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崇禎被圍時唯一率軍勤王之人,可後來還是降清做了三姓家奴

2020-12-18 騰訊網

此人是崇禎被圍時唯一率軍勤王之人,可後來還是降清做了三姓家奴

1644年正月,李自成從西安出發向京城進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明朝將領無心戀戰,投降李自成者比比皆是。到三月份時,李自成的大軍已經逼近京城,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已經坐不住了,雖然之前內閣有些大臣跟他說李自成不足為懼,而且崇禎想放棄山海關外領土、調吳三桂入京勤王時,大臣們也紛紛持反對意見,但是現在李自成都已經快達到京城了,崇禎皇帝決定不顧一切調兵勤王。

三月初,崇禎皇帝下令,命時任遼東總兵的吳三桂放棄關外領土,率軍入關勤王。同時還命令宣化總兵唐通勤王。之前還命令了山東總兵劉澤清勤王,但是劉澤清非但沒有去勤王反而放棄了自己的防區向南方逃去,跑到淮安地界上找地方蓋大宅子去了,一路上搶劫殺人,比大順軍還讓老百姓害怕。

接到命令的吳三桂收拾家當、帶著軍隊和自願遷入關內的關外居民緩慢的向京城進發,而此時李自成正在高速向京城進軍。最終,在李自成抵達北京城下時,只有唐通一人抵達北京勤王,他帶來了八千零八十二人,雖然人數不多,但也聊勝於無吧。崇禎皇帝也十分高興,畢竟那麼多人都不聽指揮,而唐通居然趕來了,所以下令賞賜唐通和他的部屬,內庫撥給唐通四千五百兩銀子,算下來每個大兵只能分到五錢銀子,沒辦法,那個時候崇禎真的沒啥錢了。

三月初七這天,崇禎皇帝親自接見了唐通,在這次接見中,崇禎皇帝表揚了唐通的忠貞,並勉勵他努力為國殺賊,將整個京城和個人的安危全部託付給了唐通,唐通也深表感動,表示願意為皇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後,唐通奉命堅守居庸關,崇禎命令太監杜之秩監軍,當李自成的大軍推進到居庸關時,唐通率軍出關與李自成交戰,結果杜之秩卻暗自勾結李自成,打開居庸關投降李自成,唐通腹背受敵,只能被迫投降李自成。而居庸關一丟,京城再也無險可守,數日之後,李自成就兵臨北京城下,而北京城被圍兩天之後就告破,崇禎皇帝也被逼上了吊。

唐通投降李自成之後,被李自成任命為山海關總兵,派去接收山海關,而此時吳三桂正在進京歸順李自成的路上,後來吳三桂反了李自成之後,又回兵攻打山海關,唐通不敵。後來李自成被清軍和吳三桂聯軍擊敗,唐通見李自成沒前途,又投降了清軍,做了三姓家奴。

再回來看看崇禎皇帝,在他下令各地將領進京勤王之時,將領們雖然坐擁大軍,但是無人願意率軍勤王,最終導致崇禎皇帝坐困北京城,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崇禎皇帝是不是應該也該反省一下,為何無人願意來勤王呢?是不是自己之前對於大臣們過於苛刻了呢?

