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海火器丨自生火銃——燧發槍

2020-12-14 澎湃新聞

中國航海火器丨自生火銃——燧發槍

2020-09-24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MMC 中國航海博物館

編者按丨

2020年7月5日,中國航海博物館傾力打造的『靖海神機: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正式開幕。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

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

『中國航海火器』第11期,我們將介紹的是燧發槍,一種管型火器。

賞·重量級展品

明代稱燧發槍為自生火銃。關於其名稱的來歷,是取自明朝人畢懋康的《軍器圖說》。

展廳展出的18世紀燧發槍

展廳展出的19世紀燧發槍

展廳中的燧發槍一般通過燧石撞擊堅硬的鐵製部件產生火花點燃引藥來發射,相比火繩槍而言,它省去了火繩點燃的時間,可隨時處於待發狀態,這樣就提高了槍械的發射速度。其次,燧發槍不需要持續燃著的火繩,便於在夜間進行射擊的士兵隱藏。

燧發槍的發射過程工作原理

觀·燧發槍演變

明代 中國製造出燧發槍

燧發槍是法國人馬漢在16世紀中葉發明的,但直到明朝末年,中國的畢懋康才製造出了燧發槍。畢懋康將這種新型火銃命名為「自生火銃」,並收錄到他所著的《軍器圖說》。但這種火銃存在許多缺陷,因此未能夠引起統治者重視。

清代 英國使團進貢

清朝建立後,西方使團紛紛以慶祝皇帝生辰的機會,靚見皇帝,在進貢的清單中,就有大量燧發槍。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以慶賀乾隆皇帝80大壽名義,覲見乾隆皇帝。在這次進貢禮單中,除了自鳴鐘、精美西方戰艦模型外,還有大量的英國先進火器,其中,就有英國燧發槍。但盲目自大的清朝統治者卻對西方先進的燧發槍嗤之以鼻,並沒有將用於海防中,反而成為其用於狩獵的玩物。

故宮館藏

馬戛爾尼使團進獻乾隆帝的英國燧發槍

探·水戰運用

清代 鴉片戰爭,英軍武器

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水師並沒有裝備上先進的燧發槍,他們依舊用笨拙落後的火繩槍和大刀長矛等武器。侵華英國海軍基本上全配備先進的燧發槍,他們主要配備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這兩種燧發槍,具有射速快,射程遠,每分鐘可發射2-4發,精準度高等優點,這是清朝水師的火繩槍所不具備的。火器裝備的落後,是清朝水師在海戰中接連失利的重要原因。鴉片戰爭的失敗,致使中國掉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鴉片戰爭中

英軍使用的伯克(貝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

參考文獻丨

1、(明)畢懋康:《軍器圖說》,清刻本。

2、故宮博物院:《清宮武備圖典》,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

3、王兆春:《中國火器通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4、潘吉星:《中國火藥史》,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版。

5、(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技術 第七分冊 軍事技術:火藥的史詩》,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6、(英)DK公司編:《DK火器百科》,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年版。

