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八國聯軍僅用幾千人就打敗了清政府幾十萬的部隊?

2020-12-14 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火

八國聯軍有多少人?

八國聯軍兵力是這樣:日軍有20840人、俄軍13150人、英軍12020人、法軍3420人,美軍3420人、德軍900人,奧軍300人,義大利軍80人。

這樣總兵力大概是4萬9000人。

其中義大利軍和奧匈帝國軍是湊數字,只是軍旗隊,也就是一群士兵打著軍旗。

德軍水兵600人,陸軍300人,起到的作用也很小。

美軍雖是3400人,其中大部分是菲律賓士兵,不是白人士兵。

法軍3000多人主要是越南兵,英軍則有大量印度人甚至華人參戰。

另外,雖然八國聯軍總兵力是4萬9000多人,但實際攻打天津、北京的部隊也就是1萬6000多人。

其中最多的是8000多日軍,另外還有5000俄軍、3000英軍、2000美軍、800法軍。

而平津一線的清軍大約10萬規模,其中大部分是裝備先進武器的武衛軍。

武衛軍共有5支軍隊,總兵力10萬。除了袁世凱帶著武衛右軍駐紮山東以外,其餘4支都在平津一線。

結果戰爭中,前、後、中軍都被八國聯軍擊潰。宋慶的武衛左軍損失最小,餘部也只有1萬人。

武衛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明顯弱於八國聯軍,裝備了大量先進火炮甚至重機槍,卻仍然不是對手。

除此以外,還有駐守京城的八旗兵、綠營兵等等,更是不堪一擊。

正規軍尚且如此,這一線十幾二十萬的義和團,當然也不是八國聯軍對手。

以北京保衛戰為例,八國聯軍為1萬8000人,守城清軍是2萬人,後者只堅持了幾個小時而已。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日軍攻打的東直門,但也不過死亡100人左右。

英軍從一個排水洞入城,根本沒有遭遇什麼抵抗就進入了使館區,解救了這裡被包圍的外國人。而全天戰鬥,僅有一個英軍因中暑而死。清軍發現英軍突然出現在城內,胡亂放槍就逃走,僅僅打傷了一個趕來迎接軍隊的比利時婦女。

