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為何都不進京勤王?

2020-12-18 騰訊網

對於中國古代大多數大一統政權來說,常規軍隊破百萬不是什麼難事,別說是明朝這樣領土廣闊、人口充足的朝代了,就是一直被坊間稱為「弱宋」的宋代,巔峰時期軍隊達百萬規模以上也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大家會經常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往往打進帝國都城的軍隊,只有幾萬人,一個擁有常規軍上百萬的政權就土崩瓦解了,比如漢朝赤眉軍攻入長安,唐朝黃巢起義打入長安,都是勢如破竹。

即使明朝時期朱棣從北京發動靖難的時候,能夠調動的軍隊也遠遠無法與明朝中央政府掌控的軍隊相提並論。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中國古代的兵制有關,古代沒有警察,卻到處都是山賊、土匪,為了保護繳納賦稅的百姓打擊山賊、土匪,只能採取將兵力分散駐紮的方式,每個縣都要有一定的兵力維持治安。

比如明朝時期有1400個縣,一個縣安排700個兵,就需要上百萬的軍隊,通常情況下,為了維持地方統治,皇帝不得不依靠當地的士紳,但是總體來說,朝廷即使擁有上百萬的軍隊,分散到全國各地也沒有多少。

在正常大一統王朝形成統治秩序後,再想要調動軍隊打野戰,就費勁了,尤其是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時就更困難了,農民軍都帶有很強流動性,根本就無法撲滅,像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太平天國農民軍。

具體來說明朝時期的衛所兵制相對前朝還比較科學,朱元璋曾不無得意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這是在府兵制的基礎上,吸取歷史上的屯田經驗,採取寓兵於農的兵制,一個衛大抵5600人,一個所1120人(一衛轄五所),在洪武二十三年,全國大概有547個衛,2563個所。

也就是說,如果滿編的情況下,明朝軍隊何止百萬,按照547*5600=3063200人,或者2563*1120=2870560人,也就是相當於三百多萬。

當然,這種衛所制度雖然省錢,卻是建立在分給軍戶的土地之上,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落魄的軍戶不得不變賣田地,在沒有田地的情況下,又沒有足夠的軍餉,最終不得不走向崩潰,無地的軍戶只能選擇逃亡。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正統三年(1438年),逃亡官軍人數多達163萬,等到嘉靖年間的時候,衛所所剩官軍只有97萬。

隨著衛所屯軍制度的崩潰,明廷不得不採取募兵的方式來補充兵力,尤其是在嘉靖年間,一方面是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另一方面是與北方蒙古再次興起戰事。

在大量募兵制時期,也產生了大量能打的軍隊,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在抗倭戰爭中體現了明軍的最高水準。

但是募兵制花費巨大,對明朝財政的負擔很重,崇禎為了平定遼東戰事,開始徵收遼餉,頻繁向老百姓索取軍費,極大地激發了國內矛盾,又進一步催發了農民起義戰爭。

可以說,在募兵制的情況下,明朝自然不能再如以前一樣,搞個三百萬軍隊出來,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明朝中後期,國防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邊境的九個軍事重鎮,號稱九邊重鎮。

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

到明朝後期,崇禎能夠調動的軍隊,主要產生於這九鎮系統,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在防禦東北的幾個鎮,這是崇禎最為倚重的軍隊。

等到農民軍起義後,明朝西北的軍鎮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到最後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也逐漸形成了不少能夠調動的軍隊,其中主要是以孫傳庭練的秦軍為主力,當然,隨著農民起義戰爭的常態化,軍閥割據化比較嚴重。

比如左良玉本來只是明朝官僚系統並不入流的武人出身,按照明朝官場武將打仗,文官監製的傳統,很難有出頭之日。但他通過在鎮壓農民起義運動中不斷發展,到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已經用兵二十萬盤踞武昌等地,在明朝的最後關頭,竟然擴充了八十萬的兵力,即使朝廷命令也難以指揮得動,儼然是獨立的王國。

