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決定明亡清興的關鍵性戰役
文|楊培川
(原創文章,作者楊培川已和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籤約。)
一:松山錦州,戰略要地
松山錦州對明清兩方都至關重要,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地,得松山錦州,便能有效控制遼西走廊和山海關,進而控制中原
松錦之戰是明軍、清軍在1640年到1642年之間,圍繞松山、錦州兩個地方展開決戰的戰役。
之所以圍繞松山、錦州,是這兩個地方的戰略位置十分、異常的重要,它們皆位於遼西走廊上。
遼西走廊是遼寧西部沿海岸走向的狹長通道,或者說是錦州到山海關的沿海狹長地帶,位於今遼寧省錦州市與河北省山海關之間,東臨遼東灣,西依松嶺山,呈西南-東北走向,長約185公裡,寬8至15公裡。
錦州位於遼西走廊的東北端,一直是明朝的軍事重鎮,大凌河之戰後更成為明軍的前哨陣地,錦州往西南依次為松山、杏山、塔山,每城間隔約20裡,再往西南40裡就是明朝的另一軍事重鎮寧遠。
遼西走廊背山臨海,形勢險要,有錦州、錦西、興城、綏中、山海關等扼守走廊的軍事要地,是溝通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道,所以松錦之戰前明、清兩方都很重視。
早在天啟6年,1626年,後金努爾哈赤率兵圍攻寧遠(今遼寧興城),企圖打通遼西走廊,奪取山海關,達到入主中原的戰略目標,但是遇到了袁崇煥的拼死抵抗,努爾哈赤重傷慘敗,不久死去,史稱寧遠大捷。皇太極在1627年又再次圍攻寧遠,依舊以慘敗告終,然後才變成了養精蓄銳,從明朝邊境不斷突破並且搶劫的策略。
有作戰經驗的皇太極清楚地認識到:要入主中原,必須拿下山海關,要拿下山海關,必須控制遼西走廊,要控制遼西走廊,必須奪取錦州這個遼西走廊東北端的橋頭堡和軍事重鎮。
同理,此刻控制著遼西走廊的明朝文臣武將和皇帝朱由檢,怎能不知道錦州和及其附件的松山的重要性呢?他們也明白:要保住明朝的首都北京,必須保住山海關不被突破,要保住山海關,必須控制遼西走廊,要控制遼西走廊,必須讓錦州松山不容有失,否則清軍控制了松山錦州,就突破了遼西防線,以此為根據地的話,明軍絕對會一瀉千裡,一觸即潰。
明朝崇禎13年,清朝崇德5年,公元1640年,松錦之戰的準備和戰略就此在雙方都無比戒備、重視的情況下開始了。
(注釋:明朝就有北京的稱呼,北京並不是現代開始叫的,因為朱棣遷都後,明朝有南北兩個京城,故名南京北京。另,明朝還沒滅亡的時候,就有清朝了,後金在崇禎9年,公元1636年,就定國號為清了,所以松錦之戰時稱明軍、清軍並無絲毫錯誤。)
二:清朝策略得當,明朝識人不明
松錦之戰前,明朝清朝兩方的戰略、戰術是不一樣的,而他們的不同戰略也最終導致了戰後的不同局面,決定了兩個朝廷的興衰。
首先,清朝的皇太極聽取了明朝投降過來的、時任清朝都察院參政的祖可法、張存仁等人的聯名上疏:
他們提議直搗燕京必須得攻取錦州、寧遠,而如果想要不發兵就得到寧遠、錦州,那麼須得以廣寧為根據地,駐軍屯守廣寧,以此步步進逼明朝的錦州、寧遠、山海關,廣寧的義州衛在今天的遼寧義縣、在錦州的東北端,明顯是進逼錦州的絕佳之地,皇太極立馬採取了他們的意見,在廣寧後屯衛的義州衛(今義縣)厲兵秣馬、磨刀霍霍、設營挖壕,一邊耕種一邊作戰,把個錦州城團團圍住。
當時投降清朝的人提出的三個方案分別為:
第一避開遼西正面戰場,繼續迂迴入邊,「直搗燕京,割據河北」,此為「刺心之著」;
第二避開寧遠、錦州,「直抵關門」,此為「斷喉之著」;
第三是屯駐廣寧,逼臨寧遠、錦州門戶,使得明朝耕種自廢、難以圖存,寧遠、錦州不戰而得,此為「剪重枝、伐美樹之著」。
