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太監,為何卻能讓順治為他修墓,康熙為他立碑?

2020-12-22 送歷史個救生圈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太監,但由於職業的特殊性,大多都是遺臭萬年。而明朝由於擁有恐怖的廠衛制度,所以為太監們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其中劉瑾、魏忠賢之流,都成了禍國殃民的毒瘤。但在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兩位皇帝卻對明朝一位太監讚賞有加,又是給他修墓,又是為他立碑。這個太監是誰呢?他就是王承恩。

崇禎

王承恩經歷

王承恩是河北邢臺人,早年曾隸屬太監曹化淳名下。曹化淳是崇禎信王府舊人,在魏忠賢掌權期間因王安之事受到牽連,被驅逐出京,在留都南京待罪。後來崇禎登基,曹化淳就被召回北京。崇禎對他委以重任,命他處理魏忠賢掌權時的冤假錯案。曹化淳不辱使命,平反昭雪兩千餘件冤假錯案。後來崇禎又任命他為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可以說與當年的魏忠賢不相上下。

曹化淳

但曹化淳沒有魏忠賢的野心,也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所以在崇禎十一年,連上三疏,請求告老還鄉。曹化淳要走,但他退下來的位置總得有人頂上。崇禎問曹化淳心中有沒有合適的人選,曹化淳便推薦了王承恩。崇禎滿意地點點頭說:「這個王承恩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不僅為人聰明伶俐,而且還很忠誠,值得一用。

崇禎

於是在曹化淳退休後,王承恩成為了崇禎的大內總管,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同時負責管理東廠。可能很多人對司禮監秉筆太監這個職位的重要性沒有太多感覺,但他卻擁有著成千上萬人的生殺大權。內閣送到皇帝面前的奏摺,他是可以替皇帝「批紅」的。如果他拒絕了哪個地方災年減免稅賦的摺子,那個地方多半就會餓死人,或爆發起義。好在,王承恩是一個秉性正直的人,並沒有幹一些違法亂紀之事。

崇禎自縊

捨身赴國難

雖然他在全心全意地輔佐著崇禎皇帝,但多疑的崇禎卻昏招頻出,最終導致國內起義不斷,內憂外患加劇。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軍進逼北京,崇禎召集大臣開會商議對策,但卻無人前來。身邊只有這個老太監—王承恩。三月十九日,王承恩陪崇禎走上了煤山,親眼看著他吊死在了歪脖老槐樹上。在服侍完崇禎後,王承恩也追隨他而去。

思陵

康熙表彰王承恩的原因

對於這樣一個忠心護主的太監,清朝皇帝自然不會放棄宣傳的機會,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打著「仰承天命,弔民伐罪」的旗號入主中原。所以順治皇帝在為崇禎發喪的同時,將王承恩也埋在了崇禎皇帝的思陵門外,讓他世代守護皇陵。到了康熙皇帝時,為了拉攏漢臣,同時讓他們效忠清朝,康熙大力表揚王承恩的忠心,在思陵附近為他樹碑立傳。

康熙

恐怕王承恩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忠心,會成為下一朝皇帝用於政治宣傳的工具。不過對於這樣的忠臣來說,想必任何皇帝都會喜歡。

