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明朝最沒存在感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死後葬入皇陵

2020-12-22 騰訊網

自古以來,皇陵裡面埋葬的都是歷朝皇帝和后妃,就連皇子都沒資格進入皇陵,但是,在明十三陵裡,卻埋葬了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王承恩。

說起明朝的太監,大家更熟悉是魏忠賢,是東廠與西廠,對於王承恩好像沒什麼印象,他憑什麼能葬入皇陵呢?

這個王承恩可在當時可不是一般的小太監,他是明朝司禮監的秉筆太監。

司禮監,是明朝的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類似於清朝的軍機處,但是性質又不太一樣。它由一群太監組成,主要職責就是代替皇帝批閱奏摺,司禮監有兩個重要的頭目,一個是秉筆太監,負責替皇帝批閱,下達命令,另一個是掌印太監,負責蓋章。

司禮監的權力非常的大,大到足以和當朝輔臣相抗衡。再大的軍國大事,也得通過司禮監批准蓋章之後,才能生效,即便你是首輔大臣,也不行。

所以說,這個司禮監秉筆太監,就相當於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聽名字像一個跑腿打雜的,其實是妥妥的高管。

明末的太監,大多專權禍國、結黨營私,囂張跋扈,但是,王承恩絕對是太監隊伍裡的一股清流,他性格忠厚,對主忠誠,因此得到了崇禎皇帝的信任。

王承恩,出生在河北邢臺白岸村的一戶農家,自幼父母雙亡,被人給賣到了皇宮裡當太監。老實忠厚的王承恩被魏忠賢看中了,派他到崇禎皇帝身邊,監視崇禎皇帝的一舉一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承恩越來越討厭自己臥底的身份,終於有一天向崇禎皇帝坦白了一切,並幫助崇禎皇帝收集魏忠賢的種種罪證,協助崇禎皇帝除掉了魏忠賢一黨。

崇禎皇帝是個好同志,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作,無奈,大明王朝這艘大船已經是千瘡百孔,文武百官中飽私囊,各奔前程,沉船,是早晚的事情。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隨後,李自成便率領大軍向北京進發,僅僅2個月的時間便攻克了山西諸多城池,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所到之處,明軍將領紛紛開城門主動投降,所以,這2個月的時間,李自成並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

3月17日,李自成向崇禎皇帝提出條件:「給我100萬的軍費,封我為陝西王,不受明朝中央的管轄,我就退軍,並且還幫你去消滅東北的滿清,怎麼樣?」。

面對李自成的條件,崇禎皇帝還是很有骨氣的:「逆賊,你居然和朕談起了條件,朕絕不答應」。

談判破裂,李自成向北京城發起了進攻。明軍將領大多棄城投降或者直接逃跑,崇禎皇帝身邊居然無人可用。於是,王承恩被崇禎任命為提督,負責守衛北京城。

王承恩親自到城門上督戰,發現城外李自成的軍隊成千上萬,紛紛搭起了雲梯,準備攻城,王承恩指揮炮兵開炮,打傷敵軍無數。但是,其他地方負責守衛的太監害怕了,紛紛逃跑,讓李自成的大軍攻上了城門,明軍一潰千裡。

關於這一點,明史上是這樣記載的:

李自成犯闕,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洩洩自如......夜分,內城陷。

3月19日早上,崇禎皇帝跑到煤山上觀望,發現了大批的敵軍,他急忙回到大殿內,準備找群臣商量對策,卻發現大殿內空空如也,文武大臣都逃命去了,只有王承恩一個人孤零零的站在大殿之內。

崇禎皇帝絕望了,為了不讓自己的妻女受到李自成軍的侮辱,崇禎皇帝讓自己的皇后,妃嬪們統統自殺了,還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女兒昭仁公主,砍傷了長平公主,隨後踉踉蹌蹌的走上煤山(景山)。

而王承恩,則一直跟在崇禎皇帝的身後。

在煤山上,崇禎皇帝看著山下的一片狼煙,包含眼淚的說: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德薄匪躬,然皆諸臣誤朕,致死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可惜啊,崇禎皇帝的話,李自成是聽不見的,「勿傷百姓」也是一句空言。

隨後,崇禎皇帝吊死在一棵歪脖子老槐樹上,右腳上穿著一隻紅鞋,左腳光著。王承恩看見後,悲痛的哭出聲來,對著崇禎皇帝磕了幾個頭,隨後在旁邊的海棠樹上吊死,以身殉國,忠貞不二。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懸賞萬兩黃金尋找崇禎皇帝,三天後,有人在煤山上發現崇禎皇帝,此時,崇禎皇帝還在樹上吊著。

李自成將崇禎皇帝草草的葬在了田貴妃的墓地,後來被改為思陵。但是,李自成的屁股在紫禁城裡也沒有坐穩,很快就退出了北京,因為,清軍入關了。

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聽說了王承恩對主忠貞不二,以身殉國的事情後,特意把王承恩給葬在崇禎的旁邊,並修墳立碑,順治皇帝還親手為王承恩寫了碑文,康熙皇帝後來還曾經到思陵祭拜了王承恩,並為王承恩立傳。