顯而易見,皇太極採取的是第三個方案,不繼續貿然激進,而是採取了穩紮穩打的辦法,把奪取遼西防線當成了清朝的一個戰略目標,為了這個戰略目標,皇太極等清朝一方苦心經營、積極招攬善於出謀劃策的人才,並且最重要的是皇太極有作戰經驗、善於聽取採納建議,並不像崇禎一樣很多事情被蒙在鼓裡、不能出宮、無法做出預見性的判斷,這一點是崇禎的出身和身在深宮所不及的地方,也是崇禎輸掉的一點。
反觀以崇禎為代表的明朝一方,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任命鎮壓農民起義有功的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可見在朱由檢看來,攘外是重於安內的,這從清軍撤退後他不同意把洪承疇所轄的秦軍遣回陝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到了崇禎13年,1640年,崇禎必須要拿出一個應對皇太極屯守義州衛的策略的策略,否則遼西走廊不保,山海關和京畿危在旦夕。4月13日,朱由檢召大臣們平臺應對會議:「北騎在義州衛已經半個月了,眾卿有何良策?計將安出?何以教我?」
並且崇禎把自己親自題寫的「滅寇雪恥」的條幅傳示群臣,如此重大的局面和沉重的內憂外患,明朝諸大臣都不敢貿然對答,很多人也熟悉了崇禎的性格,不敢隨便回答以至於為皇帝背鍋,禮部右侍郎蔣德璟就此提出了一個畫餅充飢的建議:
「只將祖制振舉,件件實做,自可滅敵。」
「總計內外衛所三百餘萬軍兵盡足用……二三百年來不曾加派,餉盡足用。」
——張岱《石匱書後集》卷13《蔣德璟傳》
蔣德璟的提議是有非常大的問題的,首先是明朝的衛所制在後期已經徹底崩潰了,實行的是鎮戍營兵制,不曾加派、餉盡足用更似是笑話,萬曆時的加派稅監已經讓天下元氣大傷了,何況崇禎之時,朱由檢重用楊嗣昌,從而打壓迫害了和楊嗣昌不合的孫傳庭、盧象升,孫傳庭被氣得耳聾,甚至入獄,盧象升死後,家人申請撫恤都不被允許,大概此時崇禎的所作所為業已寒了不少文臣武將的心,所以如蔣德璟之類的人或許也是在糊弄他罷!楊嗣昌「十面張網」的成功,阻礙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的進攻速度,而其成功卻脫離不開三餉的,因此說「不曾加派」難道不可笑麼?而「餉盡足用」之言,更是一戳即破,明朝後期的崩潰,幾乎是全面的崩潰,這其中便包括經濟的崩潰,高度的土地兼併,使得無數地主得以自保和優渥,而無數的餉和賦役,在天災人禍之下,使得明朝最底層的百姓們的負擔已經完全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的範圍,所以那麼多百姓才會冒著滅九族的風險跟著起義,因為他們不跟著起義就會馬上被明朝壓榨至死了。
雖然切中時弊,但蔣德璟也不能解決遼東的實際問題,可是,崇禎信了蔣德璟的話。
從信息的掌握和獲取渠道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崇禎和皇太極這方面的對比,崇禎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
因為久居深宮、沒有參加過戰爭的崇禎皇帝,幾乎所有的信息來源,都是朝廷的文臣武將和內監,那麼後面這些人,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利益,就完全能夠「蒙蔽聖聰」、謊報或者不報,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崇禎無法做到這一點。
會議後他重用了張若麒和陳新甲,繼1639年不能看清群臣內鬥而把孫傳庭入獄後,再一次證明了崇禎一生都沒有做到慧眼識忠奸,以及不具備識人之明,這對普通人尚且沒有什麼,而對於大明朝的最高領導者來說,沒有識人之明、不會用人,這是致命的!
