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什麼會打不過清兵?

2021-01-09 努力的威廉

?戰前。

1.在當時的通信條件下,無論是大順軍還是吳軍,都不能準確獲知清軍主力的動向。

2.清軍主力當時正在南下,但目標並非山海關,而是京東的密雲一代。清軍也不知道京城的情況。長城防線基本上隔絕了消息渠道。但不管怎麼說,清軍主力的確在不知道關內準確情況的狀態下到達了長城外線附近。如果清軍尚在瀋陽,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到山海關的。那麼按照後來的戰況,勝利的很可能是大順軍,清軍也將失去不經歷戰鬥減員進入山海關的機會。歷史將被改寫。所以說清軍入關有碰運氣的成分,就在這裡。

3.吳軍的確在觀望,大順軍考掠明朝官員的消息的確影響了吳三桂。並不是替吳三桂開脫,但是在當時的觀念裡,吳三桂作為明將,投降大順軍也是不忠的表現。吳三桂想要保全名節的話,唯一的選擇是不聯繫清軍,而與大順軍苦戰,但是那樣他的勝率很低。這就是他投降清軍的主要原因。

4.的確是吳三桂主動聯繫清軍的。清軍給出的條件是——封異姓王。裂土封王,這個條件大順是給不了的。而且在吳三桂投降之前,降清的明將待遇的確都不錯。這也給了吳三桂信心。至於說他是不是真心降清的,很可能不是,因為之前清軍數次招降吳三桂,他都沒有同意。吳三桂唯一可能真實的想法是——先保存自己的實力和地位,再做打算。所以後來他又起兵反清。

5.當時清軍主事的是多爾袞。他是攝政王不是皇帝,地位並不牢靠。滿清內部矛盾重重。多爾袞很可能是想依靠徵伐,立下功業,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選擇入關。如果換成另一個人統領軍隊,很可能作出不一樣的選擇,歷史也將被改寫。

6.清軍曾經多次聯繫李自成,李自成從來沒有任何答覆。也就是說,清軍是不可能招降李自成的。大順軍在山海關之戰前從未和清軍交過手。李自成很可能不知道清軍的實力。重要的是李自成不知道清軍主力不在瀋陽,清軍主力就在長城外遼西走廊一帶伺機而動,對於一支騎兵來說,幾乎可以說近在咫尺。如果李自成知道的話,很可能不會貿然出擊山海關。

7.當時的大順軍主力是弓騎兵,李自成本人就是弓馬嫻熟的領袖。從兵種上說,大順軍與清軍兩支軍隊並無不同。但是李自成的指揮體系經歷過大換血。比如他曾18騎敗走商洛山(1638.10),此時距離山海關之戰僅6年,也就是說李自成原來的班子、軍官儲備基本上被打沒了,後來的體系都是這6年內擴充的。而清軍從皇太極之後就沒有經歷過大敗,各級將領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無法替代的傷亡。所以,大順軍的兵員戰鬥經驗、軍官指揮經驗等很可能不如清軍。

8.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大順軍的都城不是北京,而是西安。山海關一戰對於大順軍來說並不是定都之戰,而是一次北伐。這一次北伐的目標也不是清軍,而是滅亡明朝。也就是說,大順軍的確是在毫無戰略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與清軍開打的。而無論是吳軍還是清軍,都已經商量好,有比較充分的準備。

9.大順軍為什麼要考掠明朝官員?大順軍打下了北京,可是京杭大運河並沒有全線拿下,眾所周知,明朝北京的供給是靠南方運輸的。也就是說,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後,沒有供給從南方運過來了,因為當時南方在明朝手裡。而李自成的軍隊需要發餉、吃飯。

10.當時李自成的本意是自己坐鎮京城,讓劉宗敏出師山海關。可是劉宗敏已經變質,不再聽從李自成的命令。於是,李自成只能御駕親徵一片石。

?戰鬥。

1.對於清軍來說,吳三桂降清最大利好就是清軍可以在不減員的情況下進入山海關。因為遼西至山海關防線縱深達數十華裡,沿途炮火密布。滿洲人口少,滿洲主力軍隊人數只有五萬人,經不起消耗戰。所以之前清軍入關侵略,都是捨近求遠,繞開山海關入關。可以說,山海關對於清軍如鯁在喉。吳三桂投降後,清軍可以從容入關,這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

