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戰無不勝的孫傳庭,卻敗給了李自成,他一死明朝其實就亡了

2020-12-23 老張聊史

孫傳庭是進士出身,文武雙全,有勇有謀,孫傳庭有能力,也有魄力扮演郭子儀角色,可惜遇到了崇禎。當時的局勢,孫傳庭手握十幾萬陝軍,佔據西安,扼守潼關,控制著整個關中。孫傳庭,哪怕只要有一點點歪心思,就可以扮演割據一方的軍閥角色。我倒希望,歷史能重來,孫傳庭不聽崇禎的,堅決不出關,走左良玉的路線。如果孫傳庭當皇帝,可以挽救大明,如果皇帝完全信任鼎力支持孫傳庭,可以挽救大明,大明朝內外交困,崇禎並不能從善如流、亦不能非常時期行非常之舉、其夙夜勤政只不過是個守成之君,當此亂局危局,一不能革新、二不能去弊,孫傳庭一個缺兵缺餉缺支持的人如何扭轉乾坤?大明朝積弊已久,傾覆只是早個幾年或晚個幾年的問題。

崇禎逼迫孫傳庭出戰李自成,孫傳庭奉命救援開封,但只率領五千精銳便進駐潼關,而且這5000人馬還是大明朝最後的精銳,加上潼關糧草不足,軍械荒廢,又受到瘟疫感染,明軍戰鬥力直線下降,最後僅僅在部隊剛剛恢復元氣,糧草軍械剛剛到位的情況下就率部出擊李自成,結果全軍覆沒。孫傳庭敗的不是自己,而是大明,明末風雨飄搖,根基已爛,否則也不可能起義不斷,只要這種造反根子沒解決,就會一波接一波,孫傳庭就算這次宰了李自成,還會有張自成王自成,孫傳庭早晚一死,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成功不是一個人的成功,失敗也不是一個人的失敗。

李自成擊敗孫傳庭後,此時已經建立大順朝,和明朝已經成了敵國,從法理上來說,只有和談,沒有招安。如果說李自成打了勝仗還要降級,這未免不合理。其次,李自成走到山西的時候,發了一道詔書給崇禎,要崇禎「如杞如宋」,就是說讓崇禎投降大順,他保全明朝的宗廟,沒道理到了北京城下反而顛倒過來。最後就是,李自成如果放棄攻打北京,回到西北,情況可能會很不利。李自成當時控制陝西、河南、山西三省和湖廣的四個府,這些地方全都剛剛經歷過饑荒和戰亂,能提供的錢糧很有限,但李自成剛剛收編了明朝除關寧軍外的所有邊防部隊,這些部隊原來都是由明朝的中央財政供養的。

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的時候,已經沒有別的路走了,要麼統一全國,要麼部隊瓦解。所以裂土封王的記載很可能是訛傳。《國榷》中提到,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杜勳去談判,要求崇禎遜位,《平寇志》也採此說,《再生紀略》則說李自成想「中分天下」,《懷陵流寇始終錄》提到了兩種說法,一種也是中分天下,另一種是李自成擔任大將軍,接管明朝朝政。李自成請封西北王的說法出自《明季北略》,但是《明季北略》是這幾本書中最不靠譜的,作者計六奇一輩子沒離開江南,而且在康熙二年才開始著手搜集資料。甲申之變已經過去二十年,當時的親歷者幾乎死絕了,誰也不知道計六奇的史料是哪裡來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自成請封西北王的說法是李過和高一功在聯明抗清時期編造的,目的是淡化逼死崇禎一事,把李自成進北京、崇禎自盡歸結成「誤會」。

崇禎招安了很多農民軍,但是招安之後要拿出大筆軍餉去安置他們,這個崇禎有點負擔不起。而且招安的農民軍很多都不願意遵守官場規矩,受了招安之後和同僚衝突不斷。比如說張獻忠,招安之後熊文燦向他索賄,這在明末是官場慣例,但是張獻忠不僅不給還嘲笑熊文燦。還有就是李自成是一個異數,他從來不談招安,除了渡黃河那次他跟著高迎祥等其他六十營反王一起詐降之外,李自成不論被打到多慘都堅持不談招安。