三:崇禎優柔寡斷,明廷態度悲觀:從持久戰到速戰速決
為了達到他傳示群臣的那個條幅所寫的「滅寇雪恥」的目的,1640年,崇禎命令洪承疇出山海關,明廷開始了戰前準備,洪承疇率領玉田總兵曹變蛟、薊州總兵白廣恩、寧遠總兵吳三桂、廣寧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到達寧遠後,視察了松山等要塞,要求增兵支援,隨後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陸續到達寧遠前線,明廷在遼西走廊的總兵力達到了13萬!
在松山、錦州、杏山、塔山一帶,明廷擺出了決戰的架勢!但是他們會用什麼戰術和戰略呢?
清廷的戰前準備不甘落後,2月以來,清軍不斷向義州輸送軍隊、糧食、武器,其中有紅衣大炮13門,小炮難以計數,3月24日,明軍祖大壽部隊中的蒙古貝勒諾木齊、吳巴什等人秘密與濟爾哈朗聯繫,決定降清,裡應外合,當時錦州外城就破了,這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火速同意增兵的直接原因,按理說崇禎亦是極其重視松錦之戰的。
清朝的領軍方面,有明朝投降過來的將領石廷柱、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但是他們是由清朝的核心領軍鄭親王濟爾哈朗、武英郡王阿濟格、貝勒多鐸、郡王阿達禮等統一率領指揮的,如此清廷既能更好地通過明朝降將掌握對方信息,又能驅使明朝降將為他們所用,真是一舉兩得。
關於清軍的戰前準備策略和情況如下:
奴眾(指清軍)此番傾巢困錦,內打柵木,外挑壕塹,水洩不通、人影斷絕,松城與錦相隔十八裡,奴賊離五六裡下營,即近在松城左右,今錦城壕柵已成,奴眾精騎盡繞松城,勢雖困錦,實乃伺松。
——《明清史料》乙編《清軍救援松錦殘稟》
這是松錦之戰前,松山、錦州守將的如實回報,可見這些將領都是有預感和預見性的,他們預見性地判斷到了,清軍的最終目的並不僅僅只是錦州,而是松山,可惜這些將領並不能參與決策,而僅僅只是匯報而已。
此次明朝十三萬大軍的總司令洪承疇,眼光見識實則並不淺,而且他作戰經驗可謂豐富,立馬就判斷出了清朝的戰略是奪取遼西走廊,戰術是「圍點打援」,洪承疇必須拿出自己的戰略戰術來應對,當時,堅守錦州城的祖大壽已經被清軍圍困了5個月之久,但是祖大壽仍然信心十足地派兵向洪承疇密報,錦州的糧草還可以支持半年,多番考慮之下,洪承疇拿出了當前最適用的戰術——持久戰:
久持松、杏以運轉,且錦守頗堅,未易撼動。若敵再越今秋,不但敵窮,朝鮮亦窮矣。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
——談遷《國榷》卷97,崇禎14年6月乙卯
結合那時的形勢判斷,洪承疇的戰略戰術是完全正確並且完全可行的,從祖大壽部下降清、清軍經營義州已久、火器兵力後援等來看,完全可以預見到,此時的明軍要對清軍一鼓而下,難度極大,況且明軍那麼多將領和士兵,真的就能擰成一股繩麼?