其實,在對付農民軍問題上,孫傳庭是挺有心得的,曾屢次擊敗李自成部,但是卻遭受崇禎的猜忌,一度將孫傳庭下獄,崇禎十五年在李自成軍隊勢如破竹的情況下,不得不從牢裡將孫傳庭啟用,當作救命的稻草,趕赴西北主持局面。

可惜大勢已去難以扭轉,崇禎又胡亂指揮,孫傳庭最終兵敗潼關,明廷在西北最後可以調動的兵力喪失。

幾乎在孫傳庭與李自成對陣期間,明廷在遼西一帶與清軍又進行了松錦大戰,崇禎將能夠調動的九邊精銳盡皆調到遼東戰場,企圖通過一場決戰徹底解決遼東戰事,結果也是在崇禎的催促下,倉皇應戰,最後將明朝打造的九邊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只剩下吳三桂率領三萬軍隊以較為完整的建制逃到寧遠。

在崇禎十七年處,李自成從陝西東徵勢如破竹的時候,明廷表面上的兵力不過是遼東的吳三桂部、山東總兵劉澤清、薊鎮總兵唐通,以及遠在武昌的左良玉。

左良玉對崇禎及整個明廷都很失望,這是有原因的,之前清兵入關的時候,左良玉曾率軍勤王,可崇禎並不撥給軍費,清軍撤退後就讓左良玉撤退,因此,左良玉暴跳如雷,在已經有割據資本的時候,更不鳥崇禎了。

崇禎實際上是一個相當薄恩寡義的人,對待大臣的封賞一向很吝嗇,當時薊州總兵唐通率領八千人前去協防,算是對得起崇禎的了,但是崇禎就給了唐通40兩銀子,就是打發要飯花子也不能如此啊!

當初明廷大勢還在的時候,皇太極從遵化入關,崇禎急調袁崇煥率遼東官兵入關勤王,結果清軍撤退後,崇禎卸磨殺驢竟然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這也導致很多人對勤王這件事並不熱衷,崇禎不但吝嗇,疑心還重,熱衷於找茬。

所以當李自成快到北京時,崇禎下令天下兵馬前來勤王,左良玉和劉澤清按兵不動,吳三桂響應不積極,行軍極慢,只有唐通速度最快,拿了40兩銀子後,生氣的在陣前投降李自成,崇禎皇帝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李自成三月十七日打到北京,第二天晚上就打入北京。