李自成可以輸個十次八次,但孫傳庭一次也輸不起。李自成常常幾乎全軍覆沒,但又能馬上捲土重來。那是因為明朝因剿匪不斷的加稅,使得農民軍根本不缺兵員。很多老百姓因負擔不起稅而加入農民軍,加上戰亂得很多老百姓家毀人亡。當時就有人反對只是一味的加稅剿匪,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剿匪很難成功的,治標不治本。

只有解決老百姓吃飯問題才是重要的,只要能解決這個。解決農民軍是遲早的。《武狀元蘇乞兒》中皇帝對蘇乞兒講:你丐幫弟子上千萬一天一解散,我一天心不安。蘇乞兒講丐幫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決定,而是由皇帝你決定。如果皇帝英明神武讓國泰民安,人人有飽飯吃,誰願意當乞丐。例如三國時曹操任兗州刺史,青州百萬黃巾軍入兗州。曹操收以壯丁為青州兵,剩下的發給牛分給田地耕種,好像是租金四六分。一來解決了黃巾軍吃飯問題,政府又有增加財政收入。

一個王朝到氣數將近的時候,就要有一個明智之主,就像一個即將咽氣的病人,必須找一個高明的醫生,對症下藥,才能挽救他的生命,就像康熙把皇位交給雍正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被雍正一一化解,在用人方面,雍正大膽之處無人可及,用的兩個能臣,都不是科甲出身,卻為他的一系列改革,實行的堅決徹底而且成功。這一點崇禎差太遠了,但也怪不得崇禎,年紀比較輕,沒有社會經驗,又碰到這麼個亂攤子,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崇禎執政17年,政治水平沒有一點提高,大明江山能在他手裡堅持17年,說明大明還是有能臣悍將的。

那為何大廈傾倒,他用人上有問題,他用人都是別人舉薦,或自薦,沒有自己對這位官員的了解,和考察,而且刻薄寡恩,只要沒完成任務就是殺頭,下獄。偏聽偏信。在農民起義軍被鎮壓一波,又起一波,就沒認識到其真正原因,只是一味地鎮壓,同時為了軍費,還不斷的加重百姓賦稅。使得百姓政府產生更大矛盾。對朝政應整肅吏治,多釋放親民政策,以肅貪的方式充盈國庫。鞏固寧錦防線,不卑不亢的態度,與滿清洽談互不侵犯的條件。這樣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如果能開放海上貿易,再創大明輝煌,不是神話。

明朝滅亡是系統性崩潰,遲早要完。只是如果崇禎操作只要稍微正常點,那明朝大概率不會砸在他手上,君不見唐僖宗,軍閥、宦禍、黨爭、農民軍、遊牧等等,五毒俱全,人家不還是壽終正寢,唐朝硬是沒砸在他手上,何況崇禎上來基本盤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正是因為崇禎一頓操作猛如虎,使得晚明提前爆炸,農民軍、地方豪強都沒有完成進化,邊軍也慘,只能依附外族,而且發育程度最高的遊牧漁獵勢力的後金,其實也沒有進化成完全體。

也先的瓦剌其實一點也不比後金差,最終都沒能打敗明朝,後金自身的問題也很多,要不是崇禎的操作,怎麼能入關將蛋糕做大?正常皇帝當政下的發展,最先的一定是後金,他們只配在山海關等地方啃牆。主觀上崇禎沒有帝王之道、御人之術。不過客觀上大明氣數也盡了,經濟層面來看,土地越來越把持在地主、大家族手中,和明政府縣官員沆瀣一氣,大明財政越來越捉襟見肘,中央搞錢越來越難了。崇禎算是催化劑,加速了其亡國進程。

