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多爾袞同時向山海關發兵,為何李自成先到反而失去戰機?

2020-12-22 大秦之歌

1644年3月20日,有兩支軍隊向山海關星夜奔馳,一支是李自成率領的十萬大順軍,另一支是多爾袞率領的大清八旗鐵騎。

他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爭取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歸降。

這兩支部隊,誰要是先達到山海關,誰就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所以,兩支部隊星夜兼程,全速向山海關推進。

此前,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佔領北京後,曾派人招降吳三桂,在重金及高官厚祿的誘惑之下,吳三桂一度答應了投降大順政權。事情本來很順利,但吳三桂走到去北京的半道上,相遇到一個熟悉的故人,那個人告訴吳三桂,他的父親吳襄被李自成關進大牢,他的漂亮愛妾陳圓圓也被大順軍權將軍劉宗敏獨霸。

父親被禁臠,愛妾遭蹂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頂綠帽子戴在頭上實在太難受,於是一怒之下,帶兵返回山海關,準備和李自成大幹一場,一報霸妻辱父之仇,不但如此,他還聯合了清軍,計劃共同夾擊大順軍,全殲這支他根本瞧不起的農民軍。

在農民軍招降吳三桂的同時,甚至更早時候,清軍對吳三桂的招降也從未放棄。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招降了吳三桂,不但可以獲得吳三桂的六萬關寧鐵騎,更重要的是可以打開大清國通往中原的門戶,從此以後可以長驅直入進出中原,來去自由。山海關的戰略地位,對於雄心勃勃的大清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從皇太極晚年開始,大清就多次派人聯繫吳三桂,希望他能順應潮流,加入到大清政府。為了說服吳三桂,大清皇帝還指派已經投降清朝的吳三桂舅舅祖大壽去做工作,希望通過舅舅外甥這層關係,成功將吳三桂統戰過來。

但當時的吳三桂心裡有自己的小算盤,誰的話都不聽。既不投降清軍,也對崇禎皇帝的勤王詔書陽奉陰違,三心二意。後來對李自成的投降也瞻前顧後,猶豫不定。

當多爾袞準備率領大隊清軍繞過山海關,從長城進入中原時,沒想到吳三桂終於派人送來親筆信,希望能和清軍合作,共同剿滅大順軍。

多爾袞本來想聯合農民軍共同夾擊明朝,然後平分天下。萬萬沒有想到,農民軍居然先他好幾步佔領了北京,逼死了崇禎皇帝,覆滅的大明。

這對於想兼併中原,統一天下的大清來說,對面的敵人本來是大明,但瞬息之間,又變成了大順,大順成了大清進入中原最大的障礙和敵人。

多爾袞不愧是大清傑出的政治家,他很快明白過來,爭取吳三桂投降,對於大清來說已經成為取得天下的關鍵一步棋。而吳三桂剛好又有聯合大清抗擊農民軍的強烈意向,這對多爾袞來說,如同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被自己撿到。如果藉此機會,讓吳三桂和農民軍鬥個兩敗俱傷,大清豈不坐收漁人之利,等他們打得筋疲力盡,死傷殆盡的時候,大批清軍進入戰場,還怕他吳三桂不投降,如果不投降,便兵戈相見,直接將其剿滅。大順軍如果投降,那麼天下就是大清朝的,如果大順軍不投降,那麼刀兵相見,大清八旗鐵騎直接將大順軍輾壓粉碎,天下還是大清的。

所以,多爾袞看完吳三桂的親筆信後,很快做出了全軍向山海關奔襲的指示精神。大清十幾萬大軍立刻掉頭向山海關殺去。他們要爭取搶在大順軍之前抵達山海關。

大清軍和大順軍同時向山海關奔襲,就看誰先到達山海關。

第一個達到的是農民軍。

1644年3月21日清晨七八點鐘的時候,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來到了山海關西邊的石河地區。吳三桂已經準備就緒,一方面已經構築起山海關牢固防務體系;另一方面也已取得大清同意與他一起首尾夾擊大順軍的計劃。現在他只要能抵擋大順軍一二日,等到清軍一到,戰場平衡就會被打破,勝利的天平就會向自己這一方傾斜。

山海關北倚燕山,東臨渤海,地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關。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裡長城第一關」,把山海關比作燕京(今北京)和盛京(今瀋陽)之間的「鎖鑰」,由此可見,山海關的地位位置無論對於中原,還是對於遼東,有多麼重要。

山海關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時修築,十分堅固,周圍還有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關城的四周,又分別修築了四個小城,東西兩城分別叫東羅城、西羅城,南北為南翼城和北翼城。四個小城都駐守有軍隊,相互成為犄角。關城東幾裡外還修建了威遠城、烽火臺、敵臺等一些戰備輔助工程。