腳上的泡,都是自己磨出來的,崇禎有如此下場,天災人禍是一部分,很大程度上還是他自己作的。

相關焦點

  • 明朝末年,擁兵「百萬」的左良玉為何不進京勤王,建立萬世功勳?
    明朝崇禎皇帝統治後期,農民軍的領頭人物李自成帶領起義軍,很容易的就敲開了北京的城門,明朝三大陣營一時間紛紛投降。孤苦悲憤下的崇禎帝,眼看明朝到了如此地步,心灰意冷,自責不已,最後走上了上吊自盡的道路。而朝中的大臣和太監,也都猶如喪家之犬一般抱頭鼠竄,各自逃命。然而這個時候,朝廷明明還有一支英勇部隊,為何在國家存亡之際卻沒有出手相助呢?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徵集天下兵馬勤王,只有此人響應
    自從1637年,李自成從兩個明庭剋星洪承疇和孫傳庭的聯合圍剿中絕地逃出後,李自成好像否極泰來似的,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的小高峰, 1643年,「闖王起義軍」佔領了河南等地,接著李自成隨即又佔領了陝西,1644正月,闖軍從西安出發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地攻向北京,這一路上,明朝將領們都不願意面對闖軍鋒芒,一些將領甚至直接向李自成投降。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但是中原地帶,李自成揮師直逼北京,崇禎皇帝便命令吳三桂率兵勤王,而吳三桂的第一個被人議論的點就在這裡。率兵勤王很多人說吳三桂當時接到命令以後,遲遲不肯動身,一直到20多天以後才出發前往北京,結果當時李自成已經進入北京城內,崇禎皇帝也在煤山自縊身亡。
  • 李自成進攻京師之時,明朝各地還有幾十萬大軍,為何不來救崇禎?
    崇禎時期的吳三桂、劉澤清、左良玉等人無不視軍隊為自己亂世崛起的根基,自然不肯為了即將傾頹的明朝損耗兵力。到了南明弘光朝,軍閥們甚至還玩了一出「清君側」的把戲,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野心昭然若揭。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明朝各地衛所表面上還有很多軍隊,但其實軍備廢弛,戰鬥力低下,也沒有經濟能力開拔去馳援京師。
  • 崇禎殉國前,下詔天下起兵勤王,為何將領們卻見死不救?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大同,北京危急。 此時的崇禎帝有兩個選擇: 其一是選擇南遷。李自成義軍雖然氣勢如虹,但活動範圍主要在北方,南方廣大地區未受戰火波及,崇禎完全可以遷往南方,以圖東山再起。
  • 明朝的三次勤王之戰,北京城數次被圍困,卻又能化險為夷的真相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時候,曾為定都的事煩惱。當時一共有三個地方可選,一個是曾經的元大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在這三座城市中,朱元璋搖擺不定,一直拿不定主意。
  • 明朝軍隊勤王救駕,崇禎只賞白銀四十兩
    然而一方面朝廷上下推諉扯皮,在是否放棄寧遠、怎樣防守山海關、如何安頓軍民等問題上浪費了大量時間;另一方面,以遼人為主體的關寧軍也不情願丟棄產業、背井離鄉。吳三桂部磨磨蹭蹭,直到三月十三才進山海關。 吳三桂雖然拖沓,到底還是響應了朝廷命令。駐臨清的山東總兵劉澤清,接到勤王詔書後,居然謊稱墜馬受傷,不能行動。
  • 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推翻明朝統治,為何只當了42天皇帝就下臺了
    明朝後期,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百姓民不聊生。於是身為高迎祥部下有勇有謀的他揭竿而起,發起了農民起義。他以「均田免稅」為口號,贏得民心,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發展到百萬部隊,成為起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他就是李自成。
  • 明朝覆亡在即,吳三桂率大軍駐守山海關一帶,為何沒有及時勤王?
    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擁有精兵數萬,為何沒有及時入京勤王?一切,還要從李自成率軍入京說起。鑑於大順軍的攻勢凌厲,薊遼總督王永吉、太常少卿吳麟徵等人向崇禎帝上書,請求讓吳三桂撤守寧遠、駐軍山海關,在形勢危急時,率數萬關寧鐵騎入援京師,以阻遏乃至消滅大順軍。關寧鐵騎是明朝末年最精銳的部隊,由孫承宗創建,並在袁崇煥手下趨於成熟。這支部隊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戰鬥力卻極為精悍,經常被朝廷用於鎮壓農民軍、防禦清(後金)軍,屢屢都能克敵制勝,是令敵軍聞風喪膽的「王牌軍」。
  • 擁兵百萬的李自成為何打不贏十幾萬清兵
    那他為何能滅掉明朝呢?其實細看一下李自成滅掉大明的全過程,只能說幸運二字。崇禎十七年,大順軍攻佔了山西的寧武關。在攻克寧武之前,大順軍所到之處沒有遇到任何抵抗,明朝山西省的地方官員望風而降。直到打到寧武才碰上了像模像樣的抵抗。拿下寧武后,李自成非常鬱悶,他對手下道:寧武雖破,受創已深。自此達京,尚有大同兵十萬,宣府兵十萬,居庸兵二十萬,陽和等鎮兵合二十萬。