7、劉鴻亮:《中英火炮與鴉片戰爭》,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

END

來源 | 陳列展示部

供稿 | 李學茂

原標題:《中國航海火器丨自生火銃——燧發槍》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航海火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2020-08-25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明朝火器曾領先於世界,但為何到滿清又落後於世界?
    火槍最早可追溯至南宋,金人與蒙古大戰時運用了一種名叫飛火槍的武器,從槍口噴出長長的火焰,可近身燒毀對手,當時金人已垂死掙扎,宋人知道,蒙古不日將大軍南下,便日夜研發火器發明出了火銃,火銃是世界上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槍械,管子粗大的發展為火炮,而精細輕便的則發展為火槍。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水戰火攻利器——猛火油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水戰火攻利器——猛火油櫃 2020-08-04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航海火器丨明代小型海戰利器——虎蹲炮
    原創 MMC 中國航海博物館編者按丨2020年7月5日,中國航海博物館傾力打造的『靖海神機:中國航海火器文物展』正式開幕。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
  • 明朝火器發展達到中國封建巔峰,但後期已和西方拉開差距
    而明朝京城禁軍三大營之一的神機營,便是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由此可見明朝對火器的重視。明代火器發展極為迅速,火器的樣式、品種極多,主要分為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以及安裝在基座上發射的大型火炮。那麼橫向對比,明朝的火器在世界上又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呢?
  • 大明王朝的嘆息——被「智子」鎖住的火器技術
    南宋開慶元年,壽春(今安徽壽縣)軍民製造出"突火槍",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發射彈丸的管型火器;1970年,考古人員在黑龍江阿城出土了元代火銃,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型管狀射彈火器。 經過元代的發展,中國火器獨領風騷,以致於到了元末,群雄並起,天下混戰時,義軍的火力竟超越了同時代歐洲的正規軍。
  • 清緬之戰緬軍燧發槍顯神威,清軍連折四員主將,乾隆為何不引進?
    緬甸軍隊的火器技術遠高於中國,而且他們普遍擁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燧發槍,善於利用當地複雜的地形伏擊滿洲的騎兵。什麼是燧發槍?燧發槍是法國人馬漢發明的。1547年,出生在槍炮工匠、鎖匠和鐘錶匠家庭這個法國小夥,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
  • 為了對抗沙俄燧發槍,康熙調來400福建藤甲兵,成功收復外東北
    哥薩克,居住在東歐大草原,他們騎術精湛、水性極好、可以使用火器,並且窮兇極惡、貪婪而又崇尚掠奪。 這些哥薩克騎兵,攜帶著燧發槍、火炮等武器,乘船襲擊黑龍江流域的索倫、赫哲、鄂倫春等部族。本就野蠻的哥薩克,因為缺少糧食補給,大肆進攻索倫等部族。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在極度缺糧時,以鄂倫春等族人為食,黑龍江邊民稱之為「羅剎鬼」。哥薩克入侵黑龍江的行為,受到了各民族的英勇抵抗。但是,後金與明朝的爭鬥,正是如火如荼,無力支援黑龍江邊民,致使哥薩克修建了雅克薩等城堡。
  • 《盜賊之海》燧發槍半島西南稻草人在哪 燧發槍半島西南稻草人位置...
    導 讀 盜賊之海中有個關於燧發槍半島的謎題,玩家需要在這個島嶼找到稻草人的位置,不過遊戲給的提示比較少,
  • 火器全面壓倒冷兵器的進度條,歐洲讀到100%,為何中國卡在50%?
    編者按:火藥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火器的發展在中國與歐洲有著相似而又迥然不同的路徑。但無一例外的,火器最終壓倒了統治戰場幾千年的冷兵器?那麼,火器又是從何時開始壓倒冷兵器的呢?火筒的體量位於火銃與銅炮之間,有大小之分,主要是一種利用火藥的燃燒性來噴射火焰、毒煙、散彈、毒彈的管形火器。一門出土的洪武五年(1372)「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體量並不太大。而為了使質量較大的火炮具備一定的機動能力,元代的火炮上甚至設有炮架。