周圍的星羅棋布的小城如同眾星拱月一般,精心守護著山海關城池,也形成了一道體系完備、攻防兼備的軍事防禦系統。

從朱元璋時期起,歷代大明皇帝,都對山海關防務十分重視,在關前層層設防,派重兵把守,以此抵禦來自北方野蠻民族的侵襲。

努爾哈赤起事之後,也對山海關的尤為重視。到了皇太極時期,大清已經將山海關之外的大明城池收入囊中,很多大臣建議他攻取山海關。但皇太極很清楚山海關在大明朝廷裡的地位,認為大明一定會不惜血本鞏固山海關防禦,如果強行攻取,大清不一定能吞下,即便最終吞下它,大清也會付出慘重代價,元氣大傷。

所以,皇太極採取了欲攻取山海關,必先攻取山海關外面的各個城池,分而食之,最後集中優勢兵力,拿下山海關。

1644年三月中旬,也就是李自成即將達到北京城下時,崇禎皇帝急忙下令,命令吳三桂盡撤遼東明軍,入關勤王。隨後,山海關外面的寧遠等城都被明軍主動放棄,清軍不戰而得城,如同吃到天上掉下的餡餅。

清軍佔領山海關外面的各個大小城池之後,應該說攻打山海關的時機非常好,當時吳三桂有領兵離開山海關去支援首都,山海關的防務很空虛,那麼清軍為何沒有攻打呢?

這主要有幾個方面原因,第一是大清內部經過一段時間的權力鬥爭,小皇帝順治剛剛登基,內部還不穩定,對外用兵不是最佳時機。第二,關內情況也很著急,農民軍已經從西安打到北京,一個新王朝建立,對大清吞併中原造成巨大壓力,和農民軍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的擺在多爾袞面前。

李自成到達山海關來,一方面用強大的軍事勢力震懾吳三桂,讓他乖乖地投降,另一方,如果吳三桂不投降,就圍剿吳三桂,將其殲滅。

不過他是希望吳三桂能投降,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了讓吳三桂投降,他還帶著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另外還有崇禎皇帝的太子以及吳三桂的親誼張若麒,這個人也是投降大順的明朝總兵,他想通過這幾個人最後在做一下工作,努力把吳三桂爭取到人民隊伍中來,讓他從黑暗的道路上重新回到光明大道上來。

李自成到達山海關時,吳三桂已經把他的主力拉倒西羅城外面的石河以西位置擺開,看架勢要和李自成真刀實槍的開幹。

李自成原本想談談,按計劃先來軟的,但一看吳三桂已經拉開打架的陣勢等著自己,也就直接開打,在他眼裡,捏死吳三桂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樣簡單省事。於是就派兵圍攻西羅城、北翼城、東翼城,從三面圍攻吳三桂。既然吳三桂的主力在石河,李自成把自己的主力也拉倒石河,雙方旋即投入激烈的戰鬥。

戰鬥從1644年3月21日早晨八九點鐘一直打到晚上七八點鐘。十幾個小時過去,吳三桂的軍隊漸漸有些疲憊不堪。農民軍首先擊退了西北側的吳軍,準備登上西羅城城門,插上大順軍大旗。這個時候,吳軍的增援部隊到了,西羅城又回到吳軍手裡。東羅城由山海關城裡的豪紳和鄉勇把守,被農民軍打得難以招架。北翼城的一支吳軍也難以招架農民軍進攻,很快投降了大順軍。大順軍準備登城,結果又被趕來的一支吳軍打了回去。