因此,以持久戰來拖垮清軍是穩妥正確的,然而洪承疇的這個策略被陳新甲、張若麒打破了。
舉人出身、對遼東防務還較為熟悉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卻是對松錦之戰抱著極其悲觀的態度,呈上了「十可憂十可議」的奏章,派遣兵部職方司郎中張若麒到遼西監軍,名為商議,實則是傳達陳新甲的命令和意見:速戰速決,立馬出兵,一路出兵塔山的塔山堡,寧遠中左所;一路出兵杏山的杏山驛;一路出兵松山的松山堡,廣寧中屯所。這三路分別攻擊了清朝軍營的北方、東方、南方。
然而崇禎一開始還是謹慎的,先讓洪承疇再拿出對策,洪承疇便否決了陳新甲的策略:
今本兵(兵部尚書)議戰,安敢遷延?但恐轉輸為艱,鞭長莫及,國體攸關,不若稍待,使彼自困之為得。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卷5《寧錦戰守》
洪承疇依舊堅持持久戰,他的戰略本是不錯的,只要後方明廷皇宮的最高決策者崇禎一如既往地堅定不移地支持他,那麼為大明朝多續命幾年、爭取反攻機會、亦或者拖垮清朝,皆是有可能的,然而崇禎又暴露出了他性格中優柔寡斷的致命弱點,他經不起兵部尚書陳新甲和監軍張若麒的意見,張若麒由陳新甲舉薦,兩人本是一條船上的人、一伙人,到遼西走廊不久後,也鼓吹要馬上速戰速決,就可以解錦州之圍。
張若麒若僅僅只是一介書生倒還好,崇禎有千萬種手段置他於死地,但是,張若麒不僅是一個書生,還是一個投機取巧、只顧自己升官發財、只為了自己一己私利的小人,這從下面松錦之戰前後他的言行便能瞧出一二,戰前他盲目樂觀,沒有切實地、實事求是地考察和調研,完全只是為了迎合舉薦他的恩人陳新甲,而向來缺少自己主觀意見的皇帝崇禎,真就信了陳新甲和張若麒的主張,不久就向薊遼總督洪承疇下了密敕,作出了最高指示:
刻期進兵!
不僅如此,陳新甲又寫信警告洪承疇絕對不能再拖,派了張若麒去之後他還不放心,又派了他的下屬兵部職方司主事馬紹愉到洪承疇軍營「贊畫軍務」,要知道陳新甲是兵部一把手,兵部是明朝中後期調兵遣將、指揮戰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門,而張若麒、馬紹愉皆是陳新甲部門的人,都是他的屬下,他的人,洪承疇一看,既有皇帝的嚴酷命令,又有兵部尚書的監視,自己切實的戰略戰術完全被否決,事已至此,他能怎麼辦?固執己見?那可是欺君大罪啊!為了活命,只得乖乖聽話,畢竟他只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罷了!
從這一刻開始,大明朝在遼西走廊的戰略,被張若麒、陳新甲、朱由檢三個人輕而易舉地改變了,他們三人都沒有對遼西走廊的情況有過深入地考察和切實地了解,他們把持久戰變成了速戰速決,而這個決策,最終把大明朝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那個結果,也必將震動朝野!
