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
1.在當時的通信條件下,無論是大順軍還是吳軍,都不能準確獲知清軍主力的動向。
2.清軍主力當時正在南下,但目標並非山海關,而是京東的密雲一代。清軍也不知道京城的情況。長城防線基本上隔絕了消息渠道。但不管怎麼說,清軍主力的確在不知道關內準確情況的狀態下到達了長城外線附近。如果清軍尚在瀋陽,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到山海關的。那麼按照後來的戰況,勝利的很可能是大順軍,清軍也將失去不經歷戰鬥減員進入山海關的機會。歷史將被改寫。所以說清軍入關有碰運氣的成分,就在這裡。
3.吳軍的確在觀望,大順軍考掠明朝官員的消息的確影響了吳三桂。並不是替吳三桂開脫,但是在當時的觀念裡,吳三桂作為明將,投降大順軍也是不忠的表現。吳三桂想要保全名節的話,唯一的選擇是不聯繫清軍,而與大順軍苦戰,但是那樣他的勝率很低。這就是他投降清軍的主要原因。
4.的確是吳三桂主動聯繫清軍的。清軍給出的條件是——封異姓王。裂土封王,這個條件大順是給不了的。而且在吳三桂投降之前,降清的明將待遇的確都不錯。這也給了吳三桂信心。至於說他是不是真心降清的,很可能不是,因為之前清軍數次招降吳三桂,他都沒有同意。吳三桂唯一可能真實的想法是——先保存自己的實力和地位,再做打算。所以後來他又起兵反清。
5.當時清軍主事的是多爾袞。他是攝政王不是皇帝,地位並不牢靠。滿清內部矛盾重重。多爾袞很可能是想依靠徵伐,立下功業,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選擇入關。如果換成另一個人統領軍隊,很可能作出不一樣的選擇,歷史也將被改寫。
6.清軍曾經多次聯繫李自成,李自成從來沒有任何答覆。也就是說,清軍是不可能招降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之戰前從未和清軍交過手。李自成很可能不知道清軍的實力。重要的是李自成不知道清軍主力不在瀋陽,清軍主力就在長城外遼西走廊一帶伺機而動,對於一支騎兵來說,幾乎可以說近在咫尺。如果李自成知道的話,很可能不會貿然出擊山海關。
7.當時的大順軍主力是弓騎兵,李自成本人就是弓馬嫻熟的領袖。從兵種上說,大順軍與清軍兩支軍隊並無不同。但是李自成的指揮體系經歷過大換血。比如他曾18騎敗走商洛山(1638.10),此時距離山海關之戰僅6年,也就是說李自成原來的班子、軍官儲備基本上被打沒了,後來的體系都是這6年內擴充的。而清軍從皇太極之後就沒有經歷過大敗,各級將領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無法替代的傷亡。所以,大順軍的兵員戰鬥經驗、軍官指揮經驗等很可能不如清軍。
8.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大順軍的都城不是北京,而是西安。山海關一戰對於大順軍來說並不是定都之戰,而是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的目標也不是清軍,而是滅亡明朝。也就是說,大順軍的確是在毫無戰略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與清軍開打的。而無論是吳軍還是清軍,都已經商量好,有比較充分的準備。
9.大順軍為什麼要考掠明朝官員?大順軍打下了北京,可是京杭大運河並沒有全線拿下,眾所周知,明朝北京的供給是靠南方運輸的。也就是說,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後,沒有供給從南方運過來了,因為當時南方在明朝手裡。而李自成的軍隊需要發餉、吃飯。
10.當時李自成的本意是自己坐鎮京城,讓劉宗敏出師山海關。可是劉宗敏已經變質,不再聽從李自成的命令。於是,李自成只能御駕親徵一片石。
?戰鬥。
1.對於清軍來說,吳三桂降清最大利好就是清軍可以在不減員的情況下進入山海關。因為遼西至山海關防線縱深達數十華裡,沿途炮火密布。滿洲人口少,滿洲主力軍隊人數只有五萬人,經不起消耗戰。所以之前清軍入關侵略,都是捨近求遠,繞開山海關入關。可以說,山海關對於清軍如鯁在喉。吳三桂投降後,清軍可以從容入關,這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
