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看來,明朝的神機營硬生生的被清朝的八旗騎兵打趴下了。明朝的神機營擁有眾多火炮及火繩槍等熱兵器,明末神機營稱霸世界,而反觀另一邊的八旗騎兵,他們用的只是彎刀長矛。但事實上果真如此嗎?事實上並不是,清軍非但不是清一色的冷兵器,而且裝備了數量可觀的熱兵器。而且清軍裝備熱兵器的規模絲毫不亞於明軍,並且清軍對火器的看法,並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後期清軍之所以放棄火器,轉而重拾冷兵器是有很多原因的,那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細數這其中的原因。和後來的雍正朝不同,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非常重視火器在軍隊的運用,而他們對熱兵器原理及性能理解的也是非常透徹。而清軍正是憑藉這一點,讓曾經叱吒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子民向自己俯首稱臣。既然前期戰果如此優秀,那為何中國火器在清代不斷衰落?
這其實和對手就很大的關係。首先是清朝的頭號大敵——蒙古人。因為在清朝建立伊始,清朝的敵人主要是蒙古人,而蒙古人分布非常廣泛。而在蒙古人之中,分布在東亞的蒙古人火藥技術尤為雄厚,只有俺達汗和準噶爾兩支部落的軍隊擁有火器。而在他們之中,唯一和清朝有火器交手的是準噶爾。1650年葛爾丹的父親巴圖爾琿臺吉向沙俄索要鐵匠2人、炮匠2人和火炮一門,目的就是想仿製火炮。到葛爾丹掌權之時,他的軍隊已經有相當規模的火器,隨後他的軍隊在後來的烏蘭布通戰役中大顯神威,所依靠的就是這支軍隊。隨後的一系列戰爭,準噶爾的軍隊形成了相應的作戰體系。他們在作戰時將火槍與火炮作為第一火力,將先前的弓箭為補充火力,在最後進行白刃戰以奪取勝利。而他們的火炮都是一些輕型火炮,用駱駝就可以輕鬆運輸。
而且它的火炮技術還得到了瑞典人雷納德的支援,他是一個火炮專家,在他的幫助下,準噶爾鑄造了很多各類口徑的火炮,這為後來的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準噶爾汗國人口太少、基礎工業極度欠發達,因此在火器化的道路上越發停滯不前。在初期和蒙古和哈薩克打仗時,準噶爾利用這種輕型火炮頻頻取得勝利。但是後來火器發展停滯的他們遭遇了清軍,在與清軍作戰時,清軍用更威猛的重型火炮炮擊了準噶爾軍的「駝城」陣地。在隨後的昭莫多戰役裡,清軍士兵更是用火槍擊斃了葛爾丹的家室成員,這給葛爾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
再看看清朝另一個對手——日本和李氏朝鮮。先說說日本,早年日本和清朝一樣都是閉關鎖國的狀態,以至於火器技術也和清軍一樣長期停滯。而李氏朝鮮在壬辰戰爭時期,由於火器稀缺而輸給日本。在後來清軍入關後,朝鮮不願做清帝國的附屬國,因此又積極備戰。但無奈自己的火器技術與清軍相比實在是可憐,以至於在在滿清入侵朝鮮時,朝鮮軍隊的火槍手每人只有三兩火藥。而想要靠他們用這些火藥擊敗八旗軍,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清朝光是一個火炮廠,就常年備有30多萬斤的火藥,而清軍有數十個這樣的火炮廠。更何況,清軍在天壇等地存儲了相當量的火藥,由此可見兩者的實力差距顯而易見。
清軍在安定中原局勢後,開始將目光轉移到東南亞,在和緬甸、越南的戰爭中,清軍雖然同樣遭遇了敵軍的火槍部隊,但是由於自身規模較大,所以在最後還是輕鬆取得勝利。後來面對沙俄的哥薩克騎兵,雖然清軍在熱兵器技術上存在劣勢,但當時俄軍在遠東的投放能力相當弱,因此那時候的沙俄對清帝國的威脅很小。綜上所述,清軍在面對這一系列對手都是輕鬆取勝,以至於覺得自己很強大,到最後變成目中無人,天下無敵。而這也為清軍在西方一眾列強面前的慘敗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