四:松錦之戰,四鎮失守
決戰在明崇禎14年、清崇德6年開始,即公元1641年,7月26日,洪承疇誓師,援助錦州,7月28日進兵,他把糧草囤積在杏山塔山之間的筆架山,決戰地點是松山城北的乳峰山岡結營,清軍在乳峰山東面駐紮,洪承疇自己率領了6萬兵馬,當時明、清兩方的兵力是大體相當的,勝負的關鍵在於兩方的戰略戰術。
乳峰山距離錦州只有五六裡,首先,洪承疇命令東西二路軍向前分割清軍,使得清軍腹背受敵,步兵在松山、乳峰山之間挖壕,設立7座大營,騎兵分布在東、西、北三面。
清朝主帥多爾袞把軍情報告給皇太極,8月19日,皇太極到達松山戚家堡,召開作戰會議,並率領諸將親自勘察前沿陣地,經過實地考察之後,皇太極作出了戰術判斷和命令:
(明軍)大隊集前,後隊頗疏……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計六奇《明季北略》卷18《洪承疇降清》330頁
皇太極將主力部隊部署在烏欣河南山至海邊,橫截大道,並在錦州到南海角之間挖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寬丈餘,包圍松山明軍而且切斷了杏山、塔山之間的聯繫。
雙方主帥都已經親臨松山前線了,洪承疇的判斷的並沒有錯,皇太極的戰術正是「圍點打援」,讓明軍疲於奔命、軍心渙散、甚至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8月29日,皇太極派遣阿濟格進攻塔山,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儲糧,這一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果然讓明軍士氣大衰,軍心開始渙散。
杏山塔山被切斷,就引起了明朝八路總兵的恐慌,更為嚴重的是,在正確的持久戰策略被崇禎否決之後,硬著頭皮上的洪承疇也在此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明明知道皇太極要圍點打援,卻把大部分主力都集中在松山,從而缺少了有機地防守和救援,第一步就大大失策了。
監軍張若麒的小人行徑終於在這個時候暴露出來了,戰前他盲目樂觀,鼓吹速戰速決,此時見到戰況對明軍不利,頓時又變成了盲目悲觀,作出了「回寧遠就食」的決定,而洪承疇的決策,不僅受到崇禎、陳新甲的否決,還掣肘於張若麒、馬紹愉的決定,甚至軍中一度只知張若麒,不知洪總督,試問如此不能統籌兼顧的戰局,洪承疇怎麼能不失敗?
張若麒的心性、性格、能力,是不能勝任監軍之位的,這是崇禎、陳新甲的雙雙失策,明軍一看最關鍵的幾個指揮都悲觀了,誰還想再打?
儘管洪承疇極力想挽回局面,他鼓勵諸將再戰,但是也架不住張若麒等悲觀派的決議和影響,他剛開完穩定軍心的會議,剛走出門的總兵王樸便率先逃之夭夭,明朝軍營大為轟動,引起連鎖反應,不少將士開始慌忙逃跑,作鳥獸散,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遼西走廊的明軍至此,已成悲涼之象!
明朝數萬大軍,就要毀於一旦,戰略戰術的失誤,即便有13萬大軍,也讓那些能徵善戰的總兵望風而逃,可見正確的戰略戰術有多麼重要!
塘報火速傳到北京城皇宮,崇禎皇帝急不可耐地作出批示和批評:
1、 命令洪承疇極力死守。
2、 調劉應國水師八千,以壯聲援。
3、 責成吳三桂、白廣恩、李輔明收拾殘局,聯繫杏山、塔山,以圖再進。
並且下旨痛斥:
圍城望救甚切,已有慮旨援剿,乃至今未發一兵,未通一信。(各撫鎮道)不得觀望規卸。
——《明清史料》乙編《兵部題行寧前道石鳳臺塘報稿》《兵部行御前發下兵科都給事中張縉彥題稿》
崇禎也想極力挽回,但畢竟不如親臨戰線指揮的對手皇太極那樣,能夠快速掌握第一手的軍情,並且快速作出判斷和貫徹執行下去,崇禎坐在深宮裡指揮,可想而知效率和信息處理就大大不如皇太極的便利的。