相關焦點

  • 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樹碑立傳
    眾所周知,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一種職業,他們服侍皇家、伴君左右,自然也就有了飛黃騰達的機會。事實上,古代就有很多大太監靠著皇帝的寵信而禍亂朝綱、為非作歹,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比如趙高、魏忠賢之流。不過也有一些太監謙遜本分,給後世留下正面形象,比如鄭和,以及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王承恩。
  • 順治皇帝為他修墓,康熙皇帝為他豎碑立傳
    王承恩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貼身太監,死後卻被清朝的順治皇帝修墓、康熙皇帝豎碑,他到底有多厲害呢,值得兩位後朝的皇帝有如此之舉呢? 一、明朝太監的權力 明朝在建立伊始,它的政治統治機構與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的是,在原有的內閣、執行、監察、六科、五寺機構的基礎上,增加了「特務機構」,是由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構成。
  • 他是順治最信任的太監,為何康熙一繼位,孝莊便要將他處死?
    前言 吳良輔是宮裡最受順治皇帝青睞的太監。順治皇帝在去世之前,將他送到附近的廟裡,剃光了他頭髮,讓他安安穩穩在廟裡做和尚。然而,在順治皇帝去世後,順治母親孝莊太后卻立即派人把吳良輔抓回來給殺掉了。那麼,這吳良輔到底做了什麼,讓順治帝如此保護著他,又讓孝莊太后如此容不得他呢?
  • 康熙即位後為何怒斬太監吳良輔?傳聞是太監和康熙的生母有染
    康熙即位後,為何怒斬吳良輔,真是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嗎?這其實是電視劇《少年天子》中的奇葩劇情。太監吳良輔貪戀玄燁生母佟氏的美色,而佟氏看他是順治寵信的太監頭子,被冷落的佟氏為了爭寵,就拉攏吳良輔並和他對食,這猥瑣的一幕被裝睡的玄燁看見了。玄燁登基成康熙皇帝後,立馬下令處死吳良輔。但是這都是虛構的,吳良輔被處死的時候小康熙才8歲,他其實是被孝莊太后處死的。
  • 最讓人欽佩的太監,陳圓圓是他乾女兒,敵國兩代皇帝為他立傳修墓!
    從古至今,太監給人的印象就是禍國殃民,向皇帝進讒言陷害忠良的一類,比如趙高,還有改進造紙術的蔡倫,雖然有功於後世,但是他是靠陷害後宮嬪妃一步步攀升的,最後也被逼迫自盡!
  • 歷史記載:順治駕崩前,送心腹太監吳良輔出家,康熙剛登基,為
    順治雖然沒有出家,但順治曾安排一名心腹太監代自己出家為僧,這個太監就是吳良輔,而且,吳良輔出家的日期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正是順治病重的時候。也就是說,順治去世,康熙剛服完喪,第一件事就是殺了吳良輔。康熙和吳良輔有何深仇大恨,吳良輔已經出家為僧、遠離紅塵了,康熙為何還要殺他呢?
  • 明朝最忠誠的太監:他自願追隨崇禎,順治皇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
    ——馬克思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769,閱讀約2分鐘太監,一個悲慘的群體。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野史小說,宦官似乎都禍國殃民。的確,宦官群體中湧現出了不少心狠手辣的人物,前有趙高,後有劉瑾。不過,太監也有心地善良的人。崇禎年間的太監王承恩,筆墨太監,是古代千萬太監中的一員。崇禎在景山自縊時,身邊只有王承恩一人。崇禎去世後,王承恩追隨崇禎。有人說,王承恩是古代最忠誠的太監。這個評價怎麼說都不為過。他的所作所為理應得到這份讚揚。願意進宮當太監的,幾乎都是寒門,王承恩也不例外。王承恩的出生令人唏噓。
  • 順治十七年,順治的「精神世界」為何坍塌?出家未遂,結局如何
    當時我們看康熙王朝的時候或許看到過,當順治出家的時候,還沒有走出清宮,所有的太監和宮女就開始哭訴。後來皇太后也過來了,孝莊說:「皇帝要想出家,就先從我身上走過去。」此時順治面對自己內心極願超出紅塵與外面孝莊等人的逼迫阻攔的矛盾,也是無可奈何,最終萬念俱灰。
  • 王承恩:明朝最沒存在感的太監,陪崇禎皇帝上吊,死後葬入皇陵
    自古以來,皇陵裡面埋葬的都是歷朝皇帝和后妃,就連皇子都沒資格進入皇陵,但是,在明十三陵裡,卻埋葬了一位太監,他的名字叫王承恩。 說起明朝的太監,大家更熟悉是魏忠賢,是東廠與西廠,對於王承恩好像沒什麼印象,他憑什麼能葬入皇陵呢?
  • 曾向順治建議立玄燁為太子的湯若望,為什麼康熙時被判凌遲處死?
    直到明政府向葡萄牙政府購買大炮時,湯若望等人才有機會前往明朝的京城北京。明天啟三年(1623年)湯若望到達北京,開始了他的傳教生涯,隨後,湯若望通過成功的預測月食,得到了明朝官員的認可。有一故事說,孝莊太后準備為兒子順治選定皇后,她的目標是自己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但是這個博爾濟吉特氏有一次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御醫一直束手無策,孝莊太后就派人找湯若望,希望他能用西洋的方法幫忙看一看,湯若望並不懂醫術,就讓人給博爾濟吉特氏一面天主教的聖牌,並進行祈禱,誰知道,博爾濟吉特氏的病竟然慢慢的好了起來,也許是這種精神安慰的療法起了作用吧!