2.多爾袞並不相信吳三桂,所以他接受吳三桂投降後,要求吳三桂全軍出城,背水一戰強攻大順軍,以顯示歸降的誠意。而多爾袞自己佔據城池,坐在城頭觀戰,這就是坐山觀虎鬥。清初野蠻殘忍、人口銳減,無需辯解洗白。但也不得不承認,多爾袞善於隨機應變,善於爭取到有利位置,善於控制局勢,善於控制人、使用人。只可惜這樣的人沒有在出現明軍的決策層裡,又或者有能力的將領不能在明軍陣營中得到發揮,導致江山易手。

3.隨著戰鬥進行,大順軍和吳軍雙雙陷入苦戰,吳軍中甚至出現了嘯陣(軍隊精神崩潰)。這個時候,五萬清軍分為左右兩翼衝出,一舉穿透了大順軍的防禦陣地。至於大順軍的兵力,號稱二十萬,實際上大致6-10萬左右。

4.李自成自行撤退是導致大順軍潰敗的原因嗎?根據野史記載,清軍透陣之時,忽然有個和尚出現在李自成面前,跪在地上對他說:陣中白旗白甲者,非明軍,韃子兵是也,聖上快跑。李自成聽罷,奪路而逃。這段描述很可能是演繹。不管怎麼說,大順軍在清軍的夾擊下迅速潰敗了,所謂兵敗如山倒,就是如此。

?此後。

1.清軍尾隨大順軍南下進入北京,李自成的兵力在山海關遭到重大損失,因此不能固守北京,只能西撤。在1644之前,明軍處於兩線作戰,因此明軍顧頭不顧腚,李自成兵敗撤退後總能得到喘息與休整。可是這一次不一樣了,兩線作戰的變成了大順軍——北有清軍,南有明軍。因此李自成一路撤退到西安。

2.大順軍的戰馬在到達西安後已經損失殆盡。因此,李自成曾經聯繫青海的和碩特蒙古人購買戰馬,但遭到拒絕。因此大順軍失去了機動性,沒有得到補充。

6.清軍佔領北京後要求吳三桂立刻南下追擊作戰。實際上是杜絕吳三桂恢復明朝的可能,此後吳三桂一路南下,一直打到雲南,用弓弦絞殺了南明皇帝,對清朝立了投名狀。

7.在此之後李自成繼續南撤,實際上大順軍又恢復了遊擊戰,不再具有威脅性。就算李自成不死,他也很難東山再起了。而南明是不可能和李自成聯合的,別忘了他攻破了北京,導致崇禎皇帝自殺殉國。

8.農民軍並非不能戰,南明後期的抗清主力基本上都是農民軍將領。南明抵抗不力,多半是因為派系與權力爭奪。

結語?。

1.天上掉餡餅,清朝的確趕上了。沒有吳三桂降清,清朝沒那麼容易佔領北京。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吳三桂,讓他憑險據守,清軍就要經歷消耗戰。北京與山海關是一個整體,不拿下山海關,就吃不下北京。

2.從時間上看,李自成沒有來得及扮演一個建設者的角色,令人遺憾。但並非他不想扮演建設者與秩序的維護者,而是歷史沒有給他時間。

3.李自成沒有死於清軍,而是死於民團之手,這也是歷史開的黑色玩笑。李自成雖然沒有可能東山再起了,但他的死導致了大順的消亡,農民軍從此失去獨立性,不得不依靠南明,或者降清。

4.清軍當時有火炮部隊,李自成沒有。所以清軍可以利用火炮轟擊,拿下潼關不是問題。拿下大順首都西安也不是問題。西安城牆大家都看過,和北京城不同,西安城牆沒有凸出部,即山字牆。防禦力不如北京城牆。除了鄭成功的軍隊,清軍的武器技術在中國應該算是第二先進的。