  • 在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真不想談判嗎?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
    後來,李自成在西安登基稱帝國號大順。隨後一路向北京進發,各路明軍守將不戰而降。除了在寧武關遇到周遇吉的頑強抵抗外,其他地方都是開城投降。明末風雲但是,另人不解的是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竟然主動向崇禎提出議和。並提出了三個條件,一是割讓西北一帶,讓他在那稱王。第二個是要犒賞百萬白銀給李自成的軍隊。
  • 此人是崇禎被圍時唯一率軍勤王之人,可後來還是降清做了三姓家奴
    此人是崇禎被圍時唯一率軍勤王之人,可後來還是降清做了三姓家奴 1644年正月,李自成從西安出發向京城進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明朝將領無心戀戰,投降李自成者比比皆是。
  • 一位山西守將竟使李自成放棄進攻北京,差點挽救了明朝的滅亡
    公元1644年,註定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新年第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而後他順應形勢,率領百萬大軍揮師東進,目標直至北京城。一路上明朝的軍隊降的降,死的死,連李自成都不敢相信明朝的軍隊竟如此不堪一擊。
  • 明朝滅亡前,各地勤王兵馬都在做什麼?吳三桂最冤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誓師東徵,目標直指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同年二月丁亥,心力交瘁的崇禎皇帝「詔天下兵勤王」。明朝雖然飽受清軍和起義軍的南北夾擊,但富庶的江南卻依然牢牢控制在明朝手中,崇禎皇帝依然有翻盤的機會。不過,守邊將領的不戰而降,加速了戰局的惡化。除在山西寧武遭遇周遇吉的頑強阻擊外,大順軍進大同入宣府都是兵不血刃,彼時,時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聞訊急速徵調南方明軍北上勤王,但路途遙遠,遠水不解近渴。
  • 李自成的農民軍,真的是烏合之眾嗎?百萬大軍被清軍幾萬大軍擊敗
    1629年,皇太極率領後金軍隊由大安口進入長城,攻克了遵化、三河、通州等地,直逼北京。久攻不下轉而攻克了永平府。皇太極企圖從後路包抄山海關,但是由於孫承宗等人嚴密的防守,久攻不下不得不退出永平,退守到長城之外。後來雖然6次突破長城,3次圍攻北京,甚至轉戰山西、河北、山東等地,但是都沒有到達淮河一帶,每次都是俘獲人口、牲口、金銀等,打道回府。
  • 劉宗敏逼得吳三桂反叛,又多次頂撞李自成,為何李自成不處理他?
    李自成進京後,優待了崇禎的三個兒子,讓他們當上了國王,同時又埋葬了崇禎皇帝。李自成的這一舉動給明朝的親戚和官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整個城市帶來了安全感。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確實遇到了沒有軍餉的問題,確實需要錢和給養。但是,還有其他方式收集資金和食物,不必如此野蠻。崇禎皇帝當年徵集的時候,好好說話沒成功,但是沒殺人,但是李自成就不一樣了,被稱為"土匪",如果不給他,一定會殺人,所以,那些人不敢放肆。
  • 李自成進京42天就被迫逃走,原因有四,最致命的卻是「農民眼界」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從西柏坡前往北京,路上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李自成進京之後都幹了些什麼呢?李自成出生在公元1606年,也就是萬曆三十四年,當時誰也不曾想到一個農民竟然會是掀翻明朝百年統治的人。
  • 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為什麼進入北京後,反而被清軍擊敗
    而李自成在起義時提出的「均田免賦」等口號,很快得到了各地農民義軍的信任,因此民間廣泛流傳「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這本書。而他所率領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到百萬餘人,席捲整個西北大地並且不斷向明朝的統治中心進逼。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
  • 李自成和多爾袞同時向山海關發兵,為何李自成先到反而失去戰機?
    此前,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佔領北京後,曾派人招降吳三桂,在重金及高官厚祿的誘惑之下,吳三桂一度答應了投降大順政權。事情本來很順利,但吳三桂走到去北京的半道上,相遇到一個熟悉的故人,那個人告訴吳三桂,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關進大牢,他的漂亮愛妾陳圓圓也被大順軍權將軍劉宗敏獨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