  • 軍事博物館看展:從火門槍到自動槍,從槍械文物看五百年槍史
    槍械: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發射彈丸的手持管形射擊武器,發端於中國宋代突火槍和元代火銃。14世紀傳入歐洲後,從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擊發槍、後裝槍,發展到19世紀末的自動槍,歷經500餘年歷史。中國在公元13世紀末發明的火銑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其口徑有大有小,大者後來發展為炮,小者為手銑,是槍的「鼻祖」。手銑在歐洲演變為火門槍,該槍用點火物直接從火門進行點火。上圖,中國元代至正十一年火銃(1351年);銃長:435毫米;口徑:30毫米;重:4.75千克。
  • 清朝火器發展水平如何?當真落後於明朝,以及全世界嗎?
    清軍對戰準噶爾運用的紅衣大炮雖然清軍的火器化在康熙年間進步很快,但不僅跟不上歐洲的軍事變革步伐,甚至一度連準噶爾都趕不上:歐洲就不用說了,就在順治與康熙皇帝完成統一中原大業的同時,歐洲各國軍隊正在淘汰火繩槍,換裝操作更簡便、射速更快、更便於發揮線列步兵威力的燧發槍。
  • 1810年,法國海軍陸戰隊的「噴子」——喇叭口燧發槍
    這是一把產自1810年的法國燧發手槍,保存狀況良好。該槍是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的軍功產物,製作於1810年,是法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們的配槍。該槍的槍口處為喇叭口設計,這種設計可以使裝彈更輕鬆,還可發射霰彈,但缺點是精準度降低,不過作為海軍手槍,其大多數時候都是與敵人短兵相接,也不需要太多的精度。
  • 大航海與火繩槍技術傳播鏈
    ,武裝遠洋商船,開始大航海之路。火繩槍技術隨之兵分兩路傳播,一支線路自奧地利日耳曼地區傳播至葡萄牙地區,武裝了葡萄牙商隊,並隨著大航海至南亞;另一支線路從土耳其傳至伊朗及阿拉伯穆斯林地區,再傳至印度及印尼。在葡萄牙人徵服印度果阿和滿剌加後,兩支火繩槍技術傳播路線匯合,再次推動了火器技術發展。應葡人需求,果阿工匠將槍託改短,瞄準時槍託貼臉,槍管口徑改小,讓槍枝變輕,更易於掌控,便於水戰。
  • 中國古代火器部隊的巔峰,震懾邊疆的利器:神機營漫談
    公元十世紀(唐哀帝時期),鄭王番率軍攻打豫章,使用「發機飛火」,燒毀城門。到了宋朝則出現了中國古代第一件管型火器,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蒙古西徵和南下時也多利用火炮來攻城略地。《元史·達禮麻識理傳》中記載:至正二十四年,達禮麻識理軍隊中「火銃什伍相聯。」然而火器部隊成編制大規模的出現還要等到明朝。
  • 明代那些令人聞喪膽的火器,誰說中國人發明火藥只會做煙花?
    火器發展到鼎盛時期。當時的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已經相當精良,樣式繁多,據《火龍神器陣法》、《武備志》等史書記載,此間多使用的火箭種類有單發火箭、多發齊射火箭、多火藥筒並聯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等,火箭的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代軍隊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時,就曾使用火箭作戰。
  • 明朝中國的火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於是,明朝在中後期自己研製了許多武器,冷兵器比如戚家軍的狼銑、苗刀等。(網絡圖片)明軍在遼東的戰敗,還有人歸罪於〝援朝逐倭〞戰爭中把儲存的火藥和彈藥都用光了。其實中國古代對火器的研究相當出色,除了飛彈造不出來以外,無論是毒氣彈還是左輪槍都能發明出來。而中國明代,火器發展迅速。
  • 雅克薩之戰時就嘗到了燧發槍的厲害,但清朝為何沒有大規模裝備?
    到乾隆年間,軍隊火繩槍的裝備率進一步提升,達到了60%以上,而且形成了制式,同時還裝備了少量的燧發槍。由此可見,清前期在火槍的發展上與西歐並不存在代差,因為此時西歐各國軍隊裝備的也是燧發槍。實際上,如果僅從火槍一項來考察,鴉片戰爭時期的清朝與西歐也並未產生嚴格意義上的代差。
  • 八旗軍--曾經世界最強軍隊的編制與火器配備
    兵衛即驍騎,步軍,護軍,前鋒,親軍,善僕,虎槍,火器,健銳等營官兵。八旗主戰軍種前鋒營為滿蒙八旗混編的偵查騎兵,半數為標準前鋒,配備弓箭,半數為鳥槍前鋒,配有燧發槍,共1千7百餘人,由左右翼前鋒統領管轄。親軍營由上三旗的滿蒙官兵內抽取,可穿黃馬甲,也是1千7百餘人,由6名領侍衛內大臣管轄,與穿黃馬褂的侍衛(三品到六品的軍官)一同擔任天子近衛,配備弓箭和奇槍(後裝火繩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