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由於地球處於小冰河期,在加上當時的苛政。導致很多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於是相繼揭竿而起。
其中,包括李自成。原先他是驛館的小郵差,因為丟了文件。才投靠農民起義軍。在這個過程中能力突出成為高迎祥的闖將。
後來,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稱帝國號大順。隨後一路向北京進發,各路明軍守將不戰而降。除了在寧武關遇到周遇吉的頑強抵抗外,其他地方都是開城投降。
但是,另人不解的是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竟然主動向崇禎提出議和。並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割讓西北一帶,讓他在那稱王。第二個是要犒賞百萬白銀給李自成的軍隊。
第三個農民軍是可以崇禎替出兵討伐叛軍和後金兵。但是聽調不聽宣。最後崇禎拒絕了李自成的議和。有人認為是明朝有祖訓,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崇禎不想背離祖訓,把責任推給他。
但小編認為,崇禎皇帝內心是想議和的。至少有兩個好處,一、那個時候已經沒有抵抗能力了,如果讓農民軍撤退,可以讓明朝大大地喘口氣,那個時候吳三桂已經率軍來勤王了哪怕拖一拖等援軍來也好呀。二、李自成在和議中可以替他攻打各路叛軍,和後金軍。並且聽調不聽宣,名義上西北仍是明朝的,李自成成為大明藩王這可以增強明朝實力。用百萬銀子,換來上百萬的叛軍歸順這筆賣值呀。
小編認為只要崇禎腦子沒問題內心是想議和的。那麼最後,崇禎還是拒絕了呢?誰該為明朝覆滅負責呢?真是崇禎皇帝嗎。
小編認為,問題出在明朝最後一個內閣首輔魏藻德身上,這個人是崇禎十三年的狀元,短短四年的時間就升級到內閣首輔。
魏藻德曾經極力反對崇禎遷都南京,當李自成議和時這個內閣首輔一言不發。因為,他不想擔大明割地,賠錢的罵名。他這個人非常擅長揣摩皇帝的心思。他心裡很清楚崇禎想議和,但是又想找個臺階下。
魏藻德擔心,崇禎渡過難關後。會過河拆橋,把割地,賠錢的責任推給自己。他不想當第二個袁崇煥,而且這個傢伙是個百分百地守財奴。當時,邊關軍隊缺軍餉,崇禎向大臣借錢。他還一天到晚哭窮。還一天到晚滿口仁義,到了關鍵時刻一點主意都沒有。
等到了,北京城破時起義軍在國庫中沒找到銀子。但是,在魏藻德的府中銀子多到數都數不清。他還厚顏無恥地把女兒送給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還想為大順朝出力。這個傢伙還自稱孔子門生,一天到晚大道理。如果,聖人知道自己門下有這樣的敗類,估計都會氣得從地下爬起來把他掐死。
總結,明朝滅亡有天災的原因,有後金的原因,有李自成的原因,有崇禎的原因,更有魏藻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