戰場態勢朝著有利於大順軍發展,而此時,山海關大戰的另一支軍隊大清八旗鐵騎,卻在這個關鍵時候,也來到了山海關城下。

一場決定國家民族命運和個人興衰榮辱的大戰不可避免的拉開了帷幕。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是清朝而非大順得天下,看李自成與多爾袞的格局就知道了
    而這一切,都緣於李自成和清朝的領導者皇太極、多爾袞之間格局上的差距,李自成的一系列戰略失誤導致了大順朝最終失去了問鼎中原的機會。李自成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奉崇禎皇帝之命回北京勤王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和山海關總兵高第正在山海關和北京之間,得知崇禎上吊自殺的消息後,吳三桂和高第選擇了投降李自成,而李自成則派遣之前投降的明朝總兵唐通前去接手山海關的防務,
  • 全面解讀:山海關戰役,李自成到底如何大敗?
    明末的山海關戰役可謂是歷史上頗為精彩的一戰。這場戰役共計三天,卻在無形中改變了中國古代王朝三股勢力的命運。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這三個人被同時卷進時代的洪流,成為那個時代最為耀眼的人物。公元前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領大西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王朝宣告滅亡。
  • 如果吳三桂不參與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二人二馬的話李自成敗,各領兵士衝鋒陷陣的話,多爾袞勝。根本沒有可比性,那個年代戰力渣到慘絕人寰的就是李自成的部隊,即便進了北京城,劉宗敏還不是自稱(他和李自成)是「響馬」,也就是土匪的意思。如果不是明朝軍隊把注意力和優勢兵力全部放到關外決戰的話,李自成和張獻忠哪個也活不了。再以勤王為例,左良玉收到消息太晚沒來是好事,來了未必是來救崇禎的,左良玉沒氣出個好歹來就算萬幸,要是氣性再大些直接就把北京端了,還救駕?真有意思。
  • 李自成在北京,全軍進城「追贓助餉」;多爾袞嚴守城門,不準擅入
    」由於得不到全城官民百姓的支持,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失敗後,絲毫不敢在北京城遲疑,緊急率殘部向老巢陝西撤退。 」同時,對違令擾民者嚴加懲處,以震懾劫掠成性的八旗兵勇。 正黃旗尼雅翰牛錄下三人屠民家犬,犬主拒之,被射 。多爾袞毫無偏袒,下令 斬射者,餘各鞭一百、貫耳鼻。
  • 李自成率領幾十萬大軍進攻山海關,為什麼吳三桂沒有向他投降?
    當然在清朝人編寫的歷史裡有這樣的記載,吳三桂的家小都在北京城中,包括他的父親吳香和愛妾陳圓圓。當時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攻下,吳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已經把山海關大權交給了李自成派去的接收官員,率領自己的兵向北京進發。在半道上聽到了消息,自己一家人被嚴刑拷打,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部下給搶走了。
  • 李自成伸橄欖枝,多爾袞招小手,吳三桂為何最終選擇投靠滿清?
    但實事求是地來講,吳三桂之所以選擇倒向滿清,並將山海關這一戰略要地交給多爾袞,其實是權衡各種利弊之後,做出的利益最大化考慮。我們先來說說吳三桂降清的歷史背景。在吳三桂降清之前,這位後來的平西王展現給世人的是印象並不卑瑣。
  • 為什麼李自成不到北京去抵抗清軍呢,山海關一破就不能守北京?
    在攻破北京之後,李自成進行了一次翻新,大明王朝就此滅亡。而李自成只停留了很短的時間,便一路向山海關進發,去消滅不服大順政權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但李自成想不到,吳三桂勾結關外滿清,多爾袞的八旗兵與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聯合,擊潰了大順軍。
  • 一代闖王李自成,為何會被吳三桂和多爾袞打敗?其實原因很簡單
    從這其實也能看出來,李自成的農民軍和明軍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若沒有清軍一直侵襲,李自成發動的農民起義根本不可能發展到之後的規模。 那麼,李自成和吳三桂,究竟誰強誰弱呢?前面說了那麼多李自成軍隊的不足,那麼為何在面對明朝戰神吳三桂,李自成軍隊一開始卻能夠將吳三桂軍隊打得疲弱無力呢?
  • 李自成為什麼會打不過清兵?
    吳三桂唯一可能真實的想法是——先保存自己的實力和地位,再做打算。所以後來他又起兵反清。5.當時清軍主事的是多爾袞。他是攝政王不是皇帝,地位並不牢靠。滿清內部矛盾重重。多爾袞很可能是想依靠徵伐,立下功業,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選擇入關。如果換成另一個人統領軍隊,很可能作出不一樣的選擇,歷史也將被改寫。6.清軍曾經多次聯繫李自成,李自成從來沒有任何答覆。
  • 多爾袞VS李自成丨你說你想要逃,偏偏註定要落腳
    李自成計劃在永平重整旗鼓,對抗清軍和吳三桂:中國雖大,但大順軍無路可退,因為身後就是北京。重整旗鼓,怎麼重整?大順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力量很分散,陝西大本營要留人,襄陽老根據地要留人,新控制的地方還要留人維穩。東徵到達北京的部隊也就七八萬人,山海關一戰,六萬大軍損失過半,已經沒有力量對抗清軍和吳三桂聯軍。
  • 拉涅利和李自成