清軍戰鬥力,真是逆天了。

相關焦點

  • 清朝能打敗人數百萬的太平軍,為何擋不住幾千人的八國聯軍?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晚清軍隊在面對西方的軍隊時,每次都以慘敗而告終,便有人批評晚清當權者都是酒囊飯袋,軍隊更是不堪一擊連散勇團練都不如,當年太平天國百萬太平軍都被清朝軍隊剿滅,為何到了八國聯軍入侵中華時卻打不過幾千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歸納晚清局勢之後,總結出三點原因,請大家品鑑。
  • 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何幾十萬清軍卻抵擋不住2萬八國聯軍
    公元1900年春,清光緒二十六年,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這是由英,法,美,德,日,意,奧匈,沙俄這八個國家組成,以鎮壓義和團為藉口,肆意發動了侵華戰爭,企圖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在兵力人力方面,當時參加防守京師的清軍總兵力達10萬人以上,是八國聯軍兵力的8倍。在武器裝備方面,清政府經過洋務運動,已經引進了一批比較先進的西方軍事裝備,打造了一支新式的軍隊。清政府至少在人力兵力武器裝備上,是不會與八國聯軍相差太大的。
  • 侵華八國聯軍的英軍中居然有一支800人的華人部隊?
    僅用兩個半月時間,八國聯軍便攻陷北京, 「萬園之園」圓明園被付之一炬,園中無數奇珍異寶被洗劫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人瓦德西後來在給德皇的報告中承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戰後,清政府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人民遭受了空前的民族災難。
  • 晚清能打敗太平天國百萬軍隊,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
    晚清軍隊對內平息了太平天國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打不過八國聯軍2000多人呢? 晚清國家常備軍體系崩潰,儘管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對軍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整編新式陸軍,裁撤八旗綠營。但效果極為有限,八旗和綠營,因為是滿清根本,所以儘管徒耗軍餉,成為政府的負擔,也不能大量裁撤。某些時候甚至人數還增加,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崛起的勇營,雖然戰鬥力強,但屬於國家編制體制之外。
  • 如果秦始皇的部隊放在清朝末期,能打敗八國聯軍麼?戰況會怎樣?
    以秦軍的全國之力,能否消滅八國聯軍,或者說被八國聯軍反殺呢?這一切我們需要從頭來看。八國聯軍有著怎樣的底牌?什麼是八國聯軍呢?我們一想到八國聯軍可能第一時間聯想的就是八國聯軍侵華事件,而這個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就是光緒26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
  • 八國聯軍侵華時,一些山東人為何成了英軍的幫手,衝在最前面?
    而清政府懦弱無能,只能任人欺凌,割地賠款。在外敵入侵時,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每次都會出現為洋人效力的「漢奸部隊」。這些中國人或是直接參戰,或是負責供應補給。「漢奸部隊」中最有名的,便是來自山東威海衛的「華勇營」。八國聯軍侵華時,他們直接衝在最前線,幫著侵略者攻打京城。
  • 為什麼清朝動輒幾十萬大軍,卻打不過八國聯軍兩三萬人?
    首先來說,打仗不是人多就厲害的事。兩次鴉片戰爭時,清軍投入兵力都不少,但為什麼打不過西方列強?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裝備戰法不如人,這個自不必說。但是,具體說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話,那問題就有點複雜了。19世紀90年代的清軍,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的軍隊了,雖說比較歐美列強的裝備及訓練,還是有差距,但至少不會出現兩次鴉片戰爭時期那樣的降維打擊了。
  • 八國聯軍為何入侵帝都,或許這才是真實原因
    早在這日清晨,聽聞八國聯軍已經攻破紫禁城東華門的時候,西太后慈禧已經帶著光緒帝一家老小逃往西安避難了。把一個已經爛到不能再爛的攤子交給了留守的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和李鴻章。相信沒有一個中國人會對這段屈辱的歷史陌生,不過知道這段歷史前因後果以及其中諸多事由的人,可能並不多。比如為什麼當初八國聯軍要侵華,就簡單是要搶北京的寶貝麼,還是確實當時中國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再比如,他們為什麼沒有在勝利後瓜中國,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退兵的?對列強哈欠哈後的李鴻章是賣國賊麼?最重要的是,清軍到底有沒有進行過實質性的抵抗?
  • 清朝的財政收入是歷朝之最,為何有百姓幫助八國聯軍侵華呢?
    因為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一度突破至一億、兩億兩白銀,到清朝滅亡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已經突破三億之數。在封建朝代中,晚清政府的收入確實達到頂峰。但這樣的收入,完全是通過竭澤而漁的手段獲得的,清末的苛捐雜稅多如鴻毛,堪稱幾千年之頂峰,農、商、工、礦等稅收名目猶如八仙過海,省內運輸物的過路釐金直接讓貨物的價格翻了幾倍。
  •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袁世凱為何靠邊站?
    ——雨果(法)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41,閱讀約3分鐘有網友留言提出一個問題: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山東巡撫袁世凱為何選擇袖手旁觀?袁世凱有何考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值得今天朝九晚五的白領認真思考。
