砌貫通,美觀實用。門窗憑欄,防潮石墩,精雕細刻,憑欄木雕福、祿、壽三個字筆畫皆由龍鳳生肖組成,精美絕倫。沿陳隆灣溪溝道路均用上等青石鋪就。拴馬樁、議事堂、私塾館配套設施不惜巨資,一應俱全,彰顯著主人的財氣與霸氣,也昭示著當時陳五芝家族的繁華與興盛。厚生堂毀於1996年,仲華堂、聚星堂雖有破壞,但仍然保持舊有風貌。

陳五芝花屋的修建,在光緒年間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厚生堂、仲華堂、聚星堂主體建築佔地約4800平方米,所砌造房屋與陳隆灣堤坎的石材,是從三裡之地用人工運輸而來,由八名石匠師傅,開山放炮、打鑿石礅、門坎石雕、天井條石,僅構造房屋石材這一項,就花了三年的時間。而所用木料用了2000多立方,12名木匠、蓋匠花了三年的時間;泥工、瓦工燒制青瓦50萬匹,青磚(3寸*6寸*9寸)10萬塊,花了兩年時間,而後的雕匠、漆匠、畫匠交叉施工又花了兩年,整個工程前後耗時九年之久,用工數萬,花費紋銀數十萬兩。

八,百源隆茶坊

百源隆茶坊位於洞市村的坐子坳,是一座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的老木房,也是見證洞市茶葉悠久歷史與興衰過程的古建築之一。此棟木房是洞市人陳遠陔的房屋,木房分為上下兩層,兩側有風火牆,五縫四間一天井,前廊後庭,歇山小青瓦屋頂,前廊寬約兩米,路面鋪有青石板。

民國十九年(1930年),黃花溪人羅百世租住在此開設百源隆茶坊,在茶葉交易的鼎盛時期,百源隆茶坊一度成為濂溪鄉、江南地區茶稅的收購點。後因公路日漸暢通,百源隆茶坊開始沒落並歇業,僅留有陳遠陔房屋舊址。2019年陳遠陔木房被定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焦點