相關焦點

  • 在崇禎自縊之時,他並不知道千裡之外有一人率家丁數十人來勤王
    大明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率部數十萬民軍攻入京師,崇禎皇帝被逼上吊自盡,歷時277年的大明王朝戛然而終。然而3月份崇禎皇帝就已經下令各地兵馬進京勤王,然而因為袁崇煥之事,讓很多吳三桂、左良玉等人心有餘悸,而遲遲未就。僅宣化、密雲總兵唐通受詔勤王。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徵集天下兵馬勤王,只有此人響應
    但現在李自成不久就要「進京」了,闖賊之禍已經是迫在眉睫,崇禎也只好先顧不上韃子,召集各路軍隊,先料理了闖賊再說。勤王?不勤王?值此危難關頭,崇禎作為一國之君,在下令各路軍隊勤王后,大明各路兵馬卻心懷鬼胎,竟然差點無人響應,不願進軍勤王。
  • 崇禎殉國前,下詔天下起兵勤王,為何將領們卻見死不救?
    那便只有下詔勤王了。三月初四,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入衛京師。大約同時,崇禎又給左良玉、黃得功、王永吉、劉澤清等將領下詔,要求他們率軍勤王。 可如你所知,崇禎的勤王詔書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並沒有任何一支勤王軍隊挺身救駕,最後,絕望之下的崇禎帝見大勢已去,自殺殉國。 那麼,崇禎帝明明給諸將下了詔書,要求他們入京勤王,為何崇禎殉國前,沒有一支軍隊入京? 事實上,還是有一支軍隊入京的。這支軍隊就是唐通所部。
  • 崇禎帝最信任的勳臣:祖先是明朝功臣,他卻率二十萬大軍降清
    明朝崇禎年間,南京守備勳臣出缺,經過兵部討論,向皇帝推薦忻城伯趙之龍。崇禎帝對趙之龍非常信任,而且頗為看重。在趙之龍向皇帝辭行那天,崇禎帝給予趙之龍非常高規格的待遇,「賜坐、賜茶,東宮、二王侍」。崇禎帝語重心長地說道:「留都根本重地,朕已簡用二人,一為司禮太監韓贊周,此人忠誠勤慎,足當守備之任;一為兵部尚書史可法,朕未識面,然人爭言其材,朕亦詗得之。今得卿而三,朕無憂矣。然贊周掃除長耳,可法起家孤寒。若卿與國休戚,較二臣更異,知必盡心,副朕委任也。」由此可見,崇禎帝對趙之龍寄予厚望。
  • 他曾想進京勤王拯救大明,反被崇禎扔進大牢,崇禎做得對嗎?
    當時,有一個人他抱著滿腔熱血,一心想進京勤王,助皇帝驅逐清兵,但最後崇禎皇帝不但沒接受他的好意,反而把他囚禁了多年。那麼,這位倒黴的人到底是何方神聖呢?他就是崇禎皇帝的宗室遠親唐王朱聿鍵,也就是後來南明政權的隆武帝。
  • 明朝軍隊勤王救駕,崇禎只賞白銀四十兩
    崇禎卻自暴自棄地表示:「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甚事?」不同意太子走,也不分封其他皇子。 吳三桂雖然拖沓,到底還是響應了朝廷命令。駐臨清的山東總兵劉澤清,接到勤王詔書後,居然謊稱墜馬受傷,不能行動。崇禎只好賜銀慰問,指望他被感動能前來救駕。不料這位劉總兵十分乖覺,索性將臨清劫掠一空,率部南逃。後來南明弘光即位,劉澤清因為手裡有兵,還成了江北四鎮之一,繼續當他的大官。
  • 史書和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勤王兩個字,那麼勤王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言:不管是史書中,還是當代影視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勤王兩個字,那麼,勤王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鮮花這就來帶您具體的了解一下何謂之勤王。」意思就是說,諸侯春夏秋冬都要朝見君主,且每一次朝見周天子,都要有不同的含義與稱謂,秋天的朝見就叫做朝覲,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東漢的鄭玄為其做註解解釋道:「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指的就是覲見就是勤的意思,寓意諸侯們盡心盡力於王事。
  • 清軍入關直逼北京,唐王朱聿鍵北上勤王卻慘遭崇禎囚禁,結局亮了
    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上吊死後,明朝正式走向滅亡,雖然有各個勢力先後擁立南明皇帝,但也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今天要講的主角就是被擁立的南明皇帝朱聿鍵,但是他的一生真的很悲催,一生被囚禁的時光居多,好不容易自由了又趕上明朝滅亡,雖然一心想成就事業,但最終被擄殺。
  • 明朝的三次勤王之戰,北京城數次被圍困,卻又能化險為夷的真相
    當時一共有三個地方可選,一個是曾經的元大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在這三座城市中,朱元璋搖擺不定,一直拿不定主意。 後來經過大臣的勸諫和朱元璋自己的考量,他認為鳳陽地方偏城市小,用來當祖廟還可以,不適合作為國家的政治中心,於是鳳陽就被pass掉了。
  • 明朝覆亡在即,吳三桂率大軍駐守山海關一帶,為何沒有及時勤王?
    文/格瓦拉同志崇禎帝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運,在位16年間宵衣旰食、辛苦支撐,但最終還是沒能挽救國家危亡,而他本人也落得個自縊殉國的結局。其實,在帝國覆亡前夕,崇禎帝只要把吳三桂從山海關調往前線平叛,便極有可能扭轉敗局。那麼問題來了,吳三桂擁有精兵數萬,為何沒有及時入京勤王?