有句話叫「辦死人的事,演給活人看」。清朝之所以大張旗鼓的把王承恩葬入皇陵,還極力的宣傳,一方面,是宣揚他們「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主張,極力證明明朝不是他們推翻的,他們是幫助明朝皇帝來消滅李自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宣揚這種忠孝精神,讓大清的官員和子民都對大清國效忠。

這是明朝滅亡了,如果明朝沒有滅亡,恐怕王承恩有天大的功勞,也不會被葬入皇陵。

相關焦點

  • 崇禎帝殉國,王承恩殉主,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竟是一個太監
    於是京城裡掀起了一場尋找崇禎的狂潮。三天後,崇禎皇帝的屍體在煤山(今景山)被發現,當時他發覆面,腳無鞋,衣襤褸,吊死在一棵歪脖子老槐樹上。而在旁邊的一棵海棠樹上,掛著另一具屍體,他就是提督太監王承恩。但是,天性純良的王承恩註定做不了奸細,看著小朱由檢長大的他,漸漸對這位心懷抱負的少年產生了感情。是的,他「反水」了,成了崇禎身邊最忠實的奴僕。
  • 崇禎作為明朝末代君王,死後是誰把他葬到陵墓的?
    崇禎帝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他即位之時,明朝已經處於一個千瘡百孔的腐爛時期。即使崇禎皇帝有著難能可貴的責任心和復興強盛的決心,但憑藉他一己之力,還是沒能挽救這個王朝的頹敗,最終明朝在崇禎皇帝的手中走到了終點。
  • 文安歷史上最有名的太監:王承恩
    於是天啟年間,就成了明朝最昏暗的王剛飾演王承恩時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天啟元年(公元 1621 年)三月,清兵攻取瀋陽,總兵尤世功、賀世賢戰死。大清兵取遼陽,經略袁應泰殉國。六月,熊延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開始經略遼東。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是個非常淫蕩的女人。據史書記載:她的丈夫死後,她還生了兩個孩子,其為人可想而知了。而且,她和大太監魏忠賢關係暖昧,頗為人所非議。
  • 王承恩到底有多厲害?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豎碑立傳
    雖然明朝也有幾位碌碌無為的皇帝,但這並不影響對整個明朝統治時期的評價,皇帝都有這樣的「志向」,下面的臣子更是要有自已忠肝義膽的氣節,即使到了明末也不乏忠臣義士的存在,而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 明十三陵為何有一座太監陵墓?這名叫王承恩的秉筆太監有何故事?
    近日有網友提問:在明十三陵中,為什麼有一座太監的陵墓?這名叫王承恩的太監到底做出了什麼事情,才被允許陪葬在皇帝的陵園之中?1、被文武百官拋棄的崇禎如果要評最勤奮的皇帝,崇禎無疑會上榜。如果要評最被文武百官厭惡的皇帝,崇禎無疑也會上榜。《明史》載:崇禎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面臨即將兵臨北京城下的李自成,崇禎下詔讓天下之兵入京勤王。
  •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葬在了哪裡?他有沒有葬入清朝皇陵?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一統開始,總共經歷了大大小小几十個王朝,三百多個皇帝。而這最後一個就是滿清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了。皇帝作為天下的最高統治者,上天的代表,無論生老病死,都會是轟動天下的大事。生前是天子,死後在陰間也要執掌天下。
  •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他自願追隨崇禎,順治皇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馬克思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69,閱讀約2分鐘太監,一個悲慘的群體。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野史小說,宦官似乎都禍國殃民。的確,宦官群體中湧現出了不少心狠手辣的人物,前有趙高,後有劉瑾。不過,太監也有心地善良的人。崇禎年間的太監王承恩,筆墨太監,是古代千萬太監中的一員。崇禎在景山自縊時,身邊只有王承恩一人。崇禎去世後,王承恩追隨崇禎。有人說,王承恩是古代最忠誠的太監。這個評價怎麼說都不為過。他的所作所為理應得到這份讚揚。願意進宮當太監的,幾乎都是寒門,王承恩也不例外。王承恩的出生令人唏噓。
  • 王承恩到底有多厲害?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樹碑立傳
    眾所周知,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一種職業,他們服侍皇家、伴君左右,自然也就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事實上,古代就有很多大太監靠著皇帝的寵信而禍亂朝綱、為非作歹,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比如趙高、魏忠賢之流。不過也有一些太監謙遜本分,給後世留下正面形象,比如鄭和,以及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王承恩。
  • 王承恩:太監團隊裡的一股清流,忠君愛國,至死不渝
