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進攻京師之時,明朝各地還有幾十萬大軍,為何不來救崇禎?

2020-12-27 三維策論

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是這個樣子,國力強盛的時候,中央彈壓地方,一道旨意就能對地方官生殺予奪。國力衰弱的時候,中央就成了空架子,各地開始陽奉陰違,各自為政,逐漸轉化為割據勢力。崇禎時期的吳三桂、劉澤清、左良玉等人無不視軍隊為自己亂世崛起的根基,自然不肯為了即將傾頹的明朝損耗兵力。到了南明弘光朝,軍閥們甚至還玩了一出「清君側」的把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昭然若揭。

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明朝各地衛所表面上還有很多軍隊,但其實軍備廢弛,戰鬥力低下,也沒有經濟能力開拔去馳援京師。明朝實際上可堪一戰的部隊已經不多,主要有以下五支:

一、駐紮在京師的勇衛營和鐵騎營,原本有八千多精銳,不過在李自成進攻北京之前就分出了一半去打通京師與南方的聯繫,在得知大順軍逼近之後,居然自行潰散了。剩下的一半兵馬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做了最後的抵抗,壯烈殉國。

二、關寧軍,原本經過松錦會戰,關寧軍已經受到重創。但是後來吳三桂進行了擴軍和整編,後來雖然在1643年9月的時候和清軍作戰損失了一萬人左右,但是仍然還有三萬左右的戰兵,其中騎兵就有1萬左右。不過由於關寧軍是東北邊軍,一旦回援京師就意味著清軍也可以尾隨入關,這對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來說無異於飲鴆止渴。並且由於關寧軍還有2萬多的老弱婦孺,因此即便是回援京城,速度也走不快。三、唐通部,這一路兵馬只有八千餘人,部署在關寧軍側翼的古北口、張家口等地,職責是防備清軍繞道入寇京畿。唐通部不算是精銳,雖然經歷過幾次大戰,但是敗多勝少,戰鬥力非常有限。

四、劉澤清部,全軍有一萬人左右,駐紮在山東,距離北京比較近,他們當時還沒有經歷過什麼大戰,戰鬥力比較一般。五、左良玉部,部隊成分和起義軍很像,號稱有幾十萬人,但是大多數都是老弱婦孺,能戰之兵只有3-4萬左右。這是當時規模比較大的官軍,但是分散駐紮在武漢和九江一帶,距離北京較遠,並且士兵們拖家帶口的很難進行長途快速行軍。

當李自成兵鋒逼近北京之時,崇禎下詔令天下兵馬勤王,上述幾路兵馬都被崇禎皇帝點名要求勤王,只是劉澤清謊稱墜馬,拒不出兵。左良玉顧左右而言他,上了一道出兵計劃的摺子,北京淪陷了都還沒有開拔。吳三桂倒是開拔了,但是行軍速度極慢,走到了今天的唐山一帶,北京就淪陷了。

只有唐通率部馳援,但是崇禎皇帝是怎麼對他的呢?只賞了區區40兩銀子,讓他去守居庸關!可能是當時崇禎實在是沒錢了吧。結果唐通3月1日來馳援,3月14號就投降李自成了。面對李自成的大軍,整個北京城就只有數千兵馬守護,結果不言而喻,崇禎皇帝只能去煤山上吊了。