相關焦點

  • 戰無不勝的孫傳庭,為什麼不能力挽狂瀾於既倒,拯救大明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獨特的王朝,既出了很多任奇葩皇帝,但是也出了很多忠於朝廷,功於社稷的臣子。比如于謙,海瑞,戚繼光,張居正等等,明朝末年的時候也湧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比如夏完淳,比如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人公孫傳庭。《明史》對孫傳庭的評價還是很高的,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說法,從這裡就給予了孫傳庭能力上的肯定。
  • 他是明朝最後的救命稻草,農民軍的剋星,差一點活捉李自成
    文|夏彥(讀史專欄作者)大家都知道,明朝雖然最後被清取代,但實則很大原因是被國內的農民起義軍給拖垮的。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把大明的後院攪得天翻地覆。尤其是李自成,他自1629年起兵到1644年攻破北京,歷經十幾年,活生生把明朝折騰死了。
  • 大明督師孫傳庭幾乎無一敗績,卻為何依舊幹不過屢戰屢敗的李自成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明朝崇禎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農民軍包圍開封,焦頭爛額的崇禎帝,只能將牢房裡的孫傳庭放出,命他再度出任三邊總督,扛起「剿滅李自成」這口大鍋。大概直到這時,崇禎帝依然沒弄明白:這位之前三年裡,被他折騰得死去活來,連耳朵都失聰的孫傳庭,才是最有可能拯救明王朝的人。
  • 與李自成的汝州之戰,孫傳庭戰死,大明江山的窮途末路?
    明朝末期,整個中原地區陷入最為黑暗的數十年。一個沒落的政權與其他兩個新生政權互相角力。明政權在常年的兵荒馬亂之中早己岌岌可危。而邊境第一大將袁崇煥的死與抵抗滿清而產生的松錦之戰的失敗使這個帝國註定滅亡。而同時在內部摧毀明朝根基的當為汝州之戰。
  • 孫傳庭:「我今不死非英雄」!明朝末年的最悲劇將軍
    (一)黑水峪設伏,生擒闖王高迎祥皇帝專門接見了他,撥給今年餉銀六萬兩,以後自行設法籌措,朝廷不加於預。孫傳庭得到皇帝的承諾,一到陝西就整頓早已名存實亡的衛所電田,招募訓練軍隊。他面臨的任務是異常艱巨的。
  • 明朝末年的一位名將,他戰死不到半年,明朝就走向滅亡
    明朝初期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國力強盛。1449年經土木堡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而到了明朝後期,明朝不僅受到了後金的多次進攻,內部也有李自成起義軍需要平定。正是在內憂外患之下,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末年,有一位名將曾經多次擊敗李自成等起義軍。
  • 崇禎帝兩次給他尚方寶劍,坑了他兩次,他一死,大明朝就再也無力回天了
    大明朝的衰敗有很多原因,特別是在明朝後期,顯露出的政治腐敗越發明顯,加上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大家紛紛想要重建新朝,這其中闖王高迎祥搞得是最有起色,很多歷史上有名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以他
  • 孫傳庭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孫傳庭再次上了戰場,不過這次他沒有了得心應手的部隊,面對的敵人也比之前強大百倍。崇禎一昧的讓其攻擊,再攻擊,而其他將領紛紛撤退,只有他一人堅守。最後,死在了李自成的屠刀下。
  • 明朝到底怎麼亡的? 死人千萬的「疙瘩瘟」, 源自廣東的一場雪!
    「盛景」,絲毫不知道這一「天啟」其實是一場大災難的預示。《鼠疫:戰爭與和平》一書裡提出了鮮明的觀點:老鼠亡明!孫傳庭的在飢餓和瘟疫中損失嚴重,打著晃站不穩的士兵勉強出徵,穿過潼關時孫傳庭戰敗身亡。《明史》有言:傳庭死而明亡矣。
  • 孫傳庭手握十萬大軍,為何還會打不過手下敗將李自成?
    簡單來說,嶽飛是咋死的,孫傳庭就是咋死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孫傳庭是在崇禎九年的時候,在榆林建軍的,名號是「秦軍」。同年孫傳庭就率領著這支隊伍在子午谷擊敗了闖王,高迎祥並直接將其活捉了,後來李自成繼承了闖王的位置。
  • 孫傳庭