第一步奪取筆架山的儲糧之後,皇太極第二步就作出了預見性的判斷,他分析出明軍必定軍心渙散、逃跑者眾,因為洪承疇已經是內無糧草、外無援軍了。
很顯然,明朝和崇禎處於內外交困的境地,此時的農民起義軍的攻勢很兇猛,除了洪承疇的13萬大軍,崇禎不能也根本組織不起一支像樣的軍隊了。
皇太極在此分析的基礎上即刻作出了戰鬥部署,命令兩翼八旗護軍和蒙古兵順序排列,一直抵達到海邊:
敵遁百兵則以百人追之,千兵則以千人追之,敵眾則躡後追之,直抵塔山。
——蔣良騏《東華錄》卷二,崇德6年8月甲子
果不其然,吳三桂、王樸等明軍沿海逃跑時,就遭到了清軍的迎頭痛擊,皇太極的第二步戰術判斷又正確了:
明軍竄走,漫山遍野,自杏山迤南,沿海至塔山一帶,赴海死者,不可勝計。
——《清太宗實錄》卷57,崇德6年8月甲子
清軍挾兩次大勝的餘威,以摧枯拉朽之勢,8月26日把吳三桂、王樸兩支軍隊殲滅殆盡,吳三桂、王樸兩個總兵卻是活下來了,27日到29日,清軍集中兵力對付潰散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的明朝白廣恩、唐通、馬科等六路潰兵,大獲全勝。
松錦決戰一共歷時10天,清軍共殲滅明軍53783人,獲得馬匹7444匹,甲冑9346副等戰利品,這還不算明軍投海而死的,戰略戰術的失誤,讓明軍在松錦決戰時完全潰敗了。
決戰完了之後,松錦之戰並沒有完,因為剩下的洪承疇等人逃進了松山城。
但是洪承疇已經知道大勢已去了,那個崇禎和陳新甲派來胡亂指揮的張若麒也是率先逃跑的,洪承疇此時是進退維谷,因為崇禎叫他死守:
欲戰則力不支,欲守則糧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隊而出。——蔣良騏《東華錄》卷3,崇德6年12月甲寅
然而把奪取遼西走廊作為清朝戰略目標的皇太極是不會讓洪承疇等待許久的,第二步的伏擊和集中主力進攻,粉碎了明軍的突圍計劃之後,皇太極刻不容緩,為全面奪取松山錦州的控制權。作了以下命令和部署:
1、 命令郡王阿達禮、貝勒多鐸等圍松山,在松山城外修築城堡、挖掘壕溝。
2、 命令鄭親王濟爾哈朗、貝勒杜度等人集中兵力圍困錦州,加強前線指揮。
3、 命令蒙古科爾沁親王武克善、郡王蕩珠什哩等人圍攻杏山、高橋,以防止松錦明軍突圍西逃和關內明軍來增援。
在糧草極度缺乏和明朝已經組織不起救援軍隊的雙重困境之下,洪承疇數次突圍失敗,松山城內人吃馬、人吃人現象出現並蔓延,他們只是坐以待斃罷了。
明崇禎15年,清崇德7年,公元1642年2月,明朝守城副將夏成德密謀降清,和清軍裡應外合,殲滅明朝官員100多人,士兵3063人,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寧死不屈,壯烈殉國,總督洪承疇被俘獲到瀋陽,清軍佔領松山城,一鼓而下,圍攻錦州城,清朝派遣投降的祖大樂勸降錦州守將祖大壽,錦州已經被圍困2年了,祖大壽彈盡糧絕,無奈獻城投降。
4月9日,清軍用紅衣大炮攻擊塔山,殲滅明軍7000人,21日,再用紅衣大炮攻擊杏山,明朝守將再次開門投降。
至此,明朝松山、錦州、杏山、塔山四個軍事重鎮完全失守,遼西走廊和山海關危在旦夕,而清朝距離自己入主中原的戰略目標,又近了一步。
(注釋:「鎮」在明朝中後期是鎮戍營兵制的軍事單位,和今天村鎮的鎮並不是一個概念。)
五:明朝松錦之戰失敗的原因
1、 如上所述,第一個根本性的原因是明朝的最高決策者崇禎和陳新甲戰略戰術的失敗、用人的失敗,本來洪承疇的持久戰策略是最適合當時遼西走廊的策略,但是陳新甲態度悲觀,急躁地要求速戰速決,張若麒盲目樂觀,戰時又盲目悲觀,毫無心理承受能力和臨場對戰應變能力,並且掣肘了洪承疇的決策和指揮,戰略失誤、軍隊決策互相掣肘、不能統籌兼顧,這是明朝失敗的根本性原因。
如果說崇禎否決洪承疇持久戰之後尚且有救,那麼這個有救的希望同樣是被崇禎和陳新甲掐死,便是派了張若麒和馬紹愉去掣肘。興許是他們不希望出現如唐朝節度使那樣的擁兵自重,不想給洪承疇太大的權力,一味地需要制衡,因此洪承疇根本不可能放開手腳去推行作戰計劃。