  • 八國聯軍侵華,最高指揮為什麼是德國人瓦德西,而不是老大英國人
    壹1900年7月16日,也就是聯軍攻佔天津之後兩天,英國駐天津部隊的指揮官收到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的書信。他告訴聯軍,北京政府已經將駐紮在京城的董福祥部隊調往(北倉),並命其負責阻擊由天津向北京進發的所有外國軍隊;清政府還準備組織南方的兵力北上,意圖奪回大沽炮臺。因此,聯軍在決定派兵救援使館的同時,對于堅守天津和大沽炮臺也不敢有絲毫的大意。
  • 八國聯軍為什麼能打贏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
    反觀八國聯軍號稱5萬人,實際上只有2萬人。人數最多的是日軍,有1萬人。其餘俄軍有4000人,英軍有3000人,美軍有2000人,法軍有800人,德軍有100人,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的軍隊加一起還不到100人。 清軍為何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依然打不過八國聯軍呢?
  • 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八國聯軍侵華這會兒,清兵的裝備已經不比八國聯軍差多少了,可以說是一樣的配置了。這得益于洋務運動的興起,早在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就已經開槍了。以至於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清兵的裝備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小日本,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艦隊。尤其是清兵的輕兵器,滑膛槍都已經出現。只是清政府的軍隊思想,依然停留在古代冷兵器戰爭時代。
  • 老照片還原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對清朝進行了慘無人道的瓜分和掠奪...
    清朝末期中國社會面臨嚴重危機,幾千年來的專制統治制度面臨瓦解局面。自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後,西方列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而此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朝廷官員明爭暗鬥,民間百姓苦不堪言,隨著苛捐雜稅的不斷增加,民間爆發了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
  • 義和團清軍為何被八國聯軍打的狼狽不堪?血的經驗:落後就要挨打
    所以很多人覺得八國聯軍能攻下紫禁城是因為武器太先進,而我們的武器太落後,才總結出了血的經驗:「落後就要挨打」。2,清軍被八國聯軍收繳的武器清單。在八國聯軍佔領天津以後,他們在天津附近發現了一個清軍的武器彈藥庫,在裡面有很多先進的武器,而且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同時八國聯軍都沒有配置這些武器,還發現了一些沒有開封的炮,上面全是新的黃油,這讓八國聯軍都非常眼饞,而且甚至懷疑清軍是故意輸掉這場戰役的。
  • 11萬清軍為何打不過2萬八國聯軍?和武器差距真沒多大關係
    面對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才會輸得一敗塗地。最後聶士成身中7彈,腹破腸流仍堅持戰鬥,直至血竭而亡,八國聯軍最後用了毒氣彈攻陷了天津。 德軍:傷亡100餘人 美軍:傷亡40餘人 意軍:傷亡10餘人 奧軍:傷亡8人 八國聯軍共傷亡700餘人左右 清軍:傷亡2000餘人 廊坊大捷:八國聯軍:傷332人,死62人 義和團:傷亡數千人左右 八國聯軍攻佔大沽口:八國聯軍:傷亡255人,日海軍大佐被擊斃。
  • 八國聯軍侵華時,老百姓扶梯子運彈藥?史學家:的確如此
    1900年5月,在義和團成員進入北京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便以「消滅義和團,拯救傳教士」的理由為藉口,組建了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軍。1900年8月14日,北京徹底淪陷,慈禧以「巡視」的名義逃往西安。在這一過程中,義和團成員和部分清軍都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北京城依舊被聯軍快速攻佔。軍力差距懸殊是一回事,北京城的失陷和部分老百姓的行為似乎也脫不了關係。
  • 八國聯軍,為何東南互保而不是勤王?為了勤王起兵你信麼?
    八國聯軍撤退以後,慈禧確實沒有對那些不進京勤王的督撫有任何處罰,反而給他們一定獎勵。(你要勤王誰信?)有很大因素是政治上的考量。我們都知道八國聯軍最直接的原因是義和團把事情鬧得一發不可收拾而導致的,除了我們現在所認為的刀槍不入開始打砸搶燒之外,義和團還在當時圍攻了各國領事館,即便是按現在來講,這種做法也是向列國宣戰,這一點當時很多人都清楚,尤其是東南督撫。慈禧當時也算比較昏庸,可能也知道這些人並不能成大事,但是不能讓這些人把憤怒的對象瞄向自己吧。當時向八國宣戰的時候還鬧出了一個笑話。
  •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原因,歷史資料真相
    1860年10月69日(鹹豐十年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由英國侵華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和法國侵略軍司令孟託邦率領的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進行搶劫和破壞。他們像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
  • 八國聯軍侵華,除了東南互保之外,是否有進京勤王的軍隊?
    義和團的手段非常暴力,可比清軍厲害的多,這些人將目光盯到了教堂,甚至租界。所以很多西方國家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遭到拒絕後,便開始聯合起來,準備出兵教訓一下清政府。但是面對八國聯軍的進攻,義和團並沒有表現出來刀槍不入,有限的清軍也是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