    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起義。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年約51歲。馬革裹屍。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敗高迎祥崇禎九年三月,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農民軍。傳庭在榆林建軍,號為秦軍。
  • 李自成為什麼只當了42天的皇帝?這42天中他都在幹什麼?
    但李自成萬沒想到明朝政府自孫傳庭戰死之後再無人能與之一戰,也難怪明朝無人可用,孫傳庭沙場戰死,妻妾都跟著殉國,只因沒找到孫傳庭屍首,崇禎卻還猜疑孫傳庭詐死,連追封孫傳庭都不肯,以這種情況誰還敢為崇禎賣命盡忠報國呢?因此李自成一路從西安到北京幾乎是暢通無阻,順利的都出乎他的想像,很多地方守兵幾乎是望風而降。
  • 李自成和項羽均為失勢的英雄,但為何世人重項羽而輕李自成?
    2、明末農民戰爭秦朝是我國帝制時代的第一個王朝,明朝是我國帝制時代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與秦朝不同,世人對明朝滅亡的惋惜之情從未消逝,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明朝之後是滿族建立的清王朝,清朝末年留給後人的是太多的屈辱。許多人願意相信:如果明朝不亡,中國絕不會如此。
  • 朱由檢: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內心高傲卻行動愚蠢,煤山上吊自縊
    孫傳庭知道此事後,氣不過大怒"我孫傳庭到底是為誰而戰"。 這不僅僅是電影情節,在明朝末年,流民四起,邊境危機,然國庫空虛,崇禎皇帝央求大臣們能拿出錢財救國,結果沒有一個人老老實實的捐錢。李自成破進入北京城後,從這些大臣的家中搜到幾千萬兩白銀。
  • 李自成:身為一介小兵,忍辱負重多年,竟用六年時間成了大順皇帝
    明清明清,其實很多人對明清之間的銜接其實不太了解。的確,清朝是繼明朝後的又一個統一王朝,其疆域甚至遠超了前者,但實際上正統的明朝並非亡於清朝手中,清朝親手滅亡的只有南明的各個勢力,包括最後的臺灣鄭氏。明朝滅亡的標誌性事件是京師淪陷崇禎自殺,這一時期清朝雖然在關外厲兵秣馬,卻因為清太宗皇太極之死,在軍事上動作稍頓,攻下大明京師的並非是滿洲八旗,而是「史上最強快遞員」李自成。慘被裁員的快遞員李自成應該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個人物,金庸先生的14部小說裡李自成就出現了三次,毛主席也曾多次提到過李自成,一再將李自成視作前車之鑑,告誡其他黨員們「不要學李自成進城」。
  • 文史 | 陝西巡撫孫傳庭:一個「救火隊員」的悽慘結局
    1642年1月,面臨內憂外患局面的崇禎,實在無人可用,這才想起來還關在大牢裡的孫傳庭,於是將其釋放,重回陝西擔任三邊總督。崇禎一再督促他抓緊時間率領人馬,儘快與李自成作戰,解除開封之圍。但他當時缺兵缺餉,曾經一手練出的秦軍大部分在當年進京勤王時被派往東北,為清軍所消滅,留在當地的秦軍在與農民軍的戰鬥中接連戰敗,士氣十分低落。
  • 大明劫背後的明朝真實瘟疫 其實比電影更厲害
    這部電影,說的是崇禎年間全國瘟疫大流行的背景之下,孫傳庭被皇帝從大牢裡釋放出來,帶兵與李自成作最後一戰。但問題是,前有大敵,後面也一點都不省輕。一方面是一毛不拔的官宦豪強,另一方面則是咄咄逼人的瘟疫,前一個困難孫傳庭還能克服,可後一個咋辦?
  • 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為何都不進京勤王?
    這是在府兵制的基礎上,吸取歷史上的屯田經驗,採取寓兵於農的兵制,一個衛大抵5600人,一個所1120人(一衛轄五所),在洪武二十三年,全國大概有547個衛,2563個所。 也就是說,如果滿編的情況下,明朝軍隊何止百萬,按照547*5600=3063200人,或者2563*1120=2870560人,也就是相當於三百多萬。
  • 代州名將孫傳庭家世
    孫傳庭屬於山西代州的孫氏支系,而其實除了代州外,孫氏家族在山西還有許多支系。代州的孫氏家族,其實並非是祖籍山西本地人。算起來他們的祖籍應是河南信陽市光山縣,是後遷徙至晉地。《雁門孫氏家譜》序言載   孫氏之先為河南光山縣枯樹裡人,明洪武初年遷三支,一遷直隸宣化府索溝堡;一遷山西興縣;我始祖諱成者,遷代州,官振武衛百戶。是為山西代州孫氏初隸衛籍。
  • 洪承疇和孫傳庭聯手做局,李自成帶數千人進去後只帶出來十七人
    相比之下,他的老哥們李自成、羅汝才還在明軍的十面羅網中艱苦奮鬥。整個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上半年,李自成都沒能從洪承疇給予他的重創中恢復元氣,他為此不得不從四川梓潼到塞外西羌搞了一場千裡大轉移,但折騰了一個來回也沒能擺脫明軍的追堵和圍毆,反倒是身邊跟著的小兄弟們一個接一個地溜號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