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是這個樣子,國力強盛的時候,中央彈壓地方,一道旨意就能對地方官生殺予奪。國力衰弱的時候,中央就成了空架子,各地開始陽奉陰違,各自為政,逐漸轉化為割據勢力。崇禎時期的吳三桂、劉澤清、左良玉等人無不視軍隊為自己亂世崛起的根基,自然不肯為了即將傾頹的明朝損耗兵力。到了南明弘光朝,軍閥們甚至還玩了一出「清君側」的把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昭然若揭。
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明朝各地衛所表面上還有很多軍隊,但其實軍備廢弛,戰鬥力低下,也沒有經濟能力開拔去馳援京師。明朝實際上可堪一戰的部隊已經不多,主要有以下五支:
一、駐紮在京師的勇衛營和鐵騎營,原本有八千多精銳,不過在李自成進攻北京之前就分出了一半去打通京師與南方的聯繫,在得知大順軍逼近之後,居然自行潰散了。剩下的一半兵馬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做了最後的抵抗,壯烈殉國。
二、關寧軍,原本經過松錦會戰,關寧軍已經受到重創。但是後來吳三桂進行了擴軍和整編,後來雖然在1643年9月的時候和清軍作戰損失了一萬人左右,但是仍然還有三萬左右的戰兵,其中騎兵就有1萬左右。不過由於關寧軍是東北邊軍,一旦回援京師就意味著清軍也可以尾隨入關,這對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並且由於關寧軍還有2萬多的老弱婦孺,因此即便是回援京城,速度也走不快。三、唐通部,這一路兵馬只有八千餘人,部署在關寧軍側翼的古北口、張家口等地,職責是防備清軍繞道入寇京畿。唐通部不算是精銳,雖然經歷過幾次大戰,但是敗多勝少,戰鬥力非常有限。
四、劉澤清部,全軍有一萬人左右,駐紮在山東,距離北京比較近,他們當時還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戰,戰鬥力比較一般。五、左良玉部,部隊成分和起義軍很像,號稱有幾十萬人,但是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能戰之兵只有3-4萬左右。這是當時規模比較大的官軍,但是分散駐紮在武漢和九江一帶,距離北京較遠,並且士兵們拖家帶口的很難進行長途快速行軍。
當李自成兵鋒逼近北京之時,崇禎下詔令天下兵馬勤王,上述幾路兵馬都被崇禎皇帝點名要求勤王,只是劉澤清謊稱墜馬,拒不出兵。左良玉顧左右而言他,上了一道出兵計劃的摺子,北京淪陷了都還沒有開拔。吳三桂倒是開拔了,但是行軍速度極慢,走到了今天的唐山一帶,北京就淪陷了。
只有唐通率部馳援,但是崇禎皇帝是怎麼對他的呢?只賞了區區40兩銀子,讓他去守居庸關!可能是當時崇禎實在是沒錢了吧。結果唐通3月1日來馳援,3月14號就投降李自成了。面對李自成的大軍,整個北京城就只有數千兵馬守護,結果不言而喻,崇禎皇帝只能去煤山上吊了。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