(全文完)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相關焦點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李自成率領幾十萬大軍進攻山海關,為什麼吳三桂沒有向他投降?
    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是政治正確的結果,因為吳三桂是明朝的臣子。按照傳統的忠軍思想,既然當了明朝的臣子,就要一輩子忠於明朝。如果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就成了亂臣賊子。但狡猾的多爾袞,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最終吳三桂被迫投降。多爾袞和吳三桂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後,就進入了北京城。當時多爾袞打的旗號還是為崇禎皇帝報仇,當然這是希望能夠得到明朝舊臣的支持,減輕他們的反抗。當然這個歷史清朝康熙年間編的,有非常明顯的立場問題。因此這段歷史的真實性非常值得懷疑,不能簡單以真假來論斷。
  • 明朝覆亡在即,吳三桂率大軍駐守山海關一帶,為何沒有及時勤王?
    文/格瓦拉同志崇禎帝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在位16年間宵衣旰食、辛苦支撐,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國家危亡,而他本人也落得個自縊殉國的結局。其實,在帝國覆亡前夕,崇禎帝只要把吳三桂從山海關調往前線平叛,便極有可能扭轉敗局。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擁有精兵數萬,為何沒有及時入京勤王?
  • 他是明朝內閣首輔 做錯一件事被崇禎大罵:死有餘辜
    1644年初春,當李自成揮師進攻北京之際,明朝並沒有元氣大傷。就在600餘裡外的山海關,還駐紮著一支由吳三桂統領的精銳部隊——關寧鐵騎。關寧鐵騎數量並不多,但戰鬥力極強,是明朝末年敢於和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之一。如果將關寧鐵騎及時撤回北京,李自成的農民軍能輕鬆攻陷北京。
  • 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為什麼進入北京後,反而被清軍擊敗
    明朝末年一個叫李自成的驛卒率領了一次席捲整個華夏大地的農民起義,讓腐朽的明朝統治轟然倒塌。在明朝萬曆到崇禎年間,整個西北、中原地區自然災害頻發,苛捐雜稅不斷,致使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而李自成在起義時提出的「均田免賦」等口號,很快得到了各地農民義軍的信任,因此民間廣泛流傳「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這本書。而他所率領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到百萬餘人,席捲整個西北大地並且不斷向明朝的統治中心進逼。
  • 明朝將滅之時,崇禎如果不死明朝是否能走上中興之路
    從朱元璋1368年稱帝建立明朝一直到公元1644年崇禎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二百七十六年,十六任皇帝期間,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的一生,在對外方面都是極其強勢的,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的情況下,明朝直接另立新帝打敗入侵的瓦剌。
  • 明朝軍隊勤王救駕,崇禎只賞白銀四十兩
    既然京師難保,南遷提上議事日程。崇禎好面子,一定要大臣出頭提議遷都,但群臣主張「皇上自然守社稷」,而讓太子去南京監國,或者把皇子分封到江南,不要被一網打盡。崇禎卻自暴自棄地表示:「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甚事?」不同意太子走,也不分封其他皇子。
  • 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為何都不進京勤王?
    對於中國古代大多數大一統政權來說,常規軍隊破百萬不是什麼難事,別說是明朝這樣領土廣闊、人口充足的朝代了,就是一直被坊間稱為「弱宋」的宋代,巔峰時期軍隊達百萬規模以上也不是什麼難事。
  • 城破以後,明朝1200名文官投降李自成,崇禎有何感想?
    在眾將讚許與期待聲中李自成拈弓搭箭,嗖的一聲利箭飛出,卻沒有射中「天」字,而是射到了天字下邊。李自成的部下都慌了,覺得這不是吉兆,李自成的笑容也瞬間消失。此時宰相牛金星來解圍,他說:「我主大喜,恭喜大王!」李自成不解地看著他。「您射中了天字的下邊不正說明您能得天下嗎?」眾將歡呼。
  • 乾旱、寒冷、瘟疫,打敗崇禎皇帝的,除了李自成,還有氣候
    崇禎剛一上任,乾旱和饑荒和寒冷接踵而至,這次寒潮一直持續到17世紀40年代。《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收錄各地方志記載:崇禎元年的九月二十九日夜,江西南昌無風自寒,第二天,魚浮蔽江,盡凍僵者;十月十八日,九江、湖口江魚、池魚皆凍死;十一月,湖北仙桃下凌,湖河魚凍死,撿魚者凍死,凌重,樹木倒僕... ...。感受到這一變化的不僅僅是明朝人。