  • ...打造茶馬古道文化旅遊經濟帶|川藏茶馬古道|文化旅遊|雅安|陳書謙
    這裡不僅是我國重要的邊茶產地,也是川藏茶馬古道最大的茶葉物資源頭。袁明/攝一個產地,一個銷路,茶馬古道應運而生。茶馬古道主要有三條線路走向——川青道(川陝甘青道的簡稱)、滇藏道(雲南至西藏)以及川藏道(四川到西藏)。茶馬古道中最主要的就是東起雅安,西達西藏拉薩,直至通往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的這條川藏茶馬古道。
  • 重走茶馬古道,去拉市海找到你的內心深處和平
    拉市海是第一個以「溼地」命名的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水源為玉龍雪山以上的雪水,距麗江古城左右十餘公裡。為什麼要去拉市海?作為一個著名的景點,拉市海是許多遊客到達麗江的必經之地。這裡最大的特色是騎馬重走茶馬古道,划船,在雲中俯瞰雪山,乘風破浪,感受自然風光。沒有到拉市海的公共運輸工具,你需要參加一日遊或包車。
  • 「茶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傳播
    [3]卷6這時的茶馬互市主要是唐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交換,與西南藏族間的交換行為尚未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吐蕃勢力東漸成為唐王朝的隱患,唐對藏實行懷柔政策,在對藏貿易時較為謹慎。如魏徵諫言指出不宜對藏市馬:「今立可汗未定,即詣諸國市馬,彼必以為意在馬,不在立可汗。可汗得立,必不懷恩,諸蕃聞之,以中國薄義重利,未必得馬,而先失義矣。」
  • 重走茶馬古道,到拉市海尋找你內心深處的平靜
    這裡最大的特色就是騎馬重走茶馬古道,划船眺望雲霧中的雪山,享受風輕雲淡,感受自然風光。但是前往拉市海是沒有公共運輸的,需要自己參加一日遊的團或者包車喲。拉市海有什麼好玩的?重走茶馬古道拉市海雖然有個海字,但是卻是一汪淡碧藍碧藍的淡水湖以及蜿蜒的山路。當你真的踏上這片土地,你會感受到它千百年來的歷史沉澱。它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它曾是雲南連接內地通往世界的主動脈,它被人們稱之為茶馬古道,它讓馬兒馱著普洱茶走向了四方。
  • 歐亞大陸遠徵古道的轉型——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茶的出現與傳播,改變了歐亞大陸上遠徵古道的性質,古道成為很多民族依賴的生存古道,而不只是利益驅使的商道。古茶樹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華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最初這些地方的人有採摘茶樹樹葉食用或泡水飲用的習俗。後來,中國西南地區率先發明了茶葉技術,開始馴化茶樹,把採摘的自然茶葉變成可存儲運輸的成茶。
  • 茶馬古道關帝廟
    2016年6月19日,我取道土平路:上土地坡、經胖子土地、過孔明鄉、到下壩之後右轉進下壩北街,翻黃泥崗、經呂嘴、冉碾子、傅溝、冉崗、猴子巖、獅子山、三義廟、範溝、魚巖到油榨蘇維埃舊址去給王大久老先生送他發在《邛崍經緯》上的回憶文章《趕山》的一百五十元稿費時,在三義廟往餘巖方向一百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條保存完好的紅砂石石板路(高家坡茶馬古道
  • 雲南茶馬古道中秋「亮相」臺北
    這一天,展現兩岸大學生心靈觸動和創作才華的「雲南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亮相臺北華山文創園區。2017年暑假開始,一群臺灣大學生與雲南大學生一起背著相機,用大約兩周時間走進滇藏線茶馬古道,途經大理、麗江、香格裡拉、德欽、芒康、拉薩等地,感受沿線特有的歷史人文和壯闊美景。三年多來已經有近百位兩岸大學生一起走過。
  • 古道西風瘦馬——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風景
    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陸路上開闢了兩條對外通道,一條在北方,就是大家熟知的絲綢之路;一條在南方,被稱為「亞洲的天堂走廊」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個有著特定含義的歷史概念。自古以來,地處高寒的康藏地區不產蔬菜,藏民族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高脂肪,高熱量,需要喝酥油茶,分解脂肪,防止燥熱,補充維生素。
  • 少數民族研究:茶馬古道的松潘回族與伊斯蘭教
    ,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松潘是川西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歷史上就是藏、漢、羌文化交匯之邊地。元明清以來,隨著回族移民不斷遷徙進入松潘,松潘成為藏、漢、羌、回多元族群交匯之地。文章通過對元明清以來茶馬古道松潘地區回族的遷徙,松潘回族伊斯蘭教清真寺與回族文化名人的考察,認為松潘回族伊斯蘭教與松潘地域文化關係值得深入研究。關鍵詞:茶馬古道;松潘;回族;伊斯蘭教松潘是藏彝走廊重要的通道,也是川西茶馬古道上的重鎮,歷史上就是藏、漢、羌文化交匯之邊地。