  • 明朝滅亡前,各地勤王兵馬都在做什麼?吳三桂最冤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誓師東徵,目標直指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同年二月丁亥,心力交瘁的崇禎皇帝「詔天下兵勤王」。明朝雖然飽受清軍和起義軍的南北夾擊,但富庶的江南卻依然牢牢控制在明朝手中,崇禎皇帝依然有翻盤的機會。不過,守邊將領的不戰而降,加速了戰局的惡化。除在山西寧武遭遇周遇吉的頑強阻擊外,大順軍進大同入宣府都是兵不血刃,彼時,時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聞訊急速徵調南方明軍北上勤王,但路途遙遠,遠水不解近渴。
  • 手中拿著雙王,兩個二,一個炸,可崇禎卻還是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假如對決是在戰場上展開的,薩爾滸之戰前,有名將指揮,勝利的希望是巨大的;薩爾滸之戰失利後,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若要取得勝利,只有依靠堅固的城池,堅壁清野,然後訓練兵馬,不時派遣奇兵進行偷襲騷擾,待時機成熟,再一舉蕩平之。 那時候,戰略家孫承宗就持這種觀點,具體的戰略就是修築寧錦防線,以堅城為依託,反對野浪戰,聯合蒙古、朝鮮,緩緩地消耗女真。
  •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來還當了皇帝
    明朝末年,東北部的女真崛起,清太祖努爾哈赤逐漸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公元1616年,在遼寧撫順建立後金政權並割據遼東,後經過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更是席捲整個遼東,攻下明朝七十多城,最後遷都於瀋陽,為後來的清朝打下基礎。
  • 官吏和勳戚只捐出二十萬兩,崇禎最後都自盡了,為什麼不抄家呢?
    實際上原因很簡單,一是崇禎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一般說來,王朝的末代皇帝對國家的控制力已經很弱,甚至很多皇帝都是傀儡天子,雖然崇禎帝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權力最大的皇帝,但即便如此,他對朝廷的控制力還是很低的。
  • 李自成進攻京師之時,明朝各地還有幾十萬大軍,為何不來救崇禎?
    明朝實際上可堪一戰的部隊已經不多,主要有以下五支:一、駐紮在京師的勇衛營和鐵騎營,原本有八千多精銳,不過在李自成進攻北京之前就分出了一半去打通京師與南方的聯繫,在得知大順軍逼近之後,居然自行潰散了。剩下的一半兵馬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做了最後的抵抗,壯烈殉國。
  • 「了卻君王天下事」,揭秘崇禎皇帝死後幾件不可思議之事
    崇禎,是明代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的年號。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陷北京,這位皇帝於3月19日在煤山自縊身亡。明思宗殉國處1、崇禎是李自成給下葬的李自成進京後,崇禎和周皇后的屍體被裝進很簡陋的兩口棺材,臨時放在東華門的門後面。李自成驗看他的屍身,發現崇禎外面龍袍下,裡面的衣服儘是補丁打補丁。
  • 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為何都不進京勤王?
    左良玉對崇禎及整個明廷都很失望,這是有原因的,之前清兵入關的時候,左良玉曾率軍勤王,可崇禎並不撥給軍費,清軍撤退後就讓左良玉撤退,因此,左良玉暴跳如雷,在已經有割據資本的時候,更不鳥崇禎了。
  • 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蕭平旌起兵勤王 勤王是什麼意思
    近日,電視劇《琅琊榜之風起長林》正在熱播,劇中蕭元啟反派,遠在千裡之外的蕭平旌起兵勤王,那麼勤王是什麼意思?其實它是指起兵救援君王,你們認為他能成功嗎?勤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qín wáng,意思是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 秦良玉立下大功,崇禎皇帝命造辦處為其造甲,可是工匠卻被難住了
    提到女中豪傑,大多數人必然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不過此故事雖廣為流傳,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難道歷史上真的就沒有「真實版」的驍勇善戰的女將軍了嗎?其實在明朝,真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將軍秦良玉,她也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名將,被正史將相列傳記載的巾幗英雄。
  • 崇禎帝剛愎自用,處死這三位賢臣名將,明朝怎能不亡?
    就在這個時候,明朝迎來了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 即崇禎帝。崇禎帝本人雖然勤於政事,但卻沒能讓大明起死回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剛愎自用,殺了許多賢臣,自毀長城!皇帝是帝國政治的核心,總攬全局,需要文武百官輔佐他來治理天下,因此治國之本在於用人得當,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但崇禎皇帝性格偏激,剛愎自用,本來手下有一大批能人賢臣名將,但卻有許多都死在他的手下,比較典型的有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