  • 多爾袞被順治定罪,康雍尚且不敢翻案,乾隆為何要為他平反?
    為了表彰多爾袞為大清立下的不世之功,順治帝下詔追尊他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並以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由於多爾袞沒有子嗣,順治帝又特別將宗室子過繼到他的名下,以承襲多爾袞的親王爵位,待遇是其他諸王的三倍。這段本該成為君臣佳話的故事,卻在不久之後上演了大逆轉。
  • 歷史記載:順治駕崩前,送心腹太監吳良輔出家,康熙剛登基,為何殺之而後快
    癤夬愇闔島峘曍豒霫諂釦粛琇檢忬淪祀糬鉼勐勨鵱哬鳻硬瑰鏋闊簏溫漶搲堬萢挱嬍炣督踐枹點鯊澠數丂瞜遷菶殧脋順治雖然沒有出家,但順治曾安排一名心腹太監代自己出家為僧,這個太監就是吳良輔,而且,吳良輔出家的日期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
  • 順治剛駕崩30天,孝莊立即誅殺心腹太監,清朝從此再無宦官幹政
    東漢、唐朝末年、明朝末年,宦官都是朝堂上最強大的勢力之一。然而,有清一朝,卻極少有宦官幹政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這和孝莊曾殺過一位太監有關,這位太監名叫吳良輔,曾是順治皇帝的心腹。其實,吳良輔的「十三衙門」是脫胎於明朝的「二十四衙門」。
  • 順治皇帝那麼恨多爾袞,挖墓鞭屍,但為何不殺了他唯一的孩子?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清朝沒有多爾袞,入關的時間絕對不會那麼早,而明朝的結局或許就會發生改變。 畢竟,一點點的不同,一點點的改變,就會引起很多很多的改變,就會改變歷史,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對於多爾袞,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 為何太監成為了明朝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且整個明朝都是太監支撐的
    對於明朝太監,在很多人眼裡就是萬惡的源頭。但作者想說的是,能在皇帝位置上生存下去的人都比我們聰明。對於明朝皇帝和帝國整體利益來說,太監不僅不是壞人,還是皇帝得力的助手,帝國的希望,生產力的先進代表以及明朝的支柱。
  • 順治皇帝臨死立皇位繼承人,為何要聽一位洋人的意見
    1661正月初二,順治皇帝親自來到位於今天北京市西城區的憫忠寺(今法源寺),觀看太監吳良輔的出家儀式。不久前,吳良輔因為涉嫌違反太監幹政的禁令,被處以死刑。順治皇帝有心包庇他,讓他出家當和尚了事。誰也沒有想到,正是這次不經意的出行,讓順治皇帝染上了致命的天花病毒。
  • 【你所不知道的先行區⑦】康熙年間刑部尚書艾元徵和他的家族們
    艾元徵墓位於先行區孫耿街道艾老村西邢家渡乾渠東側,坐東朝西,佔地75畝,牌坊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原墓地神道兩側立有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現僅存石獅。墓前置祭臺、香爐,矗立有龜馱龍頭石碑一座。此墓為康熙十一年(1672)刑部尚書艾元徵的墓地。
  • 16歲的康熙皇帝扳倒60歲的鰲拜,為何沒有將他殺掉?
    1661年康熙皇帝繼位時,只有8歲。這樣的年齡,還處於上學的階段,是談不上治國理政的。考慮到這一點,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在遺詔中給他安排了4位輔政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其實,當年順治皇帝繼位時,年齡也很小,只有6歲,也是在兩位輔政大臣(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的輔佐下,得以成長起來,直至親政。
  • 范文程為何忠於大清?他的結局如何?
    而說起他的十七世祖——宋朝名相範仲淹,那就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寫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被追諡為「文正」(諡號中最為高貴的一種)。出生在名門,血管裡流淌著忠臣良相血脈的范文程,在後金攻打自己的國家時,主給努爾哈赤投懷送抱,表達忠心。清朝建立前後,范文程積極討伐明朝,對大清建立新制建議獻策,被看做是清朝開國文臣之首。
  • 清朝乾隆帝竟為明朝反清名士立碑著述,是何緣由?
    清朝乾隆帝竟為明朝反清名士立碑著述,是何緣由?看過我前幾期文章的小夥們,大致能夠對杭州旅行有一個更加深層次的了解了吧。我想大家是一定會知道"西湖三傑"吧。今天呢就與各位小夥伴講一下"西湖三傑"中最後一位著名的反清名士張煌言。