5.山海關之戰後大順軍遭到重大損失,逃兵不計其數,導致李自成甚至無法再組織一次像樣的防禦戰,無論北京還是西安都是如此。離開北京後的大順軍很可能只是一支輕步兵。大順軍從北京的撤退,堪比拿破崙從莫斯科撤兵。

6.許多人驚訝清軍為何可以迅速拿下華北?其實恰恰如此,只有迅速進攻,才能利用華北明軍防禦都已經被大順軍瓦解的窗口期。說白了,清軍鑽了空子。而明軍與農民軍將領之間的傾軋,又加大了這個空子。

7.清朝此時已建立近三十年,而大順軍剛剛建立,組織能力上遠遜清朝。大順僅僅封了幾個將軍而已,比如權將軍、制將軍…說白了還是一支冷兵器作戰的初級軍隊。歷史沒有給大順時間。

8.清朝所謂的騎射,差不多只能打獵的時候用。清朝決勝的關鍵是善於把握戰略機遇。無論是南下戰爭還是雅克薩之戰,到後來的大小金川作戰,清軍依靠的都是火炮,騎兵只是策應,如果清軍火炮不能攻克,最後都是靠圍困戰術。可悲的是清朝中後期演戲太認真,居然真的以為自己是靠弓馬騎射打下的天下,以至於徹底荒廢了火炮技術。

