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英法聯軍在搶掠了圓明園內的諸多藏品後,為何還將其付之一炬?是強盜的野蠻行徑,還是為了報復清政府的傲慢,或是?
1860年10月69日(鹹豐十年八月二十二至二十五日)由英國侵華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和法國侵略軍司令孟託邦率領的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進行搶劫和破壞。他們像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歷史圖片
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然後,三千多名侵略軍奉命在園內放火,使這座世界上最輝煌壯麗的園林在燃燒了三晝夜後成為一片廢墟。
英法聯軍為何要火燒圓明園?
一方面,帝國主義對外擴張血與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到之處的野蠻行徑。
另一方面,是一政治事件導致了英法火燒圓明園。
1896年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為名進逼北京。當英法聯軍在天津和通州時,清政府與其有過一系列的外交談判。通州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清政府答應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在枝節問題上卻是寸步不讓,在巴夏禮面見皇帝「跪與不跪」這一點上爭執不下。
欽差大臣全權談判代表載恆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說:「我不是中國的臣」。爭辯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談判通報後指示:「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予許可。」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
清政府則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為人質。清朝政府一直把巴夏禮看著英法聯軍的最高統帥,他們期望巴夏禮就擒之後,英法聯軍群龍無首,必定自亂,然後乘機大舉進剿,穩操勝券。但事實並非他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巴夏禮一行39人被扣押後,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著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三天後,皇帝的弟弟奕忻被迫向英法聯軍交還人質。儘管巴夏禮等人最後並沒有被處死,但在被監禁的39人當中,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其中《泰晤士報》著名記者被「大卸八塊」。
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被徹底激怒了。他們認為「可以要求巨款,以懲戒清政府,然其罪惡如此,豈區區金錢可以救贖……餘未嘗不可提議將陷害我國人及破壞休戰之輩交出懲辦。然所指過於籠統,清政府必交出下屬,犧牲者徒為下屬……」
額爾金提出:「圓明園乃清帝最寵愛的行宮」,「只有焚毀圓明園,最為可行」。於是焊然下令火燒圓明園。他們在圓明園內清帝臨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指揮焚火行動,三千五百餘名英軍從南面、一些法軍從北面開始在圓明園內到處縱火焚燒。據說,額爾金準備燒毀紫禁城,後來為了照顧清朝王朝臉面(當時英法正與清方談判《北京條約》),才另外選擇了圓明園。
由此可見,巴夏禮事件最終導致了火燒圓明園慘劇的發生。但也有人認為,即使沒有巴夏禮事件,英法聯軍也有可能火燒圓明園。「虐殺俘虜」只不過是為自己的罪行找的理由。強盜做那些殺人越貨的事還需要問為什麼嗎?
遺憾的是,圓明園,這座還沒來得及向世界一展她風採的世界奇蹟,淪為了西方列強證明他們曾經在中國的土地上戰勝過的犧牲品。圓明園的覆滅也詔示著一個落後王朝的末日來臨。
圓明園在遭到英法聯軍的破壞之後,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1900年西郊諸園又遭八國聯軍劫掠。這次,有人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
民國軍閥也把圓明園當作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做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乾淨,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塊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座盛極一時的湖山之勝,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容顏。
轉載請標明 部分資料來源網絡不妥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