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火槍手多強悍?殲滅4萬八旗精銳 連康熙舅舅都被打死

2021-02-07 文史綜合網

有網友問起,當年準噶爾部(以下簡稱準部)佔據貧瘠的西北地區,為何武器裝備的性能比清朝軍隊還先進?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也說來話長了。準噶爾部佔據西北不假,其核心控制區卻非「貧瘠荒涼」,而是水草豐美、物產豐饒,遊牧經濟和農耕業、工商業都頗為發達的膏腴之地。

準部極盛時期,疆域北至西伯利亞、東抵河西走廊、西起巴爾喀什湖、南到青藏高原,整個汗國幅員遼闊近500萬平方公裡。準部不僅佔據了天山南北及中亞腹地的大片牧場,還控制了葉爾羌、喀什噶爾、塔什幹、安集延、撒馬爾罕等文明古城與商貿樞紐,治下人口最多時近1000萬之眾。


在徵服中亞和南疆的過程中,準部受到當地先進文明影響,逐漸擺脫了以往裝備簡陋、戰法陳舊的落後狀態,不僅在軍中推廣了製作精良、質量上乘的中亞風格鎖子甲、長矛和彎刀,還通過仿造、採購(來源是奧斯曼帝國、沙俄等)新式火器,組建起一支規模龐大的火槍騎兵部隊。

史載,18世紀上半葉準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代,汗國的農牧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空前繁榮,境內專門從事冶金和打造兵器的工匠多達上千人,能自制火槍、銅炮和火藥。甚至有個名叫約翰·古斯塔夫·雷納特(Johan Gustaf Renat)的瑞典人,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當上了準噶爾軍的鑄炮師兼炮兵教官。


雷納特原系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麾下一名炮兵準尉,卻不幸在瑞典與沙俄的北方大戰中被俘。沙俄方面覺得他是個人(炮)才(灰),將之編入俄軍派往東方服役。雷納特先是為沙俄政府勘測、繪製了西伯利亞地圖,後於1716年加入「探險隊」(實為遠徵軍)開赴額爾齊斯河流域尋找金礦。

同年,這支3000多人的沙俄侵略軍在額爾齊斯河中遊左岸的亞梅什湖遭1萬多準噶爾騎兵包圍,幾乎全軍覆沒,倒黴的雷納特再次當了俘虜。準噶爾汗策妄阿拉布坦(一代梟雄噶爾丹的侄子)同樣慧眼識珠,把他當做「外籍專家」好吃好喝好招待供養起來。


雷納特在準噶爾汗國一待就是17年,不僅娶了先於他被俘的瑞典妹子布瑞吉塔·克裡斯蒂娜(Brigitta Christina Scherzenfeldt)為妻,還幫助準部開礦冶鑄,組建起一支裝備約40門輕型火炮的炮兵部隊,並手把手訓練出數千名炮手(世襲軍戶)。

據瑞典出版的《堅強的女性》一書介紹,雷納特的妻子克裡斯蒂娜也很厲害,她不但是策妄阿拉布坦最喜歡的女兒賽罕公主的「閨蜜」,而且將先進的北歐毛紡織技術(製作呢絨)傳授給當地人。1733年,雷納特夫婦被獲準返回瑞典。


書歸正傳。隨著部隊裝備大大改善,準噶爾軍的技戰術水平有了長足進步。其不僅擅長在野戰中將火力與機動性相結合,還學會了通過構築堅固堡寨並屯駐配備足夠軍械、火藥、糧草的精兵,來扼控具有軍事意義和經濟價值的戰略要地,以此作為鞏固新佔領區、統治當地百姓的殖民要塞。準部曾用這一「築壘戰術」對付哈薩克各部,蠶食、侵佔了前者大片土地,連哈薩克首領之子都被掠作人質。

作為準噶爾汗國統治支柱的厄魯特蒙古4部總人口約60萬(一說上百萬),能動員參戰的精銳力量(青壯年)有12萬至15萬人。早在噶爾丹統治時期(公元1644至1697年),前者就一次性出動12萬騎兵橫掃中亞,前鋒直抵黑海沿岸。