  • 李自成兵臨西直門,卻要求裂土封王?如果崇禎不拒絕大明還有機會
    李自成曾經給過崇禎皇帝機會,在打下昌平,進入西直門以後,李自成停下了腳步。他派人前去跟崇禎和談。 和談的條件是讓李自成在西北裂土為王,此外再犒賞大順軍百萬兩銀子,這樣的話李自成不僅不會滅了明朝,而且會幫著崇禎剿滅內部的叛亂,平定東北的遼患,但是李自成可以不奉詔面君。
  • 李自成給崇禎兩次機會,為何白白錯過?後世揭示出謎底,原來崇禎做不...
    戶科給事中韓一良上疏說:「皇上平臺招對,有文臣不愛錢之語,然今世何處非用錢之地,何官非愛錢之人?向以錢進(出錢買官),安得不以錢償?(貪腐)並總結說:「縣令為行賄之首,給事乃諫賄之魁。」《三朝野記》 崇禎帝加大對臣下懲治力度,猜忌很多人,處理也較為嚴酷。在位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前後更換五十人,刑部尚書先後更換十七人,這些在歷史上都屬於罕見舉動。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徵集天下兵馬勤王,只有此人響應
    明朝這個朝代亡得很可惜,也亡得很無奈,別的朝代,像之前的唐,五代十國,宋元,這些歷代前朝末期的君主都可以被人看出亡國之相,最終落得個亡國的結局也不顯得突兀,更難以被人們記住,而明末皇帝崇禎就非常特別了,不僅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死法獨特,而且作為一個勤政的亡國之君本身也是相當獨特
  • 李自成被「妖魔化」時,崇禎不怕,但宮女一番話,卻讓他癱坐在地
    這些小生物在自己挖的隧道裡跑來跑去,只有它們知道,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到了北京的居庸關,那個胖乎乎的總兵唐通早已經忘記他在皇帝那裡許下的誓言,要跟北京共存亡,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投降了,還諂媚地給李自成的大軍跪下了!這一天是1644年農曆3月15日!距離拿下北京只有三天了!
  •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真不想談判嗎?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
    明朝末年,由於地球處於小冰河期,在加上當時的苛政。導致很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於是相繼揭竿而起。其中,包括李自成。原先他是驛館的小郵差,因為丟了文件。才投靠農民起義軍。在這個過程中能力突出成為高迎祥的闖將。
  • 王承恩:明朝最沒存在感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死後葬入皇陵
    李自成所到之處,明軍將領紛紛開城門主動投降,所以,這2個月的時間,李自成並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 3月17日,李自成向崇禎皇帝提出條件:「給我100萬的軍費,封我為陝西王,不受明朝中央的管轄,我就退軍,並且還幫你去消滅東北的滿清,怎麼樣?」。 面對李自成的條件,崇禎皇帝還是很有骨氣的:「逆賊,你居然和朕談起了條件,朕絕不答應」。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
  • 南明時期,弘光朝廷還有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什麼很快就垮掉了?
    導語:南明弘光朝廷的覆滅,幾十萬大軍不戰而降,弘光朝廷自身應負主要責任。崇禎自殺、明朝滅亡後,由於明朝實行雙京制,南京還有一套機構完整的政府班子,運轉正常,其主導者是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而史可法因錯失擁立之功,被排擠出朝廷中樞,外出督師。朝政大權落入奸臣馬士英、阮大鋮之手。從此,弘光朝廷繼承了明朝的黨爭,東林黨與閹黨餘孽爭鬥激烈,全然不考慮天下大局,使得朝廷毫無凝聚力。
  • 李自成打到北京,為什麼沒人救崇禎?專家做出這樣解釋,扎心了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徭役賦稅沉重,各種起義揭竿而起,以李自成為首的闖軍實力最強,最後一路打到北京城,危機之下,竟然無人勤王,最終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吊死在煤山下,
  • 明朝滅亡是天數?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明朝滅亡,很多人說是崇禎操作不當,不懂國事,其實明朝滅亡,有一部分原因也跟天氣有關,崇禎繼位的時候,我國也恰巧進入小冰河時期,當時整個中國的氣溫都很低,而且夏天大旱、大澇都是常態,這也導致農業受到了影響,再加上當時的官僚體制很是貪,而崇禎又沒有把握好權力的平衡之道,當然也有可能被東林黨給洗腦了。走上了滅亡的道路。那麼,明朝滅亡後,那些東林黨和皇親國戚都去哪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