軍中但知有張兵部,而不知有洪總督,因之洪氏不能自主,致有松山之敗。——李光濤《洪承疇援遼始末》
和以此為起點來算的上個世紀的抗倭援朝那樣,某次失敗不利後的李成梁,誣陷了同行的同僚袁了凡先生「十大罪」,明朝的官員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蹈他們內鬥的覆轍,明朝不滅,內鬥不止,而明朝皇帝樂於這樣玩,最終玩死了自己。
2、 洪承疇臨時戰術的錯誤,這位威震中原的大帥顯得「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明知皇太極圍點打援,依然把主力集中在松山,不能和杏山、塔山、寧遠建立有機地攻防體系,不能保障後勤通道,這個戰術的致命弱點是,一旦松山被困,糧草切斷,死路一條而已,而事實也確實應驗了。
3、明朝將士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樣是在遼西走廊的戰場,松錦之戰和三百年後這裡的遼瀋戰役不可同日而語,簡直是霄壤之別,因為明朝的將士們還沒有滲透到骨子裡的民族主義、為榮譽為家園而戰的信念,明朝也無法給他們這種信念,他們心中就沒有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而和所有王朝的末期一樣,明廷的離心力在此時也越來越大。
六:清朝松錦之戰勝利的原因
1、 戰略決策正確,皇太極明顯是會反思和不斷進步的人,兩次進攻寧遠失敗之後,他立即調整戰略,轉攻朝鮮、蒙古,得到這兩方的支持,相當於就把明朝邊防的翅膀剪掉又安插在自己身上。
並且皇太極殲滅了遼東沿海明軍,收服了朝鮮之後,就沒有了後顧之憂,又採取迂迴襲擾明朝腹地的策略,這麼長時間,可謂是準備充分、穩操勝券了。
2、 圍點打援的戰術正確,在圍困錦州城時,清軍就切斷明軍城內與城外的聯繫,挖壕築壘,把錦州城圍困了兩年之久,一旦有援軍過來,又立馬伏擊,這就是圍點打援,圍攻一點,打擊援軍,松錦之戰也成了圍點打援戰術的範例,此外,皇太極還運用了「隔」、「截」、「追」等戰法。
3、 有軍情來源渠道,並能快速準確地作出預判。明末清初是冷熱兵器並用的時代,這個時代個人的勇武幾乎不及一提,考驗的是統帥的戰略戰術和系統指揮。皇太極能夠準確預估出明軍潰逃和洪承疇會集中兵力,就能作出正確的伏擊和包圍、誘敵策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4、 充分利用了火器,如紅衣大炮。
5、 在義州衛,清軍就準備充分,士兵三個月一輪換,這是奪取義州戰略帶來的一系列有利結果,這樣的士兵,明顯更有戰力和士氣。
6、 策反工作做得很好,這是清朝在初期最擅長的一個手段了,錦州城的明軍蒙古貝勒諾木齊、吳巴什便是被策反勸降的,松山城夏成德和清軍裡應外合,也是被策反勸降的,祖大壽獻城也是被策反勸降的,等等。
七:結語 松錦之戰對天下格局的影響
松錦之戰是明朝、清朝兩方繼薩爾滸之戰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它決定了兩方的存亡,甚至決定了明亡清興,正如乾隆在《薩爾滸山之戰書事》中所說:
太祖一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而帝業定。
松錦之戰勝利的意義,對於清朝來說確實如此,它實現了皇太極奪取遼西走廊的戰略目標,實現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戰略總方針的第一步。
而對於大明朝來說,戰略戰術失誤之後,失去了遼西走廊,他們愈發地岌岌可危,只有等著在內憂外患、內外夾擊的困境中,悽涼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