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引進的紅衣大炮,為何反成清軍利器

2021-01-19 網易

2021-01-10 11:29:26 來源: 水中月眼前人

舉報

  在寧遠城下吃到苦頭的後金方面意識到擁有「紅夷大炮」的重要性。1631年正月,後金成功仿鑄西洋大炮,「造炮自此始」。皇太極將其定名為「天祐助威大將軍」。

  由於後金(清)統治者忌諱「夷」字,故將名稱改成了「紅衣大炮」,並沿用了下去。

  

  同年八月,後金軍隊在大凌河之戰中首次使用「紅衣大炮」。在圍攻明軍堅固要塞於子章臺時,六門紅衣大炮「擊壞臺垛,中炮死者五十七人,臺內明兵惶擾不能支,乃出降」,後金大獲全勝。「自此,凡遇行軍,必攜紅衣大將軍炮」,以騎射起家的後金軍一時竟有了「大炮百位不多,火藥數十萬猶少」的感慨。到了十年之後的明清松錦決戰時,清軍用數十門「紅衣大炮」連續轟擊錦州、塔山等明軍在松錦防線上的要塞城堡。在轟擊塔山城時,清軍的炮火「直透堅城,如摧朽物」,將城牆轟塌二十餘丈,步兵趁勢從缺口殺入,塔山就此失陷。在清軍先用重炮掃蕩城外的堠臺等城防設施,繼轟塌城垣,為騎兵強攻開闢通道的戰法面前,明軍一籌莫展,關外重鎮相繼失陷,寧錦防線徹底崩潰。

  

  松錦戰後,山海關外的明軍只剩下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還存有十幾門「紅衣大炮」。反觀清軍已擁有近百門「紅衣大炮」,甚至在很短時間內就鑄造出堪稱35門當時世界最高品質的鐵心銅體的「神威大將軍」炮。此炮以銅鑄之,前細後粗,長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藥2.5公斤、鐵子5公斤,安裝在四輪炮車上,乃是攻摧堅城的利器。當時尚為明朝服務的著名西洋傳教士兼軍火專家湯若望為此驚呼:「目前火器所貴西洋大銃,則敵不但有,而今且廣有之矣!」清軍從此掌握了在逐鹿中原時「孰與爭鋒」的火炮部隊。

  