按照西方學者的說法,巔峰階段的準噶爾汗國所擁有的各式火器數量之大,不遜於號稱亞洲3大火藥帝國之一的莫臥兒王朝(另外2個是奧斯曼帝國和波斯薩菲王朝)。1716年準部突襲藏區時,6000人的準噶爾遠徵軍中就包含有700名火槍手,佔比近12%。而在長達近70年(1688至1757年)的清準戰爭中,準部更是多次發揮自身火器優勢重創清軍,給對手造成很大損失。


以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為例,噶爾丹率2萬人馬對陣康熙帝統領的10萬清軍(配有70門火炮,其中8門重炮、5至6門臼炮,剩下的都是用馬匹馱運的輕型火炮)。別看兵力對比懸殊,但噶爾丹麾下集中了當時準部的精銳火槍手,後者數量多達8000至1.2萬人,裝備有俄式滑膛槍和中亞贊巴拉鳥銃(重型火槍),正是他們讓清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據英國歷史學家傑克·沃特金斯(Jack Watkins)所著《經典戰爭百科全書》(2011年版)記述,戰鬥打響前,噶爾丹搶先佔據制高點(一連串綿延起伏、植被繁茂的山丘),並將1萬頭背負輜重的駱駝組成野戰工事,構築起一道依託駝陣、圍欄、森林、河沼、峰崖等人工與天然屏障的防線。噶爾丹又下令火槍手排成2行沿防線延伸部署,外圍則有己方長矛兵和輕騎兵擔負警衛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早年與鄭成功軍隊交手以及在東北反擊小股沙俄哥薩克,清軍還從未遇見過近戰火力如此強悍的勁敵。按照《經典戰爭百科全書》的說法,清軍裝備的弓箭、輕型火繩槍在射程、威力上都不及對手,準部火槍手的密集攢射給前者以重創,使得「清軍傷亡比準噶爾軍還大」,連鑲黃旗漢軍都統、康熙舅舅佟國綱都死於俄制滑膛槍的槍口之下。


最終清軍靠著人多勢眾並發揮火炮威力「慘勝」,但好歹擊潰了噶爾丹主力,基本消除了準噶爾軍從北方對清廷京畿重地構成的巨大威脅。然而,清軍並未從此役中汲取經驗教訓,結果40年後爆發的和通泊之戰期間,2.4萬清軍遭6萬配備大量火器的準噶爾騎兵伏擊、包圍,被打得僅剩2000餘人逃回。

和通泊之戰中,準噶爾軍再次充分發揚己方火器優勢,一舉將清軍最精銳的2000名鳥槍騎兵殲滅。當時準部火力有多可怕呢?史載,冒死突圍生還的清軍將領崔寶柱全身5處受傷,其中就有4處是敵方火槍造成的。粗略統計,近70年的清準戰爭中,清軍至少有3萬至4萬官兵被準部火器所殺。


因為這場「19世紀以前最大的敗仗」(美國中亞史學家斯塔爾),清廷總算警醒過來,不敢再輕舉妄動,轉而通過「築城進逼」戰術壓縮準部迴旋空間,同時在西北大規模屯田以養精蓄銳(也是為了減輕後勤運輸壓力)。

就這樣經過雍正、乾隆兩代帝王20多年臥薪嘗膽,已做好戰備工作的清廷,終於在1754年等到了準噶爾汗國遭遇高層內訌及天災侵襲的良機,遂於當年底發兵西域,經2年多戰鬥徹底終結了蒙古貴族及其後裔在天山南北超過5個世紀的統治。