相關焦點

  • 擁兵百萬的李自成為何打不贏十幾萬清兵
    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僅帶著劉宗敏等殘部十幾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剛剛招募的數萬義軍被在陝西潼關再次遭到洪承疇、孫傳庭的襲擊,大潰,李自成與其妻女失散,僅率領十八騎突圍。由以上史實可以看出,李自成的造反毫無亮點。他之所以能叱吒江湖,靠的只是時勢,也就是官府腐敗,老百姓民不聊生。
  • 崇禎朝的良將甚多,為什麼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起義?
    軍隊訓練不到位以及清兵過強,農民人數眾多等等許多原因導致打不過幾萬清軍和農民軍。再說,崇禎朝良將甚多,這些良將練兵和指揮作戰藝術沒有特別出眾的,產生過像白起、韓信、李靖、嶽飛那樣所謂天才軍事家。我記得一位歷史學家說過王齕是名將,白起是天才軍事家,兩者是有區別的。崇禎朝的關寧鐵騎從裝備和作戰風格來看是天下勁旅;參加保衛瀋陽渾河大戰的「戚家軍」也是勁旅,可惜這兩支歷史聞名的勁旅由於多種原因消失了。
  • 老北京軼事之:李自成箭射承天門
    如果按照評書、相聲裡的說法,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是曹化淳開彰義門獻降,但是歷史學界認為,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實際這一年也是李自成的大順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先由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的正陽門,迎接李自成帳下大將劉宗敏入城。劉宗敏、對、就是霸佔陳圓圓那位,也是由此惹惱的吳三桂下瀋陽請清兵,衝冠一怒為紅顏嘛?當天中午,李自成由德勝門入的城,開門並引路的是守城太監王德化。
  • 兵敗如山倒,人多也無用,闖王李自成為什麼會被清軍打趴呢?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此時,李自成的大順擁兵近百萬,而關外的清軍,滿、蒙、漢八旗兵總共不過20萬。可是,僅僅1年後,李自成就兵敗身死。李自成,為何敗得如此之快呢?背對虎狼攻入北京後,大順軍控制了河南、陝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陝西、河北、山東、湖北大部,總兵力近百萬之眾,實力雄厚。
  • 李自成率領幾十萬大軍進攻山海關,為什麼吳三桂沒有向他投降?
    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是政治正確的結果,因為吳三桂是明朝的臣子。按照傳統的忠軍思想,既然當了明朝的臣子,就要一輩子忠於明朝。如果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就成了亂臣賊子。當時北京城已經被李自成攻下,吳三桂打算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已經把山海關大權交給了李自成派去的接收官員,率領自己的兵向北京進發。在半道上聽到了消息,自己一家人被嚴刑拷打,陳圓圓也被李自成的部下給搶走了。於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率軍重新殺回了山海關。吳三桂原本是希望能夠繼續清兵消滅李自成,恢復明朝江山。
  • 李自成佔領北京42天:做錯了這兩件事,以至於功敗垂成
    李自成從攻破北京城到倉皇逃離歷經的42天。李自成總共當了多久的皇帝?這42天佔據北京城幹了哪些事?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3月19日李自成入住紫禁城,開始42天的北京生活。第二次,公元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殺了吳三桂一家老小34口,次日逃出北京城,往西安方向而去。此前幾天吳三桂已經投降清兵攝政王多爾袞,引清兵入關,打得李自成惶惶如喪家之犬般逃竄。
  • 如果吳三桂不參與山海關大戰,李自成單挑多爾袞,誰厲害?
    祖大壽的家僕祖寬都能把李自成打成純傻子,您覺得李自成能打飛多爾袞?祖寬就3000人,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一起圍毆,還不是被祖寬抽飛了,他自己才3000人殺了敵軍4600人。怎麼單挑?兵士別說工資,能吃上飯就不錯,火槍都爛槽了,所以李自成才能沾些便宜,明廷真能騰的出手來的時候,李自成前任被打死,他不也是被打飛,跑的跟狗一樣。如果不是明朝軍隊把注意力和優勢兵力全部放到關外決戰的話,李自成和張獻忠哪個也活不了。
  • 孫傳庭手握十萬大軍,為何還會打不過手下敗將李自成?
    同年孫傳庭就率領著這支隊伍在子午谷擊敗了闖王,高迎祥並直接將其活捉了,後來李自成繼承了闖王的位置。崇禎十年,孫傳庭與各路的明軍共同協助作戰,給農民軍打的是路路崩潰,路路完蛋,打的基本上是潰不成軍,基本上把關中以南的地區都給打完了。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聯合洪承疇,在潼關南原地區,直接將李自成擊敗,後來的李自成就開始東躲西藏,不敢再出來惹事了。
  • 洪承疇能把李自成打得吐血,為啥在松錦大戰中慘敗給了清軍?