    不過在這個團隊裡面,卻有一個不一樣的存在。這個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皇帝身邊的太監。他沒有因為生理上的缺陷而發展成心理變態,不僅能夠吃苦耐勞,而且還忠君愛國。我們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對太監群體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他曾經說過,太監團體一旦得勢,就會有亡國的可能。所以,他從來都不寵信宦官。可是,等他的兒子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卻早就把他的話給忘得一乾二淨。
  • 他是明朝太監,為何卻能讓順治為他修墓,康熙為他立碑?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太監,但由於職業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遺臭萬年。而明朝由於擁有恐怖的廠衛制度,所以為太監們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其中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成了禍國殃民的毒瘤。但在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卻對明朝一位太監讚賞有加,又是給他修墓,又是為他立碑。這個太監是誰呢?
  • 大明被滅時崇禎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為什麼沒有一個錦衣衛?
    大明被滅時,崇禎自殺身亡,但他身邊只有一位宦官王承恩。錦衣衛呢?電影裡的錦衣衛那麼厲害。作為皇城近衛軍,他們應該時刻守護著皇帝,但是到了最後一刻,皇帝身邊卻沒有錦衣衛,這就讓人太驚訝了。
  • 「了卻君王天下事」,揭秘崇禎皇帝死後幾件不可思議之事
    明朝故臣皆從此經過,卻無人有戚容——這些所謂的讀書人都在忙著為新朝勸進,根本顧不得故主。倒是有幾百個投降的運糧者和武臣經過時為之痛哭。而在他死後第三天,北京東華門外數千百姓啼哭,請求李自成厚葬崇禎,崇禎的葬禮,李自成依然按照帝王禮節操辦。李自成為崇禎搭建靈棚,明朝故臣真正來哭祭的也不過三十人而已,所謂道德淪喪,於此可見。
  • 為什麼魏忠賢在明朝隻手遮天,卻鬥不過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禎?
    一輩子厭惡太監,結果陪他走到最後的,卻是太監王承恩……有些票友說到深情,還常抹一把同情淚。但事實上,這類論調,真「冤枉」了崇禎——扳倒了魏忠賢的崇禎帝,卻比明朝任何一位皇帝都重視太監。扳倒魏忠賢后,在崇禎帝在位的十七年裡,他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擴招」太監。
  • 崇禎皇帝的最後24小時都在幹嘛?
    幾杯酒之後,崇禎皇帝說,你就一條路,上吊吧,死的快留全屍。 袁貴妃沒轍,那就上(吊)吧,沒想到上一半,繩子斷了,把袁貴妃掉下來先摔個半死。 崇禎一看,得,咱別玩兒情調了,沒時間了,我還是送你走吧。說著拿起寶劍直刺袁貴妃胸膛,眼瞅著袁貴妃倒在血泊裡。手指著皇帝:我……我……愛你…… 是我,我也很愛你!
  • 大明王朝最後的忠臣太監——王承恩
    提及「太監」,大家往往總會深惡痛絕,恨之入骨,因為我們印象中太監都是惡事做盡,禍國殃民的壞人。比如秦朝趙高、東漢「十常侍」、唐朝李輔國、明朝魏忠賢、清朝安德海、李蓮英等。數千年的宦官群體中,並不是所有太監都是一無是處的,許多也是有卓越功績,對人類社會發展做出特殊貢獻的,比如司馬遷、鄭和等人。接下來要說的是一位忠君代表,隨大明崇禎皇帝一起殉國的太監——王承恩。
  • 【香河歷代名人】一代名宦——王承恩
    崇禎年間的一代名宦王承恩,明史上未記載何方人士,為司禮秉筆太監,後陪崇禎皇帝殉國,吊死煤山。福主時,諡忠愍。
  • 最讓人欽佩的太監,陳圓圓是他乾女兒,敵國兩代皇帝為他立傳修墓!
    從古至今,太監給人的印象就是禍國殃民,向皇帝進讒言陷害忠良的一類,比如趙高,還有改進造紙術的蔡倫,雖然有功於後世,但是他是靠陷害後宮嬪妃一步步攀升的,最後也被逼迫自盡!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明朝從朱元璋1368年初稱帝,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傳十六帝,共計276年。但明朝的皇陵卻不只16座,一共19座。我們熟知的明朝皇陵是14座,分布在北京和南京兩個地方。在230多年間,天壽山麓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這裡埋葬了明朝第三位到第六位,第八位到第十六位,共十三位皇帝。
  • 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嗎?為何皇陵卻叫明十三陵?有幾位皇帝不在?
    、泰昌帝朱常洛、天啟帝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當時很多人都會疑問,為什麼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為何會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並不是葬在這裡,所以正因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麼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這3位皇帝都是誰呢?
  • 走訪思陵、王承恩墓、鄭貴妃墓與萬娘墳
    思陵,是大明毅宗烈皇帝朱由檢的墓,原為田貴妃墓,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朱由檢景山自盡後,被李自成為安人心以親王禮草葬於十三陵,後改稱思陵。思陵是一個不開放的陵墓,佔地很小,四周布滿攝像頭以防盜墓。思陵石碑石像生王承恩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