相關焦點

  • 被譽為讓北京八旗家家戴孝的和通泊之戰,你知道多少?
    ,將康熙、雍正兩代帝王在喀爾喀蒙古30年的苦心經營一掃而光。和通泊之戰的經過中國自古以來就飽受外族的侵略,尤其是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長時間侵擾,比如古代的匈奴、突厥、鮮卑、柔然、蒙古等等,在清朝的時候,北方的大敵主要就是來自於蒙古,尤其是噶爾丹建立的準格爾汗國。噶爾丹為了恢復蒙古人的榮光,多次南下侵擾清朝,那時候清朝忙著整理明朝遺臣和國內政務,抽不出手了,直到康熙年間才有前後三次攻打噶爾丹,都將其打敗。
  • 滿洲鐵騎折戟戈壁:10餘位高級武將陣亡,20000精銳損失殆盡
    然而大清則不一樣,入關之前就吊打蒙古各部,打斷了林丹汗再現成吉思汗輝煌之美夢;聯姻、封王、宣傳佛教等手段,又將蒙古牢牢控制在手。其實,此觀點經不起推敲,喀爾喀蒙古、科爾沁蒙古等基本臣服滿清沒錯,可西北的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則經常與大清叫板。準噶爾蒙古巔峰時期領土面積很大,達700萬平方公裡,但人口不多,區區70萬,能拼湊出之精銳鐵騎也就6萬餘人。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族之所以能夠以幾十萬人口,先後戰勝蒙古,朝鮮,大明帝國進而入主中原建立享國數百年的大清王朝,這與八旗軍隊超強的戰鬥力是分不開的,說起「八旗軍隊」,必須提一提,他的前身女真族,《金史》和《五雜組》分別記載「遼人嘗言,女真兵若萬則不可敵,至是始萬雲」;「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是也。」
  • 大敵當前,友軍被圍,8萬精銳被3萬人殲滅
    蒙古人在殲滅烏克蘭諸國之後,也在東歐大平原上定居,在這裡開始了一段與匈人類似的情節。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西進,西歐的騎士們在蒙古人的打擊之下毫無招架之力,如果不是釣魚城的炮石將蒙哥打死,那麼天主教教皇就會被拉到和林當小丑了。
  • 清史謎團:鰲拜殺死康熙的舅舅,康熙親政後,舅舅死而復生?
    因為董鄂妃曾被順治冊封為孝獻皇后,算起來,她也是康熙的嫡母(之一)。按照古代宗法,費揚古算是康熙的舅舅,是堂堂正正的國舅爺。即使是國舅爺,得罪了鰲拜也沒好果子。《清史稿·鰲拜傳》記載:(鰲拜)與內大臣費揚古有隙……遂論倭赫等擅乘御馬及取御用弓矢射鹿,並棄市。又坐費揚古怨望,亦論死,並殺其子尼侃、薩哈連,籍其家,以與弟都統穆裡瑪。
  • 蒙古鐵騎,遼東鐵騎,日本騎兵,八旗騎兵,哪個作戰能力最強?
    戰術:在戰鬥開始時,蒙古騎兵縱隊通常擺開極寬的陣勢高速向前衝去,各主要部隊之間由傳令兵傳送信息。當發現敵軍後,附近所有的部隊均以此為目標實施突擊。這時,有關敵人的位置、兵力、運動方向等全部情報都被送往總指揮部,然後再轉給各野戰分隊。如果敵人不多,則由靠得最近的指揮官立即率部迎戰。
  • 大清最為慘烈的戰役:1萬精銳遭遇重創,多位高級將領戰死沙場
    特別是發展到明清時期,當時的社會一直都處在"小動蕩,大發展"時期。這三朝中按照民族來說元朝是蒙古人統治的,清朝是滿族人,都是少數民族,只有明朝是漢族人朱元璋打下的天下。 滿清時期同為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和蒙古在一定程度上和蒙古族有很多共同點,都發源和久居我國東北,蒙古一帶,兩個民族有很深的文化歷史淵源。所以在抗擊元朝這件事上,清朝採取的是比較溫和的聯姻政策。清朝赫赫有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大清後宮裡也有蒙古嬪妃,同樣也有清朝的公主也會遠嫁蒙古。
  •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八旗不止是滿人八旗制度的最終確立經歷了長達60年的時間,必須明確的是,八旗不僅僅是滿人,還包括蒙古,漢人等其他民族。1584年努爾哈赤剛起兵時只有黑旗一旗,1589年共有黑紅二旗。1601年,努爾哈赤對部落組織形態進行了一次改革,確立了黃,白,紅,藍四旗。
  •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這樣由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人中豪傑