    洪承疇奉行穩紮穩打的策略,對於李自成步步圍剿,絕不給洪承疇喘息之機,而對於降兵,洪承疇的態度基本不予接納,凡是降兵一律斬殺。 事實上洪承疇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當時明廷兩線作戰,被關外的滿人和西北的農民軍搞得非常疲憊,於是朝廷內部就有很多大臣主張安撫農民軍。
  • 大順政權沒有長遠戰略規劃,只知道一味打殺,所以李自成屢降屢起
    其次,李自成當時應該認為清軍只是像往常一樣入關劫掠,沒意識到是舉國動員進來佔地盤的,他也沒條件提前獲知這個重大情報,因為大順軍在關外沒有哨探,如果他提前知道清軍要大舉入關,我相信他不會只帶幾萬人去山海關送人頭,而是會急調其它地區的大順軍兵力北上,最起碼要先搞好防守,而不是倉促地跑去野戰,正常情況下北京守半年毫無問題,大順軍得不到充足糧餉又久攻不下北京自然就撤了
  • ...他的父親是海上霸王,清兵南下他奮力抵抗,後來擊敗荷蘭收復臺灣
    公元1644年,李自成出兵攻下長安從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揮師北上攻佔了大明京師。崇禎皇帝在萬歲山上吊自殺。明朝在名義上已經滅亡。但是明朝在南方各地還有大量軍隊和地方政權。李自成也只是佔領了中原而已。這個李自成不知道是不是 見識短淺,剛進京皇帝寶座還沒坐熱就開始荒淫享樂起來了。大順將士也是一群烏合之眾,素質十分低下,強取豪奪時有發生,京師一帶民間怨聲載道。
  • 李自成最後一搏武昌之戰,霸陳圓圓悍將劉宗敏戰死,宣告大順覆滅
    李自成率領殘部至九宮山區,遭八旗勁旅痛擊,大潰。根據以上記載來看,李自成當年進入湖北時,兵力尚有20萬之眾,還有戰艦無數,可以算是一支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就會一敗塗地呢?本來,李自成退出北京後,迫於清兵的兩路追殺,南奔鄧州,擇經襄陽古道至承天府;又兵分兩路,一路經德安府,一路經荊州府,會於武昌府,欲圖金陵,這一路上的百姓對闖王焚香頂禮,牲酒遠迎,民情響應,勢若沸羹,鄂人洶洶,反戈相向,可謂是群眾基礎很好。
  • 李自成攻入皇城後,明朝皇妃和臣子的女眷們結局如何?真相很殘忍
    古代,敵軍殺入都城,前朝的人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尤其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魏王豹被劉邦殺了之後,他的女人薄姬被劉邦搶到後宮,胡亥兩個最得寵的妃子在劉邦攻入阿房宮之後也被搶走,那麼李自成攻入北京後,明朝的妃子和大臣的妻女後果會怎樣呢?
  • 拉涅利和李自成
    灰姑娘、醜小鴨的故事也大多包含了類似的情感,更不要提那些劣質網絡小說和心靈雞湯了,就是給無數少男少女們一個YY的念想。因為現實社會太殘酷了,人們的內心太脆弱了。要把它們理解成一種客觀規律:人們有這種精神需求,自然就會出現這些內容。
  • 智化禪師點化李自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切因果皆在你一人身上
    如果我們就這麼過去,不但抓不到的,而且會打草驚蛇,得想個妙計才行。」方獻廷心想,這些滿清人也真是的,你以為說抓就能抓到嗎?你以為李自成是那麼好抓的嗎?他道:「容卑職再去偵察一下,然後我們再來商量個好計策。」「好,你快去,不得誤事。」巴爾通揮了揮手。
  • 闖王李自成死後他手下的大將結局如何?結局引人深思……
    李自成是明末清初一位傑出的農民軍領袖,他起義後,很快就顛覆了大明王朝,崇禎皇帝也因此自殺了。
  • 無限流時空穿梭小說,帶著系統,一拳滅千萬清兵,一劍天下無敵
    這一年,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這一年,皇太極在關外磨刀,意圖席捲中原。這一年,大明王朝在風雨飄搖當中,一步一步的走向末日。而這一年,何玄穿越於此世。帶著情緒系統,一步一步變得更強。一拳滅千萬清兵,一劍天下無敵。更多精彩內容請書友們點擊下方閱讀!
  • 入關後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滅李自成和弘光政權,清軍是怎麼做到的?
    1644年清兵在吳三桂的指引下,於山海關一片石擊敗李自成,入主北京。 南明政權建立後視李自成等流寇為首要敵人,對於清兵的入關,南明政府居然非常高興,還提出「聯虜剿匪」的外交政策,試圖拉攏清廷圍剿李自成。 而在清廷這邊,由於是剛剛入關,多爾袞也不願意四面樹敵,因此他一直宣稱清軍入關是為了給崇禎皇帝報仇,並沒有爭天下的意圖,還下令終止剃髮令,以此麻痺南明,防止南明與李自成抱團。
  • 李自成打明朝,失敗百次能重起,為什麼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
    而李自成呢,完全是和這個原則反過來了,一路輕兵冒進,乘北京空虛,一鼓作氣拿下北京。但北京這個時候也窮得叮噹響,拿下來除了一個政治作用,貌似也沒有多大用處。這個和當年的大唐又不同。大唐也是一路突襲,打到隋朝長安。
  • 明末雙雄的恩怨糾葛:李自成騎驢奔逃六百裡,張獻忠為何自暴自棄
    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明末農人起義軍的兩大首領。在明朝末年此伏彼起的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最終瓦解和推翻了明朝的統治。而且李自成和張獻忠還有相似的人生閱歷,比如他們都是陝西定邊人,都當過兵,甚至同一年揭竿起義。兩人都曾橫行全國,打得官兵難堪不堪。這就讓人不由聯想如果二人能強強聯手,明朝豈不是早早就可以被推翻?但事實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