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古代大多數大一統政權來說,常規軍隊破百萬不是什麼難事,別說是明朝這樣領土廣闊、人口充足的朝代了,就是一直被坊間稱為「弱宋」的宋代,巔峰時期軍隊達百萬規模以上也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大家會經常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往往打進帝國都城的軍隊,只有幾萬人,一個擁有常規軍上百萬的政權就土崩瓦解了,比如漢朝赤眉軍攻入長安,唐朝黃巢起義打入長安,都是勢如破竹。
即使明朝時期朱棣從北京發動靖難的時候,能夠調動的軍隊也遠遠無法與明朝中央政府掌控的軍隊相提並論。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與中國古代的兵制有關,古代沒有警察,卻到處都是山賊、土匪,為了保護繳納賦稅的百姓打擊山賊、土匪,只能採取將兵力分散駐紮的方式,每個縣都要有一定的兵力維持治安。
比如明朝時期有1400個縣,一個縣安排700個兵,就需要上百萬的軍隊,通常情況下,為了維持地方統治,皇帝不得不依靠當地的士紳,但是總體來說,朝廷即使擁有上百萬的軍隊,分散到全國各地也沒有多少。
在正常大一統王朝形成統治秩序後,再想要調動軍隊打野戰,就費勁了,尤其是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時就更困難了,農民軍都帶有很強流動性,根本就無法撲滅,像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太平天國農民軍。
具體來說明朝時期的衛所兵制相對前朝還比較科學,朱元璋曾不無得意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這是在府兵制的基礎上,吸取歷史上的屯田經驗,採取寓兵於農的兵制,一個衛大抵5600人,一個所1120人(一衛轄五所),在洪武二十三年,全國大概有547個衛,2563個所。
也就是說,如果滿編的情況下,明朝軍隊何止百萬,按照547*5600=3063200人,或者2563*1120=2870560人,也就是相當於三百多萬。
當然,這種衛所制度雖然省錢,卻是建立在分給軍戶的土地之上,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落魄的軍戶不得不變賣田地,在沒有田地的情況下,又沒有足夠的軍餉,最終不得不走向崩潰,無地的軍戶只能選擇逃亡。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正統三年(1438年),逃亡官軍人數多達163萬,等到嘉靖年間的時候,衛所所剩官軍只有97萬。
隨著衛所屯軍制度的崩潰,明廷不得不採取募兵的方式來補充兵力,尤其是在嘉靖年間,一方面是東南沿海倭寇橫行,另一方面是與北方蒙古再次興起戰事。
在大量募兵制時期,也產生了大量能打的軍隊,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就在抗倭戰爭中體現了明軍的最高水準。
但是募兵制花費巨大,對明朝財政的負擔很重,崇禎為了平定遼東戰事,開始徵收遼餉,頻繁向老百姓索取軍費,極大地激發了國內矛盾,又進一步催發了農民起義戰爭。
可以說,在募兵制的情況下,明朝自然不能再如以前一樣,搞個三百萬軍隊出來,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衝擊,明朝中後期,國防力量主要集中在北方邊境的九個軍事重鎮,號稱九邊重鎮。
分別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
到明朝後期,崇禎能夠調動的軍隊,主要產生於這九鎮系統,其中,重中之重又是在防禦東北的幾個鎮,這是崇禎最為倚重的軍隊。
等到農民軍起義後,明朝西北的軍鎮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到最後為了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也逐漸形成了不少能夠調動的軍隊,其中主要是以孫傳庭練的秦軍為主力,當然,隨著農民起義戰爭的常態化,軍閥割據化比較嚴重。
比如左良玉本來只是明朝官僚系統並不入流的武人出身,按照明朝官場武將打仗,文官監製的傳統,很難有出頭之日。但他通過在鎮壓農民起義運動中不斷發展,到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已經用兵二十萬盤踞武昌等地,在明朝的最後關頭,竟然擴充了八十萬的兵力,即使朝廷命令也難以指揮得動,儼然是獨立的王國。
其實,在對付農民軍問題上,孫傳庭是挺有心得的,曾屢次擊敗李自成部,但是卻遭受崇禎的猜忌,一度將孫傳庭下獄,崇禎十五年在李自成軍隊勢如破竹的情況下,不得不從牢裡將孫傳庭啟用,當作救命的稻草,趕赴西北主持局面。
可惜大勢已去難以扭轉,崇禎又胡亂指揮,孫傳庭最終兵敗潼關,明廷在西北最後可以調動的兵力喪失。
幾乎在孫傳庭與李自成對陣期間,明廷在遼西一帶與清軍又進行了松錦大戰,崇禎將能夠調動的九邊精銳盡皆調到遼東戰場,企圖通過一場決戰徹底解決遼東戰事,結果也是在崇禎的催促下,倉皇應戰,最後將明朝打造的九邊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只剩下吳三桂率領三萬軍隊以較為完整的建制逃到寧遠。
在崇禎十七年處,李自成從陝西東徵勢如破竹的時候,明廷表面上的兵力不過是遼東的吳三桂部、山東總兵劉澤清、薊鎮總兵唐通,以及遠在武昌的左良玉。
左良玉對崇禎及整個明廷都很失望,這是有原因的,之前清兵入關的時候,左良玉曾率軍勤王,可崇禎並不撥給軍費,清軍撤退後就讓左良玉撤退,因此,左良玉暴跳如雷,在已經有割據資本的時候,更不鳥崇禎了。
崇禎實際上是一個相當薄恩寡義的人,對待大臣的封賞一向很吝嗇,當時薊州總兵唐通率領八千人前去協防,算是對得起崇禎的了,但是崇禎就給了唐通40兩銀子,就是打發要飯花子也不能如此啊!
當初明廷大勢還在的時候,皇太極從遵化入關,崇禎急調袁崇煥率遼東官兵入關勤王,結果清軍撤退後,崇禎卸磨殺驢竟然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這也導致很多人對勤王這件事並不熱衷,崇禎不但吝嗇,疑心還重,熱衷於找茬。
所以當李自成快到北京時,崇禎下令天下兵馬前來勤王,左良玉和劉澤清按兵不動,吳三桂響應不積極,行軍極慢,只有唐通速度最快,拿了40兩銀子後,生氣的在陣前投降李自成,崇禎皇帝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李自成三月十七日打到北京,第二天晚上就打入北京。
腳上的泡,都是自己磨出來的,崇禎有如此下場,天災人禍是一部分,很大程度上還是他自己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