    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至1644年左右清軍攻入山海關,作為清軍主力精銳的八旗兵功不可沒。儘管在平定天下後,八旗子弟墮落腐化。但歷史上的八旗軍還是所向無敵的!八旗兵丁可在其建立伊始,在清軍與明軍的數次大戰中,八旗軍的存在是後金鞏固東北地區的根本,也意味著明朝設立的奴兒幹都司徹底失去對女真的控制和管理。
  • 太平天國悍將魯王:一戰擊斃淮軍4千餘人,後被叛徒開槍打死
    可惜,如此之悍將,卻被叛徒潘貴升從背後開槍打死,殞命沙場。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滅亡。12月,扶王陳得才20萬大軍在霍山黑石渡潰敗,陳得才自殺身亡,遵王賴文光率3000精銳突圍而出。為了復興太平天國大業,遵王賴文光決定與淮北捻軍進行合作,並重新改編、整訓軍隊,增加騎兵數量,減少步兵比重,以增強部隊之機動性。改編後的軍隊稱為「新太平軍」,或「新捻軍」。
  • 讓康熙御駕親徵三次的噶爾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如果放在其他帝王身上,或許這不算什麼但康熙一生節儉,對待國事也是一樣,在他一生所經歷的數次戰爭中,對軍費的支出向來都是精打細算,不會浪費每一兩銀子。 可為什麼,他會先後三次,舉重兵討伐蒙古準葛兒部呢?
  • 滿清引以為傲的八旗騎兵,為何在多爾袞去世之後,戰鬥力直線下降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努爾哈赤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僅僅5天時間就將明朝三路大軍打崩,殲滅明軍5萬餘人。很多人將薩爾滸之戰的敗因完全歸咎於楊鎬帶兵太菜,其實是忽略了當時後金強大的軍事實力,如果不是藐視後金,竟然打起了包圍戰,戰果絕對不會這麼慘。
  • 西徵兵力武器都佔優:1238年3月4日西蒂河戰役蒙古擊潰羅斯聯軍
    在哲別大軍殺過來的時候,基輔羅斯分為50多個公國。公國的實力都不強,一些小公國只能拿出二三千人的軍隊,大的公國也不過出動一二萬軍隊。由於對蒙古人的實力一無所知,4個強大的基輔羅斯公國,聯合了欽察人(突厥)很多部落,一共出動8萬大軍。
  • 「滿洲八旗」還是「八旗滿洲」?這二者到底有什麼區別?
    到皇太極時期,皇太極逐漸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制度趨於完善。在清兵入關之後,八旗制度漸漸深入人心,隨著一系列清宮戲的熱映,人們對於八旗制度也更加關心,其中像什麼「漢軍旗」、「滿洲旗」、「蒙古旗」這些概念開始為人所熟知。到了今天,很多人都認為八旗分為三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漢軍八旗再次之。
  • 淮海戰役國軍三個精銳兵團司令官,兩位戰死沙場,另一位被生擒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就連偉大的毛爺爺都說,三大戰役的勝利,可能要讓解放戰爭提前幾年結束。
  • 大清帝國最精銳的部隊索倫騎兵——鐵騎踏遍中原,戰刀揮舞四境
    自崇德年間起,直到1681年(康熙二十年)止,鄂溫克各部落陸續編成佐:如1667年(康熙六年)對鄂溫克頭人「敖洛克騰」的2,134名壯丁,按氏族編成29個佐,任命了佐領,又在1671年(康熙十年至十幾年)對鄂溫克的「圖勒圖」,「阿布納」,「索嫩扎本根」,「額和內」等部眾陸續編佐,總稱為「布特哈打牲八旗」。
  • 清朝八旗鐵騎非常強悍,碰到難題還得請出明朝留下的一支特種兵
    對於努爾哈赤而言,這無疑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決策,因為後金與當時的明朝體量與實力相差實在太過懸殊,整個建州女真部族男女老少都算上,連部隊帶百姓加一塊兒,都不足40萬人,還不及明朝軍隊數量多。
  • 10萬滿清八旗,卻敗在了鄭成功的步兵面前,1000年前一武器是關鍵
    滿清的軍隊之中,最強大的就是他們的八旗鐵騎,滿清的八旗是當時最強大的地面部隊,他們徵戰無數,歷經苦戰,所以他們的戰鬥能力是非常強大的,滿清崛起的30年之間,他們橫掃蒙古草原,徵服了曾經強大的蒙古騎兵,之後他們成功進入山海關,打敗了闖王李自成的10萬精銳部隊,之後更是追著李自成打,李自成最後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