  • 【蘆山地方志-歷史文化】李靖‖淺說蘆山茶馬古道
    近日,旅居蘆山的外籍有識之士李靖先生,心懷好奇之念,涉足古道遺蹟,對蘆山茶馬古道之歷史文化進行了潛心研討,形成了《淺說蘆山茶馬古道》一文,頗具參考價值,特予刊發,以饗網友。李靖先生身為他鄉人,生活在蘆山,把蘆山當著第二故鄉,深深眷戀蘆山的山與水,孜孜探尋蘆山的古與今,實乃性情中人,堪為善舉之士,其義可嘉!
  • 茶馬古道上唯一倖存的古市集,比麗江安靜太多的雲南古鎮!
    古寺廟、古戲臺、古馬店、古巷道、古寨門,共同構成了這個古色古香的鎮子,來到沙溪古鎮,你會遇到一位老人,步履蹣跚向你走來,向你娓娓道來2400年來朝代間的興起和沒落,向你細細講述茶馬古道地興起、輝煌、衰落,帶你穿過時空隧道,回到那個馬蹄聲聲的古道歲月。
  • 2020滎經-漢源茶馬古道穿越之旅活動報名開啟!!
    茶馬古道不僅是道路,也是古代的一個交通網絡,是中華民族遺存至今的根脈,古道背夫的精神也是中華兒女拼搏奮進的民族精神,如今不似從前繁榮,走在茶馬古道上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從前靠著這條路傳播茶文化運輸茶葉、經商貿易;以後就讓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們去延續茶馬古道精神。
  • 去嗨皮|雅江,茶馬古道第一渡!
    去嗨皮今天想要帶你們去雅江看看茶馬古道的風景!茶馬古道上的雅江 不僅有豐富的康巴人文景觀 更是一處人少景美的好去處。1.帕姆嶺飛禽走獸偏愛的秘境這裡是國道318路上一處常被人忽略的美景地。如果你喜歡拍鳥,這裡有數不勝數的美麗鳥兒可以豐富你的鏡頭。
  • 「印象隴原」尋訪火站村茶馬古道遺蹤
    那些遠年的人、那些遠年的事、那些與遠年的人和事關聯著的物件,重新在我生活的這一片土地上走了回來。沿著歷史漸漸清晰起來的脈絡,我們的眼前又一條古道遺蹤呈現出來了,這就是坐落在徽縣榆樹鄉火站村,在歷史的煙雲裡沉睡了千年的茶馬古道。榆樹鄉坐落在徽縣的東北部,在現今的地理位置上並不算是最偏遠的荒僻之地。我對它最早最具體的認知是和板慄、野草莓聯繫在一起。
  • 【轉型發展突破在行動】安靖鄉:依託自然資源和茶馬古道文化 傾力打造「茶馬古道·鴿子花鄉」
    今年以來,安靖鄉立足鄉情,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茶馬古道文化,加速推進「鴿子花之鄉,茶馬風情小鎮」建設步伐,傾力打造「茶馬古道·鴿子花鄉」,助力國際森林康養度假目的地建設。在上周末舉辦的2019滎經第十一屆鴿子花生態旅遊節,鴿子花又開·再續古道情——安靖鄉茶馬古道徒步穿越活動,吸引了來自四川成都人文徒步旅行團、雙流好吃嘴戶外徒步旅行團等徒步愛好者1200餘人參加。上千人在森林中漫步「森」呼吸,充分領略安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茶馬古道文化。
  • 雲南大理返鄉青年8年前沙溪古鎮建馬幫,4年前回故鄉守護茶馬古道
    由於西南地區地形複雜,道路艱險,古人只能以馬匹加人肩扛手抬才能通過,「茶馬古道」也因此綿延不絕。但自從川藏、滇藏公路興起以來,滇藏、川藏線取代了過去蜿蜒在河谷大山深處,連接起一座座村寨的茶馬古道,從而使得曾經穿山越嶺,綿延千裡的茶馬古道逐漸衰落。「劍川作為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怎麼能沒有馬幫呢?」
  •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人」
    順治十八年,「北勝州的茶馬互市市場達數萬擔」。康熙四年,清政府又在博南古道的永平縣設立茶馬市場。至民國初期,以「永昌祥」為主的18家茶廠,相繼在下關建立,進行普洱茶葉加工,生產沱茶、方磚。因此,下關變成了雲南境內最大的茶葉生產集散地和中轉站。天南地北,運茶馬幫趨之若鶩。
  • 我的30歲|30歲那一年,他發現了茶馬古道
    他們開始鍛鍊身體,閱讀了很多關於馬幫和茶馬互市的文獻,制定了詳細的考察計劃。出發前一個下午,他們六個人在雲南大學一間單身宿舍合影留念。那是一張不太清晰的彩色照片。照片上,散發著那個年頭莘莘學子胸懷天下的青春氣息:六人幾乎都一臉稚氣,有的好像還留著「山頂洞人」長發。左二穿棗紅色藏服、緊抿嘴唇的瘦小青年,就是陳保亞。那一年,陳保亞30歲。
  • 導航:大理,小巷子茶馬古道夜市,新老大理人的周末好時光!
    從古老的下關出發,如果沿著依蒼山的滇藏茶馬古道而行,過太和城、鳳陽邑、觀音堂、一直到蒼山腳下的大理古城,再往北,經喜洲,鶴慶,麗江香格裡阿拉·····,這是遠古滇藏茶馬古道的一條主要線路。      但大理這個地方,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樣性,又讓茶馬互市這一古老的生活形態,以另一種方式重新呈現於我們的生活中,在重現茶馬古道遠古文明的同時,給現代的生活,平添了無限的樂趣和大理生活的另一層意義。      大抵,大理的市集生活,即是茶馬互市華麗轉身的另一種姿態重現。
  • 「茶馬古道上最後倖存的集市」:玉津橋上枕千年,寺登街裡繹人生
    這裡,是沙溪,是茶馬古道上最後倖存的集市,是藏在大山深處的一如往昔的千年古鎮。沙溪——「茶馬古道上最後倖存的集市」曾有人,把沙溪比作是戴望舒《雨巷》中,身著一襲典雅旗袍,撐著油紙傘,款款走來的風韻女郎,一瞬間便驚豔了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