  1644年,清軍入關,作戰的主要對象變成了農民軍。李自成農民軍非常重視騎兵的機動性,共有騎兵五營,每營精騎五千,計2.5萬人。騎兵也就成為軍隊的核心力量。但相形之下農民軍的火器主要來自繳獲的明軍火器,自己從未製造過,故對火器的應用,始終不及明軍,更落後於清軍,故不能阻擋以先進的紅衣炮群裝備為主的清軍統一全國之勢。在清軍徵服中原的最為艱難的戰鬥之一的潼關戰役中,清軍利用「鐵子大如鬥」的紅衣大炮攻破了地勢險要,且是「鑿重壕,立堅壁」的潼關,迫使李自成農民軍退出西北根據地以致最後敗亡。正因為紅衣大炮在攻城略地的巨大作用,清廷不僅在北京設立炮廠、火藥廠、由兵仗局統一管理,更在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世祖福臨遣官祭奠了紅衣炮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山寨」紅衣大炮,為何能戰勝明朝的原裝進口大炮?
    1642年,清軍在遼西用山寨紅衣大炮擊敗明軍,史稱松錦之戰。此時,離清軍入關還有兩年。對此一役,曾指導過明朝鑄造火器的傳教士湯若望感嘆道:明軍雖然先有西洋大炮,可惜發展遲緩,清軍不但也有大炮,而且數量頗多。
  • 紅衣大炮射程近,威力弱,為什麼沒有被清朝逐漸淘汰?
    因為清軍使用的槍炮,無論射程距離,或者是火炮威力,跟英國軍隊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實戰中,清軍發射到英國艦船的炮彈,因為重量不足,居然反彈回來。雙方的槍炮武器,完全不在一個時代。清軍使用的槍炮,實在過於落後。以清軍普遍裝備的紅衣大炮來說,這種武器是明朝時從西洋人手裡引進仿製。從明朝到鴉片戰爭,中間幾百年的時間,紅衣大炮一直沒有被淘汰。
  • 魅力山海關|紅衣大炮
    後金聽說明朝邊關換帥,發動六萬大軍,再次入侵遼東。天啟六年正月十四努爾哈赤率領八旗大軍,從瀋陽出發,渡過遼河,企圖佔領明朝在遼東一帶的土地,兵臨山海關城下。明朝新上任的薊遼督師高第下令將軍隊全部撤出遼東,龜縮在山海關內堅守不出。由孫承忠一手栽培的大將袁崇煥不肯服從高第的命令,堅守寧遠而不撤退,他發誓與他鎮守的寧遠城共存亡。當時千裡遼東,在關外只有寧遠(興城)一座孤城。
  • 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軍人迷信,為了祈求勝利,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
  • 古代的紅衣大炮原來是這樣的,快來了解下吧
    紅衣大炮這個名字在當時原來不是一種稱呼,而是一直都叫這個名字,今天小編就來帶著大家看看這是什麼東西。這件東西就是明朝當時的紅衣大炮也叫紅夷大炮,是一種當時的戰艦火炮,而在當時所有的類似設計都被叫做紅衣大炮。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類火炮的歷史。
  • 明代的紅衣大炮是何來歷?它的威力有多大?
    不過其實在中國明清時期,就已經有了火炮這個武器的存在了,那就是紅衣大炮,那麼明代的紅衣大炮是何來歷?所謂紅衣大炮,其實正確叫法應該是「紅夷大炮」這種炮在明朝的後期傳入中國,是明朝仿製西班牙的船炮而來,之所以改為紅衣,是因為清朝忌「夷」一字。廣泛的說,紅衣大炮包含了後明傳入中國的一系列的火炮,一般情況下都是指炮管高倍徑大於20的滑膛加農炮。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明朝初年,元代殘餘力量蠢蠢欲動,嚴重威脅著明朝北部邊境,為此明朝統治集團不惜付出巨大代價,從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建設九邊重鎮,「九邊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復設寧夏、甘肅、薊州,皆文武大臣鎮守提督,又以山西鎮巡控偏頭三關,陝西鎮巡控固原,共為九邊鎮」。
  • 中國封建王朝火器發展史上到底是明朝先進還是清朝先進?
    清軍紅衣大炮 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火炮(原名小佛朗機),明代後期傳入中國,改進後稱紅夷大炮,也稱為紅衣大炮。天啟二年開始仿製。 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據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臺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 紅衣大炮居然用泥模,清朝這一個選擇,導致鴉片戰爭吃了大虧
    紅衣大炮是在明朝末年的時候就到了中國,雖然現在看上去不怎麼地,但當年他是絕對的戰爭主力,這和中國的傳統火炮相比,這種西洋的玩意兒殺傷力更強,射程也遠。在傳過來之後就大量的配備了給部隊。盡在康熙這一朝就製造了900門的火炮,還有各種火藥廠,每年可以生產火藥50多萬斤,可見當年在康熙的時候,紅衣大炮是非常多的。等到康熙二十八年的時候,紅衣大炮在這個年頭的時候,所製造的紅衣大炮形狀體型都已經是巔峰狀態。但是在康熙之後,清朝對於槍炮的研究並不重視,軍隊中槍炮數量確實很多,但是根本不研究其他的新技術。最後從雍正年間開始,清朝便又開始提倡騎馬射箭的,對於火炮來講。
  • 它被譽為最後的蒙古帝國,先祖曾經擊敗20萬明軍,卻被清軍消滅
    他們建立的瓦剌政權也逐漸向新疆西北一帶遷移,取而代之的是韃靼,韃靼隨後和明朝保持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發展狀態。在現在蒙古的科布多市中心,樹立著杜爾伯特人為紀念一位衛拉特人將領而建的雕塑,他就是締造最後一個蒙古帝國-準噶爾的建立者-噶爾丹!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在寧遠之戰中,明軍第一次啟用了自海外引進的最新式大炮——「紅夷大炮」,便取得了遠超預期的效果,明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稱之為,「每炮所中,糜爛可數裡」。自明太祖朱元璋時代,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成立神機營以來,火器在明軍中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之物,甚至可稱作實現了「普及化」,為何「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卻有如橫空出世一般?
  • 紅衣大炮
    鐵炮出土的地方正是葦泊去章召和河底至三郊兩條古道交叉的十字路中,相傳葦泊有8門大炮掩埋之說,可見這裡曽有軍隊安營紮寨和過往軍隊的跡象。鐵炮為生鐵鑄成,炮身呈直筒圓錐狀,重3000餘斤,長3.13米,炮身前周長870毫米,壁厚88毫米,尾部周長1300毫米,壁厚157毫米。 炮筒口徑為100毫米,炮筒為熟鐵管,長3米,炮筒壁厚20毫米。
  • 戰爭之神——紅衣大炮
    滿洲八旗素以剽悍鐵騎著稱,但在與明朝對陣時,因缺少火炮,攻堅一再受挫,八旗上下皆產生怯於攻城的情緒。1626年大凌河之戰,太祖努爾哈赤被明軍火炮擊中身亡,清軍大敗。由此,清統治者認識到了火炮的重要作用,遂開始籌建火器裝備。
  • 張明揚 | 寧遠之戰:紅夷大炮進化論
    在寧遠之戰中,明軍第一次啟用了自海外引進的最新式大炮——「紅夷大炮」,便取得了遠超預期的效果,明人計六奇在《明季北略》中稱之為,「每炮所中,糜爛可數裡」。自明太祖朱元璋時代,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成立神機營以來,火器在明軍中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之物,甚至可稱作實現了「普及化」,為何「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卻有如橫空出世一般?
  • 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為什麼會被清軍打趴呢?
    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擁兵近百萬,而關外的清軍,滿、蒙、漢八旗兵總共不過20萬。可是,僅僅1年後,李自成就兵敗身死。李自成,為何敗得如此之快呢?背對虎狼攻入北京後,大順軍控制了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陝西、河北、山東、湖北大部,總兵力近百萬之眾,實力雄厚。
  • 松錦之戰:明朝十三萬大軍為何覆滅?
    清廷的戰前準備不甘落後,2月以來,清軍不斷向義州輸送軍隊、糧食、武器,其中有紅衣大炮13門,小炮難以計數,3月24日,明軍祖大壽部隊中的蒙古貝勒諾木齊、吳巴什等人秘密與濟爾哈朗聯繫,決定降清,裡應外合,當時錦州外城就破了,這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火速同意增兵的直接原因,按理說崇禎亦是極其重視松錦之戰的。
  • 「紅衣大炮」射程大概是10裡,10裡有多遠?看完真是長見識了!
    其實紅衣大炮並不是中國發明的,紅衣大炮的引進是發生在元末明初,因為在當時中國的戰爭是不斷的。很多人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土地,開始了向其他地區的侵略。這個時候紅衣大炮也就傳到了中國的領土上了,那個時候朝廷只是從葡萄牙手裡買來了二十二個紅衣大炮。這其中有一部分是使用在當時的戰場上了,使用了紅衣大炮的一方在戰場上肯定是一帆風順的,很快在取得了勝利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