2.多爾袞並不相信吳三桂,所以他接受吳三桂投降後,要求吳三桂全軍出城,背水一戰強攻大順軍,以顯示歸降的誠意。而多爾袞自己佔據城池,坐在城頭觀戰,這就是坐山觀虎鬥。清初野蠻殘忍、人口銳減,無需辯解洗白。但也不得不承認,多爾袞善於隨機應變,善於爭取到有利位置,善於控制局勢,善於控制人、使用人。只可惜這樣的人沒有在出現明軍的決策層裡,又或者有能力的將領不能在明軍陣營中得到發揮,導致江山易手。
3.隨著戰鬥進行,大順軍和吳軍雙雙陷入苦戰,吳軍中甚至出現了嘯陣(軍隊精神崩潰)。這個時候,五萬清軍分為左右兩翼衝出,一舉穿透了大順軍的防禦陣地。至於大順軍的兵力,號稱二十萬,實際上大致6-10萬左右。
4.李自成自行撤退是導致大順軍潰敗的原因嗎?根據野史記載,清軍透陣之時,忽然有個和尚出現在李自成面前,跪在地上對他說:陣中白旗白甲者,非明軍,韃子兵是也,聖上快跑。李自成聽罷,奪路而逃。這段描述很可能是演繹。不管怎麼說,大順軍在清軍的夾擊下迅速潰敗了,所謂兵敗如山倒,就是如此。
?此後。
1.清軍尾隨大順軍南下進入北京,李自成的兵力在山海關遭到重大損失,因此不能固守北京,只能西撤。在1644之前,明軍處於兩線作戰,因此明軍顧頭不顧腚,李自成兵敗撤退後總能得到喘息與休整。可是這一次不一樣了,兩線作戰的變成了大順軍——北有清軍,南有明軍。因此李自成一路撤退到西安。
2.大順軍的戰馬在到達西安後已經損失殆盡。因此,李自成曾經聯繫青海的和碩特蒙古人購買戰馬,但遭到拒絕。因此大順軍失去了機動性,沒有得到補充。
6.清軍佔領北京後要求吳三桂立刻南下追擊作戰。實際上是杜絕吳三桂恢復明朝的可能,此後吳三桂一路南下,一直打到雲南,用弓弦絞殺了南明皇帝,對清朝立了投名狀。
7.在此之後李自成繼續南撤,實際上大順軍又恢復了遊擊戰,不再具有威脅性。就算李自成不死,他也很難東山再起了。而南明是不可能和李自成聯合的,別忘了他攻破了北京,導致崇禎皇帝自殺殉國。
8.農民軍並非不能戰,南明後期的抗清主力基本上都是農民軍將領。南明抵抗不力,多半是因為派系與權力爭奪。
結語?。
1.天上掉餡餅,清朝的確趕上了。沒有吳三桂降清,清朝沒那麼容易佔領北京。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吳三桂,讓他憑險據守,清軍就要經歷消耗戰。北京與山海關是一個整體,不拿下山海關,就吃不下北京。
2.從時間上看,李自成沒有來得及扮演一個建設者的角色,令人遺憾。但並非他不想扮演建設者與秩序的維護者,而是歷史沒有給他時間。
3.李自成沒有死於清軍,而是死於民團之手,這也是歷史開的黑色玩笑。李自成雖然沒有可能東山再起了,但他的死導致了大順的消亡,農民軍從此失去獨立性,不得不依靠南明,或者降清。
4.清軍當時有火炮部隊,李自成沒有。所以清軍可以利用火炮轟擊,拿下潼關不是問題。拿下大順首都西安也不是問題。西安城牆大家都看過,和北京城不同,西安城牆沒有凸出部,即山字牆。防禦力不如北京城牆。除了鄭成功的軍隊,清軍的武器技術在中國應該算是第二先進的。
5.山海關之戰後大順軍遭到重大損失,逃兵不計其數,導致李自成甚至無法再組織一次像樣的防禦戰,無論北京還是西安都是如此。離開北京後的大順軍很可能只是一支輕步兵。大順軍從北京的撤退,堪比拿破崙從莫斯科撤兵。
6.許多人驚訝清軍為何可以迅速拿下華北?其實恰恰如此,只有迅速進攻,才能利用華北明軍防禦都已經被大順軍瓦解的窗口期。說白了,清軍鑽了空子。而明軍與農民軍將領之間的傾軋,又加大了這個空子。
7.清朝此時已建立近三十年,而大順軍剛剛建立,組織能力上遠遜清朝。大順僅僅封了幾個將軍而已,比如權將軍、制將軍…說白了還是一支冷兵器作戰的初級軍隊。歷史沒有給大順時間。
8.清朝所謂的騎射,差不多只能打獵的時候用。清朝決勝的關鍵是善於把握戰略機遇。無論是南下戰爭還是雅克薩之戰,到後來的大小金川作戰,清軍依靠的都是火炮,騎兵只是策應,如果清軍火炮不能攻克,最後都是靠圍困戰術。可悲的是清朝中後期演戲太認真,居然真的以為自己是靠弓馬騎射打下的天下,以至於徹底荒廢了火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