    我早上看了這些新聞之後,第一個就想起了李自成。 我之前一直思考這個問題,李自成從起義開始,起起落落三數次,最慘的時候帶著十八個人敗入商洛山,最後屢次都能東山再起翻天覆地,為什麼偏偏山海關一敗就無從挽回了呢?李自成的失敗原因有很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為打下北京就是得了天下,再山海關遇到了大挫折,「心氣」全都沒了。
  • 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推翻明朝統治,為何只當了42天皇帝就下臺了
    他以「均田免稅」為口號,贏得民心,在廣大人民的支持下,發展到百萬部隊,成為起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他就是李自成。新仇舊恨令吳三桂放棄山海關,直接與李自成宣戰,本來李自成的農民軍就沒有吳三桂的軍隊正規,又有清朝在北方虎視眈眈,最終在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手下,李自成大敗,逃回京城。手下的軍隊也損失重大,只剩三萬不到,又在清軍和吳三桂繼續乘勝追擊下,逃回西安,在潼關被破後,向鄧州,襄陽流竄,在武昌同明軍匯合,妄圖共同抗清,但被清軍一擊即破。最終被程九伯割掉頭顱。
  • 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為什麼會被清軍打趴呢?
    李自成把四川一帶的張獻忠和南方的明朝殘餘勢力(南明尚未建立)為主要競爭對手。李自成將打擊目標放在武昌左良玉與四川張獻忠身上,調集兵力討伐。對於北面,李自成的計劃是:招撫吳三桂,並令吳三桂入京,會合黎田玉等部,進攻張獻忠,而只令居庸關歸順的唐通率8000軍接管山海關!可以說:李自成幾乎完全忽視了北面的滿清。
  • 其興勃也,其亡忽也,李自成這幾點沒做好
    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日在西安建大順國, 改元永昌, 二月初即率眾渡河東徵, 三月二十九日攻克北京, 只用了兩個月時間。 四月二十二日迎戰吳三桂, 隨即敗歸, 四月二十八日在武英殿匆匆登基, 次日就逃出京城。從進京,入宮,兵敗,到登基,到西撤,再到逃離總共只有 40 天時間。
  • 如果沒有吳三桂幫忙,多爾袞能佔領山海關嗎?能消滅南明嗎?
    其實不然,之前滿清軍隊先後5次攻破長城,深入明朝長城以內的地區搶掠人口和財物。第一次是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隊,經蒙古繞道,避開了明朝重兵把守的山海關,從長城喜峰口殺到了北京城下,大肆搶掠。此後,他們幾乎按照相同的套路,還來了4次,山西、河北、山東都是被搶的重災區,清軍幾乎來去基本自由,有不怕死的明軍敢出來野戰的,幾乎都被清軍不費力氣擊敗,明朝戰將盧象升就是這樣犧牲的。
  • 李自成是如何失敗的?三百年前,大順軍入京的42天裡發生了什麼?
    這天中午,李自成在宰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的陪同下,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李自成在入城前將箭頭拔掉,向軍中射去三支箭,申明軍紀:「入城之後,敢傷人劫掠財物和婦女者,殺無赦。」來到承天門後,李自成百感交集,抽出弓箭對著承天門射了一箭,然後大笑著進入了皇宮之中。李自成進入皇宮登極殿,立刻讓人追查崇禎帝下落,兩天後手下才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的屍體。
  • 李自成把明崇禎帝葬到貴妃墓 清廷按國禮厚葬
    這年3月,已經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的農民起義軍在闖王李自成的率領下,一路朝北京進發,勢如破竹。而在山海關外,多爾袞率領的10萬滿洲鐵騎,正虎視眈眈,在與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對峙中,眺望北京作壁上觀。一場「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驚天鬧劇正在北中國的大舞臺上開演。
  • 李自成和項羽均為失勢的英雄,但為何世人重項羽而輕李自成?
    明末農民戰爭的烽火由白水饑民王二點燃,但最終建立政權的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推翻明朝的戰爭中,以李自成擊敗孫傳庭為標誌,大明在北方的統治開始結束。孫傳庭戰死後,北方各省官員視李自成為劉邦、李世民再世,紛紛倒戈。於是,李自成得以迅速接管了整個北方,北京遂成為一座孤城。
  • 李自成為什麼只當了42天的皇帝?這42天中他都在幹什麼?
    但陝西豪紳富戶已經基本都被李自成洗劫一空,因此李自成軍費日益捉襟見肘,於是李自成想到以戰養戰,帶兵揮師北上進攻北京。李自成最初也沒想過自己能一路攻克北京城,他只是想著能打到哪是哪,到哪就先劫掠一番再說,李自成就是抱著這個心態北上進攻北京。
  • 山海關回馬寨的來歷
    因為這裡是進山口,出長城的必經之路,所以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索其名字由來,還得追憶到明朝末年的那場戰爭。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浩浩蕩蕩地進了居庸關,攻下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了吊。李自成在北京坐了江山,並沒有覺得天下太平了。他立即提筆寫了一封信,快馬送給當時駐守在山海關的薊遼總兵吳三桂,勸他歸順農民起義軍。還派唐同帶著三萬兩銀子,到山海關犒賞吳三桂的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